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的乡愁》是阮义忠“乡愁三部曲”中最重要的作品。每一张照片都记录了旧日的乡土温情,每一段文字都触碰我们心底那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本次出版精装典藏版,在印刷、装帧上力图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平装版读者赞誉有加豆瓣评分8.5分,相信新精装版本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惊喜。
身为“中国摄影教父”的阮义忠在大陆有众多粉丝(微博粉丝185万余人),近年来随着作者在大陆活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爱好摄影的人开始了解他、喜爱他。其本身具有很好的影响力。
| 书名 | 正方形的乡愁(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
| 作者 | 阮义忠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正方形的乡愁》是阮义忠“乡愁三部曲”中最重要的作品。每一张照片都记录了旧日的乡土温情,每一段文字都触碰我们心底那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本次出版精装典藏版,在印刷、装帧上力图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平装版读者赞誉有加豆瓣评分8.5分,相信新精装版本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惊喜。 身为“中国摄影教父”的阮义忠在大陆有众多粉丝(微博粉丝185万余人),近年来随着作者在大陆活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爱好摄影的人开始了解他、喜爱他。其本身具有很好的影响力。 内容推荐 《正方形的乡愁》是摄影家阮义忠继《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之后,又一再现20世纪90年代真实台湾的经典摄影。书中所有照片,都是用120相机(6cm×6cm)胶卷拍出来,未经裁切的影像。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阮义忠着意寻找不变的价值,跋涉与旧日的乡土、温淡的老镇,记录下遇见的每一张淳朴面孔。80张照片及其背后文字,投递给我们那些已散落无踪的乡愁;成年对童真的乡愁;游子对家园的乡愁,车水马龙的都市对田野农耕的乡愁。黑白的正方形影像,隐藏着深沉的情怀。 目录 第一单元 一个时代的刻痕 一个时代的刻痕 俯瞰众生 家门 妈祖庙前的石狮子 跛脚七仔 二哥的兰花 迪化街的叮咚声 传递乡愁 乱弹戏干旦 马祖芹壁村的老人 安住身心于当下 记忆中的龟山岛 时间之舟 一个村落的伤口 悼念逝去的美好时光 家乡的水肥车 鲜明的刺青,模糊的脸 让光明雕出生命轮廓 如梦似幻的那堵墙 第二单元 家园去来 等待的母子 开往淡水的末班车 家园去来 淡水线怀念之旅 有一个礼拜五 秋风中的行者 追风的小孩 男子与狗 梦境的窗口 也是启发 拴链和没拴链的 闲适的小日子 淡水码头忆老友 第三单元 难得的时光 不存在的画像铺 唱《劝世歌》的盲妇 观音山前的小女孩 补破网 士官长和他的狼狗 好山好水好埔里 一个美浓的早晨 下棋的老友 坪林茶农 没有意外的世界 石碇村的小孩们 坚持做自己的小孩 返乡途中 难得的时光 一个时代的典型 迷人的北埔老太太 明德水库吊桥 无言歌 珍贵而非凡的一瞬间 想起了大姐 菜园里的小姐弟 南澳村的假老头 故乡头城的海边 最深沉的乡愁 老传统与新潮流 撒娇的小女孩 第四单元 乡愁不再狭隘 精神折磨 盼望收工的牛头马面 乡愁不再狭隘 澎湖的收惊婆 梅山部落的“莫” 突兀的摄影经验 十字路口的按摩师 等野台戏开演的老妇 龟山岛的召唤 马祖地中海的纯朴笑容 南竿最美好的回忆 在福隆海水浴场留影 为难得的团聚留纪念 静悄悄的戏台 后台的假寐 庆安宫的王船祭 阵头团员 两个世界 时间、空间的线索 以心映景 代代相传便是不灭 误入禁区 试读章节 一个时代的刻痕 这种借店家走廊,在柱子旁摆摊营生,熬上大半辈子的事,在今天已经不太可能发生了。在我还不会拍照时,这位刻印兼画像师傅就在台北万华龙山寺的对面巷口干活了。当年这一带是台北印刷、装订业的集中区。高中毕业后,我到《幼狮文艺》当编辑,举凡发稿、校对、督印都得往西昌街的永裕印刷厂跑。这家业务鼎盛的活字排版印刷厂,拣字的都算童工,排版的才能领正薪,书报杂志印好,还要把每颗铅字一一拣回字架。 老板后来干脆购置了铸字机,东西印完,字模盘往熔炉里一倒,无论哪种字体、大小级别,重铸就是了,省时又省工。在《幼狮文艺》上班的那一年,我足足有一半时间都耗在拣字间里,铅字的一笔一画,如同记忆的刺青,想抹都抹不掉。 当时,我的午、晚餐多半在龙山寺附近的小吃摊解决,每次路过华西街,都会看到这位总是低头干活、从不出声的师傅。凳子是他的刻印台,座位是躺椅,累了往后一仰就可休息。画像则是把顾客交付的小照片拿回家,夜里加工,用炭笔画成一大幅。挂在柱子上的日本女明星与清末民初妇人肖像就是手艺证明。傍晚收摊时,画像与刻印工具箱放进柜里,连同躺椅、板凳一起用加锁的铁链拴在柱子上。 入伍服役三年后,我重返台北,在《汉声》杂志工作,发现这位师傅竟然依旧坐在同一个位置做同样的事。学会拍照之前,我觉得他只是一位刻印匠;但把相机对准他,低头注视对焦屏时,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刻痕。 俯瞰众生 那阵子,乡土文学盛行,影响所及,素来爱拍日出日落、花开花谢的坊间摄影团体也纷纷赶庙会,抢拍八家将、神舆绕境。不同场合的相同面孔,久而久之彼此也有了相识之感。 几个月前,家乡的摄影协会邀我去演说。对把摄影视为休闲交谊、集体出游、在荒郊野外拍漂亮模特的活动,我一向不以为然,从不接受类似组织的讲座邀约。年纪大了,心境不同,倒起了一分欢喜随缘、为家乡做点贡献的心思。 到了现场,才发现来听的人大多是初初拍照的发烧友,仅是闻名而来,对我的工作了解不多。幸亏办事人员从网上抓了不少资料,制成PDF在会前循环播放,才让他们对我的创作稍有概念。尽管依旧卖力讲解,还是感觉有点无奈,不知他们到底听懂了多少。 意外又欣慰的是,这个摄影协会的创办人及首任会长表示,他拥有我全部的摄影集,并拿出最新的那本——2005年出版的《恒持刹那——证严法师留影》要求签名。会后闲聊时,他笑着透露,三十年前便经常在各地庙会碰到我了。在礁溪二龙村的龙舟赛,大家都在岸上用长镜头,只有一个人比他踩入更深的水域取景。而在西港的烧王船祭典,他以为已经爬到最高处了,抬头一看,有个人爬得比他更高。之后,他便打听我,并一直密切注意我的作品。 北港朝天宫这张由上方朝下拍的照片,是采取了妈祖慈悲为怀、俯瞰众生的视角。来自四面八方的迎神阵头与信徒,挤得有如一群群的蚂蚁。人海茫茫,苦海无边。不知那位老在观察我的摄影同好,当时在不在现场。 P8-13 序言 把乡愁框得更紧 小时候,我们看到照相机的机会不多,只有在大年初一拍团圆照时,才会看到照相馆师傅和助手扛着大大的木头相机和三脚架,来到镇上一个斋堂前的广场集合。那里比较清静,而且地方够大,装得下我们阮家几十口人。 穿着新衣的小孩兴奋地四处狂奔,被大人抓回来后,动也不能动,一站老半天。师傅用一块大黑布把头蒙住,凑在木箱后调调弄弄,又把头伸出来叮咛我们不能转头、不能闭眼;同样的程序重复好几遍,才会郑重其事地按下快门,以免浪费昂贵的底片。总之,拍照在童年印象中是磨人的苦差事,可也隐隐约约地明白,那是一种神秘的仪式。 那时最轻便的相机就属120片幅,拍出来的照片是6cm×6cm的,四四方方,大小跟小孩玩的纸牌差不多,不用放大,光是印样就可看得清楚。风流倜傥、受过日本教育、在镇公所当民政课长的四叔就有这么一台奢侈品。虽然他只拍自己的小孩,很少将镜头转向我们,可我最喜欢盯着他摆弄机器,觉得真是神奇啊!把他最爱的人、最在意的东西摄入那神奇的盒子里,就能变成一张张永远都在的影像。 他像拼图那样,把所有照片贴在一个很大很大的相框里,挂在最醒目的地方。那个大相框让人百看不厌,每次到他家,我都会再瞧瞧年轻时的四叔、四婶,看看含着奶嘴在地上爬的堂兄、堂弟,感叹长大后的他们真是讨人厌多了!摄影把时间定格的魔力,我还真是从四叔那里最早感受到的。 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四叔的那部相机是日本出产的Yashica D。离开家乡多年后,我成了职业摄影人,有天在台北一家二手店看到一部同款的老相机,立刻凑钱买了下来,真希望它就是四叔的那一部,被老人家淘汰换新后,辗转流到了我的手里。可惜,用过才知道,那部相机在光线充足时还不错,拍较暗的景物,解像力就差了。 常用35mm相机捕捉画面的我,每隔一阵子就喜欢用120相机来调剂一下。将双眼镜头的相机捧在胸前,垂头望着毛玻璃取景,整个人自然而然就会谦逊起来,静心享受等待的滋味。使用这种相机,好像跟童年、故乡有了联系。 《正方形的乡愁》出版在即、,前一阵子我刚好为了下一个展览在暗房里放了好几天照片。看着一张张影像逐渐浮出,感触极深。相较于长方形的外放,这些四四方方的构图显得格外内敛,仿佛将乡愁框得更紧了。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