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牧著的《在歌俗中诗意生存--以侗族河歌为例》通过考察侗族审美意识、审美活动、审美关系以及河歌艺术生发规律,考察河歌审美场中人与歌生态潜能的耦合对生关系,得出诗意生存是河歌审美精神的凝结、价值功能的体现。认为河歌对人的审美形塑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美育,河歌是侗族通过歌俗活动实现诗意生存的中介。本书在生态文明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系统地研究河歌生发、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构成及其在当下的利用、传承和保护路径,指出了河歌对生态审美者培育的价值意义,有利于补充生态美育理论建构的内容,也会引起学术界共鸣和世人对侗族河歌的关注。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胡牧著的《在歌俗中诗意生存--以侗族河歌为例》是西南大学人类学民族学跨学科研究团队“流域与族群互动”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本书以都柳江流域的侗族河歌及其歌俗文化为背景,主要勾勒了侗歌、河歌的研究现状,并对河歌的历史和分布区域作了研究,指出其“诗意生存”内涵是历史生成的。基于侗族以前是“无字文化”社会的事实,河歌的生发是跟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靠歌来代言、以歌交友、以歌择偶的现实相关,又跟侗族生计方式和“团寨”文化模式下侗族“群体性”交往特征有关,从逻辑上,本书对“坡会节”和“春社节”等歌俗活动、行歌坐夜的河歌结构、歌师及贡献、侗族宗教文化、河歌审美特征、河歌的传承和保护进行研究,分析出侗族诗意生存的具体规程和意义,认为河歌体现了侗族歌论“歌养心”、以歌交友和以歌择偶的诗意生存方式。
本书的意义在于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首次系统研究侗族河歌并对侗族的歌俗文化作了衍生研究,概括了侗族河歌的特质,通过侗族节俗活动关联起民歌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传承和保护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