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集结着散落于民间的故事瑰宝,它们是:
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
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
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
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
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
岁月砥砺,口耳相传。让这些美好的故事流传下去,成为世代相承的永恒记忆——向热爱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的人们,致敬!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昆明官渡卷)》由王刚主编。
由王刚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昆明官渡卷)》收录了当地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三十余万字,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三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天亮了,阿妈忙到厨房烧火,洗脸,做苦荞杷粑,阿吉莉忙着挑水扫地。母女俩刚吃过早饭,阿秀和阿荞就来约阿吉莉。阿秀说:“吉莉姐,昨晚下雨地烂。我们姐妹几个一起上山放牛去吧!”她们立即动身.“上山那个坡哕坡又陡,下雨那个路哕路又滑,姐妹们哕快快那个上山坡哕,上到那个山顶哕,耍一耍哕!”唱着唱着已来到山顶,她们三人上到山顶打闹了一阵子,坐了下来,取下口弦弹了一会儿,阿秀、阿荞又动手动脚打闹起来,独有阿吉莉坐着不吭声,过了一会儿她们谁也不闹了,阿秀说:“吉莉姐,你怎么不说话?”阿荞在旁边给阿秀递了个眼色,摇摇头,阿荞朝阿吉莉挨了过来,凑近她轻声说:“阿姐,我们再弹一阵口弦玩。”阿吉莉微微笑了笑说:“好,我们一起弹口弦。”她们各自取下口弦弹了起来,弹着弹着,阿吉莉又渐渐地松下手来,阿秀、阿荞也松下手来,她们谁也不弹了,阿荞知道阿吉莉的心事,就安慰她说:“别想得那么多,反正时间还长着呢!还可想想别的办法,你不等这伙王八蛋来接亲,就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小伙子成亲,看他们到时候去接谁.”阿吉莉脸一红,笑着说:“反正我……”阿荞追问着:“我什么?”憋了半天,阿吉莉突然指着旁边竖着的一块石头说:“反正我情愿嫁给它,也不情愿落到强人的火坑里。”阿秀、阿荞哈哈大笑起来:“亏你说得出口,我们撒梅村寨标致能千的小伙子也不少,昨天对歌的那些小伙子都想着你呢,难道就没有一个中意的?还说嫁给这块老石头,哈哈。”阿吉莉羞得脸更红了,也跟着笑起来。阿秀趁阿吉莉不防,一把将她的鸡冠帽抢了过去,说要请新郎戴戴新娘的帽子,就往那块石桩上抛。这一抛不前不后,不左不右,恰好套在那块石桩顶上,阿秀、阿荞笑得前弯后倾,阿吉莉跑过去一把将帽子抓下来,刚转身,阿荞又悄悄从后面伸手过去一把夺走了,阿吉莉忙转身追赶,刚要追上时,阿荞把帽子往阿秀那边丢去,说也奇怪,不知怎么搞的帽子又套在石桩上了。阿秀、阿荞笑得更厉害了,阿吉莉又跑过去一把抓下帽子,这下她可气坏了,嘴里嘟哝着,使劲把鸡冠帽往深山沟里甩去,奇怪的是石桩在上面,风往下吹,但帽子不往下坠,反而往上飞,最后还是不偏不差,不歪不斜,仍然套在那块石桩上。阿吉莉把帽子取了下来,这会儿,她再也不丟了,把帽子揣在怀里,还用手按着,生怕帽子又飞出来,羞着自己。阿秀、阿荞也不跟她闹了,挨着她坐下,阿荞拉着阿吉莉的手说:“阿姐不乐意吗?我们是跟你闹着玩的。”“闹着玩?差点帽子都拿不回来了。”阿秀又对她说:“阿姐,再过十五天,又是七月七了,到那时我们去和二晶寨的小伙子们对歌去好吗?”这下才把她逗乐了。阿吉莉回答说:“好,到时候我们又在一起玩耍,走吧,时候不早了。”于是姐妹三人一起赶着牛群下山回家了。
有一天,阿吉莉上山砍柴,柴已经砍得差不多了,她系好准备回家.刚背上背,突然滑一跤,身子往前,一下子倾倒在地上,六七十斤重一背柴压在她身上,一点不能动弹,要呼救又叫不出声。阿吉莉拼命挣扎,还是不能起身,她越来越觉得呼吸困难,后来竞昏了过去。不知过了多少时候苏醒了,慢慢睁开眼,先是迷迷糊糊,而后逐渐清楚地看见一位一身撒梅服装打扮的青年小伙子在给自己喂水。阿吉莉目不转睛地呆望着这位年轻人,不由得流出了感激的热泪。小伙子用腰带轻轻地为她擦去泪花,微笑着说:“怎么样,身子压坏了吧?”她摇摇头激动地说:“谢谢你了,太谢谢你了!”她用手撑地起身,刚刚站起来就觉得眼前发黑,四肢无力,小伙子忙扶着她说:“好姑娘,让我送你回去。”于是他背起了柴,挽着阿吉莉慢慢向村里走去。走到村口,他把柴放下,亲切地向她说:“你先回去吧,柴火过一下让你阿妈来背,我不送你了,免得别人看见说你闲话。”说完就往回走,阿吉莉忙追了去拦住他说:“你救了我的命,还送我回家,怎么家都到了,你连水都不喝一口就走呢?不行,我要让阿妈好好认认我的救命恩人,我们母女俩要好好地谢谢你。”“好姑娘,不用了,我还要赶路,你快回去吧.”小伙子说着就走了,阿吉莉含着泪,目送着这位可敬可爱的小伙子,过了很久她才转回来背着那捆柴,突然想起忘了问他的姓名。她丟开柴火忙向小伙子走去的方向追去,她边追边喊,可是追了好一段路连个影儿也不见。她只好转回去。她后悔极了,沉着脸背起柴一步步往家里走去,到了门口,把柴放下,叹了口气,一屁股坐在石阶上。这时阿妈见女儿回来,忙迎了出去,叫她陕去吃饭,阿吉莉进到屋里坐到草墩上,阿妈把做好的饭菜热气腾腾地端来放在桌上。但阿吉莉没一点心思吃饭,她只后悔刚才的事。阿妈见她不吃饭就走过来用手抚摸着她的头问:“你在想什么呀,怎么饭也不吃?”阿吉莉一头扑在阿妈怀里,呜呜哇哇哭起来,接着又把她今天怎么跌跤,一个小伙子救了她,后悔连个姓名都没问,最后让人家走了。阿妈听完责备了她几句,她哭得更厉害了,阿妈劝了好一会儿才把她劝住,夜深了阿吉莉还独自一人坐在火塘边想心事,阿妈几次催她去睡觉,她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
第二天,天麻麻亮她就起床,拿起背绳就上山了。
P28-19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宫渡区居住着汉、彝(撒梅、子君)、苗、回等民族,各民族间流传着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这些传说均以民间口头讲述方式,沿历史纵向代代相传,至今尚未发现有系统的文学记载或系统的传承世家,仅在地方志书的逸闻轶事中略有记述。
官渡区民间口述文学,体裁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着丰富的幻想、烂漫的色彩。它透过人物、山川风物主题的选择,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社会和生活的朴素认识。
1987年6月,根据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歌谣\谚语集成》的通知”精神,官渡区成立了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采集人员深入全区乡村,开展民间文学资料的普查、搜集和记录整理工作,搜集到46了篇共50万字的民间故事资料。1993年整理编辑成《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故事卷》,所收故事150篇,内容分为神话、传说、寓言、笑话。这些故事虽情节各异,立意却是一致的,即贬恶扬善,讴歌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淳朴的美德,反映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本民族的起源和历史。
20世纪90年代编纂的《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故事卷》,为此次编纂《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昆明·官渡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了对原有篇目进行筛选,又收录了近几年来新搜集到的一些民间传说故事,并按编辑民间文学的规范要求,对体例进行了调整,同时又保留了原讲述者的特点,对全书作了全面校改修订。该书的成书过程,体现了编辑工作的承继性和严谨性,凝聚着编辑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本书收录的范围主要有:第一,全区地域内的各民族从古至今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第二,与邻县(区)接壤交叉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第三,与內容有关的附录、附记。本书注重科学性、文学性和资料性,全书收录的一百多篇故事,全部是各族先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部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地理、气象等学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为民族文学的传承提供了科学证明。
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审人员的前期工作,为《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昆明·官渡卷》的编辑作出了贡献,昆明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对书稿进行了编审,在分类和规范性方面作了调整,形成了最后的文稿,在此亦深表感谢。
因时间和编者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学者、专家批评指正。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