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是古罗马不朽田园诗歌,代表着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其作者维吉尔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对后世欧洲文学有极大影响,是欧洲文化宝库的重要作品。《牧歌》一书被认为是拉丁语文学的典范,充溢着浓郁的古罗马田园风采。《牧歌》共收诗10首。各首诗具体写作年代无法考证,内容大体是关于一些牧人的生活、爱情故事与美妙的田园风光,对了解当时的社会及自然环境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书名 | 牧歌(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古罗马)维吉尔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牧歌》是古罗马不朽田园诗歌,代表着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其作者维吉尔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对后世欧洲文学有极大影响,是欧洲文化宝库的重要作品。《牧歌》一书被认为是拉丁语文学的典范,充溢着浓郁的古罗马田园风采。《牧歌》共收诗10首。各首诗具体写作年代无法考证,内容大体是关于一些牧人的生活、爱情故事与美妙的田园风光,对了解当时的社会及自然环境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牧歌(精)》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重要作品,由10首短诗组成,以诗意的语言讲述古罗马时期的田园风光、牧人生活与爱情故事,想象奇瑰、文字凝炼,被奉为拉丁语文学的典范。本书依据拉丁文底本译出,译文采用散文诗的形式,译者党晟为全书加注并撰写导言和后记。书中配有插图,借欧洲绘画史上的11幅杰作呈现诗文的意境和美感。 目录 导言 牧歌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维吉尔生活在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时代,五十一载的短促生涯,有十六年在内战中度过,既经历了社会动乱的深重苦难,也目睹了国家复兴的远大前程。他的三部主要作品,《牧歌》写作于群雄争霸、律令废弛的动荡岁月,《农事诗》完成于人心惶惶的休战时期,《埃涅阿斯纪》始创于屋大维挫败政敌、克成帝业的历史转折关头。在其成名作《牧歌》中,诗人控诉了战乱给民众造成的痛苦,流露出弥漫罗马社会的悲观情绪,同时也描绘了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并表达了对升平盛世的憧憬。他的第二部作品《农事诗》是应梅塞纳斯的约请,为推行屋大维振兴农业的政策而写作的教谕诗,共四卷,分别涉及农耕、园艺、畜牧、养蜂等各类农事活动,并贯穿了哲理的思考和道德的教诲。他的代表作《埃涅阿斯纪》是一部讴歌罗马建国历史的大型史诗,十二卷,九千余行,讲述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在国破家亡后飘零异域,历经磨难,最终到达意大利并重建邦国的英雄业绩。这一作品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首部“文人史诗”,诗人将神话和史实相结合,编织出时空纵横、波澜壮阔的恢弘画卷。罗马建国的艰苦历程、帝国的光荣与梦想以及主人公埃涅阿斯虔诚、仁爱、勇敢、自制,尤其是“知命而为”、“克尽厥职”的品格,对欧洲民族的身份认同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曾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史诗的复杂结构和深邃内涵,又为这部巨著提供了多元阐释的可能性,使之成为一部历时千载仍为世人不断研读、反复讨论的不朽之作。诗人为写作《埃涅阿斯纪》耗尽了生命中最后十年时光,临终之际仍未定稿。据说他曾要求友人将诗稿焚毁,但屋大维诏令对史诗“略作订正”后公之于世。维吉尔的文学创作,体现为主题、体裁及篇幅相继拓展的过程,然而在融合希腊与罗马、想象与现实、历史与当代的基本方向上,则始终保持着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求。 此外,归于诗人名下的零星诗章被汇编为《维吉尔外集》(Appendix Vergiliana),学界认为其中收录的诗歌多为伪作。 当维吉尔开始其写作生涯时,罗马文坛正酝酿一场变革。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以卡图卢斯(GaiusValcrjlUS Catullus,约公元前84一前54)为代表的“新派诗人”(neotctic pocts)不问政治、蔑视权贵的高蹈精神以及他们所擅长的“诗化的调侃”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公元前99-前55)博大精深的哲理诗亦难以为继;年轻一代的诗人们必须重新作出选择,开辟自己的创作方向。 另一方面,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罗马文学从译介希腊经典作品出发,业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并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希腊的主要文学门类都被成功地纳入拉丁文本,不仅为罗马作家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媒介和范式,也使得拉丁语的词汇大大增加,表现力愈益丰富,从而奠定了奥古斯都时期罗马文学全面繁荣的基础。正是这一“黄金时代”孕育了维吉尔、贺拉斯、普洛佩迪乌斯(Sextus Propetius,约公元前50一前15之后)和奥维德(Publius。Vidius Nasc,公元前43—18)等文学巨匠,当他们崛起于文坛之时,可以说,已经没有一名在世的希腊作家足以与之匹敌。 然而,希腊的典范仍然是罗马作家寻求自我表达方式的基本参照和重要依托。概而言之,对于前人之作的“援用”(allusion),应视为文学“书面化”和精英读者群日益成熟的反映。在《牧歌》之四、之六中,维吉尔明确表示他继承了古希腊诗人忒奥克里图斯(Thec)Critus,活跃于公元前3世纪前期)的传统。 P8-10 后记 作为一种典型的“综合语”(synthctic languagc),拉丁语具备高度发达的屈折变化(inncction),正因其语法的复杂缜密,反而造就了这门语言语序灵活、表达简洁的风格。因此,要实现从拉丁语到汉语的语际转换,首先应理清“译出语”的内在逻辑,按照“译人语”的表达习惯重新组织语言,有时还必须补足原文缺略的句子成分。也就是说,原文通过词形变化承载的语法意义,在译文中大都需要借助词汇手段加以体现。这样,在“忠实”与“通达”之间,就不能不有所权衡,往往斟酌再三,仍有左支右绌、顾此失彼的窘迫之感。本人首重“直译”的原则,凡能逐词对译的诗句,均依照字面意思翻泽,即便少有变通,亦求切近原意并力避冗蔓。然而,文学翻译毕竟不同于学术翻译,在少数篇章的部分段落,译者也大胆尝试了“统摄其意,另铸新词”的方法。事实证明,如果能够有效利用汉语的模糊性和暗示性,许多令人困惑的难题,亦可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 译文采用何种文体,也令人颇费踌躇。依照惯例,以诗译诗,似为顺理成章的方式,但在翻译实践中并非没有值得反思的问题。就目前见到的《牧歌》英译本而言,既有诗歌,也有散文,例如盖伊。李的译文选取了英语诗歌的亚历山大体(Alexandrine),H。R。费尔克拉夫(H。R。Fairclouagh)则放弃分行的诗歌体裁,采用了明白晓畅的散文形式。如果说,从英语文学的传统中尚有可能找到与古典拉丁语诗歌对应的诗体,那么,在汉语诗歌的体裁内则没有可资利用的现成模式。诚如一位译界前辈所言,用中国的旧体诗词或白话文自由诗翻译古典拉丁语诗歌均欠妥当,而且也都有难度。’ 古典拉丁语诗歌概不押韵,但有基于音节长短的严谨格律。维吉尔的《牧歌》承袭古希腊诗人创始的长短六步格(dactyl hexareter)诗体,每行13至17音节,分为6音步,第一至第四音步可灵活采纳“长长格”(spc)ndcc)或“长短短格”(dactyl),第五音步通用“长短短格”,第六音步必为“长长格”。若以长音节为二分音符,短音节为四分音符,在第一至第四音步内,就有可能出现以tomtom和tomtiti的不同组合构成的多种节奏型(rhythmic patterlgl)。第五、第六音步则始终保持t。mtiti|totntom的固定形式。又,第三音步或第四音步间通常都有“逗顿”(caesura),从而使诗行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或呈上扬的趋势,后半多具下降的特点。 …… 译者所作注解,偏重于专名、典故的诠释,偶亦涉及作品的“本事”或诗旨的阐说。加注拉丁语名词,大多还原为单数主格形式。维吉尔“化用”前人成句,则说明出处,并附以原句汉译,以资对照比较。援用希腊、罗马典籍及借鉴欧美学者研究成果之处,列具相关文献之书目及诗行、页码,主要供研究者核查参阅。 本古人图籍并重之旨,除以意大利名画家戈佐里的《牧人们的维吉尔》作为扉画,又选取十幅欧洲绘画史上的佳作刊于各章之后。这些插图未必符合诗篇的题意,但体现了与牧歌一田园诗平行的艺术传统,或可提供认识西方文化的另一视角,并激发跨学科(intcrdisciplinc)研讨的兴味。 此稿得以付梓面世,多蒙友人魏宏建、朱艳坤两君推奖,“理想国”总编刘瑞琳女士首肯,编辑李恒嘉女士、张亦非女十、谢品巍先生为出版事宜及译稿的审订编校费心劳力一一没有他们的鼓励与协助,以本人疏拙的天性,实难完成此一奉不胜任的工作。谨赘数语,以志谢忱。 维吉尔云:“砣砣而为,百事克成”(Laboromniavicitjlmprobus)’,余向以斯言为是。然绠短汲深,竭尽绵力,又何能达于涯汜。倘得识者匡谬正误,明以教我。则戚戚之心,当有所慰焉。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