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赞图文并茂,是先有文,还是先有图?作者的思想情趣寓于形象,若非主题先行,怕是难分先后。
戴逸如先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读人所常见书,又读人所不常见之书,然后得有从天上看人间的视角:如从贪官的摄影、俅的踢球,说到德才之异路,评人的尺度,宏大叙事,又具体而微;再如从中国古琴和竹笛的干年不变,顶多外加雕绘彩,对照西洋乐器中的钢琴和长笛之逐步改进,思索“外插花”的行为定势,乃从琐细小处,上溯思想根源。全都发人深省。《樱桃好吃(戴逸如新民晚报今晚报图文专栏精粹)》中有一篇《必须完美》,说的是日本京都西大寺古茶园,作为园林好处,其动人的气质和神韵,只有细雨迷蒙,水气氤才能完美呈现,因此只在特定天气下才开放人园游览。这一佚闻让我辈读者联想多多。
《樱桃好吃(戴逸如新民晚报今晚报图文专栏精粹)》是戴逸如先生在上海《新民晚报》、天津《今晚报》上开设的两个图文专栏的结集。这两个专栏都以他创造的“牛博士”为主人翁——“牛博士”是我国最早获得版权机构注册的卡通形象。这两个专栏一南一北,已分别开设了20多年、10多年,是罕见的长寿栏目。两个栏目每周与读者见面,深受读者喜爱,已成为我国这两个重要城市的品牌栏目,并曾获得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好专栏一等奖等荣誉,得到众多专家的高度赞扬。戴逸如先生的“牛博士”图文专栏“以线条流畅、意蕴深邃的绘画配以对话、杂文、散文诗等多种文体,图文并茂地创作了大量以牛博士为主人公的文艺作品。紧随时代脉搏,传播文化知识,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给人启发,发人深思,受到广大读者的真心喜爱,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读出了滋味
(牛博士对马妞说)
戴逸如文并图
阅读这种事,搞硬性规定必然是瞎子点灯——白费蜡的。阅读正如饮食,尝到过美滋味的食客,你禁他也难。
唐代有一种颜色叫“退红”,陆游读到并咂出了滋味,饶有兴致地从各种集子里摘录出若干条写到退红的诗句。清入褚人获又从陆游笔记中品出了滋味,随即点出:“盖退红若今之粉红。”顺手又作链接:“绍兴末,缣帛有一等似皂而淡者,谓之不肯红。”
今人知知堂也是知味者哦,他从“不肯红”三字中得着了惊喜,说,如今唱歌的、演戏的、写书的、做学者的都拼命要红,“似皂而淡者,颜色一定好看吧,若是人,淡淡的,不肯红,怕更好看”。
此话说得好极。《坚瓠集》与《老学庵笔记》都不陌生,惭愧,我怎么就无睹于“退红”与“不肯红”呢?
倒是记得《老学庵笔记》中另有一则,写两种颜色合成的妇人鞋底,叫作“错到底”。“错到底”三个字是即刻激活了我本平静的脑海的,种种“错到底”的嘴脸纷纷泛上海面,且浮且沉,实在有趣得紧。当其时也,我击节而笑。
三生石
(牛博士对马妞说)
戴逸如文并图
说来惭愧,从林清玄散文里,我才晓得三生石尚在人间,而且近在杭州灵隐。去了多少回灵隐,不光没见过,也没听人说过三生石呀。
是,张岱文章我读过,那多遥远呀。他引的苏东坡文,更遥远了。
唐光禄卿李憕遇难后,其子李源不仕、不娶、不食肉。惠林寺僧圆泽与他情深谊长……对,你说得没错,并非男女情事,而是古人相约三生,真情守信的一段轶事。
我上灵隐,挤到售票处问询。大叔斜抬下巴,用下巴指向一侧向来被我忽略的小岔道。只见通往灵隐宝刹的大路红尘滚滚,小岔道却冷冷清清,对比异常强烈。我且问且走,遇一豪华茶馆,进门打听。大妈佯聋不答。要了杯茶,大妈才幽幽一指。循指望去,呀,原来我已在三生石脚下!
茶顾不得喝了,我踩磴道,穿旷地,到了其貌不扬的传奇石前。耳边似闻牧童扣角而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不要论,是,不要论——想论也无人可论呀。艳阳高照,春风和煦,我徘徊了约一小时,竟无半人光临。
嘿嘿,今人都涌去为眼前之利烧香了,谁还理会信守三生的蠢事?
夜莺
戴逸如文并图 不好意思,让你见笑了。这曲子一曲终了,我总会不由自主去按回放键,一按再按。 是,是《夜莺》。初听,似曾相识,陌生又熟悉,那行云流水般的旋律和气韵,勾我魂、摄我魄、牵我肠、挂我肚……莫非曾聆听于前世?
希腊作曲家雅尼特意为到中国演出而谱写的该曲,东西色彩水乳交融。夜莺的意象在西方有三个源头,其中两个的凄婉与哀怨,与中国关于夜莺的传说异曲同工。第三个却活泼轻快,表现了爱情的甜蜜美与相思苦的纠结缠绵。雅尼的《夜莺》应该生发自第三个。他随性激情地挥洒音符,以浪漫层层烘染,创造出他婉啭悠扬、热情奔放、独具一格的夜莺。你听过改变自安徒生童话的交响诗《夜莺之歌》,是不是有很不一样的气氛?
那是上演在仲夏之夜原始森林里梦幻般的一幕呵。有一点点淡淡的忧伤、愁苦和焦虑,更多的是暖意融融、爱绪盈盈、喜气洋洋。听一莺嘹亮,众声唱和;听小天使飞翔,女神起舞;听独舞,听双人舞……唉,不作兴的,为什么要戛然而止呢?……
P12-16
序一
邵燕祥
那个有名的“牛博士”,是不是作者戴逸如的化身啊?
这随你自由猜想,可以回答说,也是,也不是。反正逸如先生的许多真知灼见、奇思异想,是经由牛博士的嘴说出来的,可你对照画中人,牛博士仿佛孙悟空,幻化为多种形象行走、翱翔于大干世界。作者与牛博士,与画中主角有分有合,而万变不离其宗,一而三,三而一,都从那一支生花笔毫端流出。
文也自由,图也自由!逸如先生真逸如,你真的好自由啊!
人人都赞图文并茂,是先有文,还是先有图?作者的思想情趣寓于形象,若非主题先行,怕是难分先后。这样提问,似乎是胶柱鼓瑟了。从读者这边说,反正爱读文的先读文,爱读图的先读图,在成书后,图文分置两页,必须左顾右盼;在《新民晚报》《今晚报》上,固有领地,一眼看去,确是照单全收。先看图,则文有点睛之妙;先读文,则图有渲染之功。
中国工笔,又兼写意,引进漫画人物,卡通元素,老传统的砧木上接嫁了新创造。同时,藉着牛博士活泼隽永的吐属,教我们领会了作者心胸的高远,腹笥的丰富,就是所谓思想合量、知识含量吧,用老话说,此中有经纶,有识见,更有爱憎,有臧否,常有未经人道之语,却都让读者于审美愉悦中得之。
逸如先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读人所常见书,又读人所不常见之书,然后得有从天上看人间的视角:如从贪官的摄影、俅的踢球,说到德才之异路,评人的尺度,宏大叙事,又具体而微;再如从中国古琴和竹笛的干年不变,顶多外加雕绘彩,对照西洋乐器中的钢琴和长笛之逐步改进,思索“外插花”的行为定势,乃从琐细小处,上溯思想根源。全都发人深省。书中有一篇《必须完美》,说的是日本京都西大寺古茶园,作为园林好处,其动人的气质和神韵,只有细雨迷蒙,水气氤才能完美呈现,因此只在特定天气下才开放人园游览。这一佚闻让我辈读者联想多多。我们习见了春秋佳日,像北京颐和、故宫等景区,人山人海,几近庙会。遥想慈禧在“夏宫”时,即令六十大寿的热闹盛典,也没有这样的人气。倒许是庚子1900)国变期间,八国联军在前,哄抢乱民随后,人园骚扰,才会有这样的步履杂杳,人声鼎沸吧?而紫禁城中,无论强弱主,是上朝理政,还是御花园里消闲,想来都是肃然穆然,只有在谧静中才显出前朝与后宫的氛围。而今天的游人如织,只能使人联想到李自成初人宫掖,或是冯玉祥率队逼宫的乱象。今天来北京的几乎所有旅游者,有几个能像在日本古茶园观对那样享受名胜古迹的原汁原味呢?一则短文,一幅小画,给我们的启发是从审美的态度,历史的联想,以至旅游中各样难的问题,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了。
我曾为四川画家于化的花卉戏题打油诗云: “有花无刺不精神,有刺无花伤了人。若问青春何处靓,真花真刺见情真。”我想,将此诗移赠这一图文专栏合集,却也恰如其分。逸如先生,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