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同志去世后,文学界及社会各界人士撰写了大量纪念和悼念文章。为表达我们的深切哀思,更好彰显陈忠实文学成就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作用,根据作协党组和钱小芊同志的要求,我们从纪念文章中精选了一部分,编为此书。
文艺报编的《写作就是他的生命(陈忠实纪念文集)》选文注重点面结合和代表性,尤重文章的思想深度和艺术表达,力图较为全面地反映各界深切缅怀之情,彰显陈忠实的文学成就、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同时我们还选编了各大媒体的一些相关新闻报道、侧记、通讯等,以便多角度呈现缅怀之情和社会反响。
| 书名 | 写作就是他的生命(陈忠实纪念文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文艺报编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同志去世后,文学界及社会各界人士撰写了大量纪念和悼念文章。为表达我们的深切哀思,更好彰显陈忠实文学成就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作用,根据作协党组和钱小芊同志的要求,我们从纪念文章中精选了一部分,编为此书。 文艺报编的《写作就是他的生命(陈忠实纪念文集)》选文注重点面结合和代表性,尤重文章的思想深度和艺术表达,力图较为全面地反映各界深切缅怀之情,彰显陈忠实的文学成就、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同时我们还选编了各大媒体的一些相关新闻报道、侧记、通讯等,以便多角度呈现缅怀之情和社会反响。 内容推荐 文艺报编的《写作就是他的生命(陈忠实纪念文集)》收录了从杂志、报刊、博客上搜集的陈忠实同事、朋友、学生纪念陈忠实逝世的文章,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了与陈忠实交往的点点滴滴,描绘了陈忠实生活中、工作中的侧影,让人感受到陈忠实为人朴实、善良、忠厚的形象。感人肺腑,启发颇深。 目录 在陈忠实的创作道路研讨会上的讲话 回忆陈忠实同志 那飘香的雪茄送他远行 忠实的胸怀 水流原在海月落不离天 ——怀念陈忠实 陈忠实生命的最后三天 陈忠实的最后日子 哭忠实 一次终生受益的谋面 只要《白鹿原》在,忠实就活着 在他心中文学高于一切 陈忠实,我们时代的一个文化Logo 你是一座大山 难忘忠实 他与《白鹿原》一起活着 ——悼念亦师亦友的陈忠实 陈忠实宝贵的精神遗产:文学依然神圣 痛悼忠实 忠厚老师,实在哥 ——怀念我敬爱的陈忠实先生 痛别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 心中的陈忠实 永远的忠实 ——沉痛悼念陈忠实老师 好人陈忠实 偏向冷处问生涯 ——悼念陈忠实先生 伟大始于平凡 先生之正馨必飘远 一个父亲一样的人走了 闪电辞 ——悼陈忠实 大山倒地亦巍然,万民为你吼老腔 ——深切悼念作家陈忠实先生 创作不能丧失心灵的本真 ——从陈忠实文学创作谈起 我眼中的陈忠实 ——封面新闻专访文艺社编辑孙学良 探寻陈忠实的现实主义法度 去南海栽一棵树 好作家不会死 ——怀念陈忠实 再见,白鹿原! 山河形胜白鹿原 旌忠练实 伟大的作家都是思想家 陈忠实对当今的启示意义 白鹿原上“风搅雪”,令人长忆陈忠实 原上原下 永生的忠实 先睹为快 文学依然神圣,为陈忠实送行 和陈忠实相处的日子 说来话长 《白鹿原》的第一次研讨会 哭陈忠实老师 附录:各媒体关于陈忠实去世消息的报道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在陈忠实的创作道路研讨会上的讲话 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2016年4月29日,一颗为文学跃动了七十四年的心脏在黄土高原上安息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今天,中国作家协会在这里举行陈忠实的创作道路研讨会,既是为了表达对这位卓越作家的深切怀念,也是希望通过深入的学术研讨,从陈忠实的创作道路中总结经验,获得启迪,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我谨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各位作家、评论家、文学界同仁和媒体朋友们出席今天的会议表示衷心感谢! 陈忠实先生去世到今天一个月零八天,我至今还不能接受老陈已经走了。我想,很多朋友和我一样,想起老陈,我们就如同想起黄土高原上一棵挺拔的老白杨树,立在那里,饱经风霜,是那么的刚毅、忠厚、热情、苍劲,在我的印象里,老陈似乎从没有年轻过,但老陈也永远不会老去。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1992年11月21日在路遥追悼会上陈忠实评价路遥的一句话,“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无论这个事实多么残酷以至于至今仍不能被理智所接纳,这就是:一颗璀璨的星从中国文学的天宇陨落了。一颗智慧的头颅终止了异常活跃异常深刻也异常痛苦的思维。”我想,这句话也完全可以用来表达我们在这一个多月里的心情。 陈忠实离去了,但是,他留下了《白鹿原》,留下了包括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多方面的丰硕成果。陈忠实是为文学而生的,他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尝试写作,1965年初,他二十三岁时第一次发表作品,那是一篇散文。此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从来没有放下他的笔,直到生命垂危,他依然用笔在纸上写着,字迹已难以辨认,但那支笔却不甘就这么停下来。卡夫卡说,笔不是作家的工具,而是作家的器官。这对陈忠实来说尤其贴切,写作就是他的生命,他把一切献给了他所挚爱、他所信仰的文学。 在陈忠实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我看到老陈的颈下枕着的是他的《白鹿原》。这时,我想到他生前最后一本散文集的名字,这本书叫做《生命对我足够深情》。陈忠实一生自奉甚俭,他对这个世界的生活需求人们所能记得的可能只是一碗面、一根烟、一曲秦腔,但是,他获得了生命对一个作家最丰厚的馈赠:在他生前,在他写完那部名为《白鹿原》的书的时候,他就已经确信,这是一部“死后可以放在自己棺材里当枕头用”的大书。而今天,我们所有的人对此同样确信不疑,《白鹿原》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将长久地被阅读、被记住。 陈忠实是人民的作家。他来自人民,属于人民。在他去世后,前往灵堂吊唁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中不仅有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朋友,更多的,是普通的读者,是远道而来的乡亲们。在最后送别的那天,大厅外的广场上聚集着那么多的人,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悲伤把人们召唤在一起。这样的情景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陈忠实的根本力量。他是一个从未离开他的乡亲、他的人民的作家。对陈忠实来说,人民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民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是那些和他谈笑、向他倾诉生活中的苦恼的农民朋友,是素昧平生但一见如故的读者,陈忠实从来不会用居高临下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因为他知道自己和他们一样,自己就在他们中间,他和人民血脉相通、心心相印。 这样一个作家,毕生执著地热爱着他的土地和村庄。这些天,我们看到了陈忠实的很多照片,其中有一张给我很深的印象,那应该是在他的晚年,明显看得出他的身体瘦弱,老陈站在田地里,扬起锄头,脸上是阳光灿烂的笑容。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老农站在自家的田里,站在他一辈子劳作和收获的地方,顶着他的天,踩着他的地,他是那么的自信、踏实、敞亮。这就是陈忠实,他的根深深地扎在乡土中,扎在中国的乡村生活中。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见人所未见,对乡土中国的现代命运做出了振聋发聩、别开生面的表现,他的《白鹿原》才成为来自民族生活深处、凝聚着文化和历史的丰厚经验的“中国故事”。 这样一位忠于人民、忠于生活的作家,他的创作道路始终贯彻着强烈的责任感。《白鹿原》的扉页上写着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想,对陈忠实来说,这不仅是一种文学观,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信念。从1985年创作中篇小说《蓝袍先生》时起,陈忠实便开始了对民族命运的深入思考。他花费两三年的时间作了周密的准备。1988年清明,开始写作《白鹿原》,六年后,也就是1993年,《白鹿原》出版。在写完《白鹿原》的那一刻,陈忠实失声痛哭,我想,这一哭不仅是艰难跋涉后抵达峰顶的激动,更包含着一个自觉承担着书写民族秘史的责任的作家面对民族的苍茫历史和壮阔灵魂的百感交集。P1-3 后记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同志去世后,文学界及社会各界人士撰写了大量纪念和悼念文章。为表达我们的深切哀思,更好彰显陈忠实文学成就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作用,根据作协党组和钱小芊同志的要求,我们从纪念文章中精选了一部分,编为此书。 选文注重点面结合和代表性,尤重文章的思想深度和艺术表达,力图较为全面地反映各界深切缅怀之情,彰显陈忠实的文学成就、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同时我们还选编了各大媒体的一些相关新闻报道、侧记、通讯等,以便多角度呈现缅怀之情和社会反响。 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文艺报》得到了作家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帮助,我们对黄宾堂总编、田一秀责编和封面设计曹全弘同志表示感谢;得到各地作家以及《当代》、《延河》等文学刊物的大力支持,在此对孔令燕、阎安等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报李云雷承担了选目、协调、落实等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胡文杰为编好此书付出了不少辛劳,在此一并致谢。 《文艺报》社 2016年10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