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坦荡以立身
胸怀坦荡不仅是处世哲学,同样也是为人的准则。宁静才能致远,坦荡才能立身。同样,理性处世,才能少办错事,谦逊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说的就是人要有坦荡的胸怀。君子以博大的胸怀待人,以圣人作为自己行为处事的参照,因此,他们不会为一些小事而与人斤斤计较,不会被名利蒙蔽双眼;反之,气量狭小的人整日揣摩如何从他人那里获得利益,为一些无谓的小事与他人争辩不休,没有容人之量,到头来只能是遭到他人的厌恶,自然无法体会到宽以待人的益处。
生活中,人们愿意与胸怀坦荡的人结交,这是因为他们能理性地处理人际关系,做事不会太过偏激。
古往今来,能做到心胸坦荡的人有很多,他们的所作所为大有感人之处,因此得到了人们的赞扬和尊重。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胸怀坦荡,符合君子的行为呢?
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在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时感慨道:“只有胸怀坦荡、一生都在追求更高目标的人,才不会被世间的琐事羁绊。”这说明胸怀坦荡的人都有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不拘泥于小节,着眼于大处,是理性处世的根本,同时也是做人的信条。强烈的事业心和时代责任感会使人变得心胸开阔、信念坚定,不畏惧困难和挫折,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情。相反.一个没有理想、没有奋斗目标的人,只能得过且过,混沌度日,自无心胸坦荡可言。
此外,有学识、有素养的人在对待人和事情上也会表现得心胸坦荡。古人常用“君子”和“小人”来划分人的品行,这说明胸怀坦荡也是为人处世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如今,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君子”和“小人”来作为划分的标准,但保持一个坦荡的胸怀,做到低调做人,理性处世,这样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敬。
君子之所以称之为君子,主要是因为他们品行端正,能够正确地看待世间万物的存在形态以及变化,以坦荡的胸怀对待人和事,以理性的思维定义自身在社会当中的存在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婆婆妈妈、猜疑忌妒的人。起初,出于礼貌会跟着附和几句,但时间一长难免心生厌恶,不再愿意与之交谈,彼此之间的交往也会因此中断,所以,拥有一个宽广、坦荡的胸怀,是获得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的关键。为了事业的成功,为了生活的幸福,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应该敞开自己的心胸,不去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用更多的时间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古人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如果太清澈了,就不会有鱼;人如果太认真了,就不会有朋友。所以说,人要有容人之量,不可自命清高,这样才能正确对待世间的美与丑,才能理性看待人生,正确对待人和事。 人与人之间要以平和的心态相处。如果一个人一味地挑他人的毛病,没有容人之量,那么,这种人是不值得交往的。
从万物生长的角度来看,越是污秽的土,土壤才越肥沃,万物生长得才能越繁茂。《左传》里有一段话:“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意思是说,人要有涵养,能包容所有的善恶、毁誉。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态,多吸收和采纳他人的建议,才能更快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并结交更多的朋友,建立起更多的人脉关系,为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郑板桥曾说,在通往佛殿的小径上,既有鲜花又有毒草,可见佛能包容一切。兰草有了荆棘的护卫,生长得越发旺盛。这兰草就是君子,荆棘就是小人,君子离不开小人的衬托。
荀子也曾说过,人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用君子的行为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将别人的过失一味地放大,而无法正视自身.那么,最后只能是孤立无援。
唐玄宗时期,魏知古是一个地方的小官吏,后来得到了姚崇的举荐,官运亨通,一路升到宰相。朝廷选士,魏知古被派到吏部担任代理尚书。对此,魏知古很是不满,认为是姚崇在背后捣鬼,于是对他怀恨在心。
当时,姚崇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为官,得知父亲的好友魏知古前往洛阳选士,于是,便打算利用父亲的权势,让魏知古照拂一下自己。待魏知古到达洛阳之后,他们千方百计地讨好魏知古,魏知古表面上也是大为受用,谁知到了京城,便将此事告知了玄宗。一日,唐玄宗召见姚崇,问:“听闻爱卿有两个儿子,他们都在什么地方为官呀?”姚崇揣摩出了玄宗的话意,于是就说:“两个儿子都在洛阳任职,他们言行不谨慎,此次一一定是拿了什么物事去拜谒了魏知古,臣还未来得及问及此事。”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