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甫著,何建明主编的《生命册(精)/21世纪新经典文库》书写了一大群人形形色色的命运,也承载了一大段历史潮落潮起的细节。在对吴志鹏、骆驼、蔡苇香、梁五方等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描写中,《生命册》把半个多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折射出来。读《生命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出场人物数量众多,事件非常驳杂,读来如千里山脉,有起有伏,常常在峰回路转时发现风景。
| 书名 | 生命册(精)/21世纪新经典文库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李佩甫 |
| 出版社 | 天地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佩甫著,何建明主编的《生命册(精)/21世纪新经典文库》书写了一大群人形形色色的命运,也承载了一大段历史潮落潮起的细节。在对吴志鹏、骆驼、蔡苇香、梁五方等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描写中,《生命册》把半个多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折射出来。读《生命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出场人物数量众多,事件非常驳杂,读来如千里山脉,有起有伏,常常在峰回路转时发现风景。 内容推荐 李佩甫著,何建明主编的《生命册(精)/21世纪新经典文库》讲述了小名丢儿的吴志鹏出生三天就成了孤儿,在村支书老姑父的帮助下,吃“百家饭”长大,因特殊的机缘被推荐上大学。然而,他无论是站在高校的讲台做讲师,还是窝在北京的地下室当“枪手”,无论是在上海炒股发财,还是被动成为上市公司总经理,都无法摆脱与家乡无梁村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通过吴志鹏的视角,描绘了一群人的生存形态与生命追求,展现平原大地的人们在时代的大潮中、在新的价值观面前,或承受或迎合,或希冀或幻灭,或迷茫或反思的状态。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试读章节 我是一粒种子。 我把自己移栽进了城市。 我要说,我是一粒成熟的种子。我的成熟是在12岁之前完成的。我还要告诉你,我是一个有背景的人。我有许多老师,家乡的每一棵草都是我的老师。早在12岁之前,我已读完了3000张脸,吃过了田野里生长的各种植物,见识过了各样的生死。此后生活的每一天都是过程了。过程是不可超越的。 我身上背负着5798亩土地(不带宅基),近6000只眼睛(也有三五只瞎了或是半瞎,可他们都看着我呢),还有近3000张把不住门儿(有时候,能把死人说活,也能把活人说死)的嘴巴,他们的唾沫星子是可以淹人的。 我之所以把自己展览出来,是为了让你了解,在这个世界上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有背景的。一个人的童年或者说是背景,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比如说,在我的潜意识里,电话铃响和狗咬声一样的突兀。不过,现在不同了。狗也到城市里来了。 在我进入城市的头一个十年里,你要问我最怕什么,我告诉你,我最怕的是电话铃声。每一次电话铃响,都会让我心惊肉跳! 有时候,我又觉得我是一个楔子。 强行嵌进城市里的一只柳木楔子。 虽然我满身是芽儿,可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水泥地上扎下根来,长成一棵树。因为,家乡父老还等着我植下的荫凉呢。 三十多年前,当我背着行李来到省城的时候,下了火车,已是黄昏了。满眼都是灯。灯就像菊花一样一盏一盏开放着,却没有一盏是我的。可我心里仍然充满暖意,因为我是一个有“单位”的人了。那时候我顺着柏油马路往前走,公共汽车一辆一辆从我身边开过,自行车的铃声一串串响着,人流像潮水一样涌动,我知道他们都是有方向的人,回家的人。我也有方向,单位就是我的方向。我不急,我没有乘车。不是钱的问题(那时公共汽车坐一站5分钱,三站1毛),我是想用脚步丈量一下这座我很有可能扎下根来的城市。 每当我走过一两个路口,就会看到一个公共汽车的路牌。那时候的路牌很简约,一根刷了蓝白两色漆的铁杆子,杆子上挂着一个刷了红漆的铁牌子,牌子很多,一路车一个牌。牌子上写着通往各站的站名。那路牌叫人觉得亲切。我以后就是这个城市的人了。 不客气地说,最初,我走在省城的柏油马路上就像是走在红地毯上一样,很幸福。路两旁亮着一盏盏路灯,那光芒是五彩的,这就是我的未来。周围的自行车铃声也十分悦耳,公共汽车刹车后的那一声“吱”很温馨,很生动。我很想给这个城市打声招呼,“嗨”一声:你大爷的,我来了。 我边走边问,走了1小时46分钟。当我摸到单位的时候,我一下子就失去“方向”了。在学院门口,传达室的老者告诉我说:下班了。你明天再来吧。我说我是来报到的。老者说:我知道你是来报到的。人事部门的人都下班了。你明天来,明天上午8点。我站在那里,迟疑了很久,我不知道该往何处去。 我有点懵。我顺着一条条街道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边走边想,我该往哪儿去呢?我甚至不知道饿。我只是在想,是不是到火车站去蹲一夜?虽然那时我兜里揣着126块6毛钱(这是我读研节约下来的),可我没有想到可以住旅馆。我根本就没有住旅馆的意识。再说,那时候还没有实行身份证制度,住旅馆是要证明的。(P2-3) 序言 浩荡的民族新史诗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艺和时代的联系时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是文艺工作者的追求。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 创造中华民族新史诗,这是当代中国人对文艺工作者的期待,也是作家、艺术家在精神与艺术上的内在追求。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与其他文学体裁,长篇小说是最接近于“史诗”的一种文体,长篇小说巨大的体量和包容量为创造新史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中外文学史上,无论是《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还是《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些经典作品都以其对人类生活及其命运丰富性、复杂性、深刻性的揭示与探索,在文明的星空中闪烁着璀璨而永恒的光芒。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的长篇小说汲取国外文学的经验,又继承了传统中国文化的文脉,在文学领域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茅盾、巴金、老舍、萧红等新文学作家描绘现代中国人的经验、情感及其变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生活史与心灵史。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新兴的“人民文学”在解放区得到了实践,并在建国初的“十七年”中进一步发展,赵树理、柳青、丁玲、周立波等作家的长篇小说描绘当代中国人的实践与变革,记录下了时代前进的步伐。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和文艺思潮的风起云涌,长篇小说的创作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成果更加丰硕的时期。其创作数量远超以往,现在每年都有五千部左右的长篇小说问世(这还不包括网络小说),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作家的创作活力。长篇小说的类型更加丰富,在严肃意义上的长篇小说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通俗小说与网络小说,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长篇小说的传播范围更广,不仅在国内流传,而且跨出国界,在海外赢得了读者。当然伴随着长篇小说创作数量的增多,也出现了质量良莠不齐、注重娱乐效果等现象,但无论如何,作为当前文学界最为人瞩目的文体,长篇小说无疑负载了更重要的使命。 《长篇小说选刊》是中国作家协会所属的大型文学刊物,在每年发表和出版的大量长篇小说中,披沙拣金,记录和见证了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潮流和出版态势。以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资料库,一部流动的文学史。这些精选的优秀之作,不仅经受了读者与文学的检验,也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其中不少作品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等国内外奖项,已成为时代经典和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的民族新史诗。 在改革开放4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从《长篇小说选刊》的作品中精心选择了100部影响力深远的长篇小说,辑成“21世纪新经典文库”,以展示中国文学创作成果,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我们期望这一文库可以成为检阅当代长篇小说创作成绩的一种形式,更好地激励当代作家潜心创作,勇攀高峰,努力创造“中华民族新史诗”。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