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共有约50个国家,《行走欧洲三十六国》包括了七成欧洲国家的山水景色,鸟语花香;还有这些国度的民俗风情、文化素养、道德文明,连同那些国家的奇闻异事,听作者曹正文一一道来,我们会遗憾未能与作者同行共享,但读完这本书,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却能让我们不出家门,耳闻目见,感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这本小书也许可以做你行走欧洲的导游指南。
| 书名 | 行走欧洲三十六国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曹正文 |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欧洲共有约50个国家,《行走欧洲三十六国》包括了七成欧洲国家的山水景色,鸟语花香;还有这些国度的民俗风情、文化素养、道德文明,连同那些国家的奇闻异事,听作者曹正文一一道来,我们会遗憾未能与作者同行共享,但读完这本书,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却能让我们不出家门,耳闻目见,感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这本小书也许可以做你行走欧洲的导游指南。 内容推荐 《行走欧洲三十六国》是作者曹正文的一部游记选。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尼斯的盎格鲁大街、捷克的童话小镇、威尼斯的贡都拉、斯洛文尼亚的布莱德湖、德国莱茵河畔的小镇、维也纳歌剧院、保加利亚的玫瑰谷、克罗地亚的“十六湖”和法国的勾禾德山庄……欧洲自然景观足以迷人,而欧洲人体现的文明、大气与高雅,更让读者内心所向往。广大读者可作为旅游文学欣赏,也可作旅游指南,读者读了这本书,再遨游欧洲各国,定会增益无疑。 目录 序言 欧洲文艺揽胜之旅 俄罗斯 海兰泡觅食碰壁记 乘俄国列车历险记 骄人的莫斯科地铁 阿尔巴特大街的艺人们 新处女公墓随想 俄罗斯的电影与电视 访问高尔基城 俄罗斯姑娘好漂亮 俄式大菜 莫斯科街头的性文化 瑞典 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讲课 与瑞典新闻界同行交流 老城的情调 参观瑞典老人院 马悦然的“中国情结” 访瑞典两位女汉学家 在VOLVO汽车厂 欧斯特劳斯监狱见闻 瑞典的中国瓷器与中文书 参观瑞典国会 1997诺贝尔奖颁奖目睹记 访问爱立信公司总部 诺贝尔博物馆参观记 陶醉在维纳恩湖畔 意大利 微型的意大利 雨中的威尼斯 我站在但丁故居前 古典与时尚融合的米兰 访庞贝古城 情迷陶米娜 锡耶纳有个田园广场 热那亚有条“宫殿街” 雨中探访五渔村 梵蒂冈 感受梵蒂冈大教堂 列支敦士登 漫步“邮票王国” 瑞士 琉森廊桥风情 世外桃源在瑞士 法国 夜游塞纳河 红磨坊的歌舞表演 访贵妇之堡 在巴尔扎克故乡寻觅 漫步马赛 尼姆有座加尔桥 阿维尼翁是座艺术之城 访勾禾德山庄 在尼斯逛盎格鲁街 戛纳有枚金棕榈 英国 伦敦的秋天 漫步“牛桥” 在莎翁故居前 居伦敦大不易 在英国遇见车祸 风光奇异的爱丁堡 希腊 今天的天空真希腊 “慢而快乐着”的希腊人 葡萄牙 初识里斯本 面对贝伦塔 西班牙 寻找唐璜 惊叹阿尔罕布拉宫 异想天开的毕加索 难忘流浪者大街 磨难造就了塞万提斯 在西班牙的“青田人” 重游巴塞罗那 德国 在歌德的雕像前 在慕尼黑街头迷路 游新天鹅堡的联想 法兰克福有条金融街 莱茵河畔的小镇 面对柏林墙 漫步“世界桥城” “童话之城”不来梅 访汉诺威的市政厅 漫游海德堡 在科隆逛跳蚤市场 马克思故居参观记 芬兰 赫尔辛基的教堂 万种风情一条街 夜航在波罗的海 丹麦 寻访安徒生足迹 游览哈姆雷特城堡 挪威 两个易卜生 维格兰雕塑的震撼 峡湾奇观 爱沙尼亚 悠闲的塔林 访塔尔图大学城 拉托维亚 精致的里加 立陶宛 琥珀王国立陶宛 粉红色的特拉凯城堡 波兰 在哥白尼雕像前 漫步肖邦故居 访居里夫人博物馆 波兰盐矿之美 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 在克拉科夫逛跳蚤市场 捷克 布拉格让我步人画中 在“童话小镇”买油画 在黄金小巷寻找卡夫卡 斯洛伐克 漫步斯洛伐克老城 奥地利 在维也纳感受莫扎特 美轮美奂美泉宫 茵斯布鲁克剪影 匈牙利 多瑙河上有座诗人桥 在埃格尔品“公牛血” 罗马尼亚 在“黑山谷”淘宝 走进布朗城堡 度假胜地锡纳亚 布加勒斯特的狗 保加利亚 陶醉玫瑰谷 漫步索菲亚 访里拉修道院 马其顿 走过马其顿 塞尔维亚 尼什的风景 逛贝尔格莱德艺术街 观塞尔维亚的战地城堡 斯洛文尼亚 荡漾在布莱德湖中 迷人的卢布尔雅那 克罗地亚 漫步萨格勒布 “十六湖”媲美九寨沟 旅行箱失而复得 去扎达尔度假 比利时 布鲁塞尔的建筑 卢森堡 天然氧吧卢森堡 荷兰 有趣的阿姆斯特丹 “性都”见闻录 参观梵高博物馆 观马德罗丹微缩城 安道尔 安道尔观光记 摩纳哥 “阳光之城”摩纳哥 圣马力诺 圣马力诺的夕阳山路 马耳他 在马耳他观“三蓝” 在姆迪那静城的小巷里 后记 试读章节 新处女公墓随想 莫斯科红场与北京天安门广场一样有名,因为它们都是首都发生重要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场所。我到莫斯科的第二天,便应邀参观了红场。 红场比天安门广场小得多,其占地面积似乎与上海人民广场差不多。但红场建筑非常宏伟壮观,红色的克里姆林宫宫墙,极有特色的瓦西里·勃拉仁内大教堂,四季常青的林木映衬着高大的钟楼,还有欧洲风格的圆顶与尖顶建筑,如同童话故事中的城堡,在蓝天白云下争奇斗艳,使我们这些“老外”拿起相机照个没完。 红场最令人注目之处是列宁陵墓,它位于克里姆林宫宫墙的正中,其陵墓的结构与色调肃穆凝重,是白色的大理石、红色的花岗石与黑色的拉长石。当我们参观列宁陵墓之时,突然响起了自鸣钟钟声,3名卫士执枪去换岗,每隔15分钟就有这样一个场景。 在离开列宁陵墓之后,我们又去访问了新处女公墓。新处女公墓位于莫斯科城市的西南角,这里安葬了俄罗斯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表演艺术家和政治领袖。总之,只有在每个领域中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死后才能在新处女公墓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走进了这座肃穆宁静的墓地,也仿佛走进了一座艺术雕塑陈列馆。原来,每一位名人的墓都不相同,可以说各具风格、各领风骚。著名俄罗斯小说家契诃夫的墓,配上一幅他的小说《樱桃园》的插图,作家仿佛还活在他的作品中,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闻名世界文坛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他的雕塑是穿骑兵服,手执一把军刀;法捷耶夫的墓碑后是一幅生动显示《青年近卫军》内容的艺术雕塑;果戈理的塑像前有一束鲜花,不知是谁刚刚前来此地献给这位写下《死魂灵》《钦差大臣》的大文豪。科学家的墓地也自有其特点,被称为俄罗斯空军之父的杜勃留夫的墓,就有一架飞机模型;而赫鲁晓夫的墓,用黑白大理石砌成,象征了他的功过是非五五分,听凭后人评说。 每一位名人之墓,或有他的生前照片,或有他的雕塑人像,有正面的,也有侧面的,有的正襟端坐,有的站立起步,有的面带微笑,也有把目光投向远方,总之,都表现出这些名人生前的某些特点,以及他们的憧憬与追求。 一些著名的俄罗斯演员,还放置了他们演出的剧照,让后人永远怀念和想起他们生前创造的不朽形象。知名度相对低的名人,只能在墙边留下一幅他们的肖像,他们是不能占据更大墓地的。 漫步在新处女公墓,可以看到历史公正的评判,有的人一生没有官衔,但依旧矗立在醒目的地方,因为他们是某一领域中的发明者和伟人,而一些有官衔而无大作为的政治人物,却只能在他们旁边占据一个冷僻的位置。这或许也是人民的选择。 走出新处女公墓,遇到一些个体小贩在兜售很有特色的俄罗斯套娃,1套6只,从大到小,依次是叶利钦、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斯大林和列宁。我们经过讨价还价,各买了一套,价值9000卢布(合人民币90元),相当于一个俄罗斯人每月的退休金。 1993年6月 俄罗斯的电影与电视 俄罗斯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除了小说、诗歌、绘画、雕塑、芭蕾舞之外,前苏联电影与电视也极具艺术魅力。 1993年6月至7月,我有机会访问俄罗斯,先后访问了莫斯科、高尔基与布拉戈维申斯克三座城市,访问期间,观看了5场电影。 第一次是在莫斯科十月电影院,看的一部片子是《随风而去》,是一部立体动画太空枪战片,票价100卢布。每个观众要戴上一副眼镜,那些枪战仿佛发生在你周围,有许多惊险的镜头,立体感很强,但我对内容毫无兴趣,与我一起观看电影的老王居然睡着了。 第二场电影是在高尔基城一家小电影院看的,片名叫《街上的恶梦》,讲几个中学生遇到妖魔鬼怪,内容荒诞之极。观众除了我们10个中国人,只有两对俄罗斯情侣边看边亲昵。 第三次看的影片是《黑色的书》,这是一个拥有800人座位的叶卡捷琳堡电影院。这部片子是恐怖片,令人看了很压抑,有俄语配音,演员表演很出色。上座率达到八成,大都是年轻人,他们觉得这样的片子很够刺激。 观看的5部影片都是西方片。为此我请教在俄罗斯访问的学者潘大伟先生:为何没有苏联电影放映?他说:“我陪你去参观一下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你就明白了。” 于是,我在参观这座闻名世界的电影制片厂之后找到了答案。原来,现在俄罗斯一切讲究经济效益,俄罗斯制作的电影,票房率远不及西方电影高,电影公司操纵了放映权。于是,在俄罗斯反而很难看到俄罗斯电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十分庞大,人称“城中城”,设备和布景堪称一流,但许多演员、导演与摄影师,都无活可干,纷纷去寻找第二职业,捞“外快”养家糊口。 在俄罗斯这块土地上,曾诞生过《母亲》《乡村女教师》《第四十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一系列优秀影片,而今天在莫斯科却很少再能看到本国电影。 我还在潘大伟先生陪同下,参观了莫斯科电视台。 莫斯科电视塔建于1967年,高度名列世界第二(第一是加拿大的电视塔),顶端发射节目处离地540米。我乘坐上升速度为每秒47米的电梯,一眨眼便登上了第112层、高度为337米的空中餐厅。电视台的一位工作人员莲娜陪同我参观莫斯科电视塔,并向我介绍了莫斯科电视发展的情况。 站在337米高的电视塔上,可以说,莫斯科全景尽收眼底。南面是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学和莫斯科的著名建筑物;北面是民族公园、教堂和博物馆;西面是电视中心,一条条大街上汽车飞驰,如同儿童玩的一个小小汽车城;东面宾馆林立,欧洲古老的建筑与现代化的设置交相辉映。令人最为羡慕的是,整个莫斯科就是一座花园城市,绿荫中的长街与高楼,如诗如画。据莲娜介绍,莫斯科电视塔每天平均接待世界各地游客1000人,参观券每人仅100卢布(合人民币1元)。餐厅供应的俄式大菜则比较贵,但花2000卢布也够了,还可边吃边看窗外景致。餐厅很大,顾客甚少。 莫斯科电视台现有6个频道:中央台、俄罗斯台、莫斯科台、俄罗斯教育台、圣彼得堡台,还有1个频道专门播放录像。这些电视台除个别台从早晨7时开播,其他电视台都在晚上放映电视剧与电影,因为全部是俄语,我们这些外国人看起来很吃力,只有体育比赛与游戏节目让我们赏心悦目。与中国电视不同的是,一些半裸的镜头时常在莫斯科电视中出现,他们的观念正在接近西方化。 1993年7月 P9-12 序言 欧洲文艺揽胜之旅 蒋星煜 清代末年,中国就开始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讨论。“五四”以来,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比较具体地引进西方文明。这里的“西方”主要是指欧洲,至于美国在文艺领域对中国的影响,则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才开始,美国当时也仅仅只是好莱坞成了电影艺术的核心,士口止匕而已。 曹正文作为一位编辑、一位作家,他的欧洲之旅就成为文艺揽胜之旅。他不单欣赏威尼斯的水上风光和阿尔卑斯山的冰雪奇观等,他特别关注的是欧洲有关戏剧、文学、美术、音乐的名人故居及轶事。曹正文在文学艺术上的表现丰富多彩,我以为其散文创作上最优美的是海外游记。 在英国,他参观了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特福小镇,那幢小小的两层楼,乃是莎翁的故居,十分简陋,充分体现了整旧如旧的原则。旁边有莎士比亚博物馆,让他饱览了研究中心所收藏的三万多种莎翁作品版本及不同文字的译本。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莎翁读书时所用的课桌,因为英国特别重视师道尊严,学生站着听课,时间一长,就用手撑在桌面上,他的课桌上特别凹凸不平,可见他的刻苦用功。这和中国传说《琵琶记》作者高则诚在写作过程中在楼板上踏出了脚印的记载相似,但我们却未把有关建筑保存下来。 正因为莎翁有名著《哈姆雷特》,曹正文还去了丹麦的哈姆雷特城堡,这城堡造型十分独特,像一艘轮船,城堡外墙有莎士比亚的肖像浮雕。城堡中陈列品关不胜收,居然也陈列着中国演出的《哈姆雷特》的剧照。 在法国,最使曹正文流连忘返的是巴尔扎克的故乡图尔市,据说达·芬奇的晚年也是在此度过。十分奇怪的是他竞没有找到巴尔扎克故居,但买到了印制巴尔扎克铜像的明信片。这铜像中有着曲折离奇的故事,原来1848年,法国作家协会请罗丹制作巴尔扎克铜像,罗丹精心制作,完成了神情逼真的雕塑,但法国作家协会却认为绅士风度没有表现出来,就请另一位雕塑家重新制作,绅士风度的巴尔扎克铜像满足了法国作家协会的要求。但那位雕塑家将逝世之际,认为还是应该用罗丹的作品。现在铜像矗立在巴黎的拉斯帕伊大街上,也就是印在明信片的肖像是罗丹原作。 作者在西班牙,对毕加索的故乡马拉加情有独钟,这是一个古老的港口,现在却因出了这位著名画家而成为十分繁华的西班牙第二大城市。毕加索故居纪念馆规模相当大,居然还展出了毕加索婴孩时穿的衣服以及家庭日用品,当然也有好些毕加索的作品。西班牙对于文化名人这些文物的重视和保存,十分值得我们效法。 在波兰,他还访问了钢琴家肖邦的故乡,仿佛仍能听到肖邦那些名曲悠扬的琴声。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寻觅西方文学、艺术渊源的同时,当然会特别留意中国文化在欧洲的影响。所以书中还有《马悦然的中国情结》《瑞典的中国瓷器与中文书》《瑞典的两位女汉学家》《在西班牙的青田人》等篇章。 无巧不成书,《马悦然的中国情结》一文写于1997年12月,而曹正文与马悦然的第一次见面是在那年12月8日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两人当然只是寒喧了几句,不可能畅谈。 12月14日,马悦然院士邀请曹正文到他家中做客。马悦然说他是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师从老一辈的汉学权威高本汉,学习了古汉语与音韵学,后来到中国四川考察期间,结识了四川姑娘陈宁祖,情投意合而成夫妇,从此他的“中国情结”更进一步而成了终身的学术上的追求。 马悦然欣赏沈从文的《边城》,也认为老舍、艾青、叶君健、王元化、莫言、张贤亮诸人的作品都有很高的水平,他对中国作家迄今未得诺贝尔奖视为莫大的遗憾。我读到这里,不禁笑了起来,事隔15年,到了2012年,莫言由于马悦然院士的高度评价、大力推荐,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可以不用再遗憾了。 我要对这本游记再谈两个特点: 欧洲有五个小国,如摩纳哥、安道尔、圣马力诺、梵蒂冈与列支敦士登,一般旅游者很少去,但曹正文都去拜访了,而且他还去了马耳他。这就让他的足迹几乎跑遍了欧洲国家。 差不多有半数文章谈到欧洲各个国家的市政厅,都对市民开放,设置并不豪华,正文的言外之意是说,论排场还比不上上海一个区政府;他还说欧洲马路上的汽车都礼让为先,因此很少因超车而发生拥堵或车祸的问题。再就是路上行人都是从容缓步而行,面带微笑,谈话更是声音很轻,对别人没有干扰。我认为这一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不是很值得我们中国人好好学习么? 这篇序文实际上只是原书的摘抄,挂一漏万,是必然的,算是一位95岁老人的一篇读书心得吧。 2015年2月17日 后记 自幼好读书,长大喜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贯穿了我生活的人生长河。 我是1993年1月第一次踏出国门,应马来亚大学邀请赴吉隆坡讲学。同年7月参加一个代表团赴俄罗斯访问20天。在以后二十余年中,我走过五大洲的68个国家,最值得我留恋的是欧洲与澳大利亚。 我喜欢欧洲,喜欢欧洲的建筑,无论是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古罗马建筑,还是古典文艺风格、洛可可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都让我眼前一亮。我尤其喜欢地中海沿岸用粉黄石头造的房子,庄重、大气而美观。教堂、城堡、皇宫是欧洲人特有的骄傲,我有幸游览了英国的爱丁堡,德国的天鹅堡、海德堡,法国的贵妇之堡,罗马尼亚的布朗城堡,丹麦的哈姆雷特城堡,塞尔维亚的战地城堡与立陶宛的特拉凯城堡。我还瞻仰了梵蒂冈大教堂、米兰大教堂、里拉修道院和奥地利的美泉宫、西班牙的阿尔罕布拉宫、罗马尼亚的佩雷什皇宫……更让我流连忘返的是莎士比亚故居、歌德故居、肖邦故居、但丁故居、卡夫卡故居、居里夫人博物馆、诺贝尔博物馆、毕加索博物馆、梵高博物馆与巴尔扎克、安徒生、塞万提斯、哥白尼、裴多菲、柯南道尔、易卜生、都德生活过的城市,这些人文故居与博物馆,让我静静体味文学艺术大师留下的印痕以及他们创造的辉煌。我更迷恋欧洲土地上的山水景观: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尼斯的盎格鲁大街、捷克的童话小镇、威尼斯的贡都拉、斯洛文尼亚的布莱德湖、德国莱茵河畔的小镇、维也纳歌剧院、保加利亚的玫瑰谷、克罗地亚的“十六湖”和法国的勾禾德山庄……欧洲自然景观足以迷人,而欧洲人体现的文明、大气与高雅,更让我内心所向往。 《行走欧洲三十六国》是我周游世界的生活缩影。去世界各国看看吧,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打开人生一扇又一扇窗户吧,旅行让我们的生活显得多姿多彩与充满快乐。愿以此与朋友们互勉。 本书承著名学者、作家蒋星煜先生赐序,由多年好友杨柏伟先生任责编,卢润祥先生为本书润色,侯天勇先生为之精心装帧设计,钱币收藏家杨国荣先生为本书提供了40枚钱币照片(钱小平摄),在此我向他们谨表谢意,同时感谢马骥兄等好友对我出行欧洲的支持! 曹正文记于2015年6月3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