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的世界》是作者郎绍君专著《齐白石》的姊妹篇。此书在《齐白石》一书的基础上重新结构,增删而成。内容包括齐白石生平迹历、齐氏的思想、个性以及艺术作品(包括绘画、书法、篆刻、诗文)的评介,分作24个章节标题概括之,较之《齐白石》一书,增益了齐白石传略、齐白石的亲子情、卖画、交友、画草虫、花鸟、山水、人物、书法、诗歌等专章。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适应大展之需,将展品一一作了分析性评介,涵盖了大量作品图像与文字释读,所收录作品大多出自中国美术馆和北京荣宝斋的收藏,皆为真实可信的代表性书画。
| 书名 | 齐白石的世界/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郎绍君 |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齐白石的世界》是作者郎绍君专著《齐白石》的姊妹篇。此书在《齐白石》一书的基础上重新结构,增删而成。内容包括齐白石生平迹历、齐氏的思想、个性以及艺术作品(包括绘画、书法、篆刻、诗文)的评介,分作24个章节标题概括之,较之《齐白石》一书,增益了齐白石传略、齐白石的亲子情、卖画、交友、画草虫、花鸟、山水、人物、书法、诗歌等专章。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适应大展之需,将展品一一作了分析性评介,涵盖了大量作品图像与文字释读,所收录作品大多出自中国美术馆和北京荣宝斋的收藏,皆为真实可信的代表性书画。 内容推荐 郎绍君著的《齐白石的世界》分为24个章节,内容包括齐白石生平迹历、齐氏的思想、个性以及艺术作品(包括绘画、书法、篆刻、诗文)的评介,全书语言朴实无华,耐人寻味。 目录 自序:我和齐白石研究 齐白石传略 综论 不管人间有是非——齐白石和时代潮流 何用高官为世豪——齐白石与官 何处清平著老夫——齐白石对太平生活的渴望 大士由来不可知——齐白石与佛道鬼神 异香俱从苦寒来——齐白石的个人奋斗与处世态度 画到慈乌汗满颜——齐自石的孝亲敬师 老为儿曹作马牛——齐白石的亲子情 寸心如诉故人知——齐白石的交友与知己 草间一粥苦经营——齐白石的节俭生活 神仙不作作鸳鸯——齐白石的爱情生活 刻画论钱为惜生——齐白石的润格和卖画生涯 食叶蚕肥丝自足——齐白石绘画艺术的渊源 十载关门始变更——齐白石的衰年变法 听惯空山纺绩声——齐白石的草虫 下笔如神在写真——齐白石的花鸟 卅年删尽雷同法——齐白石的山水画 扫除凡格总难能——齐白石的人物画 半如儿女半风云——齐白石艺术的风格特色 望白云家山难合——齐白石的乡土情结 窗前容易又秋声——齐白石艺术的生命表现 磨石书堂水亦灾——齐白石的篆刻历程 昆刀截玉露泥痕——齐白石篆刻的风格创造 乍看舞剑忙提笔——齐白石的书法 诗思夜深不厌苦——齐白石的诗歌 作品析览 《群仙图》 《持扇仕女》 《衣冠人物像》 《遗响白云》 《石榴》 《芙蓉游鱼》 《天霞似旧时》 《草虫册》(八开) 《栗树》 《不倒翁》 《渔翁》 《检书烧烛图》 《稻草鸡雀》 《松鹰》 《荷花鱼戏图 《菊花八哥》 《蝶花图》 《白菜》 《莲蓬蜻蜓》 《松鼠》 《人物册》 《海棠》 《忆母图》 《鼠子啮书图》 《棕榈麻雀》 《鱼戏图》 《篓蟹》 《柳溪鸬鹚》 《秋瓜》 《四喜图》 《贝叶工虫》 《铁拐李》 《九秋图》 《筠篮新笋》 《牡丹蜜蜂》 《花卉鱼虫册》(十五开) 《花卉草虫册页》(八开) 《荔枝》 《笔砚茶具》 《枫叶秋蝉》 《玉米草虫》 《菖蒲青蛙》 《东方朔》 《茨菇群虾》 《萝卜蚂蚱》 《君寿千年》 《牵牛花》 《樱桃》 《青蛙》 《小鱼都来》 《朱砂梅》 《荷花鸳鸯》 《雨耕图》 《延年》 《不倒翁》 《茶花》 《牡丹》 《萝卜豆荚》 《仿爨宝子书》 《篆书》 齐白石年表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师曾肯定齐白石不同流俗的绘画,支持他走自己的路。这大合齐白石意,二人遂成莫逆。白石常到陈师曾的槐堂书屋,讨论艺术上的问题,请师曾给自己的画提意见。他虽年长12岁,但深感学问、见识不如师曾,便虚心向他请教。陈师曾本人的绘画,从沈石田的粗笔风格和石涛、吴昌硕等强调个性与生命表现的画家求借镜,纵横勾斫,气势强悍,理论上则主张“宁朴勿华、宁拙勿巧、宁丑怪勿妖好,宁荒率勿工整,纯任天真,不假修饰”。这些都使白石有一种志趣相投的亲切感。他离开北京时有诗道:“槐堂六月爽如秋,四壁嘉陵可卧游。尘世几能逢此地,出京焉得不回头。”在北京,白石常与樊樊山一同看戏、叙谈。他把自己写的诗拿给樊山评阅,樊山劝他出集,并写了一篇序文。序中说“濒生书画,皆力追冬心。今读其诗,远在花之寺僧之上,真寿门嫡派也。”十年后,《借山吟馆诗草》印行时,便以樊山文为序。 白石在北京还认识了法源寺道阶和尚、衍法寺瑞光和尚,画家凌直支、汪霭士、陈半丁、姚华、王梦白,书法家曾熙,诗人易实甫、罗瘿公、罗敷庵兄弟和名医萧龙友等。但也有一位自命清高的名士,看不起他的出身和作品,骂他没有书底子,诗不通画也粗野,有时当着面就讥笑他。他心里气闷,却忍着不与之争。只在纪事诗中写了“作画半生刚易米,题诗万首不论钱。城南邻叟才情恶,科甲矜人众口喧”。他的印章“君子之量容人”亦由此而来。 这一年的十月,白石回到家,茹家冲寄萍堂已被抢劫一空。他刻了一方印“丁巳劫灰之余”,盖在劫余的书画上。他写诗说:“衰老始知多事苦,乱离翻抱有家忧。相怜只有芙蓉在,冷雨残花照小楼。”(《昔感》) 第二年二月,张敬尧部占领湘潭,兵匪之乱更甚。附近的歹徒也放出风说:“芝木匠发了财啦,去绑他的票!”“惊恐之余,他悄悄带着家人,躲到紫荆山一个亲戚家,在几问茅屋里隐匿起来。后来他曾描写那时的情状:“遂吞声草莽之中,夜宿露草之上……绿蚁苍蝇共食,野狐穴鼠为邻。如是一年,骨与枯柴同瘦,所有甚于枯柴者,尚多两目,惊怖四顾,目睛莹然而能动也。”①这年7月24日,始归家居住,寄萍堂更是满目疮痍。“借山虽好时多难,欲乞燕台葬画师。”1919年初春,只身出居北京。这就是他后来常说的“窜于京华”。 1919至1922年间,齐白石在京先后租居法源寺、龙泉寺、石镫庵、观音寺诸寺庙。“法源寺徙龙泉寺,佛号钟声寄一龛。谁识画师成活佛,槐花风雨石镫庵。”而后,又租住过西四三道栅栏、太平桥高岔拉的私人房屋。直至1926年底,买了西城跨车胡同15号住宅,才算安定下来。其间,于1919秋,在朋友胡南湖和妻子陈春君的关心支持下,纳胡宝珠为副室。②1920年,白石携三子良琨、长孙秉灵来北京读书。是年识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著名学者林琴南。1921年冬,胡宝珠生子良迟,是为白石第四子。1922年,陈师曾应邀赴日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将齐白石的画带去,受到日本和国外收藏者的欢迎,卖价之丰厚,大出意料。从此白石的画在北京就卖得很多了。他写诗纪念说:“曾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平生羞杀传姓名,海国都知老画家。”1923年夏,好友陈师曾突然病逝,他极为震惊,很长时间陷在悲痛怅惘之中。直到晚年,还一再追忆和师曾的友谊,说:“穷苦的日子里,朋辈对我帮助最大、对我友情最深挚的莫过于陈师曾,他是第一个劝我改造画风和帮助我开画展的人。”① 居北京的前几年,与白石交往较多且对他有所帮助的乡亲旧交,以夏午诒和郭葆生为最。他们与政界、军界有较多联系,经济条件好,有能力支持困境中的老友。1922年11月,白石得知郭葆生逝世的消息,在日记中写道:“朋友之恩,声名之始,余平生以郭五为最。”夏午诒曾是君主立宪的积极主张者,后又入曹锟幕。齐白石1920至1924年间与曹的书画交往,正是夏午诒牵的线。② P20-22 序言 以宏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思考方式,通过学术探求,超越当代社会功利,承续传统人文精神,努力寻求新时代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理想,是文化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们,正是以“推陈出新”学术使命的担当为己任,关注文化艺术发展实践,求真求实,尽可能地从揭示不同艺术门类的本体规律出发做深入的研究。正因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们的学术成果,才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曲折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聚散沉浮,但秉持学术自省、求真求实和理论创新的纯粹学术精神,是其一以贯之的主体性追求。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扎根中国艺术研究院这片学术沃土,以学术为立身之本,奉献出了《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国美术史》、《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话剧通史》、《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建筑艺术史》、《美学概论》等新中国奠基性的艺术史论著作。及至近年来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中国近代戏曲史》、《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中华艺术通史》、《中国先进文化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等一大批学术专著,都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十多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出版学术专著至少在千种以上,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处于大变革时代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者们以自己的创造智慧,在时代的发展中,为我国当代的文化建设和学术发展作出了当之无愧的贡献。 为检阅、展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们研究成果的概貌,我院特编选出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丛书。入选作者均为我院在职的副研究员、研究员。虽然他(她)们只是我院包括离退休学者和青年学者在内众多的研究人员中的一部分,也只是每人一本专著或自选集入编,但从整体上看,丛书基本可以从学术精神上体现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一个学术群体的自觉人文追求和学术探索的锐气,也体现了不同学者的独立研究个性和理论品格。他们的研究内容包括戏曲、音乐、美术、舞蹈、话剧、影视、摄影、建筑艺术、红学、艺术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学等,几乎涵盖了文化艺术的所有门类,学者们或以新的观念与方法,对各门类艺术史论作了新的揭示与概括,或着眼现实,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当前文化艺术发展趋向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洞见。丛书通过对我院近年来学术成果的检阅性、集中性展示,可以强烈感受到我院新时期以来的学术创新和学术探索,并看到我国艺术学理论前沿的许多重要成果,同时也可以代表性地勾勒出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及其理论研究的时代轨迹。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我国唯一的一所集艺术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艺术学术机构,始终以学术精进为己任,以推动我国文化艺术和学术繁荣为职责。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改变了单一的艺术研究体制,逐步形成了艺术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全院同志共同努力,力求把中国艺术研究院办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在这样的发展格局中,我院的学术研究始终保持着生机勃勃的活力,基础性的艺术史论研究和对策性、实用性研究并行不悖。我们看到,在一大批个人的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我院正陆续出版的“中国艺术学大系”、“中国艺术学博导文库·中国艺术研究院卷”,正在编撰中的“中华文化观念通诠”、“昆曲艺术大典”、“中国京剧大典”等一系列集体研究成果,不仅展现出我院作为国家级艺术研究机构的学术自觉,也充分体现出我院领军国内艺术学地位的应有学术贡献。这套“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和拟编选的本套文库离退休著名学者著述部分,正是我院多年艺术学科建设和学术积累的一个集中性展示。 多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几代学者积淀起一种自身的学术传统,那就是勇于理论创新,秉持学术自省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以贯之的纯粹学术精神。对此,我们既可以从我院老一辈著名学者如张庚、王朝闻、郭汉城、杨荫浏、冯其庸等先生的学术生涯中深切感受,也可以从我院更多的中青年学者中看到这一点。令人十分欣喜的一个现象是我院的学者们从不固步自封,不断着眼于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新问题,不断及时把握相关艺术领域发现的新史料、新文献,不断吸收借鉴学术演进的新观念、新方法.从而不断推出既带有学术群体共性,又体现学者在不同学术领域和不同研究方向上深度理论开掘的独特性。 在构建艺术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基础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家们,在中国画、油画、书法、篆刻、雕塑、陶艺、版画及当代艺术的创作和文学创作各个方面,都以体现深厚传统和时代创新的创造性,在广阔的题材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及艺术探索的独创性等方面,都站在时代前沿的位置而起到对当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引领作用。无疑,我院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的活跃,以及近十多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方面的开创性,都为我院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鲜活的对象和更开阔的视域。而在我院的艺术教育方面,作为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首家艺术学一级学科单位,十多年来艺术教育长足发展,各专业在校学生已达近千人。教学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注重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注重治学境界的养成及人文和思想道德的涵养。研究生院教学相长的良好气氛,也进一步促进了我院学术研究思想的活跃。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与学术研究并行,三者在交融中互为促进,不断向新的高度登攀。 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艺术研究院将不断完善发展的思路和目标,继续培养和汇聚中国一流的学者、艺术家队伍,不断深化改革,实施无漏洞管理和效益管理,努力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知识创新、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尊重学者、艺术家的学术创新、艺术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艺术研究领域拿出更多科学的、具有独创性的、充满鲜活生命力和深刻概括力的研究成果;在艺术创作领域推出更多具有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具有时代标志性和代表性的精品力作;同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人才,真正把中国艺术研究院办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和促进我国艺术与学术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14年8月26日 后记 《齐白石的世界》2002年初版于台北羲之堂。今收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再版。在校对原文的同时,因字数超过文库限定,删去了“作品析览”中的部分图像及其解说文字,并对与删去部分有牵连的个别“析览”文字作了修订。所删作品,皆为私家藏;留下的作品,皆为中国美术馆和北京荣宝斋藏。被删之作,大多是齐白石代表性真迹,不得已而为,只能深表遗憾。 此书初版以来,学界对齐白石的研究又深入了一步,特别重要的,是陆续出版了北京画院、北京文物公司、北京荣宝斋及海内外私藏齐氏书画与篆刻作品,拍卖市场也出现了很多佳作。其中北京画院所藏齐白石手稿的面世,提供了既往不知和所知甚少的文献材料,对齐白石生平和艺术的研究尤有价值。此书的再版,本是借助于这些图文资料增删修订的好机会,但因时间急迫和个人身体原因,无法如愿,也是一件无奈的事。 郎绍君 2016年雨水节于红松书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