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东林沉浮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程万军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公元1593年,大明王朝出大事了,什么大事呢?

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危机,那就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班危机。大明臣子知道这届皇帝是谁,但不知道下届皇帝是谁,也就是说,此时的大明王朝有皇帝没有太子。

那么此时大明王朝的皇帝是谁?他就是声名狼藉的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一年他执政已经超过了20年,早已剑了该立太子的时候了,但是他却在这年过完年之后,做出了一个反常的举动,正月拟旨决定暂不立太子,而是将自己的三个儿子一并封王,这预示着一场皇帝接班人争夺战,正式打响了。

熟悉明朝历史的读者,对这个万历皇帝可能都略知一二。因为他创造了两项大明皇帝的历史纪录,第一一个纪录:在位时间最长。万历皇帝在位48年,这个在位时间打破了明朝皇帝在位时间的纪录,大明十六帝,统治中国276年,而他一个人就占去六分之一的光阴。他虽然不是明帝中自然寿命最长的(明朝皇帝活得最久的是太祖朱元璋,71岁;万历皇帝朱翊钧10岁即位,58岁去世),却是坐皇位最久的福寿皇帝。第二个纪录:不“上班”时间最长。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那么,万历皇帝为什么不上朝呢?当然跟他的政治能力有关。我们知道,万历皇帝刚即位时才10岁,是首辅张居正代为执政10年,张居正死后,20岁的万历皇帝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但是没干几年就干不动了,为什么?因为没张居正那个执政水平。他本以为抓取权力,自然就会治国理政。但是一上来处理军国大事才明白,掌权与任事,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就有些撂挑子。这是他长期不“上班”的一个原因,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跟下面将要打响的这场皇帝接班人争夺战有一定的关系了。

当时皇帝的接班人有几个候选人呢?主要有三个。

就是万历皇帝准备一并封王的那三个儿子:长子朱常洛、三子朱常洵和五子朱常浩。他们分别。由万历皇帝的三个妃子所生。朱常洛是王恭妃所生,朱常洵是郑贵妃所生,朱常浩是周端妃所生。这三个人当中五子朱常浩因为年龄小,当时才两岁,胜出的可能性很小,是个陪衬。争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长子朱常洛、三子朱常洵身上。

提及皇帝接班人,中国封建王朝有个一以贯之的皇帝接班制度:嫡长制。这个嫡长制简单解释就八个字: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也就是说,皇帝正室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长子为皇位第一合法继承人,如果皇后没有生子,就要自然排序由其他嫔妃为皇帝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皇长子接班。

我们知道,万历皇帝的正室王喜姐(孝端显皇后)只生了个女儿,没有生儿子,那么按照嫡长制自然排序,朱常洛无疑应该排在第一顺位,他是万历皇帝的大儿子,但是万历皇帝却不喜欢这个大儿子,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大儿子呢?因为朱常洛是万历皇帝与一位宫女“偷情”的结果,这个宫女姓王,她就是朱常洛的生母,后来的王恭妃,当时叫王宫女.。万历皇帝虽然与王宫女偷了情,王宫女为万历皇帝生了孩子,也被万历皇帝封了妃,但万历皇帝却不喜欢她。为什么不喜欢她?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嫌她出身卑微。这个王恭妃当时就是太后的一个内侍宫女,相当于一个使唤丫头。二是万历皇帝嫌她年龄偏大,长相不好看。想必当年万历皇帝与她“偷情”,也是一时冲动,事后就没什么感觉了。

因为不喜欢王恭妃,所以他对王恭妃所生的这个儿子朱常洛,也始终喜欢不起来。那么万历皇帝喜欢哪个妃子,哪个儿子呢?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万历皇帝偏爱郑贵妃。P4-5

后记

邻镜高悬:堂无节士国必朽

东林故事讲完了,但作为一个现代讲述者,笔者的痛感远未消散。

2017年5月底至6月初,十集新《东林沉浮》在央视法讲文史栏目播出,而笔者完成书稿的时间是紧随其后的6月下旬,正值将度不惑之年的最后一个生日。为更近距离地感知书中人和事,本书最后一次修稿时,笔者来到了江南无锡城,专程拜谒了东林书院旧址,索性连生日在此一同过了。

2017年6月17日,笔者携家人抵达江南名城无锡,二人于梁溪区东林广场下地铁,无锡古称梁溪,此处位于城东,应属古城中心路段。此时已是黄昏,将近闭馆,于是依院而栖。单等明早观瞻。

翌日,用过早餐即开始参观。书院门票5元,而记者证可以免票,于是本记者按书院规定,亮证之后,签字留念。从东林精舍而人丽泽堂,端坐拍照,进依庸堂,堂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依然清晰可见,不禁驻足堂下,行注目礼。

第三天,小雨霏霏,由依庸堂入燕居庙,再人道南祠、还经亭,亭中高悬的各科进士榜单在潮湿的雨日显得墨迹未干,越发觉得先贤离我们并不久远。于是思绪如潮,蓬勃而出——

初登法讲文史,就被编导告知,栏目组要求主讲人讲有温度的历史故事,“温度”二字作何解?笔者的理解就是将心比心,悲天悯人。如果你作为一个主讲人,念念有词置身其外,只是看热闹不嫌事大,那边血流成河,这边关我何事,则血就热不起来,自然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温度。

当然,“温度”之上,我以为再加上“深度”——以飨观众,那就更对得起衣食父母了。

笔者的痛感促使我尽量做到这一切。于是,便在出版社要求不可或缺的后记中,身临其境,将由感而发之物,于此作个归纳。

小结《东林沉浮》,表面上讲的是清流,而往深层挖掘,却可以透析近代中国士大夫士魂消亡的原委。为什么自中世纪以来,中国士大夫越来越朽,精神品格走向下坡,动辄节操尽失、腐化成风?通过《东林沉浮》管中窥豹之后,应该以点带面,得出系统答案。

谈及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腐败问题,也许有人认为,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品格,一如王朝的周期律,久之必朽,但不妨看看我们周边,情况也不尽然。

就拿中国的邻国日本来说。古代与我们同处儒家文化华夏文明圈,众所周知,在古代,日本两次拜中国为师,至今日本首都,还是规规矩矩的两个汉字:东京。汉化日本,化到了骨子里。但是,在历史的变迁中,日本政坛并没有出现像中国那样的大规模腐败,尤其他们的政治精英阶层,罕见中国士大夫那般的腐化,如果说是制度因素,也是不能诠释的。人人都知道,日本是在19世纪末才开始西学,引进西方政治制度的,此前与中国并行的两千年,采取的是甚至比中国还滞后的封建制度,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腐败。

为什么他们和我们一样,却又不一样?

2016年7月,笔者游历日本。在东京旧书一条街上的三省堂书店,淘到一些关于日本士人精神的书籍,其中就有对日本新旧两代士人精神的诠释和总结,在历史大变局时刻,他们承上启下,开创了日本新生。

我们知道,古代日本的质变,主要是两次改革:大化改新,明治维新。大化改新的口号是“和魂汉才”,明治维新的口号是“和魂洋才”,“才”在变,而“魂”一直没变,大和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魂始终没有散。而比了解和魂内容更重要的是,秉持此魂的载体,那就是日本的士。

先有不腐之士,后有不腐之国,日本之所以不腐,是因为他们始终延续保有着一个不腐的政治精英群,即我们所说的士大夫。那里不仅有大名武士,更有文人藩士。而自古以来,我们也曾拥有更庞大的士大夫群,他们以天下为己任,铁肩担道义。譬如东汉开国者刘秀,这个落魄皇室宗亲,也是底层庶士(太学生)起家,为打江山娶了两个大家闺秀(阴氏与郭氏),显然,他心里很清楚,没有名士望族的帮衬与结盟,刘氏江山是打不下来的。就拿刘秀贤内助阴丽华之阴家五百影士来说,他们既忠诚又颇有动手能力,丝毫不次于日本大名藩主手下的武士。如此拥有智慧与武装双重力量的士人士族,在国家危机时刻可以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古代中国皇帝改朝换代,其历程与日本天皇的每次“归政”颇为相似,总是离不开士族及其武士的实言实行。但是到了中世纪以后,中日两国的士大夫却从能力与精神上拉开了距离,日本的士阶层一如既往地具有执行力和行动力,而中国的士大夫却日渐腐朽文弱,他们表面上高谈阔论慷慨激昂,但在真正国破家亡危机时刻,却叩首降叛,最后沦为混饭的废物。……了穷兵黩武的军国时代,贪腐也多与之无缘。迄今,日本议员的品格,仍不乏古代优秀士大夫品格的参照,喜酒好色者大有人在,但少廉寡耻的腐化官吏少之又少。

而近代中国,却没有始终保有一个不腐的精英阶层。这当然与两国的大环境有关,但除此之外,还有士大夫自身问题:苟且哲学腐蚀掉了刚性品格,如是富贵能淫,威武便屈,一遇强权暴力即屈身为极其现实的精致利己者。

即便当代,还有不少史学爱好者对东林党人嗤之以鼻,却对魏忠贤大加赞赏,认为东林高调误国,魏现实利国。这其实就是庸俗史观发酵的结果。一个国家的政治精英,仅有节操是不够的,但若没有节操,却是万事皆休,必然腐朽!

所以,东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就是节操二字,以及由此支撑的士魂,礼义廉耻。这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对于以东林为代表的中国式清流,我们可以深究他们种种痼疾,但切不可过分贬低他们的气节。我们这个民族,无论如何都不该少了节士,因为“堂无节士国必朽”,因为大多人做不到节士那样,你要更加敬重他们才是。

侃侃万言,终有一结。那么,就让本人用一首新鲜出炉的小诗作为后记结语吧。邀是我在东林书院驻足三日,留言簿上签字之后,随心所写,在此分享给广大观众读者:

昨日依院栖,今日入雨堂。

先贤文犹在,物是世不同。

无道人心乱,不武难成功。

纲常需新建,士魂当长虹!

这就是我写东林、观东林的浓缩心声。

本书最后,我要特别鸣谢本系列讲座的总编导孙辉刚先生,以及制片人苏大为、陈德鸿先生,还有本书的出版方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及董理编辑,书稿的每一段落,都会依稀可见他们的汗水。我与这些朋友的合作,既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惺惺相惜,不是所有的合作都能彼此提升,契合若此,我已深深庆幸。

2017年6月20日于无锡东林书院

目录

第一讲 江河日下争国本

第二讲 清流罢朝,八老建“党”

第三讲 朝野互动:三才卡位,东林总动员

第四讲 三战上位之梃击

第五讲 三战上位之红丸案

第六讲 三战上位之移宫

第七讲 天启初,诸党退位,东林独盛施新政

第八讲 天降魏阉,势不两立

第九讲 暗战:阉党扩张,东林动口不动手

第十讲 决战:“杨左”上疏,敢笑天下无男儿

第十一讲 客奶妈请神,“巨婴”帝站队

第十二讲 辽案逆袭:抓捕六君子

第十三讲 杨涟遗言:万莫再读书

第十四讲 东林浩劫:高攀龙之死

第十五讲 民变?江南人打死了锦衣卫

第十六讲 兵变?同党遭难,孙督师反是不反

第十七讲 天启末,魏公公治理中国七百天

第十八讲 崇祯倒魏,平反东林

第十九讲 浪子的心情:一个东林党魁的异变

第二十讲 无用大儒:贪腐迂腐都是腐

第二十一讲 大兵压境,东林唱罢阉登场

第二十二讲 与国崩盘:覆巢之下,已无完卵

第二十三讲 东林挽歌:最后的血性

第二十四讲 忆党人,为何受伤的总是我

第二十五讲 清流为何难救国?甲午一战给答案

第二十六讲 东林之后:流亡者彻悟

后记 邻镜高悬:堂无节士国必朽

附录 东林党与魏(阉)党总名录

序言

朝灭亡时,出现的这样一首绝命诗:

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

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留命一条!

这是公元1645年,南明都城南京城破前夕,一首乞丐所写的绝命诗。在国家灭亡之际,目睹残明百官焚香跪迎清军入城,他感叹,为什么没有人殉国?他不解,这个政权养了那么多士大夫,到头来为什么他们全作鸟兽散,纷纷向外敌投降,其气节竟不如像他们这样的乞丐?难道三纲五常,礼义廉耻,只能留在田间地头?这些国家精英为什么如此不争、如此无耻?

乞丐留下了一连串疑问和愤懑,写了此诗之后,他从百川桥一跃而下,投秦淮河自尽。

他的疑问和愤懑,可谓千年一叹。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进步,关键在于主流人群的不腐与进取,这种人群现代称之为“精英”,古代称之为“士”。回顾中国古代史,确有一股股以读书人为主的士人中坚群体,他们有节操有理想,也敢于担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命运。但是到了两宋以后,中国士大夫却渐渐不堪,不仅无力救国,甚至成为政治蠹虫、无耻之尤。这是为什么?

很多史学爱好者都说大明王朝时的中国,是有血性的,没有像宋朝那样用土地、金钱换和平的耻辱记录,而且这个王朝还层出以气节著称的清流节士。但是,明王朝最终却还是亡于满族之手,和北宋败于女真部落军队之手一样。而且,输得比北宋还惨——北宋是失去长江以北半壁河山,大明朝则是失去了整个江山。北宋亡国时留下的是一时之痛:靖康耻;明朝亡国时留下的则是永久之痛:剃发易服。泱泱大国,亡于东北少数民族部落之手,在几个清兵的剃刀下,成百上千的文人士大夫纷纷排队,更换具有被征服象征的外族指定发型,反抗者寥寥,这又是为什么?

史料记载,公元1644年,清摄政王多尔衮借明内乱趁火打劫,率八旗人关时,只有区区六万军队,最后却征服了拥有百万大军的大明王朝。可见,明廷没落到了何种地步!而没落之首,当属堂上之士。早在清军人关前,投降清朝的明朝大员就有十几人,中下级官吏降清的更是不可胜数。到了1645年,清军渡过长江后南明都城南京城破,文武百官几乎悉数降清,之后,南逃的南明第一任皇帝弘光帝朱由菘,再遭群臣变节,本人被手下重臣劫持献于清兵。

这些士大夫,在朝为官时,正气凛然,满口忠义,但是明亡时,“闯来则降闯,满来则降满”。农民起义的大顺军和游牧民族的清军,谁来降谁。明朝士大夫的无耻之举,连他们的新主子也看不过眼。多尔衮曾当面讥笑这些人是“明朝罪人”。

而后来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编了一本《贰臣传》,对那些卖主求荣的士大夫大加羞辱,这本《贰臣传》,一次就收录了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自我标榜为“十全老人”的乾隆,高举道德大棒,指责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实在是“大节有亏”。

所谓“大节有亏”,就是气节与操守出了大问题。一个拥有亿万人口的天朝上国,冷兵器时代败给了总人口只有50多万的女真人分支——建州女真,一方面,建州女真创建的满洲八旗兵强马壮是事实;另一方面,明朝士大夫迂腐,贪腐也是事实。两个事实对对碰,此消彼长。前者一到,后者就像老鼠见了猫,再多也是被食的货。

南明灭亡前夕,此时残明已经是士气残缺,没有血性的国家。而反观日本、越南(古称安南)、朝鲜等明朝藩属国、准藩属国,此时仍奉南明为宗主,派使者人贡。其中朝鲜还厉兵秣马,翘首盼望明师北伐,而且,清朝立国后的很多年,朝鲜仍着明服。

属国如此,主国却不堪。

后来朝鲜等来的,却是身着满人衣冠的汉族士人,他们非常失望,形容此时中国士大夫,说他们“文明程度高,但无气”

诚哉斯言。气节一失,再无上国!

世界史学界在评价一个国家行不行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物,那就是看这个国家在国难时期有多少精英人物投敌。明亡前,给敌出主意的是明士大夫,引狼人室的也是明士大夫,帮敌冲锋的还是明士大夫,在清军入主中原后期,可以说都是大明降将在帮着清军扫平全国。

为什么他们在外敌面前一触即溃,却又在帮外敌打自己人时那么卖力?为什么明亡前很少出现伟岸的士大夫?

我们说一个王朝将要灭亡,常用这样一个词:气数已尽。什么是气数?首先就体现于“士气”,即士大夫的信仰、气节与操守。历史反复证明,士气盛,则国家旺;士气衰,则国家败。

大家只知道,明朝对外没有割地赔款,却不知这个王朝的精神本质。从政治到文化,在很多领域明朝的统治者都开了先河,但很多是开了坏头。如果一个王朝统治者用恐怖棒杀打折了知识分子的“脊梁骨”,那么,风雨来时,这个王朝当然就会失去被断了“脊梁骨”的他们的支撑。

写下悲壮诗歌的南明乞丐,只知朝廷养了士大夫三百年,文人士大夫表面活得很有样儿,但他却不知,在明朝皇帝脚下,那些士大夫实质上是否活得比乞丐更有尊严呢?那是一种怎样的养,是包养、圈养、驯养,还是三者兼而有之呢?

纵观明史,最惨烈的士大夫时代莫过于万历、天启、崇祯三代,因为其间出现了有明一朝规模最大的清流集团——东林党,以及虐杀他们的“天敌”——史上最大的阉党集团。那么,就让我们以之为样本,看看他们的生生死死、起起落落,体味一下离我们并不太远的那三百多年前中国节士的境遇,从“铁肩担道义”,到“节操碎一地”,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从而,或许对近代中国士大夫的失魂丧气“窥一斑而知全豹”,进而以史为鉴,痛定思痛,甚至于现代士魂——中华精英精神之重建,也大有裨益吧。

内容推荐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进步,关键在于主流人群的不腐与进取,这种人群现代称之为“精英”,古代称之为“士大夫”。

回顾古代中国史,常见一股统称“清流”的士人群,他们有信仰、有理想、有节操,每每在国家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与他们认定的各种邪恶势力作斗争,但是,结果却鲜有能改变国家命运者,往往功败垂成,进而劫后发生令人痛惜的异化,由“担道义”沦为“谋稻粱”,甚至成为政坛爬虫、无耻之尤。这是为什么?

程万军著的《东林沉浮》以大明王朝最后五十年为主线,详述一段跌宕起伏的东林沉浮史,以独特视角还原晚明党争及甲申之变真相,揭示清流士人群的本质,以及一个国家的兴亡与士大夫节操有着怎样的依存关系。或许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份关于士大夫节操的深度答案。

编辑推荐

回顾古代中国史,常见一股通称“清流”的士人群,他们有信仰有理想有节操,每每在国家重大危机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与他们认定的各种邪恶势力做斗争,但是,结果却并不能改变国家命运,往往功败垂成,进而劫后发生令人痛惜的异化,由“担道义”沦为“谋稻粱”,甚至成为政坛爬虫、无耻之尤。这是为什么?《东林沉浮》以作者程万军央视法律讲堂(文史版)同名讲稿为底本,以大明王朝最后五十年为主线,细述一段跌宕起伏的东林沉浮史,以独特视角还原晚明党争及甲申之变真相,揭示清流士人群的本质,以及一个国家的兴亡与士大夫节操有着怎样依存关系。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