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束蒲公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闻宇
出版社 线装书局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浅议他山之石

在中国帝王的谱系上,倘要将583个登上龙椅者排个座次,首席当属李世民。文治、武功,一个帝王家能占得其一就了不得,李世民兼而得之,且又圆融完满,所以,后世尊其为明君之典范。

隋末乱世,李渊和几个儿子趁势于晋阳起兵,夺取天下,先后进行六次大的战役,李世民指挥了四个,大获全胜。战争使得李世民身边战将林立,最突出的是武勇出众的尉迟敬德。

铁匠出身的敬德,原系刘武周之干将,与寻相同守介休时,被李世民招谕而降唐。时日不久,寻相他们又相继叛逃。唐家诸将认为敬德与这些人是同伙,必叛无疑,便将敬德囚禁。屈突通、殷开山向李世民进言:“这家伙剽悍绝伦,我们已囚禁多日。既被猜疑,他心里必结怨恨,留下来只有后患,干脆杀了他。”李世民摇头:我与你们的看法不同,“敬德若怀翻背之计,岂能在寻相之后呢!”遂命释放,并引入卧内,赐以金宝,说道:“大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应欲去,今以此物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从此以后,敬德在战阵中出生入死,数次搭救李世民于危险关头,自身多次被伤,立下了巨大功勋。

626年玄武门政变,敬德是秦王府中最坚决的铁杆人物。太子建成是李世民射杀的,建成的搭档李元吉用弓弦即将勒死失跌于马下的李世民时,是敬德大喝一声,飞马救下李世民,又一箭射死狂奔逃跑的李元吉;接着,又提着建成、元吉的首级,平息了攻打秦王府的乱军;再接着,策马挺矛的敬德冲进宫中,逼着高祖李渊正式表态站到李世民一边。事后评功论赏,敬德与李世民的妻兄长孙无忌并列第一,被拜为右武侯大将军。

李世民一生讳言玄武门之变。因为这铤而走险、破釜沉舟,以突袭方式弑兄弟而逼父皇的“夺嫡”之举,在他心底留下了巨大的“伤疤”。可是,在史学家眼里,玄武门之变对李世民的一生却是至为重要的关键环节。政变假如失利,李世民的生命即一笔勾销;正因为结局是网破鱼生,鱼破网而化为龙,这才开启了“贞观之治”的大门;也正因为强行推开了“文治”的大门,此前的所有刀兵实践也才有了立足的位置、供奉的底座,被誉之为“武功”。文治与武功,相辅相依,截然割裂开是不可能的。

比李世民年长19岁的魏徵,618年被李建成用为幕僚。他眼见秦王李世民的功业蒸蒸日上,严重威胁到太子的地位,彼此间的冲突日益加剧,无从避免,便多次告诫建成要及早动手,先发制人,以稳固住接班人的位置。

玄武门骨肉相残的恶斗过去之后,李家多位亲人已倒于血泊之中,李世民召徵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这显然是仇人相对、分外眼红时的质问,众皆为之危惧。而魏徵却慷慨自若,从容对日:“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面对着死路一条,魏徵只悔怨建成没有听他的话,才致成目前惨局,对取胜者李世民丝毫没有服软的意思。可谁也料想不到,盛怒中的李世民却反而抽回了架在魏徵脖颈上的钢刀,转拜其为谏议大夫。可以设想,此时的魏徵若微有畏葸之意,无疑是人头落地。

在太宗身边17个春秋,魏徵就“前后二百余事”进谏数十万言(远超过万言书),因为他勇于、也善于进谏,问题俱点在要害症结上,所谏大多数被太宗采纳。

进谏是“逆鳞”之举,时常进谏,也就难免让李世民难堪之时。太宗年轻,有一次得到一只上好的鹞鹰,放在肩膀上,甚为得意,当看到魏徵远远地走来时,便赶忙取下鹞鹰藏于怀中。魏徵将一切都看在眼里,却故意奏事良久,致使鹞鹰闷死在太宗的怀里。另外,还有那进谏“二百余事”的记载,莫说君臣上下,即便是平肩共事的至交朋友之间,能够在17年里有二百余事的言听计从而从不反胃吗?对于这样的记载,我一直疑心是史家笔底颠倒尊卑的杜撰,是为唐王朝涂脂抹粉的创作。可是,认真琢磨玄武门之变后魏徵与李世民之间针锋相对的问答,又不能不认可这是君臣之间千古难逢的谐动、应和。

魏徵之谏诤,有时是当着百官的面据理力争,言高语低、磕磕碰碰不可避免。有一次,太宗动了气,回到后宫,余怒未消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好在有长孙皇后善为开导,李世民才渐渐平息下来。从这里忖度,李世民难能可贵的开明作风,既是从血火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也是从艰难、痛苦的自我省思中逐渐取得的。一代明君禀赋中极为可贵的精神亮点,并非是天生的。

文治武功,历来是群策群力的结晶与成果。马背上勠力共进,敬德之外,还有李靖、李世绩、秦叔宝、屈突通、程知节一伙战将;下得马背坐上龙椅而转入文治,魏徵以外,还有房玄龄、杜如晦、温彦博、王硅、马周一班文臣……文武百官,李世民是整个王朝提纲挈领的龙头。后人一提及“贞观之治”,首先想到的就是李世民。

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对魏徵说:“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也足为良工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事实上,唐太宗的文武臣僚,大多数属于它山之石。李世民视己为璞,却诚恳地将魏徵喻为高于“他山之石”的良工。魏徵的谏诤,也就是对唐王朝的功业在进行不懈的“切磋”与打磨。李世民这一谦抑诚挚的妙喻,奖掖着魏徵,也充分显示出唐太宗山海云水一样的气度、襟怀。

中国帝王里,唐太宗是一个精彩的多面体,既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虚怀若谷的智者风度,也有力挽狂澜的豪迈气概,率真精致的内心世界。

“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事过1300多年,由毛泽东所归纳成的这个结论,是没有谁能够推倒的了。

《散文百家》2016.6期

P2-5

后记

收进此书的,是近些年里断断续续写下的短文。年逾古稀、心怠力疲的一个老人,干吗还要写作呢?

从农村起步,小学、中学,一步一级,侥幸进入了西北大学中文系,既学中文,自然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大学期间遭遇“文革”,天下大乱,对立的两派都对我不感兴趣,“两间余一卒”,我也只好“逍遥”于其间。毕业后从戎,天南地北走了许多地方,看看写写,且一直没有搁下手里的笔杆。

19至20世纪之交,中华民族临灭顶之灾而终于没有沉沦下去,归根究底,民族精神的坚韧存在属于砥柱式的因素。一个民族,其精神与良知的图腾就是文学。而我们现在的文学是怎样的思想、情怀呢?拜金主义风行,娱乐享受至上,有人在竭力颠覆这个民族长期所遵奉的传统与信念,就连跪地的汉奸也闹腾着要站起身来……面对这样的思想、情怀,我难以放下手中的笔杆。

我的生命适合于写作,散文写作于我也最为如意。退休以后,自西北移居海滨,环境润泽,身体尚可,也就难以息念休心于几十年间养成的积习,不时地写点短文,仍想为矫正精神荒途尽些绵薄之力。再者,老年人乘兴动动笔,对健康也不无裨益。

散文之河,也是“逝者如斯夫”。30年前,我的第一本散文集《灞桥烟柳》是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今年六月,此书被列为“典藏”丛书之一再次影印出版,这也促使我兴起了编辑《一束蒲公英》的念头。人生苦短,暮年健忘,能将后期的零散之作集成小书,与第一本散文集遥为照应,在桑榆夕照中便于翻检,似乎也有些“录以备忘”的意味。附录里罗列了入选各类教材的部分短作,一则说明我与教育界缘深,二则缅怀旧情,也含有回光返照的意味。

这里要特别感谢阎庆生教授的序言,身为进入老境的专家,大热天扶病而作,下了许多功夫,吃了不少苦头;可又因为是同窗学友,感情酵用也就在所难免,过誉、偏爱之处,明眼人会一目了然,自当付之一笑。

杨闻宇

2016年10月 青岛

目录

序言:文章老更成/阎庆生

A 读史

 浅议他山之石

 愤青也能成神仙——重谒张良庙

 万里间关马伏波

 文武天水

 寂寞南郭寺

 巨幅的隐形画卷——自华清池到马嵬驿

 笔走孟良崮

 一束蒲公英

 延河曾是爱之河

 雄秀的米脂

 衢州素描

 “衮雪”流韵

 文武之道别裁

 说不尽的西安兵谏

 苏武、李陵、司马迁

 千年风尘一知己

B 书话

 重温《好了歌》

 《金瓶梅》别议

 渐行渐远的背影

 景仰杖藜人

 林冲的朋友

 人杰武松——英雄的底色

 过不去的黄泥冈

 从醉翁亭说起

 重读《泷冈阡表》

 《绝调重弹》自序

 明镜高悬——《阅微草堂笔记》新解之一

 透析三教——《阅微草堂笔记》新解之二

 潜水石兽——《阅微草堂笔记》新解之三

 风尘侠女——《阅微草堂笔记》新解之四

 丫头纵火——《阅微草堂笔记》新解之五

 老翁打虎——《阅微草堂笔记》新解之六

 失序与缺钙

 散文似水

 心灵的透视仪——《爱与友谊》序言

 颜值别议

 遥远的书缘

 书香难得

C 随感

 寻觅小康

 官惑

 忧富

 金钱二喻

 朴素的质地

 贪官八穴

 天外黑风吹海立——回忆“群众运动”

 悟佛

 沧桑隐忧

 金钱引起的危机

 尚俭与戒贪

 雪崖滴水小辑

 带露折花一束

 海滩拣贝一掬

D 附:入选教材文录

 黄河臆象

 日月行色

 春水一畦辘轳声

 野旷天低树

 雁阵

 薯忆

 杏荫井台

 元夜的灯笼

 祁连雪色

 风库安西

 青荥

 六骏踪迹

 虎性不移

 人生的重峦叠嶂

后记

序言

文章老更成

阎庆生

立秋之后,天气转凉。远在青岛的杨闻宇驰函,以即将付梓的散文集《一束蒲公英》征序于我。几乎没有考虑,我便愉快地应允了。我倒不以为自己是写序的合适人选,只是觉得我俩大学时代酷爱文学,毕业后又在不同岗位上舞文弄墨,心地相通,相互砥砺,至今已逾半个世纪——不管怎么说,我都应当勉力而为。

闻宇出版散文集十余部,主要作品我大半读过,还写过短评。此次应征,我首先想到杜甫的“庾信文章老更成”的诗句,明显的表征是:八十年代的散文选本,多数有他的作品,有的选了不止一篇;多年来,他常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羊城晚报》副刊上发表散文,十余篇被选入语文教材或用作中学语文试题。我几次开玩笑说:“闻宇,你在当代散文领域立了户头!”闻宇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染指过小说——甚至还写过长篇小说《近看西安兵谏》,但念兹在兹、用力最勤的却是散文,尤其中后期的创作,更显示了专攻散文一体的态势。

由于经历了我们这个大幅度转型的时代以及旷日持久的散文探索,闻宇是不期然而然地臻于“老更成”的。除了在军区领导身边工作过一段日子,他大部分时间从事文学创作。要强调的是:闻宇人生顺遂,家庭幸福,但他是个勤奋、深沉的有心人,沉默寡言后面是独立思考、甘守淡泊,是对自身职业与个人境遇的超越,是向着文化深层的默默掘进。退休前后的十余年间,他在散文领域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一体突进,真正进入了成熟的境界。

中年时的闻宇,作品为乡情和军旅两大题材。乡情描写展开了一幅幅关中乡风民情的画面,充满了温润、真挚的感情。代表作《薯忆》《雁阵》《元夜的灯笼》《野旷天低树》《日月行色》《人与炕》《故乡板桥》《杏荫井台》之类,基调是清新、纯净、轻灵的,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因为长期身在军旅,走过许多地方,认识了不少军界人士,对有关领域的历史、现状也有较为深切的体悟,同时写了不少有关部队的纪实作品,或许由于是和平岁月,这类作品不算太多。四十岁前后,他的笔触伸进了历史领域,写了不少历史文化散文。现代军旅,这是他通向古代历史的甬道——既然途径如此,悉心阅读文史古籍,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闻宇研读《阅微草堂笔记》多年,著有《绝调重弹——<阅微草堂笔记>选评》。散文家之名气,遮蔽了其纪晓岚研究的身份。借助对古代诸多历史人物的评说,对古典名著、名篇的品鉴,闻宇自然而然地把文学与历史融合在一起,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开拓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文史兼修,悉心揣摩,是他读书与写作的一个鲜明的特征。他晚年散文创作的一些艺术特质——视野的宽阔,底蕴的深厚,笔力的简洁雄健,悠远、精粹、丰腴的韵味,与此密切相关。

孙犁曾规劝散文作家多从中国古代散文中取得借鉴。闻宇晚年的散文驾轻就熟、无施不可、给人以着手成春之感:行文简洁,掩有回廊曲院;锋芒内敛,而情致绵长;从平实处着眼,但笔下总有奇谲、超拔之处;在清新里平添了浑厚与刚健;几乎妙合无垠地把优美与崇高这两种美学范畴结合为一体。

我在私下给朋友说:“闻宇的散文,老成精了。”

细读文本,我是沉浸于其间了。以前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兵与酒))《六骏踪迹》《沉吟“大风歌”》《至今思项羽》等篇,确为上乘之作。闻宇晚年散文在艺术上的成熟,近乎是全方位的。本集里的《万里间关马伏波》《文武天水》《寂寞南郭寺》《景仰藜杖人》《林冲的朋友》《人杰武松——英雄的底色》《千古风尘一知己》《重读<泷冈阡表>》《<绝调重弹>自序》等篇,很是耐读。对秦陇历史陈迹往复巡视的一些篇章,流连低回,探索历史人物的人生面相,揣摩历史进程的真髓与奥秘,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所思者广,所见者深,足以启迪读者。

谈论历史人物,既做背景、形势的分析,又留意于深层心理的探索。《文武天水》将历史人事与眼前的自然景物衔接得相当巧妙:状物灵巧工切,用字稳妥,富于神采;文章的穿插、过渡、点染和谐自然,几乎到了不着痕迹的地步;而文末的抒情,深挚动人,余音绕梁。对古迹景点的描写,围绕的是人,写出了李广、诸葛亮、杜甫等人此时此地的处境、所思所想和内心波澜。《万里间关马伏波》一文,则在主人公的命:运上进行探索。笔势随故事情节而逶迤,处处探幽抉微,为名将马援的悲剧命运而深长叹息。此类散文,闻宇是惨淡经营的,极力向历史的深层掘进。较之于对现代历史的反思,其古代历史的书写似乎更显得游刃有余。

……

《寻觅小康》一文,更具现实针对性。作者在阐明“小康”是一种物质与精神谐调适度的融合状态的前提下,强调了它的精神因素:要“安静简朴,知足知止,能浮云似的脱屣荣利,流水一样淡化烦忧。”他认为“轻苦微甘,保留住人生的清醒和希望,这才是纯正、难得的小康境界。”——这就矫正着“小康”过于倚重于物质的现实偏颇。

本书第三辑是《随感》,《官惑》《寻觅小康》即在此辑内,其他篇章尚有《忧富》《姿色浅议》《朴素的质地》《沧桑之隐忧》等篇,取材、思虑别开生面,引入深思。

可喜的是:《书话》一辑里收入了《雪崖滴水小辑》《带露折花一束》《海滩拣贝一掬》三篇,它们是近似格言式的警句辑录,警辟、隽永。内容涉及人性、青年修养、读书、时间、官场、婚姻、爱情、交友之道、心理、美学诸多方面。

这一部分,是作者人生哲学的诗意呈示,是他大半生经历的哲理性总结。精彩之处迭见,端的引入入胜。试信手拈来几则:“官场为晕头转向之地,人群是迷失自我之所,读书乃灵魂清醒剂。”“聪明二字,介于智慧与狡猾之间。我们中国人,多将聪明变成了狡猾的转语,使其远远脱离了智慧。‘大智若愚’,与聪明之间也划出深深的鸿沟了。”“哲学宁静、致远,时俗急功、近利;哲学家仰望星空,平常人埋首红尘。世俗教人忘掉天与地,这正是红尘那看不见的力量所致。”这里也有文学创作的结晶式的体会。如:“质朴有石性,击之即生火。”“汉文、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是一座座无从超越的高峰。散文自由,足以放开羽翼,在这些峰峦之间任意翱翔。”他把艺术与人生、人性从存在论的高度统一起来,这就使他的创作有了牢靠的哲学根基。

作家在晚年对人生哲理进行有深度的探索者,并不是太多。闻宇是由现实出发,转入了历史,又跃升到了哲学。如果说闻宇晚年的散文值得阅读,那么,作品里的哲理内涵就是那闪射着幽光的宝石。

还是一位散文家说得好:青年人喜欢文学,老年人喜欢历史、哲学。

内容推荐

杨闻宇著的这本《一束蒲公英》是一部杂文集。书里收集的为近年各地报刊(《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财经报》、《羊城晚报》、《解放军文艺》、《散文百家》、《西北军事文学》)上发表的散文、随感、书话。重点为历史散文,拟从我国文史宝库里汲取教益,以史为鉴,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庭、个人,可以吸取昔日教训,帮助更好地发展。附录部分的14篇散文,以怀恋乡情为主脉,凭借回眸往昔以展望未来,是从各类教材里选收的旧年短章。

编辑推荐

著名军旅作家杨闻宇的散文集《一束蒲公英》是作家继《灞桥烟柳》之后对人生哲理进行深度探索的又一结晶。此部散文集收入了作家退休后创作的六十余篇散文,分读史、书话、随感以及入选教材文录等四辑,共计二十余万字。其行文简洁、锋芒内敛而情致绵长,从平实处着眼,但笔下总有超拔之处,清新中又显浑厚刚健,既是作家对散文创作驾轻就熟的艺术体现,也是作家人生经历的哲理性总结。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