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念断肠人,断肠人念谁
古老的先人把土地视作命根子,八户人家围成一个大院,看起来方方正正,就是个“井”字,如果背对大院,就等于离开自己的老家,“背井离乡”一词也就由此而来。几千年来,在外羁旅的游子多数都并非自愿。有的为了觅仕途而求取功名,有的为了生计而奔波,有的则是被迫逃亡。
中国人的乡情历来深重,如果没有自己的房屋和田地,就等于树无根蒂,很快就会枯死。所以千百年来奔波在外的人,用无数诗词歌赋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如果先秦失去了《诗经·小雅·采薇》一诗,先人的思乡就不会令人觉得情切。
一束束薇菜已经发芽长大,采一束薇菜就不免思乡。说回乡道回乡,眼看一年又过完,有家却等于没家,为了保家卫国,跟狄夷厮杀,连空闲的时间都没有,何谈回家?满腹惆怅,心多忧思,生活疾苦难耐,可是边防动乱,自己还要随军队辗转各地,连封书信都寄不回去。《采薇》传达的正是征夫念家的情感。
在外颠沛的游子与戍边人的心何尝不是相同的?李白的抬头望月,低头思乡;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诗人们的话语一个比一个凄清,思家之情款款人心。
与过往的王朝相比,生在元代的人多离愁,有国家民族变乱的原因在里面,也有个人情感在其中。过去人们表达情感的有诗词歌赋或长篇散文,也有民间传奇一类,不过表现张力显然比元代的杂剧和曲子要弱。另外,饱经离乱的元人情感变得复杂得多,他们通过自己的笔墨,大量融合各民族、各地方言的感叹词,绘制成了易于弹唱的曲调和歌词,使他们要表达的内容更加情深义重,催人泪下。
“离愁”之曲写得最让人魂断的当属马致远,他的《天净沙·秋思》已成绝响。在《汉宫秋》里他也曾借王嫱之口道出“背井离乡,卧雪霜眠”的痛苦。离开家乡如同躺在霜雪上,实在难以忍受。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马致远《寿阳曲·潇湘夜雨》
马致远的这首曲子中,点点离人心碎声敲打着人们的心弦。本曲的曲名既为“潇湘夜雨”,可见马致远所在的地方必定是潇湘之地。潇湘本指湘、潇二水汇集的零陵郡,后来人们干脆用它来指代湖南等地。古有“潇湘八景”,是爱风花雪月的宋人给湖南命名的八处景致。当地每逢夏秋便落雨不停,尤其是傍晚开始的淋漓小雨,激起浮动的江雾,一些渔人驾着小舟于雾问若隐若现,渔灯朦朦胧胧,惹人遐想。“渔灯”就是渔船上的灯火,夜晚之时,小船孤寂,灯火更是孤寂,一个词出来,便仿若有愁绪万千,不需要再大力宣扬。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便是这个感觉了。或许是船只隐隐摇晃,或许是一个人睡并不安眠,游子忽然梦醒,他似乎被什么东西惊着了,什么声响呢?原来,下雨了。漂泊在外,一只孤舟,本以为是凄清至极,哪里知道还有这无根之水的惆怅。这便更是一分愁绪,两分忧伤。温庭筠曾经叹息,“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声响,这愁思,怕是再也睡不着了。五更时分,孤舟一叶,离家万里,“我”还能说什么呢?唯有两行情泪罢了。
像马致远这样的羁客遍布大江南北,因秋景而生乡情的人也比比皆是。思乡本不论季节,但一年当中总有些时日会令人生出离愁,比如九九重阳节。这一天通常是与家人共聚的时刻,携手登山、观花饮酒。可是游子的身边却没有亲人陪伴,因此越发觉得孤独。“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也是在九月九日孤身登山时才写下这样忧伤的诗句,由此而激发了后人的无数慨叹。P2-4
有这样一句话:你曾阅读过一本令人深思的书,你又置身于人群和事物的混乱之中,你想起那本书的内容和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终于明白,尽管是无意的、不假思索的翻阅,那本书也在你的心灵中发挥着作用。
元曲是曲调与人性结合的产物,并不能称其为一本书,但它所诠释的时代内涵亦如书般迷人,令很多不了解它的人在偶然翻阅过后受其影响。
时人说起元曲,大多知之甚少,提起关汉卿、王实甫、白朴之辈,或许有几人恍然大悟,可再深说下去便无人问津了。一时间竟想不通为何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化精华竟被人忽略到如此程度。
不了解元曲就失去了徜徉元代的资格,所谓元曲,是元杂剧和元散曲的总称。金元之际,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带来了新的文化,与中原的词曲文化相结合,便形成了元曲。元人的精神特质从元曲里可以看到七八分,再加上细细地揣摩其意,整个元王朝的文明便赫然在目。这个马背上的王朝给元曲赋予的人文精神,是无法抹杀的。
贯云石在他的套曲《新水令·皇都元日》中写道:
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忠孝宽仁,雄文壮武。功业振乾坤……赛唐虞,大元至大古今无。
一个没有边患、活力四射、繁荣强盛的国家,它本身具有无与伦比的自豪感,所以作为它的子民,在没有对其生出怨怼之前,对它秉持着极端信赖的情感。不过当统治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人们万般失望之后,能用笔墨作战的文人们便开始不尽地倾诉。
有离开故国的悲伤,与往日的浮生盛世告别的不甘;有羁旅在外、离愁别绪的难抑;有对人生和恋爱的情殇;有对生不逢时的愤恨;有对整个时代灰暗背景的不满;同时亦有不断挣扎在出入边缘的可怜人。他们之中不乏潇洒之人,但满腹牢骚的却总是不在少数。对他们而言,人生苦苦寻觅,苦苦把握,苦苦追求,把义愤难纾的情感捧在掌心,终日凝望,用杜鹃啼血的坚持与精卫填海的执着去书写它、祭奠它、怜惜它,或者把情感埋入旷野,撒入疏林,让万物同悲。
其实此刻再回味他们对统治者的直言不讳,却并没有因此获罪,不禁让人为他们感到幸运。由于元王朝的专制性并不如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文化政策上,蒙古人对意识形态的控制非常之弱,他们无意识的包容令文人们敢于倾吐不满,这也间接造就了元曲的盛放。
不知何人说过,生命就如同盖房子,建造时偷工减料就会成危楼,年久失修就会出现溃墙,施工不良就会漏水,有大风会吹破玻璃,如果遇上地震便会坍塌。不过,所有房子都会有一扇可以出入的门,就连监狱也是如此,因此当你无路可走时,上天就会给你逃生的机会。正像蒙古人经营一个时代,即使再不成功,他们也为那些希望能够一展所能而又没成功的人提供宣泄的出口:你可以选择投入官场,可以选择避走天涯,可以选择遁入山林,可以选择玩转风月。
元文人在不同的人生路径上爆发的种种情感,最直接的承载物就是他们所写的戏曲。仔细去品味那涓涓笔墨和莺莺歌声,可以体会到他们处于一个大盛大乱时代所爆发的生命狂想。对于匆匆而去的人生而言,因一切向往而产生的温馨与美好,因一切专注而产生的哀怨与疯魔,因一切痴狂而产生的荒唐与罪恶,无不让人感到怜惜、肃然而又庄重。无论元人自身的思想是对还是错,后人都应当用历史博大的胸襟去理解他们,即使不心存怜悯,也应当真心对待,从他们的字里行间去体会那清幽的墨香和销魂的滋味。
《阅读大中国》系列图书始一发售便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赞誉,可观的销售量和广大的读者群,是对本系列图书的认可,我们心中也尤为感激。
本书的优化是建立在各种与时俱进的因素上:文学界的新观点,社会观念的进步,原曲内容更谨慎的校对,语言层面更精准的表述,思想性上更诗意唯美的传达,等等。我们以更审慎的态度对本书进行了细致的修订,希望以此满足读者朋友更高的阅读需求和文学品味,也愿读者朋友能够在本书中有所收获。
感谢您的阅读!
宿含章著的《最是元曲销魂(2版唯美典藏版)》一书中有离开故国的悲伤,与往日的浮生盛世告别的不甘;有羁旅在外、离愁别绪的难抑;有对人生和恋爱的情殇;有对生不逢时的愤恨;也有对整个时代灰暗背景的不满;同时亦有不断挣扎在出入边缘的可怜人。他们其中不乏潇洒之人,但满腹牢骚却总是不在少数。对他们而言,人生苦苦寻觅,苦苦把握,苦苦追求,把义愤难纾的情感捧在掌心,终日凝望,用杜鹃啼血的坚持与精卫填海的执着去书写它、祭奠它、怜惜它,或者把情感埋入旷野,撒入疏林,让万物同悲。
宿含章著的《最是元曲销魂(2版唯美典藏版)》是对原书的一次系统修订。元曲是曲调与人性结合的产物,它所诠释的时代内涵生动动人。本书精选经典元曲,其内容包括羁旅天涯的离愁难抑与心情的低回;男女之间动人的爱情;看透名利,归隐山林的急迫心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对百姓水深火热生活的怜悯。将元曲的生命力呈现在纸上,动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