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以为古往今来所有关于避暑的文字中,《武林旧事》中的一段最沁人心脾,记述的是宋代宫廷的纳凉之法:“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等殿,及翠寒堂纳凉。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池中红白菡萏万柄,盖园丁以瓦盎别种,分列水底,时易新者,庶几美观。又置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阁婆、着葡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御笼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纱厨后先,皆悬挂伽兰木、真腊龙涎等香珠百斛。蔗浆金碗,珍果玉壶,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
这一段并未采用任何浮夸的修辞手法,作者只像一位老者一般回忆往事,将自己的所闻所见一五一十地娓娓道来,从长松修竹讲到清芬满殿,又从红白菡萏讲到茉莉建兰……你正要嫌他哕唆,却在忽然之间,那些清凉往事钻进你心底,从此安慰你度过一个又一个炎夏。文字不一定要华丽张扬,《武林旧事》这一段就证明了朴素与诚恳的力量。
而最末一句“蔗浆金碗,珍果玉壶,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也带给我关于古代冷饮最初及最美的想象,从年少时第一次阅读开始,至今不能忘怀。于是终于起了研究的念头,决定对古代的清凉饮品一探究竟。
一、皎洁正千寻
中国冷饮的历史,迄今已两千多年,漫长而悠远。在《周礼》中,记载了西周的清凉饮品——六清,“凡王之馈……饮用六清”。何谓六清?就是酪浆、梅浆、醪糟、寒粥、黍酒等六种材料,味道怎样不好说,但药用价值是明确的,可化解体内热毒。到了东周,诸侯夏天的餐桌上开始有了冰镇美酒的陪伴。《楚辞·招魂》说“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楚辞·大招》说“清馨冻饮”,盛夏时节,过滤掉酒糟,取出明澈的酒液,放在冰上冷冻之后再饮用,真是无上的享受。
在今天,冰镇美酒并无半点稀奇之处,但你要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电冰箱诞生于1923年,而中国的首台电冰箱则要晚到1954年才面世。没有冰箱,不能制冰,那夏季冷饮从何而来?研究古代冷饮,绕不过去的是华夏科技史和工艺史。
周人的解决方案是:无法制冰,我们就采冰与藏冰吧。周代国家建有冰窖,并设置了专门负责采冰、贮冰的机构,该机构的责任人就是《周礼·天官》中提到的凌人。别以为凌人只是类似于弼马温一类的小官,贮冰在古代可算是国家大事,公子王孙能不能在三伏天吃到冷饮事小,但祭祀祖先事大。祭祀祖先须用洁净新鲜的食品,绝不能有一丁点变质腐坏,要在暖和的季节里祭祀,必须有冰块才能保证供品的鲜洁。
每年最冷之时便是采冰之时,只有此时冻结起来的冰块最是坚硬明净,才能抵挡暑气的侵袭,在盛夏时节也不至于完全化为水和泡影。冰开采出来之后,贮存到深藏在地下的冰窖中,冰窖藏得越深,越能隔绝地表的温度。用稻草跟芦席铺好冰窖的地板,一个简易的巨型冰柜便做成了,接着将冰放入,并用稻糠、树叶等覆盖冰块,密封窖口,到来年夏天再取用。虽然贮存冰块的材料和设备简单到不可思议,但是以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稻糠、稻草、树叶、芦席都是极好的保温材料,隔热效果奇佳。古人的才智每次都能令身处高科技时代的我们叹服。
凌人下面管着浩浩荡荡九十四人,这只是编制内的员工;而在编制之外,还得再征集不少农奴才能完成艰苦的凿冰和存冰工作。《诗经·豳风·七月》读起来诗意,其实它是周代农奴一年的生活日记,饱含辛酸与泪水。就在这生活日记里,言简意赅地记下了农奴们为国家冰窖服务的情形:“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就是冰窖。凌人主管的这个机构,以机构的规模来看,九十四个定员外加不计其数的农奴,放在今天就该叫作采冰局。
证明贮冰在古代是国家大事的证据,除了采冰局的规模,还有藏冰和取冰时复杂的祭祀仪式。藏冰之时,要祭祀水神司寒,因为据说司寒所用之物俱为黑色,所以祭祀时供品须用黑色的牲畜和黑色的黍,这是有严格要求的。取冰之时,仍要祭祀司寒,另外还要用“桃弧棘矢,以除其灾”,就是以桃木为弓,以棘为箭,驱除厄运与不祥。
古代采冰、贮冰的过程殊为不易,且到了夏季,存冰只剩三分之一还未融化,夏冰的稀有注定了只有身份高贵的帝王将相才能一尝其珍,而将难能可贵的夏冰颁给臣子们,则是历代君主都会施行的仁政之一。且就连天子脚下的臣子,也不是个个都能得到夏冰,正如宋代梅尧臣诗所云:“头颅汗匝无富贫,虽有颁冰论官职”。夏天每人都热得一头汗,这不分贫富贵贱;但夏天被赐冰,要以官职论资格。“颁冰无下位,裁扇有高名”,所以每年那浩大的颁冰仪式,对人臣来说,不仅意味着舌尖上的享受,还意味着睥睨万人的荣耀。
P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