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社会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和拓展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大学-产业-政府-公众四重螺旋视角下的慈善捐赠社会创业创新方面的应用性研究,使得中国社会进一步转向更加繁荣昌盛、和谐有力、长治久安的运作实现?为此,我们通过对慈善捐赠问题的国内外大范围事实、经验、理念以及各种争论见解进行比较研究,深入探讨如何使得中国社会由一个较为彻底的从二元对立型社会到多元开放型社会的过渡,也即将对从非稳态的哑铃型社会转向稳态的橄榄型社会的转型过渡提供积极的建言献力以及可行的政策启示。
王成军所著的《社会创业(基于四重螺旋的捐赠大学研究)》将聚焦在四重螺旋的视角下,对“慈善捐赠”在西方发达国家构建社会稳定中的历史考察、案例分析、当代贡献及其运行的动力机制进行专项挖掘和综合梳理,并将所得的一些实践经验及其理论凝练提升运用到中国当代的慈善捐赠社会创业创新实际运作当中,以此形成一定的系统卓越切入研究,从而更好适应当今国内社会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升的态势需求,协同增强中国的政府、企业、大学、公众的国际竞争力。
王成军所著的《社会创业(基于四重螺旋的捐赠大学研究)》探讨梳理了在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一公众四重螺旋框架下的慈善捐赠与大学创建成长的社会创业这一核心议题。为此,在给出了一个研究设计后,从几个引例出发,对所要研究的内容涉及的一些关键概念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行了一定的挖掘和界定,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基础框定和价值分析。
继而,较为详尽地给出了这方面社会创业的外来经验。当然了,这里主要揭示的是美国300多年来的公众、企业家捐赠在其私立大学的创建与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我们也试图给出中国这100多年来私人资本、民间力量对于中国教育发展、学术成长乃至一些大学创建与运营方面的积极努力、不断探索的良性互动、良好表现。
而这其中,私人资本如何能有效捐赠大学(含私立和公立),即推助中国大学真正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演变过程及其机制形成中发挥更好的、积极稳健的作用,这一议题是我们该项研究所长久考量和试图解决的最为紧要的纠结之所在。
第一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重要性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意、目标、重难点
第五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引例若干
第一节 “纽约关怀”的“大衣行动”
第二节 如何做义工
第三节 冰桶挑战赛
第四节 费尔南德雕像
第五节 杨晓云救狗惹争议
第六节 歌手姚贝娜雕塑在武汉落成
第七节 “犬口救童”真相
第八节 “挟尸要价”的背后
第九节 “青岛天价虾”游客捐出5万元奖金
第十节 中学生的自助——收集废品筹资近10万元资助160名同窗
第十一节 美国穆斯林为枪击事件遇难者筹款传递善意
第十二节 “9·11”现场的麦当劳——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十三节 给自由女神像洗澡
第十四节 给公路加条纹
第十五节 好撒玛利亚人
第十六节 曙光足球队
第十七节 可汗学院
第十八节 柯柏联盟学院——学费全免的私立大学
第十九节 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全球最土豪的大学
第二十节 密涅瓦大学的创建
第二十一节 奇点大学的来临——录取率2%,比哈佛大学都难进
第二十二节 张磊夫妇向耶鲁捐款8888888美元
第三章 问题情境
第一节 企业家誓言——“我是企业家”
第二节 社会企业
第三节 社会创业的历史溯源
第四节 社会创业的早期努力
第五节 慈善的生活哲学
第六节 慈善的宗教起源
第七节 慈善的历史关照
第八节 科学慈善——“好心办坏事”的逻辑及其可能的规避
第九节 三种利益分配机制下的第三次分配
第十节 第三部门的界定
第十一节 第三次分配中的慈善捐赠
第十二节 慈善捐赠中的问题意识
第四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会创业概念及其相应理论
第二节 三重螺旋研究进展及其四重螺旋的演化倾向
第三节 公众参与:作为四重螺旋中的第四螺旋
第四节 企业慈善捐赠及其相应影响因素
第五章 外来经验
第一节 卡内基范式:从“由穷到富”到“由富到贵”
第二节 洛克菲勒的慈善哲学及其捐赠踪迹
第三节 威廉姆斯学院何以成为全美最好大学
第四节 美国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怎么建起来的
第六章 中国实践
第一节 南开之父张伯苓
第二节 张謇的转型及其南通奇迹
第三节 洛克菲勒与北京协和医学院
第四节 一厘米主义、走不出的晋商以及朱清时南科大实验
第五节 李嘉诚与三个大学的创建
第六节 俞敏洪与其耿丹学院尝试
第七章 管理启示
第一节 捐赠中国的两种态度及其行为表现——洛克菲勒的热情与卡内基的冷漠
第二节 国内大学的分类分层亟待研究——威廉姆斯学院案例研究的当代启示
第三节 涉及慈善捐赠与大学成长的中国社会创业150年回顾
第四节 基于四重螺旋的捐赠大学社会管理动力提升展望及其可能的良性举措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