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鹰主编的《水流云在/文艺报文丛》是一部访谈录,集结了《文艺报》的记者自2013年至2016年间,对文学、文艺理论、少数民族文艺及艺术领域的一些名家大家的访谈。很好的展示近几年活跃在文学艺术界的名家风采,使读者在纵览文学艺术新潮的同时,也是了解中国文艺界现状的一个窗口。文章内容与时俱进契合时代发脉搏,以和名家大家对话的方式的对电影、电视、音乐、美术、戏剧等领域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做了的阐述与论赞。将大家们的独具匠心和审美追求淋漓尽致的展现于读者,字里行间体现了不同艺术家的不同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
梁鸿鹰主编的《水流云在/文艺报文丛》精选了《文艺报》近来刊发的66篇文学、理论、影视、舞台艺术界名家的访谈文章,按发表时间排序。访谈打开的不仅是思想,更是心灵。
从1994年呼吁抢救自己的家园天津老城,到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整整20年里,在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和传承上,冯骥才一直在发出自己响亮的声音。路越走越远,事情越做越多,思考越深越急迫。
说出这个时代的疼痛
在2015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冯骥才的6部新作《俄罗斯双城记》《中国传统村落立档田野调查手册》《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范本》《鬼斧神工——中国历代雕塑藏品集》《心居清品》《泰山挑山工纪事》集中与读者见面,让人惊讶于这位年逾七旬的作家不竭的创造力和行走大地、守护文明的情怀。其中,《中国传统村落立档田野调查手册》《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范本》是他最近两年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的阶段性成果。
“我们民族最悠远最绵长的根,是在村落里;农耕文明的根基是在我们的大地里。然而,在城镇化这条高速车道上,每一天、每一刻都有传统村落被碾落成尘。”冯骥才急迫的心情可想而知,“单是‘文革’对文化的冲击,足以使我们的文化成为空架子。我们是从‘文革’直接进入改革开放的,把这个架子忽然放到一个阔大的天地里,迎头撞来的是全球化和商业文化,进入了一个消费的时代。民间文化和广大农村一样,都被严重边缘化了。我当时看到了这点,就出来喊了,像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一样,是没人理的,到了地方跟人家讲这事儿的重要性,人家也是应付我一下,并不认真对待。刚开始做是非常难的。”
但是冯骥才并不畏难,他不放过任何可以发声的机会。终于,2012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2013年6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在天津大学冯骥才艺术研究院成立;今年2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要完善传统村落名录和开展传统民居调查,落实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规划。”据“中国传统村落网”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先后有三批累计2555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我国极为重要的、活态的历史财富。冯骥才对记者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乡愁的概念就是对乡村的牵挂,失去了村庄我们牵挂什么呢?它实际上是从人的感情、记忆、传统等更深的、根性的层面来讲村落的意义。”
然而,具体推动这项工作是极难的。“它是一个生产生活的社区。不是固态的对象,是活态的生活社区、生产单位,作为农村最基层的单位,有管辖它的政府,有生活在里面的百姓,要处理好各种生产、生活的关系,以及人的关系。”冯骥才说,不仅如此,现在政府掌握的“申报材料”,并非真实的情况,“我们的专家实地去看的时候,发现有些村子实际上没什么东西了,情况很糟糕,而有些真正有价值的也许没有报上来。”冯骥才觉得,传统村落的情况非常复杂,要摸清家底儿并非易事。如果说之前的很多工作是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花朵和果实,现在似乎是在守护传统文化之根。P75-76
怀着感念与喜悦的心情,我们把这四卷本“《文艺报》文丛”奉献给大家。
这是我们与作家、艺术家共同绘制的一幅幅时代文艺发展的难忘景象,这是文艺大家对人生与创作的独特回望与感悟,这是我们和理论评论家携手对近年来中外文艺走向留下的一份份独特见证。
这些文字,记录了当代一批杰出文艺大家生命和艺术追求的足迹,留下的是一点一滴的人生感悟,带给我们的更是弥足珍贵的精神指引。正如文丛“访谈卷”书名所昭示的那样——水流云在,时光不舍昼夜,但在地老天荒之上,前辈们描绘的精神云霞将会永远照耀文学前行的道路。在这些大家面前,我们深切地感到文学初心的难能可贵。比如,终归于极简与至真的马识途老人历经风云,永远怀着一颗赤诚的初心,在他看来,当代中国仍有许多需要表现、描写的人物,好的作品应该从思想上推动人类进步,影响世道人心。历史、方向、胜利……这些无法称量的关键词,也终究是要由每个时代的那些人去承担和推动的。记者在采访、写作时的感叹,大致能够反映我们与前辈的共同心声。
这些文字,以极富智慧的光亮,映照着当代文学艺术发展中绕不开的来去路径和指归,体现着当代理论工作者高度的思辨自觉,其中不少文章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提出的理论实践命题,从不同角度由务虚反思,归于对当下创作面临难题的破解。诚如不少思想者所言,面向未来的我国文艺创作,欲强精气神韵,立美学风范,必然要着眼于民族精神血脉的传承,不忘开放进取现代价值取向的弘扬,因为正如张炯先生所言,我们的目标是“共建人类共同体的大同精神。它标志当代中国精神的高度,也应该是我国文艺思想需要追求的精神高度。只有这样,我国文艺才能不独以真善美相统一的精美的艺术性唤起人们审美的怡悦,也能以高度的思想性获得全球人类的热切共鸣,从而为世界文明作出新的贡献”。在这样的高度来观察、指导当代实践,才能使中国文艺的未来愈加美好。
这些文字,体现了对文学意义的不懈追寻,对艺术真谛的深切探访,而且,大多携带着评论家们对作品虔敬的体温,对作家、艺术家劳动创造的激赏,同样体现出对更加清正批评风气的呼唤,如雷达先生所言,“健康有力的文学批评的出现需要一个个质地坚实见解独具的文本,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语境,而批评家自当具备一种在公正立场‘说话’、直面作品的批评伦理。倘若能进一步改善历史文化语境,能斩断作品与它后面种种非文学因素的联系,大量没有意义的过剩与复制自然就会减少,一种深入到作品内部的有效批评和探究文本奥秘的‘美文批评’也才有可能更多地出现”。只要我们以虔敬的严谨始终坚持说真话、讲道理,批评对创造精神价值的张扬,永远是文艺发展的动能。 这些文字,还如同富于魅力的万花筒,以变幻着的色彩和图景,为广大读者打开了通往异域文学艺术历史和现状的新天地,拉近了我们与一位位文艺大家的距离。事实证明,只有经典作家作品作为民族文化母体的基因或染色体地位的不被动摇,伟大的精神财富才能属于全人类。今年,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人们同时在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面对国民阅读出现的下降,以及文学经典屡陷尴尬,我们有责任避免经典的无家可归、陷入困顿。诚如陈众议先生认为的那样,在资本和文化消费主义强劲推动的时候,在“全球化”时代“去民族意识”“去意识形态”甚嚣尘上的时候,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轻易瓦解作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价值认同和审美认同重要根基的文学经典,那不是犯傻或别有用心又是什么?”这个发问对我们来说,会是意味深长的。
让我们翻开书页,体会、感悟、思考,并对当代文艺的繁荣生长继续有所作为吧。
2016年10月12日
这四卷文字,是我们从2012年,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的几年间,发表于《文艺报》上的访谈、理论评论及研究性文章中选取出来的。文丛的面世无疑凝结了多方辛勤的劳动付出。
感谢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的大力支持,使这个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感谢作家出版社吴义勤社长、黄宾堂总编辑的鼎力相助,他们率领着由袁艺方、徐乐、王烨、赵莹组成的优秀编辑团队以及美编王汉军、幕后的校对人员,以特别敬业、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倾力打造,保证了文丛如期高质量出版。
特别要感谢马识途、屠岸老人和南帆、雷达先生为文丛题写书名,他们急公好义、慨然题签的风范让我们感动。四位当代作家、学人以风格各异的墨迹,再度诠释了对《文艺报》的厚爱,为文丛增添了光彩。
我们谨以此文丛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献给全国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献给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文丛编委会
2016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