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长江支队(1949南下全景纪实)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郭天印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被遗忘的一段辉煌!

郭天印著的《长江支队(1949南下全景纪实)》真实再现长江支队的南下始末,全景展现长江支队的浴血奋战,全面还原南下干部人生沉浮。

1949年初,为适应“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形势,中共中央决定,在太行、太岳两大革命老区组建一支具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番号的干部队伍——长江支队,派其南下接管新的解放区。

内容推荐

山西著名作家郭天印热血重走长江支队路,浓墨重彩书写长江支队的英雄历史及憾人心魄的精彩传奇,《长江支队(1949南下全景纪实)》以最详实、多方位的长江支队第一手史料,从民间史、军事史、社会史、地方史多角度,以纪实文学的方式补充长江支队历史。

目录

缘起刘邓

 一、邓小平与刘伯承的预见,毛泽东的决策,是长江支队真正的由来与源头

 二、历史与现实决定了太行区与太岳区理所当然地承担组建长江支队的艰巨任务

 三、长江支队的领导者与经历了“两战”考验的“战士”们

南征“天堂”

 一、领袖的接见,战斗与跋涉,长江支队的目标与任务原本是接管号称“天堂”的苏南

 二、火车、汽车、“铁”脚板,使出看家本领拼了命的长江支队,结果还是“失机”了

 三、苏州的困惑:东进还是南征?

挺进八闽

 一、建瓯会师,是结束也是开始

 二、毛人凤、胡琏、土匪、海匪,政治土匪与经济土匪,长江支队的对手不止一个

 三、邵武城下的战斗,血与火的见证

 四、秋风扫落叶,三野十兵团倾力剿匪

 五、剿匪纪事

巨树扎根

 一、从北方话到福建话,架起语言的桥梁

 二、“五湖四海,四面八方”使长江支队尽快融入人民之中

 三、稳定秩序,恢复生产,长江支队如虎添翼

 四、康平的故事与一件历史积案

 五、减租反霸与发动农民相辅相成

 六、从实际出发,为人民谋利

 七、家来了,把根留在福建

英雄辈出

 一、谷文昌的故事

 二、延国和的故事

 三、栗金旺的故事

 四、王经志的故事

 五、酒玉琳的故事

 六、吕居永的故事

 七、晋静波的故事

 八、“财神爷”的故事

 九、牛进才的故事

 十、姜瑞峰的故事

 十一、白怀成的故事

 十二、李振经的故事

 十三、李堆金的故事

 十四、王培祥的故事

硕果繁花

 一、长江支队入闽带来了老解放区优良的传统作风

 二、长江支队绝不是一支“土包子”队伍,长江支队入闽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三、闽商入晋,是反哺也是互惠

 四、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长江支队精神

 一、听党话,跟党走,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局意识

 二、不怕苦,不怕死,迎难而上,不贪图享乐的奉献精神

 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精神

 四、艰苦朴素、勤俭办事、公而忘私、拒腐不贪的廉洁精神

本书引用与参考的书籍材料详目

走进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后记)

试读章节

缘起刘邓

一、邓小平与刘伯承的预见,毛泽东的决策,是长江支队真正的由来与源头

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史册上,有一支特殊的部队,这支部队的番号仅仅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是它播撒的种子却生根开花,繁衍至今已经六十八年,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更加枝繁叶茂。不仅如此,这支部队的特殊性还在于它虽然仅仅是一支只有四千六百人的小部队,但是它的命名却来自中国革命的最高统帅部,还有它本身的结构也完全不同于其他的部队。这四千六百人,虽然同样穿军装,大部携武器,却几乎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战士,而是基本由清一色的干部组成。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支部队由组建到出发,从太行太岳的大山里走出,过黄河、跨长江,穿越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九个省市,行程六千四百多华里,接管了八闽大地的八分之六。他们历经艰难困苦,流血牺牲,浴血奋斗,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支部队就是1949年初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由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考验而百炼成钢的我太行解放区和太岳解放区成建制抽调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

那么,之所以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部队,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特殊需要呢?让我们溯流追源。

1948年的8月24日,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的邓小平同志在写给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一封综合报告(《关于今后进入新区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关于干部,新区所需干部数目极大……按中原区需用干部的标准,如在江南开辟一万万人口的区域,所需合格干部当在三四万之间,应请中央预为准备。”①与此巧合的是,时隔不久,与邓小平合作长达十年之久,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已经是不可分割的好伙伴和亲密战友,时任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同志也在他向党中央的报告中重申了邓小平的这一意见。

就在刘邓两人的这两份报告发给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时候,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中最早开始的辽沈战役尚未开打,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更是远在酝酿之中。然而,不久之后就要投身于淮海地区与蒋介石手中最后一个具有优势兵力和实力的战略集团进行大决战的两位战略区指挥员在这个时候就敢于大胆预测,仅仅是几个月之后的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将“在江南开辟一万万人口的区域”,这样的预测无论怎样看来都是令人叹服和难以置信的。不仅如此,邓小平与刘伯承两人还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首次提出需要为1949年的新区开辟而准备大量的而且是成建制的干部队伍,这个提法同样是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科学的预见。

为什么是邓小平与刘伯承提出了这个关于干部的问题,而不是别人,不是那些同样在那场战争中功勋卓著的战略区指挥员提出这个在后来的战争和革命进程中可以被证明是高瞻远瞩的意见?

这就不能不提发生在此前的一系列历史事件。首先是1947年8月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正是刘邓大军这种为大局而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使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决策得以顺利实施。刘邓大军主力十二万人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区的腹心地带,调动了国民党军大批的生力军回援,也使其原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训练有素的十几个整编师不敢轻举妄动,从而有力地支援了黄土高原上的西北野战军,也间接支援了刚刚在四平街攻坚战中暂时失利的东北民主联军,更不要说近在咫尺因而也受益最多的陈毅粟裕华东野战军。因为,恰恰是在此前的7月,华东野战军刚刚遭受了南麻战役等一系列少有而惨痛的失利。而刘邓大军对大别山的进攻,使得蒋介石不得不把原先用于山东的部分精锐部队紧急回调,这在客观上无疑是解了华东野战军的围。然而,挺进大别山对于刘邓大军这支在解放战争头两年中战绩最好的部队①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无后方远程作战和无地方政府配合。其结果就是,尽管在刘邓大军进山后的一段日子里,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又相继使出了陈谢兵团的豫西牵牛和陈毅粟裕所部陇海路破击等一系列举措配合刘邓大军粉碎国民党军对大别山区的强势围攻。事实上也尽可能地吸引了多达十几个旅的国民党军回援黄河以北,以此来减轻了刘邓大军的负担。然而,由于是远离根据地的外线作战,由于没有地方政府和党组织的有力支持,刘邓大军尽管打了不少胜仗,在一定时间内占领了一些城镇,却因为以上两个原因而不能将胜仗化为胜势。

P1-3

后记

走进那段被遗忘的历史

关于长江支队,在2016年的3月12目的那个晚上之前,我本人几乎是了无所知的。或者说,就算在什么地方偶尔听到过那么一两次,也是根本没有兴趣去了解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部队,这样一支部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几百万大军中的其他部队又有着什么样的不同?如果望文生义,则可能会理解这长江支队充其量也就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形形色色的游击队当中的一支。

一切都出于一次意外,一切又因为一定机缘。那一天,2016年的3月12日,应朋友之约,我有幸从春寒倒袭的太行山上来到暖意融融的闽江之畔。本来是为了尽情地在武夷山间,八闽大地上游览几日的。这些年来,一个接着一个的创作计划压得我几乎都没有了寄情于山水之间的闲情雅致。这一次,打心底就是要聊补此一缺憾,痛快几天的。

可是,万没料到,就在当晚朋友为我举行的接风宴上,正当我们几个高谈阔论,举杯同欢的尽兴时刻,一位朋友却颇有些不好意思地起身告辞,说是明天有演出,人家催了,现在必须要去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艺术团的集体排练去。长江支队,还有什么“艺术团”,老实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真真切切听到“长江支队”这样一支部队的番号。而这支部队时至今日竟然还有着自己的“艺术团”,而且是要按时且有计划排练的那么一种听起来似乎很正规的艺术团。这就不能不叫人感到惊奇。于是我不由问朋友道:长江支队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这个艺术团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团体?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那晚宴会中的朋友,大约有七八人之多,除了我之外,竟然无一不是和长江支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圈中之人”。再说透彻一些,我的这些身居福建,而且出生在福建,成长于福建的朋友们,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地地道道的山西人。当然,更准确一点讲,应该说他们是有着山西籍贯的福建人。因为他们都是长江支队的第二代人,因为他们的父辈无一不是在1949年春天那个红旗漫卷的伟大年代里昂首阔步从太行山和太岳山南征数千里而来到闽江之畔的长江支队老战士。

这个晚上,第一次,我知道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上居然还有这样一支特别的部队;第一次,我知道了这支拥有四千六百多人的部队曾经有过在那个年代里可谓最最特殊的遭遇;第一次,我知道了这支部队在剿匪反霸的斗争中英雄辈出;第一次,我知道了这支部队的战士们在福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功勋屡建;第一次,我知道了习近平同志多次赞扬的南方焦裕禄谷文昌正是来自这支部队!第一次,第一次,还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我震惊了!原来,我只知道我们的太行山、太岳山在中国近代史和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首《我们在太行山上》已经唱出了两山人民和子弟兵血肉相连的亲情关系。我只知道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山西为核心的几大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晋绥根据地和八路军前线司令部所在的晋冀鲁豫根据地为着中国革命的胜利输送出过数以百万计的优秀战士。然而,我却并不知道,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进程中,还有过这样一批人,他们曾经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用鲜血和汗水赢得了胜利果实,然而,就在他们本以为可以安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一声召唤,又把他们从安乐的和平环境中集合到时时都有炮火硝烟,时时都有流血牺牲的战斗队伍中来。毅然决然地投奔到八闽大地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中来。这样一支特殊的部队,就是她——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

老实说,由于工作和创作所需,我本人在中国革命战争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方面算是做了几十年文章,下过几年工夫的,尤其是在这个领域之中有关山西一省的重大事件,打心眼里自认为是没有什么盲区和空白的了。然而,这个晚上,这有关长江支队的一切的一切,使我真正实实在在明白了一个道理:学无止境!也使我想到了一个相关联的问题:长江支队这样一个显然有着非同一般之重要意义的中国近代史课题,当然更应该是山西近代史课题,如果连类似我这样号称是做着近代史研究的人都基本无所了解的话,放眼山西,放眼中国,又有多少人对这段历史,这些与之相关的英雄们有所了解呢?如果连我们这一代人都对这段历史视若无睹的话,又如何能够指望我们的下一代人和后来的无数代人对其有所了解,从中汲取原本是极其重要的营养呢?必须清楚,我们在长江支队队员身上可以发现的,不仅仅是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也不仅仅是对党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向往的革命浪漫主义,还有许许多多作为共产党人和现代社会所不可缺少的优秀品质和高贵基因!于是,我下定一个决心,再次抛弃我那可怜的旅游休闲计划,沉下心来,再一次把自己置身于史籍与奔波之中,从而让流逝的时光流得慢些,以便我们去寻找即将失去的和已经失去的那一缕辉煌,去挖掘深埋于史海之中和潜藏于记忆之中的那一汪清泉。

……

三为张敏玲——一个英气勃发的女企业家。就在我坐在键盘前为这篇文章码字的同时,厦门那边传来好消息:在厦门市长江支队研究会第二届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厦门市巨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张敏玲当选为新一届会长。在与张敏玲接触的短暂时间里,我已经感觉到了这个女子身上所具有的那么一种深邃与智慧,果敢与大度。想想也是,能够在一个高科技人才云集,男子汉占据绝大多数的企业坐稳那把椅子,张敏玲没有两把刷子谈何容易!而谈及有关长江支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张敏玲把传承重点放在培养第三代人身上的想法无疑体现了其长远的眼光与思维。

末了,我还必须提到,当初之所以想到写这样一部作品,后来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地把它弄出一个大致能使自己和大多数人满意的样子,有几个人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实在是我所最大动力。这些人分别是我的沁源同乡,也是我的家乡沁源一县在闽乡亲的召集人、新华社福建分社的王勇军先生,同为沁源在闽乡亲的郭凯群先生,陪伴我行走数千公里采访记事并肩负我本人与长江支队研究会一切联络事宜的吴建兴先生,身在太原,对我本人不断给予鼓励和声援的霍正先生和刘晓芳女士以及远在闽北邵武的宋邵英女士,还有一位则是在长江支队研究史上必将占有重要一笔的郑春田先生。他们固然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标记:他们(她们)的父辈都是长江支队老战士,但是他们也各自都有自己的工作,忙着自己的家务,头疼着各自不同的事情,然而,只要一提到为长江支队写作,他们便无不有求必应,无偿支持。作为一个作家,我只能说我有幸碰到了这样一群值得深交,值得骄傲的朋友。

最后,我还应当感谢的就是山西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正是他们(她们)的热情支持,才使这部《长江支队:1949南下全景纪实》能够尽早面世,以飨读者。

谢谢!一切支持我们的朋友!谢谢!历史赐予我们的记忆!

郭天印 2017年6月16日于太原灵空书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9: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