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刑法责任论的新展开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作者 赵星//胡宗金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中的“责任”一词与德日刑法中“责任”的含义存在着明显差异。刑事责任是在犯罪成立以后才开始考量的因素,形成了罪一责一刑的格局。德日刑法理论中的责任实体——故意与过失——则被放在犯罪主观要件范畴之中。随着德日刑法学理论的引入,目前,我国刑法学界采用违法与责任相区分的体系和结构来讨论责任的相关问题,并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

赵星、胡宗金著的《刑法责任论的新展开》对责任本质的定位和体系新定位进行了创新性的积极探索,且不论其结论如何,这种探索本身就值得高度肯定。该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责任相关理论,为推进我国刑法基本理论研究的发展和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好处。

内容推荐

赵星、胡宗金著的《刑法责任论的新展开》全面讨论了罪过、不法、责任这三个刑法学核心领域中的若干问题。在上篇中,倡导主观罪过是不法本质的理念,详细分析了目的、故意、过失等罪过形态的区分依据以及在主观主义视野下对罪过形态的新理解;在下篇中,从对责任阶层内容发展趋势的梳理以及我国刑事责任理论面临的诸多问题入手,提出责任阶层的实质内涵是刑罚处罚必要性,即进一步判断不法行为是否具备适用刑罚进行处罚的必要;在余篇中,探讨了责任主义在应对犯罪时所面临的挑战,进一步论证了本书提出的“责任阶层存在的目的在于考察是否有必要对不法行为适用刑罚”的观点。

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目前通说认为法益侵害是不法的本质,本书则提出并详细论证了主观罪过才是不法的实质;第二,重构了刑事责任的功能和内涵,本书主张罪过与责任分离,罪过应放入不法阶层之中,体现主观主义的不法观,而责任阶层的价值内涵与主观的可谴责性无关,目的在于考察是否有必要对不法行为适用刑罚进行处罚。

目录

上篇 不法阶层的主观化

 第一章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双重功能

一、“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宣示功能——与主观归罪、客观归罪的关系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囊括功能——与主观主义、客观主义的关系

三、主观主义是不法的本质

四、主观主义对若干批评的回应

 第二章  目的犯的立法技术解读

一、对我国目的犯的法条梳理

二、多余性的目的规定

三、实质性目的规定

四、总结

 第三章 故意概念与犯罪论体系

一、以存在论为视角的故意概念与犯罪论体系

二、以功能论为根基的犯罪论体系

三、对不同故意定位下的犯罪论体系的评价

四、我国的故意概念与德日通说的比较

五、在实质故意视野下我国应该坚持的犯罪论体系

六、在主观不法视野下的故意犯罪的定位

 第四章 过失犯罪的新解读

一、现有过失犯罪行为研究的梳理

二、危险行为视角下的过失犯罪

三、过失犯罪新分类

四、新视角下的危险犯、结果加重犯

五、总结

 第五章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

一、两种不同的立法模式

二、过失犯罪的立法技术

三、故意与过失之间的对比

四、过失行为成为犯罪的理由

下篇 责任阶层的客观化

 第六章 刑事责任的质疑与改造

一、刑事责任的两种研究趋势及缺陷

二、刑事责任的概念、内涵及其体系定位

三、将刑事责任视为“预防必要性”的意义

 第七章 责任的发展趋势

一、外国法制史视角下的责任本质

二、责任本质相关理论的述评

三、我国的责任发展概况

四、责任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借鉴

 第八章 责任原则的例外研究

一、责任原则概述

二、罪过原则的例外概述

三、责任原则例外的具体展开

 第九章 责任阶层的功能与内涵

一、责任阶层的研究现状

二、不法阶层的运作方式以及对于责任阶层的影响

三、责任阶层的存在目的

四、可罚性的内涵发展——以责任内涵的发展为视角

五、责任阶层功能的具体解读

六、可罚性视角下的责任阶层的实际意义

 第十章 不可抗力:一个中国化的刑法概念

一、主客观相伴随——一个最基本的忽略

二、紧急避险的特殊性

三、紧急避险情形下行为人的主观心理

四、不可抗力情形下的行为人心态

五、责任视角下的紧急避险

 第十一章 期待可能性的新解读

一、期待可能性的起源

二、期待可能性的体系定位和现状

三、我国刑法总则对于责任心态的四种规定

四、期待可能性在心理学上的解读——与不可抗力的关系

五、不可抗力的心理构造和不可归责的内在原因

 第十二章 责任能力的本质解读

一、责任能力的含义

二、原因自由行为的理论争讼

三、原因自由行为的处罚依据

四、原因自由行为的处罚范围——因吸毒导致无责任能力的刑法态度

五、概念法学的理性反思

余篇 实务中的责任挑战

 第十三章 罪责不自负原则之引入

一、在社会实践中存在体现“罪责不自负”原则的规定

二、刑事立法中不乏体现“责任不自负”原则的例证

三、适当运用“责任不自负”原则可以对遏制恐怖主义犯罪起到明显的效果

 第十四章 论恐怖主义犯罪的政治目的

一、政治的基本内涵是明确的

二、恐怖主义犯罪不存在政治目的之外的其他刑法目的

参考文献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