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间有味(饮食卷)/诗说中国
分类
作者 毛晓雯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窃以为古往今来所有关于避暑的文字中,《武林旧事》中的一段最沁人心脾,记述的是宋代宫廷的纳凉之法:“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等殿,及翠寒堂纳凉。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池中红白菡萏万柄,盖园丁以瓦盎别种,分列水底,时易新者,庶几美观。又置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阁婆、着葡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御笼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纱厨后先,皆悬挂伽兰木、真腊龙涎等香珠百斛。蔗浆金碗,珍果玉壶,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

这一段并未采用任何浮夸的修辞手法,作者只像一位老者一般回忆往事,将自己的所闻所见一五一十地娓娓道来,从长松修竹讲到清芬满殿,又从红白菡萏讲到茉莉建兰……你正要嫌他哕唆,却在忽然之间,那些清凉往事钻进你心底,从此安慰你度过一个又一个炎夏。文字不一定要华丽张扬,《武林旧事》这一段就证明了朴素与诚恳的力量。

而最末一句“蔗浆金碗,珍果玉壶,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也带给我关于古代冷饮最初及最美的想象,从年少时第一次阅读开始,至今不能忘怀。于是终于起了研究的念头,决定对古代的清凉饮品一探究竟。

一、皎洁正千寻

中国冷饮的历史,迄今已两千多年,漫长而悠远。在《周礼》中,记载了西周的清凉饮品——六清,“凡王之馈……饮用六清”。何谓六清?就是酪浆、梅浆、醪糟、寒粥、黍酒等六种材料,味道怎样不好说,但药用价值是明确的,可化解体内热毒。到了东周,诸侯夏天的餐桌上开始有了冰镇美酒的陪伴。《楚辞·招魂》说“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楚辞·大招》说“清馨冻饮”,盛夏时节,过滤掉酒糟,取出明澈的酒液,放在冰上冷冻之后再饮用,真是无上的享受。

在今天,冰镇美酒并无半点稀奇之处,但你要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电冰箱诞生于1923年,而中国的首台电冰箱则要晚到1954年才面世。没有冰箱,不能制冰,那夏季冷饮从何而来?研究古代冷饮,绕不过去的是华夏科技史和工艺史。

周人的解决方案是:无法制冰,我们就采冰与藏冰吧。周代国家建有冰窖,并设置了专门负责采冰、贮冰的机构,该机构的责任人就是《周礼·天官》中提到的凌人。别以为凌人只是类似于弼马温一类的小官,贮冰在古代可算是国家大事,公子王孙能不能在三伏天吃到冷饮事小,但祭祀祖先事大。祭祀祖先须用洁净新鲜的食品,绝不能有一丁点变质腐坏,要在暖和的季节里祭祀,必须有冰块才能保证供品的鲜洁。

每年最冷之时便是采冰之时,只有此时冻结起来的冰块最是坚硬明净,才能抵挡暑气的侵袭,在盛夏时节也不至于完全化为水和泡影。冰开采出来之后,贮存到深藏在地下的冰窖中,冰窖藏得越深,越能隔绝地表的温度。用稻草跟芦席铺好冰窖的地板,一个简易的巨型冰柜便做成了,接着将冰放入,并用稻糠、树叶等覆盖冰块,密封窖口,到来年夏天再取用。虽然贮存冰块的材料和设备简单到不可思议,但是以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稻糠、稻草、树叶、芦席都是极好的保温材料,隔热效果奇佳。古人的才智每次都能令身处高科技时代的我们叹服。

凌人下面管着浩浩荡荡九十四人,这只是编制内的员工;而在编制之外,还得再征集不少农奴才能完成艰苦的凿冰和存冰工作。《诗经·豳风·七月》读起来诗意,其实它是周代农奴一年的生活日记,饱含辛酸与泪水。就在这生活日记里,言简意赅地记下了农奴们为国家冰窖服务的情形:“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就是冰窖。凌人主管的这个机构,以机构的规模来看,九十四个定员外加不计其数的农奴,放在今天就该叫作采冰局。

证明贮冰在古代是国家大事的证据,除了采冰局的规模,还有藏冰和取冰时复杂的祭祀仪式。藏冰之时,要祭祀水神司寒,因为据说司寒所用之物俱为黑色,所以祭祀时供品须用黑色的牲畜和黑色的黍,这是有严格要求的。取冰之时,仍要祭祀司寒,另外还要用“桃弧棘矢,以除其灾”,就是以桃木为弓,以棘为箭,驱除厄运与不祥。

古代采冰、贮冰的过程殊为不易,且到了夏季,存冰只剩三分之一还未融化,夏冰的稀有注定了只有身份高贵的帝王将相才能一尝其珍,而将难能可贵的夏冰颁给臣子们,则是历代君主都会施行的仁政之一。且就连天子脚下的臣子,也不是个个都能得到夏冰,正如宋代梅尧臣诗所云:“头颅汗匝无富贫,虽有颁冰论官职”。夏天每人都热得一头汗,这不分贫富贵贱;但夏天被赐冰,要以官职论资格。“颁冰无下位,裁扇有高名”,所以每年那浩大的颁冰仪式,对人臣来说,不仅意味着舌尖上的享受,还意味着睥睨万人的荣耀。

P21-23

目录

蕙肴蒸兮兰藉

 诗说古代花馔

夏日荐茶冰蜜尝

 诗说古代清凉饮品

绿香熨齿冰盘果

 诗说古代冻馔

鲂□熊掌,豹胎龟肠

 诗说古代饮食中的奇珍

一箸山蔬胜八珍

 诗说古代素食清供前篇

菜根有真味

 诗说古代素食清供后篇

紫驼之峰出翠釜

 诗说古代菜肴的造型艺术

就荷叶上包鱼鲜

 诗说古代的创意吃法

翡翠宫前百戏陈

 诗说古代宴会上的观赏节目

投壶击鞠绿杨阴

 诗说古代宴会上的体育竞技

剪烛春宵射覆工

 诗说古代宴会上的智力游戏

八珍伊鼎盐梅味一

 诗说古代名厨

裁红剪翠馔春盘

 诗说古代岁时饮馔春日篇

蜜粽冰团为谁好

 诗说古代岁时饮馔夏日篇

菊佩糕盘节物催

 诗说古代岁时饮馔秋日篇

一杯芳酒夜分天

 诗说古代岁时饮馔冬日篇

夜夜青溪映酒楼

 诗说古代饮食环境前篇

移宴多随末利花

 诗说古代饮食环境后篇

序言

仲夏夜,暴雨倾盆,提笔为这本满载美味的书作序,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不是鸡鸭鱼肉或锅碗瓢盆,而是诗人苏曼殊。

苏曼殊写过两个令我记忆深刻的文字片段,一是他诗中的名句“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落魄的生活在他笔下是如此美丽,甚至让读者在一瞬间摆脱了追逐幸福和安逸的生物本能,反而向往起了颠沛流离的命运;另一文字片段是一封信的结尾,他在寄给柳亚子的信末落款道:“写于红烧牛肉鸡片黄鱼之畔”。文人的落款通常都清高得紧,地址不是大明湖畔便是梅雨亭侧,再不济也该在某条风韵犹存的老巷子里,苏曼殊倒好,乐得依偎在一大堆吃食身旁,管它格调高不高。纵观苏曼殊的一生,爱吃亦贪吃,就连生病住院也一刻不忘松糖、栗子、冰淇淋,他去世时遗书没留下一封,医生倒是从病床下翻出好些花花绿绿的糖纸。

苏曼殊只是中国自古以来千千万万馋猫的代表。关于中国人的馋,夏丐尊在《谈吃》一文里形容得再生动不过:“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善吃的民族。普通人家,客人一到,男主人即上街办吃场,女主人即入厨罗酒浆,客人即坐在客堂里口嗑瓜子,耳听碗盏刀俎的声响。等候饭吃完了,大事已毕,客人拔起步来说‘叨扰’,主人说‘没有什么好待你’,有的还要苦留:‘吃了点心去’,‘吃了夜饭去’。遇到婚丧,庆吊只是虚文,果腹倒是实在。排场大的大吃七日五日,小的大吃三日一日。早饭,午饭,点心,夜饭,夜点心,吃了一顿又一顿,吃的不亦乐乎,真是酒可为池,肉可成林。”

中国人是不是全世界最善吃的民族,这一结论还有待商榷,然而我们嗜吃如命却是不假。馋作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国人从茹毛饮血走到了满汉全席。起初饮食只是为了活着,渐渐地,饮不再仅仅是为了解渴,食不再仅仅是为了充饥。为了吃得更丰富有趣,一代又一代的人,开发出愈来愈多的烹饪方式、菜肴造型、佐餐节目,直至将一日三餐做成了平凡日常中的小小庆典,将生存升华成了生活。今天你享用的每一餐,背后都是几千年的积累。你饮的菊花酒,它的配方也许曾经白居易和杜甫的手调整过;你吃的花色拼盘,它的色彩方案也许出自宣和或永乐年间;你用餐时观看的节目,它的精彩也许曾让司马迁、霍去病、王羲之、房玄龄、苏轼的内心涌起和你一样的激动……

想了解舌尖上的古中国,读前人的菜谱和饮食理论太乏味。所幸,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为饮食写下诗篇无数,而诗歌,可比菜谱、饮食理论美得多。所以我选择沿着饮食诗这条风光独好的“小路”前行,去看看上下五千年堪称波澜壮阔的吃吃喝喝。

现在,回过头来说一说为何我提笔就想起了苏曼殊,我认为他的生活正是中国文人生活的典范。谁说文人就得脱离一切世俗趣味?诗是阳春白雪,饮食却是地道的人间烟火,写出凄艳诗句的是苏曼殊,大吃大嚼的还是苏曼殊,鸡鸭鱼时蔬瓜果同诗篇待在同一个肚子里,其乐融融。在这本书里,你将遇见千万个苏曼殊,他们甚至超过了苏曼殊,他们用最雅的文体潜心描摹最俗的吃喝。人生当如是,既要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快意,也要有芒鞋破钵、樱花小桥的诗意,吞下俗不可耐的“红烧牛肉鸡片黄鱼”,转眼就吐出个“踏过樱花第几桥”来。

内容推荐

《人间有味(饮食卷)》由毛晓雯著。

中国是美食之邦,一代代人开发出各色精致的美食。今天我们享用的每一餐,都有几千年的积淀与传承。菊花洒的配方曾经自居易和杜甫之手调制,花色拼盘的色彩搭配出自宣和或永乐年间,而你在宴席上晶尝的一道道美味,也许就出现在州马迁、王羲之、霍去病等人的餐桌上。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也为美食写下无数精彩的诗篇,用典雅的文体潜心描摹着美食。让我们沿着这条“小路”,去看看中国几千年来堪称精美绝伦的吃吃喝喝。

编辑推荐

《诗说中国》以“诗的眼睛”去探寻,以“诗的视角”去发现。通过诗歌这面镜子去发现历史,大江东去,潮起潮落,小桥流水,杏花春雨。让诗歌带领读者循着历史的足迹,进行诗意的历史穿越。在诗的维度、诗的空间中,穿越古代中国,与古人对话,与历史交流。政治风云、金戈铁马、亭台楼阁、歌舞升平、水墨丹青、耕读传家、佳肴美馔、人性至情、禅思哲理,一路走来,聆听曾经的低吟浅唱,感受曾经的风起云涌,思考历史的起承转合。

《诗说中国》试图带着读者徜徉、浸润于浩瀚的诗海之中,以大文化的宏阔视角走入诗界,观照诗歌所呈现的丰富的文化、斑斓的人生、多彩的体悟,进而感受丰富而多元的世界。

毛晓雯著的《人间有味(饮食卷)》感觉于饮食,展示诗中的甘醇玉馔,品尝舌尖上的中国味道。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