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关砖塔,古人更多地称之为黄妃塔。它是北宋时期由吴越国王钱傲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为的是祈求国泰民安。雷峰塔原拟建高十三层宝塔,由于财力不济,竣工时只造了五层。该塔结构为砖石内心,外建木构楼廊,内壁嵌有刻着《华严经》的条石。塔基底部辟有井穴式地宫,存放着数十件佛教珍贵文物和精美的供奉物品。古塔塔身上部的一些塔砖内,还秘藏雕版印刷的佛教经卷。北宋宣和二年(1 120),雷峰塔遭遇战乱被严重损坏。南宋时期重修,建筑和陈设重现昔日金碧辉煌,特别是黄昏时,雷峰塔与落日相映生辉,有“雷峰夕照”之称。它和西湖边宝石山上的保傲塔遥相呼应, “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保傲如美人”是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对雷峰塔和保傲塔的评价。明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侵入杭州,纵火焚烧雷峰塔的塔檐、平座、栏杆和塔顶,灾后古塔仅剩砖砌塔身。1924年9月25曰,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塔身轰然坍塌, “雷峰夕照”胜景从此名存实亡。现在人们看到的雷峰新塔是2000年12月26日奠基,2c)02年10月25日重新落成的。新塔建造在雷峰塔原址上,五面八层,依山临湖,蔚然大观。
李阁郎拍摄的雷峰塔残迹是在1859年,古塔仅剩砖砌塔身,但却以裸露的砖砌塔身呈现出了其残缺的美,特别是夕阳照向残塔时,砖皆赤色,亭台金碧,美不胜收。
苏州虎丘塔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建筑,位于苏州城西北郊,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砖身木檐,是10世纪长江流域砖塔的代表作。塔檐在1860年太平天国运动中被烧毁。而现存的唯一一张拍摄于1860年之前的苏州虎丘塔照片就是李阁郎拍摄的。
有研究者分析,李阁郎有可能是“第一位商业性出版发行上海、苏州和宁波照片的摄影师。……在他拍摄的年代,这些地方都未曾被西方文明沾染。他的作品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为,他所拍摄的景观和名胜有很多在随即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中遭到了破坏”。。
李阁郎拍摄的另一张中国佛塔照片是上海龙华塔。龙华塔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相传是三国东吴孙权为孝敬他的母亲而建,故又名报恩塔,赐额“龙华”。该塔唐末毁于战火,北宋时重建。龙华塔高40.4米,砖木结构,七层八面,每层飞檐高翘,姿态雄奇,造型美观。1984年,国家对宝塔进行了修葺。从塔檐角上发现的宋式檐拱额枋、砖拱上刻的宋式花纹及塔脚下的宋式瓦当,都证明古人造塔时在塔基下采用了垫木、垫石子等手段,以克服因土质疏松造成的沉陷,从而使龙华塔从宋代至今又屹立了千余年。
李阁郎另一个拍摄的兴趣点在中国的乡村和园林。在上海徐家汇,他拍摄了徐家汇河口船队的立体照片:蜿蜒的河道,排列整齐的船队。整个画面构图完美,用光讲究,充分呈现出静谧的水乡景色。
上海南翔古漪园、上海道台官邸是李阁郎拍摄的有关中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他醉心于中国园林的拍摄,追求画意审美,致力将孤山曲廊、翠林水榭、怪石阙亭、古朴素雅的中国古典园林胜景定格在他的影像作品中。
关于李阁郎于18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在中国北方的拍摄活动,1861年1月15日出版的《英国摄影周刊》曾发表过文章说:“在芝罘(今烟台)营中,还有一位李阁郎先生,一位在沪的法国摄影师。他不是什么一流的艺术家,不过向军队贩售酒水而已,为小酒杯放弃了人生理想。”李阁郎随军北上,可能想拍摄这场战争,但他为了卖酒却失去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在这场战争中也确实没有留下太多的照片。P20-21
《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1844—1949》一书修订再版了。
该书的第一版是2008年3月出版发行的,且早巳脱销。许多朋友询问哪里还能找到,并不断向我索书,有必要再版。
编著《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1844—1949》一书的初衷,是想将多年积累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摄影史学家陈申先生考虑到这是中国摄影史研究中的薄弱领域,精心帮我制订了出版选题,促成了《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1844—1949》第一版的出版。
由于当年收集历史影像资料的局限性,一些在摄影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外国摄影师没有收录进来;另,随着新信息的陆续被发现。原书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勘正。近几年,我也曾想过重新编著《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1844—1949》,但艰难自知,我缺乏勇气。此时,是研究中国摄影史的曾璜先生和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的李欣女士多次鼓励我,曾璜先生更是亲自为我联系此书的修订再版事宜。也正是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使我重拾勇气和信心,将《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1844—1949》一书重新编著。
再次出版的《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1844—1949》中共收录了近90位外国摄影师,较之前一版增加了介绍早期来华的外国摄影师的文章。这得益于英国摄影史学家泰瑞·贝内特,他曾赠送过我他撰写的《中国摄影史》专著。《中国摄影史》中收录了他对早期来华西方摄影师的研究成果,这也增加了我寻找早期来华外国摄影师影像作品之途径。
感谢我的工作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为我的研究工作创造了晴朗宽松的环境,使我在图片征集和研究工作中不断出现新的突破。要感谢的人很多,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还得到了沈弘先生、殷晓俊先生、王益群女士、樊建川先生、王琳先生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罗哲文先生、邢文军先生的相关文章也给了我很大帮助。我还要感谢昆明的金飞豹先生,正是由于2005年金飞豹先生帮助我征集到一批使用美国柯达公司生产的世界第一代彩色反转片拍摄昆明的彩色影像,才使我有了写作该书的动议。
最后,我要感谢万能的网络。在互联网发展如此迅猛和发达的今天,我才能有条件搜寻到这么多外国摄影师的资料,这是编著《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1844—1949》第一版时所做不到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修订再版的书中还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错漏,还有许多拍摄过中国的外国摄影师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收录进来,望读者斧正、赐教,我将不胜感谢!
张明
2016年9月30日于北京
序:旧中国的第三只眼睛
前言
1844年于勒·埃及尔:第一个为中国人拍照的人
1856年丹尼斯·路易·李阁郎:早期拍摄中国上海的外国商业摄影师
1857年约翰·阿什顿·帕比隆:英国皇家工程兵部队摄影师
1858年皮埃尔·约瑟夫·罗西耶:最早在欧洲发行中国题材商业照片的摄影师
1858年威廉·拿骚·乔斯林:额尔金使团摄影师
1859年贾科莫-卡内瓦:以著名摄影师身份来华的摄影家
1859年查尔斯·杜宾:参与圆明园劫掠的法军摄影师
1859年J.C.沃森少校: “洋枪队”里的军官摄影师
1860年费利斯·比托:备受瞩目的战地摄影师
1860年弥尔顿·M.米勒:19世纪的优秀肖像摄影师
1860年威廉·托马斯·桑德斯:上海照相业名家
1861年朱利安-休·爱德华兹爵士:第一位拍摄台湾的摄影师
1862年约翰·汤姆逊:卓越的“街头摄影师”
1863年西尔维斯特·达顿和文森特·迈克尔斯:拍摄搭档
1863年约翰·德贞:《脱影奇观》的著述者和实践者
1864年约翰·雷迪·布莱克:《远东》杂志的创办者
1864年威廉·普莱尔·弗洛伊德:远东著名摄影师
1864年洛伦佐·F.菲斯勒:潜入紫禁城的摄影师
1865年查尔斯·兰登·戴维斯:《中国杂志》的创办者
1865年保罗·尚皮翁:武汉三镇的重要记录者
1867年亨利·查尔斯·坎米奇: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记录者
1867年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普尔热瓦尔斯基:进人中国探险的先行者
1867年恩斯特·奥尔末:圆明同欧式宫殿残迹的最早拍摄者
1869年威廉·伯格:短暂在华的优秀拍摄者
1870年托马斯·查尔德:驻足北京的商业摄影师
1871年埃米尔·瑞斯菲尔德:香港影像楼的主人
1872年大卫·诺克斯·格里菲斯:香港鼠疫的掠影者
1875年雷蒙德-冯·斯蒂尔弗莱德一拉特尼兹:手工上色专家
1878年伊莎贝拉·伯德:行走中的女探险家
1886年奥古斯特·弗朗索瓦:中国西南地区的拍摄者
1889年乔治·拉比:关注中国风情的法国旅行家
19世纪80年代阿绮波德·立德:中国“天足运动”的发起者
1890年斯文-赫定:楼兰古城的发现者
1894年乔治·厄内斯特·莫里循:中国的莫理循
1897年山本赞七郎:在北京经营照相馆的日本人
1899年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
1899年唐纳德·曼尼:民国风景摄影大家
1900年詹姆斯·利卡尔顿:用立体相机拍摄庚子中国的摄影师
1900年小川一真:记录庚子北京的摄影师
1900年阿方斯·穆默·冯·施瓦茨恩斯坦茨:德国公使摄影师
1902年恩斯特·柏石曼:中国古建筑的全面拍摄者
1903年锅岛荣子:拍摄清末贵族生活的日本侯爵夫人
1903年约翰·克劳德·怀特:20世纪初的西藏影像的拍摄者
1903年威廉·埃德加·盖洛:扬子江·长城·省府.五岳的记录者
1905年弗兰克‘尼古拉斯·迈耶:拍摄中国农村的植物学家
1906年足立喜六:专注于长安史迹研究的日本数学家
1906年卡尔·古斯塔夫-艾米尔·曼纳海姆:西域考察记
1907年吕吉·巴津尼:“北京一巴黎汽车拉力赛”的全程记录者
1909年亨利·博雷尔:慈禧太后葬礼的目击者
1909年阿尔贝·肯恩:实施“地球档案”计划的法国银行家
1909年阿尔贝·杜帖特:“地球档案”的重要拍摄者
1909年罗伯特·费利斯·费奇:走遍中国的外国摄影师
1910年路得·那爱德:百科全书式的四川影像记录者
1910年约翰·詹布鲁恩:变革时代京华娴云的记录者
1911年埃德温·J.丁格尔:辛亥革命记录者
1911年威廉·杰伊:拍摄辛亥年京津地区的摄影师
1912年斯提芬·帕瑟:彩色版“地球档案”的拍摄者
1913年爱德华-佩利:当年桂林山水的记录者
1917年汉茨·冯·佩克哈默:感悟风景与人体艺术之美的摄影家
1917年西德尼·戴维·甘博:拍摄当年中国社会的社会经济学家
20世纪初山根倬三:20世纪初长江大观的记录者
20世纪初怀特兄弟:绝美“燕京胜迹”的拍摄者
1921年奥斯瓦尔德·喜仁龙:记录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摄影师
1922年约瑟夫·F.洛克:第一个发现“香格里拉’’的西方人
1923年查尔斯·帕特里克·菲茨杰拉尔德:全方位拍摄中国的澳大利亚汉学家
1925年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毕生关注中国革命的美国女记者
1927年E.布莱克洛:北伐期间拍摄上海的摄影师
1928年艾格尼斯.史沫特莱:向世界报道中国抗战的摄影师
1928年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的拍摄者
20世纪20年代岛崎役治:窥伺中国的情报人员
1931年海伦.福斯特: “续西行漫记”的拍摄者
1931年威廉.史密斯:拍摄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的传教士
1931年瓦尔特.博萨特:第一个来到延安的欧洲记者
1933年乔治.海德姆:新中国第一个加人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1933年赫达.莫里循:拍摄北平风物的德国女摄影师
1936年查普曼.斯潘塞:英国使团在西藏的记录者
1937年莱瑟姆夫人:法海禅寺壁画的发现者
1938年罗伯特.卡帕:揭露战争罪恶的战地记者
1938年罗曼.卡尔曼:记录战时中国的纪录片制作人
1940年卡尔·迈当斯:战时重庆的记录者
1941年玛格丽特.伯克一怀特:在重庆的战地女记者
1945年克林顿.米勒特:70多年前昆明彩色影像的拍摄者
1945年保罗-伯彻:1945年美丽昆明的记录者
1946年阿瑟.罗斯坦:1946年衡阳饥荒的记录者
1946年玛格丽特.史丹尼:拍摄延安的美国国际公益服务会成员
1947年杰克.伯恩斯:解放前夜的实录者
1949年塞姆·塔塔:上海解放的记录者
1949年亨利.卡蒂埃一布列松:见证中国新旧交替时期的摄影师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早期的摄影史实际是“被摄影”的历史。
由于摄影是舶来品,早期关于中国的影像大都是外国人拍摄的。这些外国人携带着新发明的摄影器材,来到他们向往已久的神秘之地。对中国的人、事、景进行拍摄活动,甚或开设照相馆进行经营活动,从而留存了大量被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
摄影术传入中国的时间要追溯到170余年前。1839年8月,法国政府购买了科学家达盖尔发明的摄影技术——银版摄影术的发明权,并将它公布于世。很快,摄影术风靡了整个世界。史料表明:1844年,法国海关总检察官于勒·埃及尔(Jules Itier)最先将相机带入中国,并为中国人拍摄了第一张照片。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大批各种身份的洋人开始踏人中国土地,在带来侵略的同时,也沟通了摄影术传人中国的渠道。自此,摄影以不可比拟的、全新的记录手法见证了中国最苦难、最动荡的历史。百余年来,外国的摄影师们以摄影为手段,准确地再现历史,忠实地记录客观事物,用摄影这一朴实单纯的视觉语言,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真相,给动荡的中国留下了今天难以寻觅的影像。因此,外国人在近代中国的摄影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次再版的《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1844—1949》一书,共收录了近90位来华的外国摄影者。从鸦片战争爆发到清朝结束,再经过辛亥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百余年间来华的摄影师不计其数,本书列举的外国摄影师也只是冰山一角。这些摄影者以外交官、探险家、旅游者、商人、社会学家、作家或记者、国际友人等不同身份来华.他们来华的目的各不相同,拍摄内容及涵盖范围也不同,不仅包括中国的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市井百态、自然风光等方面,也涉及社会经济和战争场景。这些外国摄影者对中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审视中国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审视中国的风云变幻,也对苦难动荡的中国给予了深层次的报道与关注。
纵观1844—1949年来华的外国摄影者,他们的摄影活动在反映中国百余年社会的发展进程、记录历史,以及帮助后人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在中国拍摄的影像,无意中留存了一部关于近代中国较完整的图像档案,为我们今天研究历史、了解过去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佐证。同时,他们也在中国摄影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不可涂抹的痕迹。
张明
2016年9月15日于北京
《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1844-1949)》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张明结合多年历史影像研究和收集所撰写的一本关于历史影像及其背后历史的综合普及图书。该书按照国外摄影师来华或主要在华时间的编年顺序,以类似辞典的形式梳理了1844年至1949年百余年间近百位外国来华摄影师在中国的摄影行为:他们的身份、来华原因、在华经历和拍摄成果等。作为发生在中国的历史的一部分,这些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专业或业余摄影师的经历、作品与思考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应该说该书为我们提供了诸多近代中国历史的图像佐证,是中国近代历史学习的重要辅助图书。
这是一部用西方人相机记载下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真实图像,一部足以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与变化的好书。
《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1844-1949)》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张明结合多年历史影像研究和收集所撰写的一本关于历史影像及其背后历史的综合普及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