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人是天生的大众演说家。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当众演讲是一门精致的艺术,必须谨遵修辞法和优雅的演说方式。一个出色的演讲家往往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比如西塞罗、德摩斯梯尼、恺撒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演讲,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就是一种扩大了的交谈。
那种充满激情的演讲方式固然可以振奋人心,但随着人们交往的扩大,演讲已经不再局限于讲坛上。事实上,与人共进晚餐,看电视,听收音机,各种各样的交谈方式,都可以归纳到口才上。
当众演讲不是一门封闭的艺术,并不像许多的教科书要我们相信的那样,只有经过多年努力地美化声音,及与修辞学的奥秘奋战之后才能成功。
但是,很多人对演讲充满了恐惧。美国一位年轻的议员在向一位年老的有经验的议员请教时说:“我在演说之前心里老是‘扑通扑通,地直跳,这是不是异常?”年老的议员回答:“那是因为你对于你要说的话进行着认真的考虑,这是必然的。即使你到了我这个年龄.也难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据说,美国有位播音员,起初每次临近播音的时候,都要先到浴室洗个澡,否则就不能镇定自若。如果碰到外出进行现场直播,他就不得不提前到达目的地,并在直播现场寻找浴室。
这说明,对演讲的恐惧不是个别现象,每个人都会因为当众演说而产生恐惧的心理。
戴尔·卡耐基经过多年的调查得出一个统计数据:“有80%~90%的学生,对上台说话感到困扰,而已经步人社会的成年人,则100%地恐惧公开发表演说。”幽默大师和演讲家马克·吐温,在描述自己最初演讲时的心理感受时说:“嘴里像是塞满了棉花,脉搏跳得像是在争夺赛跑奖杯。”古罗马时期伟大的演讲家西塞罗也说:“演说一开始,我就感到面色苍白,四肢和整个心灵都在颤抖。”类似的体验林肯和丘吉尔也有。林肯说他在演说时,“也有一种畏惧、惶恐和忙乱”。丘吉尔说他在演讲时,“心窝里似乎塞着一个几寸厚的冰疙瘩”。英国首相狄斯瑞黎甚至公开承认:“他宁愿带一支骑兵冲锋陷阵,也不愿首次去国会上发表演说。”
可见,恐惧心慌是初登讲台者的普遍心理,即使世界一流的演说家也未能幸免。但我们必须战胜它,正如罗斯福总统所言:“我们唯一要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讲述一个真实的例子。
家庭医生克狄斯大夫有一次前往佛罗里达州度假。度假地离著名的巨人棒球队的训练场地不远。克狄斯大夫是一位铁杆球迷,他经常去看他们练习,渐渐地他就和球员们成了好朋友。一天,他被邀请参加球队的一个宴会。吃饭前,宴会的主持人请他就棒球运动员的健康状况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克狄斯是专门研究卫生保健的,他行医也已30多年。对主持人提出的这个问题,他根本不用任何准备就可以侃侃而谈。可是,让他当着众人的面发表谈话,他还是第一次。当听到主持人提到他的名字时,他的心跳就加速了,他简直不知所措。他努力想使自己镇静下来,可无济于事,他的心脏仿佛就要跳出胸膛。这时参加宴会的人都在鼓掌,全都注视着他。怎么办?再三思虑之后,他摇摇头,表示拒绝。但却引来了更热烈的掌声,听众也自发地呼喊起来。
克狄斯心里清楚,在这种极其沮丧的情绪支配下,自己一旦站起来演讲,肯定会失败,更可怕的是可能连五六个完整的句子都讲不出来。他只好站起来,背对着朋友,默默地走了出去。
自此之后,克狄斯便参加了卡耐基口才培训班,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和他自己的刻苦努力之后,他的恐惧感渐渐消失了。后来,他成为演讲名家,并到各地演讲,传授他的健康经验。为此,他还结交到了许多朋友。
既然人人都有恐惧心理,那么怎样战胜这种心理呢?
第一、要弄清楚为什么会恐惧。几乎所有的演讲者都有过怯场,都有过相同的恐惧心理:一切会正常无误吗?我会不会漏词?听众会喜欢我的主题吗?有恐惧心理是人体器官正常动作的一种先兆。当一个人处于大庭广众之下,或见到意想不到的陌生面孔后,五官感受到了,随后便做出反应,明显的症状便是脸红心跳、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等。如果此刻演讲者想:“我该说什么啊?”他的头脑里就会一片空白,就会因慌张而说不出话。如果他当时想:“假如别人遇到这么大的场面,说不定还不如我呢!”那他心里可能就会慢慢踏实起来,很快恢复镇定。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