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昆曲史话/中国史话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刘祯//马晓霓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刘祯、马晓霓著的这本《昆曲史话》是一部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的剧种学著作。全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昆曲的形成与发展”是对昆曲历史进程的纵向考察,属于艺术史学的范畴;后面三部分的“昆曲演唱艺术”、“昆曲经典剧目”、“昆曲的传承与保护”则选取若干重要的横切面,分别对昆曲的文化身份、舞台表演、经典剧目、艺术特色、继承创新、理论研究等进行理论分析,大体属于艺术哲学的范畴。作者深谙“没有理论的事实是迷糊的,没有事实的理论是空洞的”,对昆曲历史进程的“记述”没有离开理论观照,对昆曲艺术特质的概括则时时顾及其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形”。

内容推荐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刘祯、马晓霓著的这本《昆曲史话》介绍了昆曲的形成与发展、演唱艺术、经典剧目、演艺大师等,充分展示了昆曲的独特艺术魅力。此外,本书还配有珍贵的史料图片,图文并茂,是弘扬中华戏曲艺术,宣传戏曲文化,普及昆曲知识的通俗读物。

目录

一 昆曲的形成与发展

 1.昆山腔时期

 2.昆曲的形成与兴盛

 3.昆曲表演艺术及体系的完善

 4.走向衰落的昆曲

 5.昆曲的新历程

二 昆曲演唱艺术

 1.度曲

 2.科白

三 昆曲经典剧目

 1.杂剧

 2.戏文

 3.传奇

四 昆曲演艺大师

 1.小生名家

 2.旦角名家

五 昆曲的传承与保护

 1.现代化进程中的昆曲事象与传统文化

 2.青春版《牡丹亭》:昆曲发展的实例及启示

 3.继承与创新:辩证中的悖论与误区

 4.昆曲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

 5.21世纪的昆曲定位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江苏泰州人,出生于北京。他是我国20世纪最著名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大师,并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即“梅派”,为后世留下了无比丰厚的文化遗产和经久不衰的剧学话题。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京剧院院长等要职。

梅兰芳曾向多位名家学习昆曲并积极倡导昆曲演出。他曾参与、主演的昆曲剧目有《牡丹亭》《西厢记》《孽海记》《白蛇传》《金雀记》《玉簪记》《风筝误》《奇双会》《翡翠园》《铁冠图》《昭君出塞》《长生殿》《南柯记》《渔家乐》《狮吼记》等,为昆曲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言慧珠

言慧珠(1919~1966),蒙古族旗人,祖籍北京。我国20世纪著名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夫人。其父为民国初年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言菊朋。言慧珠曾拜梅兰芳为师,得梅兰芳实授真传。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戏曲学校副校长。与俞振飞合作演出的昆曲剧目有《墙头马上》《百花赠剑》等,颇受各界好评。

张继青

张继青(1938~),上海市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杰出的昆曲旦行表演艺术家,1984年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国家一级演员,主要供职于江苏省昆剧院,曾任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剧协第三、第四届理事。

张继青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昆曲演员,为“继”字辈。她先学苏剧,后专攻昆曲,曾拜尤彩云、曾长生为师,并师从沈传芷、姚传芗、俞振飞等大家。她的表演含蓄蕴藉,唱腔刚柔相济,韵味隽永。她在昆曲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而她的代表作则是《牡丹亭》和《朱买臣休妻》。她所塑造的崔氏,不是一个简单的负心女子,而是具有多个侧面及内心矛盾复杂的人物形象。

《惊梦》《寻梦》《痴梦》三折戏的出色表演,不仅为张继青赢得了“张三梦”之誉,也为其奠定了在昆曲旦角中当之无愧的“头牌”地位。张庚先生在看了张继青《牡丹亭》后,专门撰文《从张继青的表演看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原理》,把一个艺术家表演的个案上升到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原理加以阐述,认为“从她身上看到了中国戏曲有着内心体验的好传统,能够用高度的技巧,把演员对人物的体验表现在舞台上”。

沈世华

沈世华(1941~),生于上海,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师从周传瑛、朱传茗、姚传芗等“传”字辈昆曲名家,并得到俞振飞、周传铮等诸多名家的亲传和指点。她与江苏张继青、上海华文漪并称“南方昆曲三名旦”,可谓实至名归。擅演剧目有《思凡》《琴挑》《断桥》《牡丹亭》《西园记》等。

与其他“大师”不同的是,沈世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并不是主要活跃在舞台上,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昆曲教学第一线。她常年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直接担负“传承”使命。她自幼入浙江昆剧团学习,是“世”字辈重要的传承人,也是昆曲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硕士生导师。

华文漪

华文漪(1941~),昆曲旦行表演艺术家。1986年,她在昆曲《玉簪记》中饰演陈妙常,摘下中国戏剧最高艺术奖“梅花奖”。1997年,她在白宫获得美国政府最高传统艺术奖,是该奖首位华人艺术家获得者。

华文漪,这三个字在昆曲界是非常响亮的。她受业于朱传茗等名家,主攻闺门旦。作为“昆大班”学员,她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小梅兰芳”之誉。在她的艺术人生中,塑造了一系列古典女性形象,如杜丽娘、陈妙常、白素贞、杨玉环、李倩君、费贞娥、李桂枝、柳氏、唐婉、蔡文姬等。华文漪的扮相端丽,嗓音华美,其表演有张力而蕴藉,追求自然。台湾著名学者王安祈教授对其《惊梦》有“江流宛转绕芳甸”之形容。

1990年代,她与人合作在美国洛杉矶创办“华昆研究社”,通过多种形式将昆曲艺术有系统地介绍给美国观众。自2006年起,华文漪加盟由白先勇策划制作的新版经典昆曲《玉簪记》,并担任艺术指导。

梁谷音

梁谷音(1942~),浙江新昌人,昆曲旦行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供职于上海昆剧团。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一、第五两届上海戏剧“白玉兰表演艺术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任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梁谷音嗓音甜润,表演细腻动人,善于刻画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

她本工花旦,师承沈传芷、张传芳、朱传茗等,还学了正旦、闺门旦,戏路很广。她是一位性格演员,在昆曲舞台上塑造了《思凡》中的小尼姑、《烂柯山》中的崔氏、《潘金莲》中的潘金莲、《描容》中的赵五娘等具有鲜明性格特点而又思想感情复杂的人物形象。

P106-110

序言

戏曲由一体而万殊的300多个剧种所构成,这既是戏曲的民族特色之所在,也是戏曲能够生生不息、历久不败的奥秘之所在。从剧种方位切入,比单纯从文本体制方位去研究戏曲,或许更能切中肯綮,更能洞察戏曲作为舞台艺术的本质。刘祯先生主笔的《昆曲史话》便是一部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的剧种学著作。

史论结合是该书的第一个特点。该书的第一部分“昆曲的形成与发展”是对昆曲历史进程的纵向考察,属于艺术史学的范畴;“昆曲演唱艺术”“昆曲经典剧目”“昆曲的传承与保护”则选取若干重要的横切面,分别对昆曲的文化身份、舞台表演、经典剧目、艺术特色、继承创新、理论研究等进行理论分析,大体属于艺术哲学的范畴。作者深谙“没有理论的事实是迷糊的,没有事实的理论是空洞的”,对昆曲历史进程的“记述”没有离开理论观照,对昆曲艺术特质的概括则时时顾及其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形”,因此,尽管书稿字数不多,但因有纵与横两个向度,有经过选择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有不俗的理论判断,故能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把握论述对象。

关注舞台是该书的第二个特点。剧种学是侧重从声腔和舞台方位关注戏曲的专门之学,《昆曲史话》一书充分体现了这一学科特点和作者的学术眼光,不仅列有专章论述昆曲舞台的演唱艺术,而且在其他章节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昆曲经典剧目”一章,主要以通行本《缀白裘》所收录的折子戏为考察对象,指出这些折子戏是乾嘉以来舞台上热演的剧目,其舞台演出已不同于原先的文学底本。为了说明这些舞台经典与文学经典的关系,作者将其与《六十种曲》本进行了细致的对比,阐明乾嘉以来昆曲克服冗长松散之弊、“以舞台艺术为中心”的新变以及这种变化所取得的成就,揭示了这种变化的历史动因,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乾嘉传统”的内涵,并对昆曲这一剧种的实际生存状态也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

关注现状是该书的第三个特点。昆曲是我国现存剧种中最古老的门类,早在乾隆年间就已开始走向衰微,但新中国成立以来,昆曲这一古老剧种曾几度营造具有轰动效应的艺坛景观,一是《十五贯》对濒临死亡的昆曲的“拯救”,二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青春版《牡丹亭》的全球热演。作者不仅对这些重要事象给予了足够关注,而且对当下对待昆曲的不同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进行了分析,对伤害昆曲本体的“创新”提出了批评,对当下的昆曲研究进行了“扫描”,认为,昆曲的抢救、传承与保护实乃当务之急。这不仅为当下的昆曲艺术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昆曲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对其他剧种的艺术实践也具有启发意义。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武汉大学教授  郑传寅

后记

应中国戏剧家协会之约请,我与我的博士后马晓霓副教授在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2013年合作完成了《中华戏曲·昆曲》一书,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扬州古籍线装产业有限公司联手出版(线装本,凡二册)。去年深秋,我们又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话》丛书编委会之约请,在《中华戏曲·昆曲》一书的基础上编撰《昆曲史话》。

相比于原书(《中华戏曲·昆曲》),《昆曲史话》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动:第一,我们删去了原书第二章“昆曲与文人文化”,将原书第三、第四章前移为第二、第三章,新加入第四章“昆曲演艺大师”。同时对原书大小标题进行了适当改动(比如将原书第五章的标题“近年昆曲之文化现象”更改为“昆曲的传承与保护”),以与“新书”的要旨相合。第二,根据《中国史话》丛书的要求,我们对原书中过于专业化的文字进行了全面的修改,以求通俗易懂。此外,还将原书中置于书前的图片依照正文内容插入文中,并根据需要增删了部分插图。

《昆曲史话》以普及为主,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本书第一、第四、第五章由我撰写,第二、第三章由马晓霓撰写,序则诚请著名学者、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教授郑传寅撰写。在编撰的过程中,还得到毛忠博士的支持。图片主要由我拍摄,部分得到友人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的帮助。在此,对于他们热情的帮助和支持,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是为记。

刘祯

2015年12月26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