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唯思想不可随波逐流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邓曦泽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让我们的思想之旅,首先从家庭这个传统文化最浓厚的地方开始。

先讲一个小故事。2009年暑假,我回老家探亲。家里只有我的父母和侄子。哥嫂在外地打工,侄子也就成了留守儿童。侄子9岁半了,即将进入五年级。一天,孩子的妈妈给他打电话,在通话的最后,对他说:“在家要听爷爷奶奶的话。”侄子习惯性地回答道:“嗯。”

这段对话引起了我的警觉。

侄子挂了电话后,我便问他:“刚才你妈妈最后对你说什么?”

侄子说:“叫我在家里要听爷爷奶奶的话。”

“那你该不该听爷爷奶奶的话?”

侄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应该!”

或许,不少人会因势利导,教育小孩:“对!要听话,做听话的好孩子。这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同学才会喜欢你。”

但是,我说:“其实,你根本不用听爷爷奶奶的话。一句话都可以不听!”

侄子显然被我的话震惊了,因为这与他所接受的教育背道而驰。他睁大眼睛,愣愣地望着我。

“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怎么可以不听大人的话?”

“嗯。”

“那咱们来讨论一下。我问你:你目前懂得的知识多还是爷爷奶奶懂得多?”

“我懂得多。”

“既然如此,如果你总是听他们的话,他们会把你教育成什么样?”

侄子若有所思。

我继续说道:“你应该怎么做,需要你自己独立思考,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而不是一定要听谁的话。如果你总是听别人的话,你就是别人的应声虫、跟屁虫。不但爷爷奶奶的话你可以不听,你父母和我的话,你都可以不听。”

有人可能认为,孩子还那么小,哪有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如果从此任性妄为,甚至误入歧途,那该怎么办?所以,接下来,我特别强调:

“但是,你必须注意两点:第一,如果你不想听话,不接受意见或建议,那么,你必须讲道理。第二,关于安全的话必须听。例如,不准私自下河塘游泳,不准爬到危险的山坡和高处玩耍等。”

侄子点了点头,似有所悟。

或许有人会质疑,小学生能听瞳吗?其实,大概是能听懂的。更复杂的道理,小学生可能不懂,但是,他可以不听从别人的话,可以自己思考,可以自己做判断、选择和决定,这些道理小学生完全能够明白,甚至更小的孩子也能明白。不信,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一个5岁的小孩,面对看电视和做游戏两个选项(显然不能是看电视和做作业这样的不对称选项),如果妈妈对他说:“现在,你看电视吧。”也就是说,妈妈帮他做了决定,他就听了妈妈的话。但如果妈妈说:“你想干什么,你自己决定吧。”孩子就会思考,然后作出选择。所以,应该尽量让小孩自己独立思考、选择,以培养其独立人格,而独立人格是创造力的重要条件。

某研究生Y(2013级应届研究生)对我讲了她变成听话孩子的心路历程:

从父母和老师的评价中,我大概能够知道自己算是传统意义上比较听话的孩子,很少违背父母的意愿和老师的期许。

大概是从上幼儿园开始,自己开始有了“上学”这个概念;到学前班,开始有了“学生”这个概念。但是对于为什么要上学,又要上到什么时候,这些问题直到小学毕业我都没想过。直到上中学,才开始知道读书是为了考大学。并且,这也并不是我自己想明白了,而是周围的人告诉我读完小学要读初中,读完初中要读高中,读完高中要考大学。父母、老师和亲戚给我传达的信息,一直都是要我按着这条轨迹一步步走下去,必须努力读书,走完全程。如若不然我可能就要像某某那样,回老家放牛或者干其他很辛苦的事情。

这些“恐吓”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几乎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因为我还不懂得什么叫艰辛,只觉得放牛可以去山上玩,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么为什么我还是愿意听大人的话,认真学习,努力读书呢?因为我不想让我的父母和老师失望。从我记事开始,父母和老师都对我有一种引导,每当我按照他们说的做得很好的时候,我就会获得赞许,并且成为别人的榜样。这种方式有点像驯化小动物,渐渐地,我习惯了这种赞许,习惯了以他们的评价方式来衡量我。因而为了不受责骂和获得赞许,我会更加努力地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我成了一个“听话”孩子。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听话”(或“不听话”),“乖”(或“不乖”),大概算是大人在孩子面前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做听话的孩子”。做听话的孩子,成了我们的一个人生目标。

听话教育,弥漫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家里,父母不停地念叨:“要听爸妈的话。”我还记得,上学的第一天,在送我去学校的路上,父亲反复对我说:“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学校,老师们也几乎天天强调:“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家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孩子参加工作之际,父母还会这样教育:“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听谁的话,根据不同的场合,会有所变化。但是,不管听谁的话,“听话”都是关键,万变不离其宗。“要听x的话/指示/号召”,仍是当今的主流话语。于是,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形成了全方面的听话教育。  P2-4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一个缺乏常识的时代,有人肯用讲故事、说道理的方式讲述常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儿。作者以小见大,娓娓道来,故事讲得好,道理说得妙。

——张鸣(著名历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我对此书感到由衷的欣赏,并强烈推荐它的出版,它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一股罕见的清风。很少有一位传统文化学者站出来反戈一击,以如此清醒的理性头脑和如此平实的日常事例直指传统文化的要害,使近年来让国人昏昏欲睡的“国学热”惊碎一场春梦!

——邓晓芒(著名哲学学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当今中国,向后走即向古走已经成为时髦和新常识。曦泽这部作品,志在破除向后看的流俗之见。这样的选择不只是基于个人的信念、知识的积累、专业的守持,更是忧心现代的处境、知识的沉沦、社会的迷惘。此书以亲身体验、社会关怀、家国情怀并以尖锐提问、直率解析和活泼表达,推动人们重启沉睡的思想,值得一读,无论你赞同与否。

——任剑涛(著名政治学者、清华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具有启蒙价值的图书。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接近普及,然而民智却并未完全开启,很多陈旧的思想、观念,正阻碍国家的创新活力释放,也严重影响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每个公民都是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合格社会公民,才会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真正到来。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儒家在复兴的过程里,极需要批判精神,邓曦泽博士的著作充分地显示了这样的精神。尽管他的论点仍有可争议处,但可贵的不是论断,而正是这可争议处。我以为就此来说,他有着一种当仁不让的勇者气魄,浩然不可已矣!

——林安梧(著名哲学学者、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作者以哲人的洞察力思考人生、剖析社会,从常见的话题案例入手,纵论古今,横说中外,揭示了国人根深蒂固的各种陋习和思想误区。作者以极大的勇气和犀利的笔锋批判传统,针砭时弊,大声疾呼社会的“理性、法治、民主、平等、自由、公正和独立”,可谓振聋发聩,令人深省。当今的中国尤其需要作者这样既接地气又为人类崇高理想摇旗呐喊的思想先锋。

——王文生(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学者,Journal of World History书评主编)

目录

序 你所谓的天经地义,其实很荒谬

第一章 家庭:你的爱其实常常错位

 1 你该不该听话?

 2 你不必讨人喜欢

 3 爱≠顺从:父母爱你,你就要顺从?

 4 爱≠正确:父母可能是你人生最大的误导者

 5 要是人人都像你这样

 6 父母是否应该按照你的期望来生活?

 7 少年中国,从爱幼开始

 8 隔代育儿,真的是好事?

 9 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

第二章 教育:不要盲目的人生

 1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2 尊师与平等

 3 你敢和老师平等争论吗?

 4 你也能当博导

 5 教师收礼是不是腐败?

 6 美国:应试教育的典范

 7 你需要培养哪些基本能力

 8 小心,别被知识呛死

 9 怎样读书更高效?

 10 你有人生、职业和教育的规划吗?

第三章 思维:不要让别人牵着走

 1 结论与理由:哪个更重要?

 2 有一种批评叫无知

 3 有一种批评叫自杀

 4 敌人的敌人果真是朋友?

 5 跳出立场的偏狭

 6 为思想辩护还是为人辩护?

 7 扬长补短,不再可能的幻想

 8 相对优势PK完美主义

 9 五十步可不可以笑百步?

 10 知己知彼,果真百战不殆?

 11 没有什么比规律更强大

第四章 处世:其实你不用这么累

 1 我怎么知道你是为我好?

 2 你为我好,我就要接受吗?

 3 你被诛心了吗?

 4 让忠诚和动机可检验

 5 无限细化的等级制让你找到优越感

 6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别轻易说出口

 7 自命不凡PK中国式谦虚

 8 道不同,相不相谋?

 9 你被道德绑架了吗?

第五章 社会:我们为什么活得那么难

 1 做好人还是讲规则?

 2 情有可原:权势者的护身符

 3 中国最缺什么?

 4 法治与民主:如何摆正关系?

 5 反腐要靠意志,更要靠科学

 6 当鲁迅遭遇“碰瓷”

 7 道德,拿什么来拯救你?

 8 你身后1米处有没有一只蝴蝶

 9 专家的话,何时才能放心听

 10 秦始皇:被忽略的另一面

 11 什么算是真正的政治家?

第六章 历史:从来不是比长度

 1 历史如何为鉴?

 2 历史,比长度还是比高度?

 3 四大发明还能光荣多久

 4 历史:财富还是包袱?

 5 历史:舞台还是擂台?

 6 缠足与宋朝之灭亡

 7 朱元璋: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

 8 “圣人”是个坏观念

 9 伟人:膜拜还是超越?

 10 如果孙悟空治国……

 11 《水浒传》的另一面

 12 《论语》中也有江湖

 13 传统不应成为遮羞布

注释

序言

你所谓的天经地义,其实很荒谬

你很可能不知道,你的思想已经尘垢满面。你之所以不知道,是因为你一直生活在充满尘垢的历史和思想环境中,而未自省。

你可能认为,咱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或许是真的,毕竟咱们“先前也阔过”,多少有点自我安慰甚至炫耀的资本。但是,不要忘了,这种阿Q式自恋无意中暴露出一个事实——“先前”。毕竟,咱们只是先前阔过。先前阔过,不等于现在仍然阔,更不等于必然阔、永远阔——没有什么东西是天命的。

是什么原因使咱们不阔了呢?其实,并非我们变穷了,而是别人变阔了。马克思有个相对贫困理论,它的意思是说,当你和周围的人都住在简陋的茅屋中时,你并不会觉得你穷。但当邻居盖起了豪宅,你顿时就会自惭三分。

同样,思想也有相对贫困。我们的文化变得尘垢满面,这些尘垢并非是新的,而是因为以前没有比较,不觉得它们是污垢,甚至还以为它们是美妙的装饰品。但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涌进来,作为另样的文明,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样说,固然不错,但还远远不够。在当今时代,还应该加上几句:以文明为鉴,可知文野(文明与野蛮),可知先进与落后,可知法治与人治,可知民主与专制。

我们生活在几千年来自成一统的制度、社会、环境和历史中,并不觉得许多现象不正常。我们习惯了,见到上司、老爷要磕头。甚至,我们被老爷、上司打了之后,还要拜谢。当然,绝大多数人还没有资格成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奴才,被皇帝惩罚后还要“谢主隆恩”。我们习惯了,女人要裹脚,不管女人多么痛苦。我们习惯了,自己的婚姻要由父母做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西方文明向我们敞开之前,我们觉得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正是这种所谓的天经地义,使我们的先人缺乏反思、缺乏争论,因而问题未被揭示出来。

国门开了,睁眼看吧!

近两百年来,我们看到了无须磕头、没有太监、没有小脚的国度和文明;更看到了依靠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国度和文明。在这样的国度里,做事讲规则,而非凭关系。这些差别,国人已尽知,毋庸多言。但是,还有许多常识仍未被认识,甚至仍被当作“美德”。殊不知,这些“美德”其实是思想尘垢,它们让我们昏昏欲睡,蒙蔽了我们的精神、思想、道德、正义、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仍把听话视作天经地义的美德,但其实,听话教育是最糟糕的;

我们仍认为,因为父母爱我,所以要对父母顺从,但其实,父母很可能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误导者;  我们仍只注重教育规划,而不重视职业规划,但这会导致盲目的人生;

我们看重的是做好人,而不是讲规则,但实际上,这是本末倒置;

……

中国人活得太累了!

累得其所,也就罢了。但是,国人所面对的许多束缚毫无意义,他们被许多莫名其妙的思想枷锁束缚,就像装在套子里,难以挣脱。与绝大多数学者不同,我教过小学、中学、大学,现在给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上课,对中国教育可谓有立体式纵深体验。学生的诸多言行反映出他们仍深受陈腐观念的束缚,毫不自觉,甚至反把陈腐观念当美德,作茧自缚。正因为如此,对常识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即便人们看到另样的思想、世界和生活,他们就乐意冲破套子么?未必!由于教育、历史、社会环境、舆论的影响,许多人从小就恪守一套观念,不愿意改变。不要认为,改变观念,或者说,解放思想,是一件简单又愉快的事。实际上,解放思想,首先是一种痛苦而艰难的历程。因为解放思想意味着否定自己过去的思想,意味着或多或少的自我批评和否定。面对这种否定,你的第一反应真的是愉快?未必。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排斥——我自己也是这样。不过,当你从陈腐思想中解放出来时,你会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类思想的发展和进步,乃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随着分工的深化,大多数人,要生活,要从事具体的工作,而真正以思想为职业的人只是极少数。所以,多数人的思想进步,需要借鉴,不但要以人为鉴,以史为鉴,还要以文明为鉴。而这种借鉴的最重要方式,就是阅读。

最难反思和冲破的,就是常识。而本书最重要的目的,正是要冲破常识、走出观念盲区。甚至可以说,本书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批判。很多人,包括博士、教授,尽管学了许多知识,但无法从深层反思这些日常观念。甚至,有些人,知识越多,陈腐观念越顽固。

2012年以前,我其实已经认识到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日用而不知的隐蔽的传统观念,其中不乏负面观念。但是,我一直沉浸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研究,从未想过要写这本书。到2012年,相应的话题已积累了不少,其中不少话题还以专业论文的形式发表了。于是,我便萌生了将这些话题汇集成册的想法,并陆续增加了一些新话题。

本书所言的思想,绝非玄思或形而上学,而是一个个表现在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案例。这些问题和案例,浸润着对理性、法治、民主、平等、自由、公正和独立的倡导,并提供了一些操作性建议,有的可以正面帮助你改善观念和生活,有的可以帮助你有效抵制、瓦解甚至反击思想的奴化和压迫。

本书有许多真实的故事。但是,本书并不是要讲故事,而是要讲道理。在古代,是信息过少致盲;在现代,是信息过多致茫。在这个信息时代,并不缺乏读物,只不过大多数人喜欢看故事,三国水浒、宫廷秘史、戏说乾隆……但是,真正讲道理的书,尤其是针对日用而不知的隐蔽的深层思想观念进行分析、揭示误区的书,并不多见。多读故事,不无裨益,但并不一定能让我们明白多少道理,也很难帮助我们冲破那些桎梏心灵的常识。讲道理比讲故事更重要,明白道理也比知道故事更重要。

本书所讨论的话题极为常见。正因为人们习以为常,所以很难去反思和冲破。这些问题和道理,说出来并不复杂,但在别人说出来之前,许多人并不会去反思,甚至不敢去反思和触碰,因为这些思想尘垢在我们的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渗透、侵蚀了几千年,比落后的政治制度还要顽固。但正是因为如此,就更需要有人去揭示这些思想的顽渍,让它们在阳光下晒晒。希望本书能让你多几分理性,少几分盲目;多几分冷静,少几分冲动;多几分独立,少几分依附。

本书旨在反思常识,而常识是大家都认可的顽固观念。所以,本书会冲破许多可能被你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观念藩篱。这种冲破作为自我否定,会瓦解你过去生活的某些意义,因而它可能让你不快。若你心生不快,请你用理智来思考思考:本书所言真的错了?错在哪里?为什么?我相信,如果你冲破了牢笼,就会发现,思想一旦发动,便永不停息,而你的生活也就有了更积极、健康的意义。

写作本书,是一种痛苦。因为宏观的理念批判,对象似乎不在身边,而本书这种微观的生活批判总在提醒自己:批判对象随时随地就在身边戴着面具跳舞,要蚕食自己。但是,这是一种必须用理智和意志来面对的痛苦。如同鲁迅《呐喊》“自序”所言,尽管惊醒那些被关在铁屋子的昏睡者,让他们知觉身处铁屋子并感受其痛苦,不知是渡人还是害人;但这世界,总得有些人来道明真相,并让醒来者自己选择。

出版前,有个朋友对我说:

在这个时代,大家都是“你懂的”,然后默默地在酱缸里泡着,作茧互缚,也作茧自缚。而你这本书,如同《皇帝的新衣》那个小孩,将真相坦率地说出来了,并为我们洗涤思想的尘垢提供了契机和可能。

的确,我或许仅仅是那个小孩。

内容推荐

你升级了设备,更新了软件,可你的思维方式更新换代了吗?在这崭新的时代,人人都追求着更好的生活,但无所不在的陈腐观念、错误的思考方式,却不知不觉把你引入歧途。你不知道,有时你在努力地让自己变得更糟。邓曦泽著的这本《唯思想不可随波逐流》就是要帮你转换头脑,让你在变动不居的当下,抢占观念的先机,打开思维之门,人生从此不同凡响。

本书精心选取六大方面重要话题,兼具实用性、思想性和逻辑性。它可以帮你改进学习教育方法、重塑处世观念,更好地规划职业和人生;带你培育批判精神,照亮思维盲区,剖析社会历史现象,反击思想压制和道德绑架;而书中的逻辑分析,将提高你的逻辑推理能力,让你看穿“毁”人不倦的华丽说辞。当你冲破“天经地义”的观念藩篱,天地焕然一新。你将不受人惑,亦不惑人,你的自由与理智,将予你更智慧的生活。

人生在世,俯仰之间。吃穿用度,不必纠结太多;唯思想,不可随波逐流。

编辑推荐

最难反思和冲破的,就是常识。邓曦泽著的这本《唯思想不可随波逐流》从家庭、教育、思维、处世、社会、历史六大方面,深刻辨析、反省、检讨了流淌于历史和现实中日用而不知的常识观念。本书将冲破许多可能被你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观念藩篱,瓦解你过去生活的某些意义,从而给予你焕然一新的头脑,让你更理智地去选择,更智慧地去生活。本书的基本特征是实用性、思想性和逻辑性。本书可以帮助你改善教育和学习的观念与方法,分析和反击思想压制、道德绑架,更好地规划职业和专业,选择人生,是为实用性;帮助你培养批判精神,突破观念盲区,而这些观念在暗中影响我们的行为,是为思想性;而书中随处可见的逻辑分析则有助于提高逻辑推理能力,是为逻辑性。本书所反思的常识广泛存在于各个层次的人群中,所以本书适用于各个层次的读者。有些人,知识越多,观念越陈腐、顽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