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元末明初大变局/王朝拐点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姜越编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姜越编著的《元末明初大变局》是一部普及性历史类社科书。本书告知读者关于元末之时,统治阶层的混乱以及天灾人祸双方面对百姓的折磨;关于朱元璋,起初是天灾人祸逼得他不得不反,到后来逐渐显露出他的帝王之气;关于建国之路,自然是艰辛之极,终于扫清前路的障碍,建国称帝,让历史登上了一个新的舞台。

内容推荐

姜越编著的《元末明初大变局》为《王朝拐点系列》之一。

元朝自建立以来,黄金家族内部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除仁宗、英宗两朝的政治路线一脉相承外,随着皇帝的更迭,统治政策也不时发生变化。两都之战,更将皇位的争夺诉诸武力,进一步造成了皇帝最高统治权的旁落,使权臣专横擅权的状况愈演愈烈。

长江后浪推前浪,新旧更替的规律同样适合于历史。朱元璋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又是维持二百多年统治的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是一个有很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目录

第一章 风雨飘摇,大厦将倾

 新皇交替,逃不过权倾掌控

 奸臣当道,傀儡皇帝命难保

 伯颜专政,独揽大权惹众怒

 大义灭亲,贤相脱脱杀伯颜

 落日帝国,一代王朝终有时

 日落归山,顺帝的北逃耻辱

第二章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反元复宋,初立红巾军

 借佛之名,徐寿辉称帝

 占取濠州,郭子兴招兵

 元军发难,芝麻李告急

 起兵盐丁,张士诚崛起

 卷土重来,立“小明王”

 建都江州,陈友谅称王

 不服友谅,明玉珍建夏

第三章 元璋崛起,投军濠州

 天灾人祸,削发为求生

 投军濠州,成家初立业

 初战告捷,招兵又买马

 以少胜多,夜袭横涧山

 伏击敌方,六合得忠名

 智谋渡江,乘胜取太平

 屡立战功,终镇服众将

第四章 招贤纳士,并吞八方

 兄弟同心,汤和徐达永相随

 如虎添翼,滁州收邓常二将

 妙山相遇,诚谒军师冯国用

 定远城中,招纳贤才李善长

 求贤若渴,徽州城中拜朱升

 彰显诚心,三求终得刘伯温

 建礼贤馆,终得浙东四先生

 亲人重聚,滁州亲收三义子

 大公无私,胡大海心悦诚服

第五章 建国称帝,定鼎金陵

 避强击弱,苦肉计成功占镇江

 以少胜多,鄱阳湖大败陈友谅

 主动出击,徐达苦肉计灭士诚

 乘胜追击,平方国珍杀小明王

 争分夺秒,东征南战扩张势力

 挥军北伐,徐达领兵攻取大都

 多路分兵,沐英功高留守云南

 纳哈出降,终于完成统一大业

第六章 铁腕治国,兔死狗烹

 借手杀人,冷眼旁观伯温死

 君相之争,胡党一案株连广

 欲加之罪,宋濂充军含冤死

 赏赐蒸鹅,君赐臣死涕泪流

 文臣之最,难容善长自当诛

 谋反不容,蓝党冤狱空余恨

 剥皮实草,惩治贪官不留情

 极端专制,特务机关锦衣卫

 文人末路,文字狱后万物枯

试读章节

不过忽必烈逝世之前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又派遣内侍对太子遗孀真金妃说:“张留孙是我的旧臣,他一定能好好侍奉太子的。”但忽必烈清楚只这样做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名强有力的大臣支持才行。1293年12月,他将驻守大同的大将伯颜召回,决定采用中原王朝以顾命大臣宣布遗诏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意志。伯颜是平宋战争的主帅,这时又以知枢密院事掌天下兵权,所以他是在这关键时刻擎起帝国大旗的最佳人选。1294年1月,伯颜抵达大都。从这一天起,直到忽必烈去世,他与中书平章政事不忽木便始终不离忽必烈左右。伯颜回京十天后,忽必烈病逝。

于是伯颜与不忽木便以顾命大臣的身份控制住了朝廷局势。伯颜“总百官以定国论”;由不忽木主持引枢北葬等治丧事宜。后来,经过伯颜的一番努力,最终将铁穆耳拥登汗位,完成了忽必烈的遗命。在中国的史书中称铁穆耳为成宗。

成宗朝的军国重臣,基本上全是忽必烈朝后期政府的原班人马,这就从人事方面保证了按忽必烈的遗规实施“持盈守成”的国策。成宗即位后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1295年停止对安南的征伐,释放安南国陪臣陶子回国,遣使持诏抚慰,将1293年忽必烈任命到安南任平章的大将刘国杰调到了湖广做行枢密院副使。1298年,成宗又拒绝了大臣们出兵日本的建议,并在这一时期将西北防线内移,减少了与西北藩王间的摩擦。成宗的这一系列维护安定的军事举措,使饱受战争摧残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世道清平,人获休息”。对长期用兵不断的元廷来说,成宗的守成政策使元朝摆脱了忽必烈统治后期长期陷于泥沼的局面,但这并不是说成宗是一个毫无武功建树的帝王。成宗用兵的宗旨可以概括为“既不开疆,也无丧土”,安定国内政治局势,恢复经济生产,维护忽必烈统治时期的疆域,成为他的统治宗旨。

1298年,缅国发生内乱,阿散哥也兄弟势力增大,攻入缅都蒲甘,杀死缅王及世子宗室等百余人。缅王是经元政府册立的,被擅自废立杀戮的举动引起了成宗的警觉。忠于缅王的地方官员和出逃的缅王王子,也都向成宗告发阿散哥也兄弟藐视元朝对缅的宗主权力。1300年,元军出动12000人,取道永昌腾冲,十月入缅作战,十二月围困阿散哥也的木连城。元军围城两个月,1301年二月末,木连城中薪食俱尽。阿散哥也用重金贿赂元军将领高阿康、察罕不花等人,使元军以“天热瘴发”为由,擅自引兵撤围。同时阿散哥也派人人朝请罪,承认元的宗主权。这一年秋天,成宗处死了高阿康、察罕不花,但也认可了阿散哥也统治缅国的事实。

成宗即位后,并没有放弃对蒙古草原的控制。他从北边回朝即位后,任命叔父宁远王阔阔出镇守北方。1298年冬,阔阔出遭都哇偷袭兵败。第二年,成宗令皇侄海山出镇北边。1301年秋,元军与海都、都哇于金山附近的铁坚古山会战,元军先胜海都。后与海都、都哇联军再战,互有胜负,但都受到了重创。海都在会战中负伤,不久死去。海都死后,1303年,都哇“先众请和”。接着,他以元廷支持为后盾,向察八儿要求归还海都从察合台汗国夺去的草地,并胁迫他与元廷约和。同年秋,都哇、察八儿约和使臣到达元廷。又过一年,都哇、察八儿又联合伊利汗、钦察汗王廷与元朝约和。自此,元西北边境战火基本平息,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以来的蒙古内部纷争告一段落。

历史有时候也会发生凑巧的事。成宗和忽必烈一样,他所册立的太子也先他而去。1305年6月,成宗在病中册立德寿为皇太子。只半年,德寿竞先成宗死去。跟着,仅一年多,成宗也去世了。成宗去世前,并没有来得及再立皇太子。这就使忽必烈处心积虑初步解决的汗位问题重新显露出来,一场觊觎汗位的激烈角逐不可避免。

成宗后期,卜鲁罕干政,与许多回族大臣深相结纳,打算临朝称制。她与手握重兵,欲以世祖嫡孙的身份争夺皇位的阿难答联手,为共同对付出镇漠北的海山和他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而结为联盟。当时人称这一冲突为“回邪诗张,势挟中闱”。

P4-5

序言

元朝自建立以来,黄金家族内部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除仁宗、英宗两朝的政治路线一脉相承外,随着皇帝的更迭,统治政策也不时发生变化。大都之变开创了权臣选定皇帝的先例,武宗、仁宗、英宗三朝又出现了铁木迭儿依靠太后的庇护专权跋扈的政治局面。两都之战,更将皇位的争夺诉诸武力,进一步造成了皇帝最高统治权的旁落,使权臣专横擅权的状况愈演愈烈。政治路线按照权臣的意志改变,政治风云随着皇位的更迭频繁变化。

人们常常把贾鲁治河说成是导致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原因,“殊不知元之所以亡者,实基于上下因循,狃于宴安之习,纪纲废弛,风俗偷薄,其致乱之阶,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来久矣”。元末的叶子奇也曾形容当时的元军队伍是“将家之子,累世承袭,骄奢淫佚,自奉而已,至于武事,略之不讲,但以飞觞为飞炮,酒令为军令,肉阵为军阵,讴歌为凯歌,兵政于是不修也久矣”。

当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顺帝登位后,更是荒淫残暴。国库空虚,物价飞涨,导致官僚们对农民残酷剥削,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在他统治的时候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多种问题归结在一起,最终引发连年战乱,加之水灾、旱灾、蝗灾、瘟疫等天灾不断,使得人们终于忍无可忍,发动起义。

最初的起义领袖是韩山童,他利用白莲教向人们传播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后又安排人在工地埋了石人以验证民谣,鼓动人心。随后,徐寿辉、张士诚、郭子兴相继起兵,群雄争霸。

在众多义军中,红巾军是一支最主要的农民起义力量。出身贫贱的朱元璋投奔义军后,崭露头角,迅速崛起。其间,朱元璋攻占徽州后,他又听说附近有能人贤士,便亲自去石门拜访当地名士朱升。当时朱元璋向他讨教治国平天下之策,朱升没有多说话,只是送给了朱元璋三句话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区区九个字,却成了朱元璋克敌制胜的法宝。其中“高筑墙”的意思是让朱元璋先谋求自保,其次才是领土扩张。以当时朱元璋所处的形势,周围被各种势力所围困,虽然当时局面很好,但前景却是非常凶险。而单纯从防务上巩固根据地是不够的,防务和军需如同一个人的两条腿。“广积粮”的道理其实就是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行军打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粮草要充足,俗话说得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同时以“缓称王”的方式减少自己的舆论压力,意思就是不要让自己过早地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大力发展,但要低调处事。

这九个字,可以说堪称经典,对于朱元璋来说,字字都是无价之宝。朱元璋也是个识大局的人,将这九个字作为以后的行动纲领,最终指导自己走上了成为一朝开国皇帝的征程。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南征北伐,平定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割据势力,于洪武元年(1368)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了明王朝。

在中国封建社会,臣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和被统治者百姓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臣对君来说,是“事君之吏”,是为皇帝分忧,尤其是一代开国之君身边更要有一群能臣良将才能成就霸业。那么,明太祖朱元璋身边的一班文武大臣们又有怎样的风采呢?文臣有李善长、刘伯温、宋濂等,武臣有徐达、汤和、常遇春、邓愈、冯胜、蓝玉等众多骁将。但是,在明朝建立,国土统一之后,新的问题就会出现。

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实行铁腕政治。其实,所有君王都会产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只是在明太祖朱元璋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朱元璋登基之后,他想到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如何永掌天下,让其后世子孙永远当皇帝。因此,他常常对当初为他赴汤蹈火打下江山、劳苦功高的功臣们产生猜疑,怕他们有一天会造反篡权。

“胡蓝之狱”让我们看到,一个社会最底层的赤贫农民,一个游方僧,一旦登上皇帝的宝座,要实现绝对集权,并欲使之传之久远,表现出了怎样的残忍,而他的残忍又让多少人断送性命、付出鲜血!古人评论当年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时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们看,朱元璋屠戮功臣的行为较汉高祖刘邦实在是远远过之矣。更甚者,因为胡惟庸案,朱元璋更是废除了自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到明朝(公元1390年)长达两千多年的相制度,独揽大权。

他建立锦衣卫的特务制度。锦衣卫原为亲军,是保卫皇帝和皇室的禁军,但后来渐渐发展为特务机构,专门监视官员和百姓的言行,成为朱元璋实行特务政治的重要手段,也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明代特务政治。

他大兴文字狱,严密控制臣民。曾经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预感到主公疑忌功臣的倾向,众醉而独醒,洪武三年(1370)就申请告老还乡。由于顾虑自己与儿子朱同难保平安无事,特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第二年,朱升寿终正寝,享年72岁。他的儿子朱同却并未得到“免死券”的庇护,最后还是死在朱元璋的手下——赐自缢。令人欷歔不已。

他严惩贪官。因为贫寒出身,他深刻地认识到“官吏清则海宇平,官吏贪则国家乱”的道理,意识到吏治的好坏关系着社稷安危。为了永葆大明江山,朱元璋在位三十余年间,一直不遗余力地惩治贪官污吏,并且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惩贪措施,使明朝初年出现了“官吏守令畏法,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朱元璋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惩治贪官态度最坚决、手段最残酷、效果最明显的封建皇帝。

朱元璋在军事、监察等领域也是如此,从而完成了中国君主集权政治。朱元璋疑心颇重,他对辅助其立国的文臣武将采取了兔死狗烹的办法,刘伯温、宋濂、李善长、徐达、蓝玉等均被除掉,其残酷超过历代开国之君,被人称为“有史以来权力最大、地位最高、最专制、最独裁、最强暴、最缺少人性的大皇帝”。

朱元璋一直把刘邦作为自己打天下的楷模。刘邦凭借一支只有百余人的队伍起家,最后击败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政治对手,夺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其间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由败转胜的漫长的道路。这条成功的道路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宁斗智,不能斗力”,从而改变了秦汉之际的历史面貌。它更多地表明:战争就是争民心,争人才,争后勤,争策略……不是只凭借勇力就能解决问题的。这个道理,朱元璋自然也是懂得的。要不然,他一个贫困子弟,一个甚至当过游方僧和乞丐的人,又岂能没有任何凭借,一举登上皇帝宝座呢?

朱元璋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又是维持二百多年统治的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是一个有很大影响力的历史人物。

到底该怎样评价朱元璋的历史功过,这是一个难题,因为他留下的历史遗产实在太复杂了。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其功和过、较易得到正面评价和较易得到负面评价的东西,往往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可以说,朱元璋是伟大的草根皇帝,也许功过难评,但是统一中国的伟绩和贡献是绝对受千秋万代景仰的。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