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沈绣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一卉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数次作为“国礼”登上历史舞台的沈绣,以沈寿的名字命名。

她的生活、感情、命运,却不像手中的针线那般出神入化、针针妥帖。

从清末,到抗战,再到新世纪,生活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里的人们,都有他必须承担的神圣、必须忏悔的罪恶。

朱一卉著的《沈绣》这是我国首部反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仿真绣百年发展历史的长篇小说。

内容推荐

朱一卉著的《沈绣》这是我国首部反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仿真绣百年发展历史的长篇小说。刺绣大师沈寿和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深情厚谊动人心弦,大家族复杂的情感纠葛引人入胜;抗战时,仿真绣传人忍辱负重,恢复绣校,一批爱国志士为保护珍绣呕心沥血;新世纪,年轻一代在继承、弘扬仿真绣的道路上又演绎出惊心动魄、精彩纷呈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绣备

 第一节 1918年:正月十八写绣谱

1.耶稣走下绣品

2.沈寿的一个念头

3.绣艺要世代相传

4.这冤家,像谁

 第二节 1932年:南通博物苑失窃案

1.漫游博物苑

2.四顾怆然

3.《孙中山像》不见了

4.窃案三天后告破

 第三节 2013年:中国首届国际刺绣博览会

1.冤家路窄

2.梦寐以求的理想

3.羌笛牙齿咬得咯咯响

第二章 绣引

 第一节 2013年:仿真绣和仿“仿真绣”

1.仿“仿真绣”诞生了

2.白林大使频频点头

3.高放吃里爬外

 第二节 1937年:南京血雨腥风,南通暗流涌动

1.宁死也不做汉奸

2.热衷刺绣的野泽一郎

3.张孝若的嘱托

 第三节 1918年:争疑白雪飘香阁

1.沈寿谢绝加薪

2.犹记初见心跳异

3.鸠占鹊巢

第三章 绣要

 第一节 1918年:发乎情,止乎礼

1.记取谦亭摄影时

2.我视鸳鸯尝自独

3.他日我若死了,愿葬于此

 第二节 1938年:女工传习所解散

1.周金泉成了香饽饽

2.《孙中山像》物归原主

3.日军占领女工传习所

 第三节 2013年:谁想干坏事,还难说呢

1.仿真,不容易啊

2.高放的魂给勾走了

3.一场又一场交易

第四章 绣品

 第一节 2013年:国礼方案

1.灵光乍现

2.小秘密

3.一手难遮天

 第二节 1938年:放不下一张平静的绣架

1.何处才是归宿

2.川猫儿河惨案

3.沈绣精品脱离险境

4.沈立也曾独树一帜

 第三节 1918年:隔断红云听玉箫

1_绣针在手,才来精神

2.梦里不知身是客

3.张孝若回国

第五章 绣德

 第一节 1918年:沈寿的良药

1.八字相合吗

2.九九喜子图

3.张孝若被辣迷糊了

4.状元公真能写

 第二节 1938年:万里长城万里长

1.野泽一郎捏了个空

2.余觉写了两幅字

3.决不吃嗟来之食

 第三节 2013年:一个天大的阴谋

1.堕落的理由

2.亢奋之中

3.主宰者

第六章 绣节

 第一节 2014年:还未送出就被宣扬的国礼

1.英子点燃了怒火

2.《奥朗德像》泄密

3.凌碧涵冒险

 第二节 1943年至1944年:人生自古谁无死

1.吴道情的遗嘱

2.沉舟之惨

3.恢复女工传习所

4.张柔武离沪赴渝

 第三节 1919年至1921年:空前独负千秋业

1.《雪宦绣谱》出版

2.盂兰灯会中秋月

3.天下名绣赠名伶

4.南通绣织局落成

5.世安得有是人也

6.思往言兮人愈伤

第七章 绣通

 第一节 1921年后:即此粗完一生事

1.如意算盘打错

2.芳心暗许春心漾

3.会须身伴五山灵

 第二节 1944年后:羊毛神针天香绣

1.朝香宫的秘密

2.野泽一郎的订单

3.庄雪交出《孙中山像》

4.《汪精卫像》的神迹

5.庄雪的临终诅咒

6.珍绣的下落

 第三节 2014年:仿真绣传人

1.章坤声像个职业杀手

2.放心吧,我有备份

3.贺信

尾声《雪宦绣谱》之《叙》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1918年:正月十八写绣谱

张謇:松江人丁佩的《绣谱》是道光元年写成的,距今近百年了,应该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一部刺绣专著,前些天,我又找来读了一遍,很有启发啊。

沈寿:听外婆讲,明朝倪仁吉写过《凝香绣谱》,早就找不到了,我自小看的就是丁佩《绣谱》,择地、选样、取材、辨色、程工、论品六篇,七千多字,几乎烂熟于心。

张謇:我以为,丁佩《绣谱》,重于谈“艺”,轻于谈“技”,初学绣者,看了也难以入门。我们要写的绣谱,要浅显易懂,由浅入深,艺、技并重,把你数十年来刺绣的心得体会,全面总结,详尽展示,以利天下。开工第一天,我们先来讲讲刺绣的工具,我看也没几样,绣绷啊,绣架啊,剪刀啊,针线啊,好像就这么多吧?我们先来讲啥呢?

沈寿:先讲绣绷吧,我讲慢点,你记细点。

张謇:好咯,一个字也不敢漏脱的。

沈寿:绣绷有三种呢,大绷老早用来绣旗袍的边缘,所以叫边绷;中绷老早用来绣女装衣袖的边缘,所以叫袖绷;小绷则是用来绣小倌鞋子、女人家鞋子之类的小东西,所以也叫手绷。我拥有的第一个绣绷,就是木渎镇的外婆送的手绷。用哪一种绷要根据绣地的幅宽来,现在小绷一般都不用了,大绷有大到一丈多的,适合绣大件的东西,也不常用。

张謇:雪君,当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你们进贡的《八仙上寿图》,用的是不是大绷?

沈寿:那是颜元先生画的绣稿,幅面不小,但用的还是中绷呢。

张謇:嗯嗯,既然常用的是中绷,那你就讲讲中绷的构造,要讲得把细点,让人读了绣谱,木匠能照着做出来。

沈寿:那,我起床……啬公,扶我起来。

张謇:雪君,你就躺着讲,可不能再让你辛苦,身子还虚,不要下床。

沈寿:这绷的样式,我不用笔墨画下来,哪能讲得明白啊?

张謇:那,那小心,小心……

沈寿:这是横轴,内外各一根,各长二尺六寸,轴的两头,各有一个三寸长的方木条,中间的轴身则是圆的,二尺长。喏,这边,方木条往里一寸八分的地方,有个插闩的洞……

张謇:等等、等等,什么闩?门闩的闩吗?

沈寿:对啊,对啊,啬公真神!

张謇:雪君不要给我戴高帽,虽然也常见绷,但还是一知半解,我先记下来,下半天再去传习所现场比照去。

沈寿:嗯,啬公侬看,这里,这个插闩的洞长一寸二分,外轴中间宽四分,内轴中间宽三分,闩的榫头和插闩的洞大小一致,闩的长度是一尺八寸四分。闩的内端从一寸处开始打洞,像黄豆般大小……一二三四五六……每个洞间隔七分……十二十三十四……一般十四个洞就够了。

张謇:呀,这些洞,排列得像大雁群飞……行了行了,把笔给我……躺下,快躺下……来,吃口茶。

沈寿:谢谢,难为啬公了。

张謇:不说客气话,能将雪君的绣谱记下来,传之后世,是我的福分啊。

沈寿:绷的样式讲好,其他就简单了。绷布用宽幅布与绣地两端缝合,宽窄看绣地的大小来定;绷边的竹子像粗的筷子,左右各一根,长短没有一定,一尺较为适中;绷绳左右各一根,用十四股白棉纱线捻成;绷钉左右各一个,长一寸五六分。

张謇:雪君,停下来!今朝就讲这么多吧,你好好休息,我整理好了,再读给你听,搞勿清爽的地方,再慢慢叫改。

——《雪宦绣谱》之《绣备·绣之具》“绷”

1.耶稣走下绣品

望着张謇消失在门口的背影,沈寿的目光痴了。

笃,笃,笃……那是张謇下楼的脚步声,很轻,像沈寿的心跳,但比她的心跳有力,沈寿能听出这熟悉的脚步声中的坚毅、果敢、稳重和活力。这是一个六十六岁老人的脚步,但在沈寿的耳里,还一如既往的朝气蓬勃。那是走南闯北大刀阔斧一往无前不知疲倦的脚步声。现在,是沈寿耳畔的温暖声音,能抚慰灵魂,消解病痛,让沈寿心跳加快。

沈寿比张謇小二十一岁,多年的肝病折磨,令她憔悴消瘦,弱不禁风。民国七年(1918年)春节刚过,女工传习所甫一开学,她再一次忙倒下了。

而今的南通女工传习所和四年前比,焕然一新。

民国四年(1915年),张謇还是民国政府的农商总长,在他的努力下,政府派出由四十多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博览会,在三十一个国家的二十多万件参展产品中,南通女工传习所的刺绣作品脱颖而出,连中三元,沈寿的《耶稣像》获金奖,传习所教师施宗淑和姐姐施宗洁的《牧马图》获银奖,金静芬的《肖像》获青铜奖,一时声名大振,誉满通城,前来报名学绣的女子一下子多了起来,南通城东北女子师范学校珠媚园里的刺绣教室中架满了绣绷,拥挤不堪。张謇辞官回乡后,专注实业和地方事务,大生集团欣欣向荣,利润丰厚,遂购得城南濠河北岸药王庙旁一块土地,新建了设备齐全、高大宽敞的女工传习所。民国五年(1916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传习所搬迁至新址。

为充分利用传习所的场所,今年正月,女工传习所所长沈寿和所董张詧、张謇兄弟共同在《通海新报》上发布招生广告,一下子新招一百三十人。其中绣科五年制本科生二十名,一年制速成班新生三十名,编科一年制学生二十名,花边班学生六十名。加上原有师生和加工场的绣工,全所人员达到二百多名。P1-3

序言

朱一卉从事小说创作已经有不少年头了。他的写作路子很宽,在我的印象中,他似乎没有驾驭不了的题材,这或许与他的新闻记者的主业有关。对于小说写作来说,生活的积累是最重要的。过去有段时间曾经流行过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的说法,这实际上是矫枉过正的话。稍有点小说阅读经验的人都知道,好作品留给人的还是它所提供的经验世界,时代、社会、生活、场景、人物、故事与情感,甚至某种气息。有些场景与人物让人终生难忘。这里面的道理说白了就是小说要写得结实,有干货。干货是什么?就是经验。而经验不能全靠想象和虚构,最终还需有赖于生活,有赖于对生活的提炼。这就是朱一卉这样的作家厉害的地方。

《沈绣》显然是朱一卉写作上的又一次拓展,这一次他要向自己挑战了,他将笔触伸向了历史的深处。我不止一次听朱一卉谈起过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计划,从人物到故事,从构思到语言,甚至一些具体的细节,可见他对这部作品的重视,也能想象到在他的心里,作品盘桓已经有些时日了。我自然非常期待。因为一个作家写作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只有从他纸上的不断跑马圈地中才能看得出来。朱一卉正值年富力强的创作旺盛期和成熟期,有那么多的积累和思考,此时不放开手写一写还待何时?我之所以这么期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题材太值得写。我说的是张謇。在现代中国,我还想不出有哪一个人能说他与张謇是无关的,相反,我们每个人几乎都与这个近代传奇人物有着联系,或者直接,或者间接,哪怕从未听说过他。因为张謇的事业首先是开创性的,这个从传统走出来的晚清状元做的都是四书五经里没有的事情,都是。开天辟地“第一”的事业。更因为张謇的事业几乎无所不包,涉及政治、经济、教育、艺术、社会保障等广泛的现代社会领域,给传统中国的现代社会生活转型创立规矩,模范成型,其影响之大已经到了让我们身处其中而习焉不察的地步,我经常说,与其说张謇开创的是事业,不如说他创造的是生活。我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名号不可以冠在他的头上了,因为他从事的事业太多太多。当一个人所从事的事业无所不包时,任何一个领域或行业的称谓都会显出局限。这是一个虽然从每桩实事做起却心存高远的人,孙中山对张謇说他自己做的都是“空”的,而张謇做的是实事,这里有对张謇的褒奖,也有对自己生命的感喟。但他是否知道张謇的心事呢?我以为张謇也是有着与孙中山一样的“空”的心事的,只不过各人走的路不一样罢了。张謇没有走革命的路,他走的是实业建国的路,走的是全面的社会建设的路。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不要说是文学书写,即使是历史叙事我们都做得很不够。现在,朱一卉想到了这位同乡的伟人,以文学来与他对话,走近他,走进他,实在是让人欣慰的事。

当然,朱一卉这次写的并不是张謇的人物传记,甚至都很难说张謇是小说的主人公。这大概就是历史小说与单纯的历史的差别,也是作家与史学家在处理同一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在视角上的差异。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历史人物都可以小说化,更不是历史人物的所有行止都可以成为小说的内容。面对历史与历史人物,小说家要发现,要选择,更要重新叙述和重新解读。朱一卉抓住了张謇与沈寿的故事和传说,抓住了沈绣这一传统工艺在传承过程中的诸多传奇。这是朱一卉的眼光所在,由此,他个性化地完成了历史向小说的转换性书写。有限的历史被拓宽了,实在的史实变得灵动了。朱一卉在历史留下的空白处展开了想象,在历史的断裂处施展了小说的缝合术,在宏大历史的罅隙处注入了情思……可以看出朱一卉为这部作品的丰富性做出了相当的努力,他打通了历史与当代的阻隔,成功地使叙述穿行于时间的隧道中。他吸取了类型小说的许多元素,增加了叙述中的曲折与悬疑,从而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他在史料与知识上也做足了功课,并且力求将其文学化,比如对《雪宦绣谱》的穿插引用,一方面再现出张謇与沈寿的具有舞台效果的对话场景,另一方面又传达出了沈绣的艺术精粹,使作品显出了博雅风姿。

由此,我想强调一下这部小说的文化意义。我以为,作为一个南通人,朱一卉对南通的书写不仅是他的文化选择,也是一个地方性文人文化自觉的体现。张謇的事业与影响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南通的,而沈绣作为地方工艺无疑是南通文化的瑰宝。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说,都值得大写特写。所以,我认为应该从地域文化上评价《沈绣》的文化价值。如今的情形是,社会的开放程度正在加大,信息流通日益频繁,任何一个地方都与国家、与世界相通,经验也在不断被复制,而在文化层面,个性与区别性的地位也在降低,这跟古典时期恰成对比。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看重如《沈绣》这种地方文化写作的存在。它说明,第一,地方依然存在,经验的差异依然存在;第二,地方写作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生产的重要渠道,它构成了与“通用写作”具有区别性特征的写作类型与写作风格;第三,就中国目前的地域文化与民间经验而言,地方写作显示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沈绣》的地方性写作是坚实的,是本土的,它不是他者的田野调查,不是奇异景观的炫耀,而是由当地作家书写的历史记忆和创造的当代审美经验。所以,它在地方文化书写的保真度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地方文化精神的提升上具有本土的强大基础。这样,我们就能在更高的层面认识到这部作品对南通自然与人文描写的意义,意识到南通文人传统与工艺传承梳理的价值,意识到作品浓郁的南通风情与语言的意味。这样说不是把朱一卉的作品说低了,恰恰说明这一写作的不可替代。

祝贺朱一卉在文学上的又一次开拓,期待他有更多的新作面世。  (汪政,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书记处书记,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

后记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沈绣》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从小就喜欢阅读小说,看着看着,便尝试着写小说。最早发表的小说《谎言灿烂》写于1988年暑期,乡村的树阴下,嘹亮的蝉鸣声中,小板凳上,一字一句落笔在稿纸,应该还有汗渍。这篇万把字的处女作后来发表在叶至诚主编的《雨花》上。

上世纪九十年初,在《雨花》上接连发表了三四篇小说后,我从三尺讲台调到了媒体舞文弄墨。有整整10年,我写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散文,几乎不再写小说。但也正是因为在编辑和记者的岗位上,接触了广泛的社会生活,积累了大量的素材。10年前,在网上边写边贴了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引起多方关注,后来我将之改写成《红肥绿瘦》,2009年由《小说月报原创版》在长篇小说专号刊发。其实,该作只有中篇小说的体量。

不管短篇、中篇还是长篇小说,我写小说首先追求的是好看。我想,好看的小说应该是讲述精彩故事的。其次是好玩,情节、人物、细节、语言,要尽可能地有情趣、有意思、有幽默感、有戏剧性,能吸引读者,能让读者有阅读的、审美的、思考的快感。

我觉得,小说就是从小处着眼,角度要小,细节要生动,写的往往是小人物,但要从大处立意。我还认为,小说就是“小声地说”,要求作家在叙述的时候能够从容不迫,娓娓道来。要有适合情节发展、合乎人物性格的节奏感。当然,小说从古到今,其实一直是小圈子里的东西,是小众化的,个人化的,读者群一直很有限。成为大众的享受和狂欢,有偶然性,更有虚假性。作为一个爱好小说阅读与写作的人,能够读到好的小说,写出好的小说,便是最大的乐趣。

汪政老师在看了《沈绣》的初步创作思路后有过这样的点评:“作者通过一个独特的题材,将目光聚焦南通的历史和现实,这样的创作取向是值得肯定的。目前,南通正在打造江海文化,无疑需要类似的作品去诠释,去彰显。作品通过几代人的命运和具有南通地方文化标志性意义的沈绣作为主要内容,采用历史与现实交叉的多线索的结构模式,努力做到文质兼美,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值得期待的是作者对沈绣的再现,突显了对地方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传承,也增加了作品的知识含量,这是作品的一大亮点。但在创作上需要重视的也是这方面。注意要将知识描写文学化,要将知识内容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安排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要注意这方面的内容的语言表达风格。”

根据汪政老师的意见,我沉下心来,研读刺绣、仿真绣专著,实地走访沈绣传人,几乎踏访了张謇、沈寿生活工作的所有场所,翻遍了30多部相关资料,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在中国百年历史的背景上,展示仿真绣的传承历程。

写实时,我做到忠实历史,拒绝虚构,无一字无出处;虚构时,则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决不脱离生活的土壤和放弃艺术的真实。

文学的天地里,高手如云,好书满目,作为一个普通的写作者,能写出一部有点特色的作品,有一些看完此书的读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感谢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拙作,感谢编辑的辛勤劳动,感谢汪政老师的指点并在百忙中作序,感谢各位文学前辈、朋友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感谢南通市委宣传部、南通市文联将《沈绣》列入重点扶持文学作品。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4: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