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绵厚著的《东北亚走廊考古民族与文化八讲》以民族—文化—经贸走廊为视角,对全面研究东北边疆、民族与社会具有考古基础和民族特征、文物指导意义,是对《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的深化和系统化,并且围绕东北亚走廊考古、民族与文化三个主要方面,将交通史的纵向时代表述,涵盖作者多年致力的东北古地理、古民族、古文化研究等三个重点,将交通史的相关专项考古、文献资料的重新细化和解读。
| 书名 | 东北亚走廊考古民族与文化八讲/东北亚走廊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 作者 | 王绵厚 |
| 出版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王绵厚著的《东北亚走廊考古民族与文化八讲》以民族—文化—经贸走廊为视角,对全面研究东北边疆、民族与社会具有考古基础和民族特征、文物指导意义,是对《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的深化和系统化,并且围绕东北亚走廊考古、民族与文化三个主要方面,将交通史的纵向时代表述,涵盖作者多年致力的东北古地理、古民族、古文化研究等三个重点,将交通史的相关专项考古、文献资料的重新细化和解读。 目录 第一讲 辽西大凌河古道与“燕亳”和“龙城” 一 大凌河古道命名的正式提出 二 大凌河古道形成的历史基础——从红山到燕毫 三 对“夏家店下层文化”为“燕毫文化”的再论析 四 秦汉以后以龙城为辐射的大凌河古道诸交通与史迹 第二讲 辽西大凌河古道商周青铜器窖藏埋藏史因探密——兼论箕子朝鲜问题 一 辽西大凌河古道青铜器窖藏发现的基本情况 二 大凌河古道青铜器与北京琉璃河等西周燕国青铜器的时代和特征比较 三 对大凌河古道窖藏青铜器所有者身份和埋藏原因的分析 四 文献记载中对大凌河流域青铜器窖藏埋藏史因的印证 五 与大凌河古道窖藏铜器铭文相关的箕子和箕子方国再考辨一 第三讲 辽东“二江”“二河”上游青铜文化与高旬丽起源 一 辽东“二江”“二河”的地域界定与学术命题的提出 二 西汉以前辽东“二江”“二河”的貊族分布及相关文献记载 三 “二江”“二河”上游以大石盖墓文化为代表的重要考古发现 四 关于从辽东诸貊部青铜文化向高句丽早期考古学文化演进的几点总结 第四讲 西汉的“第二玄菟郡”与高句丽的“南北二道” 一 两汉玄菟郡的设立及其三迁 二 国内外学术界对高句丽“南北二道”的不同学术观点 三 高句丽“南北二道”形成的历史渊源是“第二玄菟郡”的内迁 四 高句丽“南北二道”基本走向和重要史迹再考察 五 高句丽的“北道”和帻沟娄城均在“第二玄菟郡”所属三县古道上 六 高句丽“南北二道”上三处重要史迹的再辨析 第五讲 东北地域文化“二纵”“二横”的山系分区与古“橐离国” 一 东北地域文化的“二纵”“二横”山系分区 二 关于北夷“橐离国”问题 三 对古“橐离国”历史考古研究的回顾 四 关于黑龙江省古橐离文化——索离沟文化的考古发现举要 五 关于古“橐离国”和橐离文化的几点认识 第六 讲 唐代渤海的四至交通与重要史迹的再考察 一 长岭营州道 二 鸭绿朝贡道 三 南海新罗道 四 龙原日本道 五 关于夫余一契丹道的再考察 第七讲 燕秦汉“辽东故塞”与戍边史迹 一 以往中外各家对《史记》中“辽东故塞”的解读与分析 二 对《史记》“辽东故塞”东段的时空界定和重要戍边史迹考察 三 燕秦汉辽东故塞与朝鲜大宁江长城的关系 四 汉代“第二玄菟郡”的辽东障塞和墩台遗迹 第八讲 古今幽州北出塞外的“四条廊道”与中国东北三大地域文化 上篇:古今幽州北出塞外的四条廊道 下篇:中国东北三大地域文化 附录 附录一 发掘历史·把握机遇·助力振兴 ——东北亚走廊与丝绸之路研讨会暨《中国东北与东北 亚古代交通史》出版座谈会重点发言摘要 附录二 探索中国东北“三古研究”四十年——记东北史专家和考古学家王绵厚 附录三 载纵载横接续古今——评《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附录四 作者历年发表的主要论著年表 附录五 王绵厚简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