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那些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翟永太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翟永太著的《那些年》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阶段性回顾与总结。其中,有着他对于自我与世界、时代、社会的观察与认识,也有他对事业、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思考与体悟,还有他对生活和家庭、婚姻的记录与思索。可以说,这些倾注笔端的记忆碎片,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虽然平白无奇,但都是作者真实的感情流露。

内容推荐

翟永太著的《那些年》是作者多年来从事编辑、记者工作之余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回忆那些年、那些事,既有对亲人故人的思念、愧疚,又有对当年军营生活的无比眷恋;既有对师长的感恩之情,又有对社会、对人生的种种思考和回味……

目录

第一章 守望亲情

 订报

 父亲的爱

 牵挂

 送别舅舅

 姥姥的琐事

 乡村老姨

 电话

 电报

 藏麻花

 开水泡馍

 沉重的礼物

 女牵父心

 早孝

 补丁

 祝福

 豆丁

第二章 军旅烙印

 难舍的缸子

 班务会

 归宿

 遗憾

 想起病号饭

 集合

 照片上的记忆

 敬礼

 提千

 说鸿才

 往事三味

 爬格子

 信

 想念李伟中

 窝头啥味道

 典型

 回望战争

 心心相印《军旅情》

 我的最爱

第三章 相逢是缘

 “格里格外”说老汪

 发现邱娥国

 三位前辈的教诲

 大寨作品

 相逢是缘

 老胡

 我与侯波

 石痴小明

 偶遇杜卫东

 珍贵的倒影

 《左权家书》传递真爱

 细读申纪兰

 孤独的行者

 雪明的“生存智慧”

 观《太行奶娘》

 《猎贼》序

第四章 心灵驿站

 好好活着

 再说“好好活着”

 得病的含义

 “无冕之王”的感觉

 同病杂说

 难言的困惑

 不经意间的幽默

 追问

 应该在乎什么

 谁会一直这么“装”

 为谁而跪

 干净夫妻

 台上台下

 说与做

 打拐话题

 我能做点什么

第五章 风景独好

 大漠行舟

 “红崖天书”路难行

 不就是一条河

 南非偶感

 初出国门感受

 拜司马光祖茔

 家乡的“小布达拉宫”

 乐在“寿”中

 “李锦记”的无限魅力

试读章节

那个年代,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开始后,受“扩大化”的影响,姥姥婆家成分高,丈夫成为被批斗的对象。因忍受不了非人的折磨,一天夜间,丈夫悄悄离家出走,寻了短见(上吊)。

丈夫走了,留下她们孤儿寡母,家已不成家的样子。可批斗的火焰越烧越旺,莫须有的罪恶又落到姥姥头上。她被揪到丈夫墓地所在的野山村,罚跪,挨鞭,吊打,昏死后被泼冷水——一次又一次,一场又一场,折磨得不成人样。这样的斗法让姥姥几次想走绝路,但为了孩子,她下决心一定要活下去。她白天沿门串户做鞋,夜里端着小灯去挨批斗。

天无绝人之路。不久,党中央颁发了纠“左”新政策,姥姥得救,获得人生自由。在媒婆的穿针引线下,二十九岁的姥姥拖儿带女,又从乡下改嫁到县城西关的曹家。丈夫也比她大十岁,是个村干部。前妻去世时留下两个十多岁的闺女。几十年来,新组建的家庭能和睦相处,儿女们一个个成家立业,姥姥这个后娘功不可没。其中的甘苦,姥姥心里最清楚。

民间有言,多子多福。姥姥刚过七十,就已四世同堂。享受天伦之乐的姥姥,每天乐得像个老小孩。但天有不测风云,老年丧子的噩耗,如晴天霹雳,又降临到姥姥头上。

姥姥八十一岁那年,五十七岁的儿子,因患癌症不幸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姥姥哭得死去活来。因为丧子之痛,姥姥像得了一场大病。处理完儿子的后事,姥姥被接到北京,一直到老,都和岳父、岳母生活在一起。

姥姥一辈子爱缝,有一手”好针迹”。到北京后,没等瘦弱的身体恢复过来,她又抄起了手中的针线活。常常是一边缝,一边落泪。岳母劝她不要缝了。她说:“不缝更闷。”

三个老人一台戏,姥姥是戏的主角。为了让姥姥从丧子的痛苦中解脱出来,退休后的岳父每天给她讲这讲那,还教她认字。尤其是他经过思考而写就的每一篇人生感悟,都要先念给姥姥听。姥姥听得很认真,时不时还冒出一句两旬民谚、哲理。有一次,岳父写了篇《人定胜天与人要顺天》的文章,念完后问姥姥懂不懂。姥姥说:“懂。就是不能跟天顶,要顺着它!”她接着说,“谁也惹不起老天爷。晴就晴,阴就阴,下雨打雷刮大风!旱死人,淹死人,最可怕的是砸死人(地震)!”其实,姥姥不是“全文盲”。早年间,她上过一年小学,在扫盲班认下不少字。

别看姥姥个子不高,看起来又瘦又小,但耳不聋眼不花,料理自己的生活起居不在话下,还能帮岳母做些家务活。家里包饺子,每次都是姥姥擀皮。好家伙!她一下能擀五六张,一个人能供好几个人包。见我夸她,姥姥谦虚地说:“老了不行了。以前要比这快得多。”

知道我爱吃西红柿手擀面,每次我们去之前,姥姥就早早下厨房和好面,先放到盆里饧着。等我和妻子、女儿到了家里,姥姥就开始忙着擀面了。香喷喷的面从锅里煮出来,第一碗总是先让我吃。女儿不干了,说太姥偏心眼。姥姥总是笑着说:“不急,不急!马上就下出来!”

人到了一定年纪,饮食起居是否规律,往往对一个人的健康长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一次次发现,姥姥除了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她的一日三餐都很讲究。

小米煮鸡蛋,是姥姥十几年来天天如此的早餐。她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完毕,就到厨房自己动手做早餐:先给小锅倒上水,再下一小勺米;煮粥空隙喝一杯蜂蜜水;接下来洗黄瓜,削皮,擦丝,拌成凉菜;再捣三个核桃,去皮后和菜放在一起。这些事做完时,粥已快煮好了。她打进碗里两个鸡蛋,倒入锅里,轻轻地搅动,一碗诱人的黄澄澄、黏糊糊的小米粥做好了。然后,一个人坐在小桌前,有滋有味地吃起来。姥姥告诉我,小米最养人,比牛奶什么的都好。我这一辈子就是靠小米养大的,离不开小米。

姥姥的饮食起居有规律;看电视也是有选择的,每天央视播的《夕阳红》节目她必看。那里有各种各样百岁老人的故事,让姥姥的心胸更豁达,精气神更足。姥姥还爱看《刘老根》《乡村爱情》等富有农村气息的电视剧,看到兴头上时,忘情地发出笑声。

岳父也是个有心人,把姥姥每天有意思的生活片段都一一记在日记里。从2001年3月5日,一直记到2010年4月28日,编辑整理后以日记的形式,于2010年10月为姥姥出版了一本小册子。书名是:高兴比啥也强——母亲王玉梅晚年生活日记。书的封面更有意思,选的是一张姥姥笑得合不拢嘴的照片。这本小书图文并茂,送给亲朋好友后都说好。不用说,姥姥更是爱不释手。她把小书放在床头,每天闲下来就要翻几页。看到《贵明走了》这篇日记时,又勾起他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她曾不止一次地对我和妻子说:“你舅舅命短。他要是还活着,多好!”

P23-24

序言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自打爱上新闻写作,不论是在部队摸爬滚打,还是转业到新闻单位,我一直把热爱当作最好的老师。不求最佳,但求无憾。

与我已出版的多本文集不同,选入本书的作品,是我多年来从事编辑、记者工作之余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回忆那些年、那些事,既有对亲人故人的思念、愧疚,又有对当年军营生活的无比眷恋;既有对师长的感恩之情,又有对社会、对人生的种种思考和回味……可以说,这些倾注笔端的记忆碎片,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虽然平白无奇,但都是我真实的感情流露。

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果把这本书比作一桌饭菜,那我就是掌勺的“业余大厨”。有意品尝这份素餐小食的亲朋好友,端起碗,拿起筷,对每一道菜都亲口尝一尝,品一品,剔牙喝茶的时候说一句:味道还不赖。那对我,将是最大的幸事。

2017年9月19日

于北京新发地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的不少地方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情感为之一动、精神为之一振——字里行间,仿佛跳跃着一个火热的音符,生动演绎着曾经燃烧的激情;文内章外,仿佛流淌着涓涓细流,娓娓叙说着沁人肺腑的侠骨柔情……

——汪发楷(中国质量报社原总编辑)

散文真情的洋溢,是作者内心的真诚;只有真诚的内心,才能写出真情的散文。翟永太的新作《那些年》是真情的写作,是透着真情的散文。真情使他的散文散发着质朴的大美,大美使他的散文总是拨动人的心弦,让人赞叹,让人感动,让人回味,让人思索,并引领人的精神同他的浓浓的真情飞向远方。

——宁新路(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作协会员、《财政文学》主编)

捧读《那些年》,很激动。朴素的文字、真挚的情感、执著的坚守以及独特的心灵抚慰,让我想起曾经一起战斗的岁月、一起远去的青春,想起兄弟、友谊、梦想和荣耀。

——衣向东(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签约作家)

多年来,他奔走在新闻之路上,用他特有的观察和思考记录下时代的变迁,他的激情和梦想也流淌在那些纵横千里、思绪激荡的精彩华章里。

——刘畅(中国青年报社国内时事部主任、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那些年,我在苏州园林耕耘,君在文坛驰骋,彼此偶然相遇,却一见如故。《那些年》让我真正走进你的内心世界,平实的文字,质朴的文风,恰如一杯芳香四溢的浓茶,让人久久回味。

——刘定伟(苏州定园园林总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