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是人处世待人最基本的准则,是一个人的根。人生于世,立于世,所依靠的就是其德行,有德之人,即使百年之后,也会受万人所敬仰。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成功、财富、幸福,而我们所要拥有的这些结果其实与每一个人的德行有关,它们之间不是相对的关系,而是绝对的关系。清华大学校训中提到“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具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外在一切的物。外在一切有形的东西,例如车子、房子、权力、健康等,都与德行有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德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德行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福报,是一个人的能量,是一个人的声誉。而一个人的声誉需要依靠自己的言行举止,及他人的认可评价和社会的认可评价来获得。一个人的能量就是一个人的命,一个人的命运则取决于其正能量的大小,当一个人的正能量足够大时,就会吸引、感召、影响自己所想获取的事物,所以,一个人的德行与其能量以及所承载的物是呈正比之势,德厚则能量强,能量强则外物丰。此外,我们还要懂得,一个人的德行要有价值体现,否则就会是无用的好人,没有福报的德行。
曾经有一位小女孩问我,是否一个人具备了德行,就会幸福。她告诉我,她的父亲不抽烟不喝酒很有德行,然而,她的父亲却不幸福,时常和她的母亲发生争吵。听完小女孩的讲述我明白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位女孩儿的父亲就是一位无用的好人,他所具备的是没有福报的德行。于是,我为她讲述了一位农民的故事。
有一位农民,在忙完自己家农活之后,就会去帮助村子中需要帮助的人,而且不求回报。久而久之他的德行不仅在自己村中传开,在隔壁的几个村子中也是人人皆知,人们对他的这种德行非常的敬佩,在他有困难时村子中的人都会自发地帮助他。
这就是德行的力量,你不断付出,不断帮助他人,才会得到很多人的尊重和真心,所以这位农民拥有的才是有用的德行。
德行可以让一个人的回报无限循环,更可以使人产生智慧。
我有一位年轻的学员已经步人社会,开始工作。他每天都需要乘坐电梯,然后再走一段楼梯。以前他只是自己走自己的,在他参加德智通的学习后,便会在乘坐电梯时想办法帮助他人,遇见要搬运重物时,也会积极地去帮大家搬。时间久了,通过帮助他人致使自己获取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他也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内心不断强大,内心强大的人遇事就会具有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内心清净,而净能生慧,后来他在职称考试中表现优异,获得了经理的职位。由此可见,德行可以为人带来能量,可以使人产生无限的智慧。
“德”种是根,福报是果
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即有付出才能有收获,其实不尽然,在付出的基础之上我们还需要有行事的“种子”。以农民种地为例,我们知道,如果农民想要在秋天收获玉米的果实,那么就要在春天播下玉米的种子,而后在夏天付出辛苦的劳作,在田地间施肥、除草、浇水,如此,秋天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反之,如果春季农民没有种下玉米的种子,夏季即使依然在田间辛苦劳作,为土地施肥、除草、浇水,那么到秋季之时,农民也不会得到任何土地的回报。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易懂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为人立世之道。德,是为人立世的根本,我们要想立足于社会,要想在未来获得福报,“德”便是种子,是我们未来收获果实的绝对因素。我们很多人往往将注意力放在结果之上,努力地为未来的结果不断地奋斗,却忽视了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种子,没有“德”种为根,我们所做的一些都是本末倒置,未来的我们也不会获得外在的物。所以我常告诫德智通的学员们要懂得“把握住根”,根在哪里?就在于我们的德行。(P4-5)
德学智慧
孔子曾经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对于德行的修养,在儒家学派中一直是其核心思想。我们常说修身养德,德分两种,其一为智慧之德,其二为行为之德,无论是智慧还是行为,德行的培养,都需要不断地去学习。
华夏民族延绵了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蕴藏着无数令人参悟不透的奥秘。“德”是中华文化中最为受人推崇的品格。
2014年9月,人民网在《习主席缘何要为传统文化“撑腰”》一文中称:“社会治理需要摄取传统文化的果实。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传统文化的成果教育我们要知民、爱民、为民,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上,只有以德服人,以礼待人,社会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治理才会获取更大的进步。‘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经过巨浪淘沙留下来的传统文化都是文化的精髓,我们需要古为今用,更需要推陈出新,让优秀成果更好地应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中。
“世界和平需要吸取传统文化的智慧。习主席说,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一向秉承着‘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用行动和实践为‘永久和平’做出不懈的努力。儒家讲求‘以和为贵’,世界的和平发展需要多种文明的融合,需要找到不同文化的最大公约数,需要各国文明互相借鉴、互相学习,这样,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弘扬。”
2016年,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更高的重视,尤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上的传承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同年1月,教育部官网挂出一份题为《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的文件,其中特别强调“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要求:
1.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加强有关学科教材传统文化内容。
2.开展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制定中华诗词新韵规范,开发完善经典诵读、书写、讲解专门课程,支持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的研发。
3.各校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组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活动,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年传承中华美德”系列教育活动。
4.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教育教学。
5.各教育机构完善关于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办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巡礼,征集推广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建立优秀文化作品资源库。
国家近几年来一直在积极开展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积极落实传统文化的传承,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在我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即“德”。这里的德,既是个人层面的“小德”,也是社会层面的“大德”。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所以,我们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在弘扬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弘扬道德。
“德”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修身立德是为人立世的根本,只有立德,才能使人的素养得到高度的升华。一个人总要与世间共存,德行的修养才能让人与人、人与社会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一个民族的繁荣靠的是团结,而团结则需要依靠人的德行。
本书共分三篇:启示、践行、落地。分别从社会、事业、个人等不同的角度向世人道出了生命的智慧,即“修德”。修德可立国,修德可服众,修德可正身,修德可生财立业,修德可家道昌睦。
本书对“德”进行了深刻的解析,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呈现了德行所凝聚的力量。倡导人们以自身的德行去感染身边的人,缔造积极的人生态度。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生命的智慧在于什么?在于德行。修身养德是人生命中的智慧,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正视自己、正视生活,这些都需要德行的素养来为自己聚集能量。
张选著的《德学(幸福财富成功的秘密)》一书从修德养身方面向大家展示了“德”对家庭、事业、社会、国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德行的哲学道出了和、睦、昌、平的人生目标,倡导人们以自身的德行去感染身边的人,缔造积极的人生态度。
张选著的《德学(幸福财富成功的秘密)》共分三篇:启示、践行、落地。分别从社会、事业、个人等不同的角度向世人道出了生命的智慧,即“修德”。修德可立国,修德可服众,修德可正身,修德可生财立业,修德可家道昌睦。
本书对“德”进行了深刻的解析,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呈现了德行所凝聚的力量。倡导人们以自身的德行去感染身边的人,缔造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