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久清(1919—2014),从8岁开始讲故事,传承和讲述的民间故事多达1000余则。曾获沈阳市民间文学三集成领导小组颁发的二等奖;1998年,杨久清被沈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授予“优秀民间故事家”称号。2007年,他被辽宁省文化厅授予“优秀民间故事家”称号。2007年2月,“杨久清回族故事”被列入沈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杨久清民间故事”被列入辽宁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宋长新主编的《杨久清精品民间故事百则》收录了《公冶长懂鸟语》《狄仁杰赶考》《刘墉私访》《王羲之丢对联》《严嵩题匾》《虎撑子和药王的故事》等民间故事。
宋长新主编的《杨久清精品民间故事百则》中主要包括人物传说、生活故事、寓言故事、风物传说、幻想故事以及幽默故事等。故事书卷气十足,使读者在接受真善美的同时得到文化的熏陶。民间故事通俗有趣,非常适宜农民朋友阅读,它是民间故事中不可多得的“雅文化”。
公冶长懂鸟语
一个老鸹落到公冶长的房外头了,“嘎啦”一叫唤,公冶长一听给他送信来了,它这个意思是:“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死个虎头羊,你吃肉来我吃肠。”公冶长一听这是告诉他肉给他吃,给老鸹肠子吃就行。
公冶长去了,到那一看,大伙说:“这羊谁的?”
公冶长说:“我的我的。”他把羊弄家来了。肠他都给老鸹吃了吧?没有,他都吃了,他个馋狼,什么也没给老鸹。老鸹一看我白给他送信了。
这回南山死个人。这老鸹又来了,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死个虎头羊,你吃肉来我吃肠。”
公冶长一听,我去我去。他到那一说:“我的我的。”来人把他抓了,正找不到凶手,到旁边一看是死人,不是什么羊。不用废话,就把他抓到县衙门去了。
到衙门一过堂,公冶长说:“不是我杀的。”
知县说:“你不承认你杀的?”
公冶长说:“不是我杀的,因为我懂鸟语,一个老鸹告诉我说南山死个虎头羊。头回是死个虎头羊,我那回吃了,我没给它肠,结果它报复我,它说南山又死个虎头羊,我寻思是虎头羊,到那是—个无名的尸体,我是念书人,我能打死人吗?”知县—考虑,先把他收监。琢磨琢磨,又把他提出来了。房檐匕有个燕窝,知县把燕窝的小燕掏出来,放到抽匣里了,大燕在那儿一直叫唤。
知县说:“你看它在说什么?”
公冶长说:“它说知州,知州,小儿锁到抽头。它说它的孩子叫你锁到抽匣里了。”
知县说:“你真懂鸟语,放了他吧,不是他。”
丘生造律斩萧何
早先呢,有这么个事儿。这个古代故事,讲什么呢?说丘生造律斩萧何。
汉朝时候的事。有个丘生,屡次去考,据说是萧何不录用他。因为他文采高,萧何有嫉妒心,就不想让他考上,恐怕他进了朝来了,萧何要受他压制,所以呢,有高文采的人他也不考虑。丘生考了几次。他是一种报复行为,不让丘生考上。后来丘生受点儿委屈。回去以后,心里就合计到了,如果有萧何在,没有我出路,他在中间挡着我,我上不去。
后来丘生造律,在家写律法。律法写完了,写成两本,上下集。这时候丘生就中了病,在生病垂危的时候,丘生就跟他妈说:“妈妈呀,我不久于人世,我死以后的话,我有一事没完成,你替我去完成这个事。”
他妈说:“什么事啊儿子,你有什么事啊?”
丘生说:“不用多说,我就这么个事吧,我死后拜托你了。我死之后,我写的这两本书,头一本书给我殉葬放棺材里。第二本书,你拿朝廷去卖,专卖高官,给我卖了这本书,行吧。”丘生说完之后就死了。随后他妈就照他的说法,把头一集放在棺材里埋起来了,二集拿着去朝廷卖。
律法,老百姓没用,国家需要的话有用。书就叫萧何给看着了。这书好啊,但是它没落款,一看,这律法可是国家需要的玩意。
萧何说:“这是下集,老太太,还有上集吗?”
丘生妈妈说:“上集没有了。”
萧何说:“不能一本啊,上集呢?”
丘生妈妈说:“上集叫我儿子死的时候装棺材了。”
萧何奏明皇上——汉高祖,有这本好书,是国家需要的律法,这是个下本。据老太太说了,上本还在她儿子棺材里呢。
萧何说:“老太太你放心,多多给你钱,你把儿子棺材里的书拿来,要不埋地里头,就白扔了。”
走吧,老太太把他领到她儿子坟前,萧何到那把她儿子坟掘开了,把棺材撬开一看,正在他头旁边放着这本上集律法。萧何把它拿出来了,一看是丘生,心想丘生这人我挺熟啊,考多少次没考上。萧何知道这个人。一看他死了,挺放心了,好好厚葬,埋起来吧。
萧何说:“老太太你放心,好好厚待你。”
书拿回来,打开一看,头一条,挖坟掘墓死罪。律法是国家信用的东西,言出法随,说了得算。萧何就犯了这个罪。你挖坟掘墓往外拿他这个书的时候,头一条你就犯了这个死罪啊。
以后不有那么一句话吗,说不斩萧何律不成。你说斩不斩他?他是丞相。当然这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究竟斩了萧何没斩萧何,这就不知道了。从古来就传这句。
所以,丘生造律斩萧何,不斩萧何律不成。P6-8
今年距杨久清先生辞世已有三年之久,但作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所传承的民间故事一直没有被整理出版。作为杨久清先生曾经的研究者,本人闻听《杨久清精品民间故事百则》即将面世的消息,甚为欣慰,在此很荣幸为此书作序,一是让广大读者大致了解杨久清先生其人其事,二是对杨久清民间故事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和重要的文化价值作以概括总结。
杨久清(1919--2014),辽宁省新民市大民屯镇三村人,回族。1989年,他被辽宁省命名为“优秀民间故事家”称号;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4月,本人对国内民间故事家做课题性研究,有幸结识杨久清先生,被他丰富的故事题材与内容,高超的讲述技巧,极具代表性的成长史及其蕴含的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所吸引,于是进行了以杨久清为核心对象的民间故事讲述家成长史的研究。通过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杨久清的日常生活,完成了20余万字的《民间故事家的成长史——以辽宁回民故事传承人杨久清为个案》的博士学位论文。
杨久清民间故事储藏量丰富,能讲出有名有姓的故事几百则,属于“巨量级”的故事讲述家,是本乡本土传说故事之集大成者。从传承人掌握的体裁来看,他属于神话、童话、故事、传说、笑话、歇后语、歌谣甚至说唱、谜语等都能讲述和演唱的全才,将讲述、演唱、创作等才艺融于一身。
杨久清民间故事主要有以下内容:道德训诫故事、历史人物传说、辽河流域风物、风俗传说、精怪故事、生活故事、幻想故事和笑话等。他拥有大量富有特色的回族民间风俗故事,难能可贵的是他从科学的角度理解祖先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而且还积累了大量汉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等共居地民族的风俗习惯故事。他的故事中有体现关东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民间信仰故事,这类故事是不同于其他回族聚居区的富有关东地域化、本土化特征的民间故事。
杨久清民间故事有许多反映辽河岸边地域风情的山水风物传说、人物传说,如《兴隆店的传说》《一半拉台的由来》《泥鳅精讨圭寸》(柳河的传说)、《刀笔求活》。家乡的山水人物被他赋予了丰富的艺术想象,生动的情节、质朴的叙述中流露出乡间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家乡的挚爱,体现了浓浓的家园意识。
杨久清民间故事最独树一帜的内容是带有真实性质的民间传闻和地方传说,这是他根据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往事、传闻改编的。杨久清赋予这些故事以个人的理解和好恶品评,并用自己的讲述风格给予传承。
杨久清民间故事中还有一部分笑话和谜语故事,如《老塔儿吹牛》《理发》等等,这些故事通常是杨久清用来调动讲述现场气氛的“调味剂”。 杨久清先生的讲述活动史有87年,“走到哪儿,讲到哪儿”,始终活跃在民间乡土社会,自觉地传承传统文化,形成了个性化的讲述风格。
杨久清生长在东北,辽河平原的方言在他的故事中体现得很充分,而他又师从京城著名票友刘雨芝,从小注意“尖团字”,发音略带京韵京味儿,十分悦耳。
杨久清先生具有高超的故事讲述技巧,他的讲述不紧不慢,娓娓道来,而且思维清晰,口齿清楚,抑扬顿挫,张弛有度,善于利用象声词、方言、民族语言以及肢体语言,抓住观众,调动观众的情绪。能够根据听众选择讲述内容,并根据对象的身份、爱好即兴发挥,掌控讲述现场,并随机做出调整。杨久清讲故事好“节外生枝”,他所讲述的故事与故事之间的切换常呈现出跳跃性的逻辑联系,但听来却十分自然,这说明他不仅拥有丰富的民间叙事资源,而且具有驾驭故事技巧的突出才能。
杨久清先生属于传承兼创作型的民间故事讲述人。他并不是一味被动地学习、机械地记忆别人讲述的故事,而是带有创造性演述。他喜欢接触地方文化精英,受书面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多,经常玩味接触到的成语、警示语、典故,在恰当的时机将其应用于故事讲述中。《王太和拾金不昧》是从祖辈传承来的故事,他在掌握一定相面术语后加在故事中,更加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他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即兴进行乐器表演、戏曲演唱和诗歌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他讲的故事以情节曲折生动见长,善于发挥个人喜好诗文和戏曲的特长,根据听众对象进行艺术创作和加工,每次讲述都是一次创作。他的看家段子《阎王请医》结尾处有四句诗,这是他在一次故事讲述中即兴将以前写屯子里人的诗加在里面,增加了故事的艺术欣赏性。杨久清先生的即兴创作使故事更符合演述情境和观众的需要,收到更好的讲述效果。因此在演述现场听杨久清讲故事是一种文化享受,这是书面文本,甚至视听文本无法企及的。
阅读杨久清先生的民间故事集,不仅仅欣赏的是民间故事文本本身,更应该关注民间口头文学传承形式的独特性,民间故事讲述者的个人特色与时代信息,体察其讲述内容和讲述行为的重要文化价值。
杨久清先生的每一次讲述活动就是一次对历史的记录和回味,杨久清民间故事以“口述史”的方式记载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这对“大历史”的研究提供另类视角和有价值的素材。
杨久清民间故事容古纳今,构成了辽河平原民间叙事传承绵密有序的网络,全方位反映了辽河两岸民众的劳作生产、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经验、智慧、生存哲学和人生理想,以及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东北新兴小城镇民众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状态。它像一个多棱镜映射着辽河平原民间文化的兴衰起落,书写着辽河两岸的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区域文化史研究价值。
杨久清民间故事对于研究地域传统如何不断地将外来文化同化为地域文化,以及考察在此过程中民众如何实现文化适应和调整提供极有价值的个案。
杨久清先生作为一位民间故事讲述人,对传承、播撒和建设辽河平原民间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安享晚年的时候,他还经常创作诗文,回忆自己掌握的、可能没有文字记载的故事、唱词,用录音机记录下来或用不流畅的文字记载下来,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个人的绵薄之力。民间文化资源是有价值的,而杨久清先生高度的文化自觉,热爱民间文化,孜孜以求的精神更是一笔值得当代人传承和发扬的宝贵遗产。
2007年—2009年,辽宁省沈阳市新民文化馆组织精干团队对杨久清民间故事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影像采录和资料收集工作。新民文化馆多年来,始终与杨久清保持紧密的联系,关心老人家的身体和生活状况,不定期到老人家中走访慰问,积极发挥最基层保护单位的保护作用,让杨久清老人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此次《杨久清精品民间故事百则》这本书得以付梓出版,是新民文化馆工作人员全力推进,付出努力的结果,也算是完成了这位辞世老人未尽的心愿。
回顾多年之前,本人与杨久清先生于田野调查期间朝夕相伴的日子,在炊烟袅袅的乡村清晨,我们早早进入访谈状态,时间在一问一答、一说一记中慢慢流淌。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老先生的音容笑貌时常跃然眼前。这何尝不是一段历史,一份孜孜不倦的传承?我能感受得到,老人始终放不下的就是作为口述传承者的无奈,这也正是目前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面临的后继无人的尴尬,但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记,毫无疑问杨久清先生留下的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终归会以其他的形式得以流传,正如本书所呈现的部分。
张莹
于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