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封信 为什么要“率子成龙”?
韩意:
经过之前九封信的讲解,对于爸爸“率子成龙”的理念,不知道你是否已有心得?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相当于本单元的最后总结,不把它搞清楚了,就谈不上对全部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下面,爸爸就和你一起研究研究:为什么要“率子成龙”?要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家长们为什么非这样做不可?
一提到“率子成龙”,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只有一字之差却更加脍炙人口的成语——望子成龙。“率子成龙”与“望子成龙”,这两者无疑都包含着对子女的殷殷期望。但细究下来,它们为实现“成龙”目标而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迥然有异,彼此之间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就拿后者来说吧,一个“望”字虽然含有多种意思,但这些解释几乎都属于消极被动的范畴,积极主动的味道实在不多。比方说,如果把这个字理解为盼望,那么仅仅像朱自清的散文《春》那样地“盼望着、盼望着”,我们就真的能如愿以偿地把成了龙的儿子盼来么?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有力的行动,希望的肥皂泡虽然美丽却只是一个幻影,在与现实的磕碰中难免一触即破。这种守株待兔的育儿模式(如果说“寄予厚望”也能算是一种“教育”的话)脱胎于唯心主义,其实就相当于换了个马甲、变一种形式的烧香拜佛。可惜的是,唯物世界不承认“心诚则灵”的逻辑,就算你磕头磕出一脑门血,现实也不会因此有丝毫的改变,照样还是该怎么着就怎么着。
再比方说,如果把“望”字解释为观望,那么这个词就多少有点儿跟在后面看热闹的意味,无形中把家长的身份定位成一个“看客”。在前面讲过的,爸爸强调“成龙”并非只是孩子的任务;而置身事外、甘当观众的家长们,恰恰就违反了这一原则。按照这类家长的想法,只要履行了抚养义务,为子女创造出尽可能好的教育机会,那就算是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接下来的事情嘛,与我无关——怎么折腾全凭孩子自个儿,教好教坏那都是老师们的工作。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不在少数,如此偷懒又怎能够配得上为人父母的资格!
当然啦,同样是观望,还有一类家长明显要强上不少——他们不满足于袖手旁观,多数情况下也很乐意走到跟前“掺和掺和”。不过他们所谓的“掺和”并非身先士卒,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监督、督促的初级阶段,充其量也不过扮演了监工的角色,距离模范家长的境界还差着好大一截。碰上具体事情,他们常常不自觉地使用双重标准——一边严厉地要求子女这不能做、那不能做,一边却带头违反自己一手定下的规则。难道什么事情都是未成年人不能做而成年人做了就没关系么?我不承认这种逻辑。为了更好地看清此中悖论,我们不妨就着几个例子简单说说。
比如:小孩学习不能偷懒,大人却可以不求上进、贪图享乐?小孩要远离酒精,大人不妨敞开肚子、想喝就喝?小小年纪耍钱决不能容忍,不到爸爸这个岁数怎么可以赌博?电子游戏浪费时间,你不能染指;爸爸玩个通宵你管不着,就是爷爷来了也拿我没辙……以上这些听起来像是笑话,其实每一幕都来自于我们真真切切的生活。这样教育子女能有说服力吗?如此“望”子成龙,最终结果恐怕只能落个望梅止渴、毫无所得。
韩意,分析完“望”字的含义,是时候该转到正题,研究一下“率”这个动作了。按照爸爸的理解,这个字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是率领,二是率先。下面,爸爸就围绕这两层意思,向你大致地作一番解说。
首先,正如俗话讲的那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人领着和自己摸索,一个事半功倍,一个事倍功半,两者的差距不能以道里计。日常的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接受一对一辅导的,确实要比闷头自学的省力很多。在古希腊,成年男子往往会和未成年男子结成一对组合,前者对后者负有教导义务,在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影响,承担着导师、父亲、兄长等多种职责。同样的,“成龙”的道路固然坎坷,但如果有当爸爸(妈妈)的在前面打头阵,父(母)子(女)俩就可以更顺利地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在“率子成龙”的过程中,家长其实也并非只是单方面的输出——通过相互切磋,教学相长,不仅在结伴同行的时候不会感到寂寞,更有望
实现1+1>2的非凡效果!
其次,除了引领、带领之外,“率子成龙”的“率”字还意味着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不管是“成龙”,还是其他事业,“同志们上!我掩护!”之类的口号都不具有太多感召力。光动口不动手,那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李克强总理倡导的“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再次强调了那句朴素的真理“百说不如一做”。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方法无非就是踏踏实实地做个楷模!P39-42
“率子成龙”教育理念,为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创新注入了新理论、新动力、新模式。
——栾传大
中国伦理学会中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率子成龙:一个年轻爸爸给孩子的40封信》涉及当今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切合实现中国梦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就孩子成长涉及的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习惯培养等作了精彩阐述,问题抓得准,道理讲得实在。
——王文琪
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秘书长
从望子成龙到率子成龙,是由被动的、不自觉的家庭教育,向主动、科学的家庭教育转变的过程,是家长自我教育和教育子女相结合的良性教育过程。“率子成龙”这个崭新的家庭教育观,有望引起中国家庭教育的重大变革。
——徐念庸
北大附中原校长顾问、教育督学
“优质教育”之我见
吉林油田高中校长、北京市21世纪实验学校校长、中国教育技术学会中学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徐念庸先生是位德高望重、成就卓越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他数年前写过一篇《夕阳夙愿》,通过自己的回忆,引发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探索“优质教育”的真谛,集全社会之力一同促进优质教育的推广与普及。有感于徐校长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热忱,我试图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会,将我对优质教育的理解,及对子女的教育规划略举数端,供广大家长朋友、教育工作者参考。
断不可狭隘的教育责任
按照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据此以谈,似乎只要肯花钱供孩子上学,法律规定的教育义务就算履行大半。于是家长所殚精竭虑的无外乎尽其所能为孩子提供最佳的教育机会,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呵护与奉献,环顾全球,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匹敌。这种期待之切、呵护之深、奉献之诚,简直让人不可思议。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父母堪称模范。
但如果将责任二字仅限于此,则对于为人父母之重,仍似有所未尽。在我看来,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教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人格的塑造、思想的启蒙,还是习惯的培养、知识的增进,家长的作用都无法替代。据我的观察,中国家长在督责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可谓遍地“虎妈”(耶鲁大学华裔教授,以一本《虎妈战歌》介绍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引起轰动)。但说到言传身教,则多半不尽如人意。不难理解,如果家长天天打牌搓麻,即便发现孩子痴迷网游,也没有理由怪罪老师;自己在工作中吊儿郎当,就算孩子成绩再差,也没有资格指责学校;大人没理想、没追求,哪怕孩子再萎靡颓废,都没有道理抱怨社会。总而言之,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不应全部委诸教育机构以及教育从业人员。家长所应扮演的角色,不仅是资助者和监护人,更应该是行为的榜样和精神的导师;父母所应承担的责任,不仅是金钱与精力的付出,更应该是道德的引领和人格的浸润。
对于家长来说,有时会猝不及防地遭遇到这样一种尴尬:当你正眉飞色舞地历数刻苦学习带来的种种好处——宽敞的房子、漂亮的车子、体面的位子等等——孩子一句“你小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学习” 当时能把你噎死。为了避免如此尴尬的事情降临在自己头上,建议不要总是用“我这辈子就算这样了,你可要给我争气”这句话要求你的子女。孩子的成长不缺少反面教材,真正明智的做法是知耻后勇,用实际行动向孩子证明——只要努力,什么时候都不嫌太晚。同时,你难以弥补的遗憾更会让孩子进一步意识到:既然选择努力,为何不尽量早点儿?
良田万顷,不如遗书一箧;黄金满籝,无若授子一经。为了更好地履行教育责任,我决心将“望子成龙”的被动企盼,转化为“率子成龙”的主动引领。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我汲汲焉期望于后继者的,是“学二代”的身份传承。面对着布满整个墙面的书橱,图书的数量或是装帧的精美都不足以让我自豪。真正让我骄傲的,是这些经年累积的印刷品从不曾局限于收藏和装饰的附加功能,而是真正回归于传播教化的本质属性。通过自身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希望我的子女未来也将拥有同样的骄傲,对学习抱有相同的热情。
断不可伤害的学习热情
在我的记忆中,学习绝对算不上一件好玩的事情。小学六年,中学六年,高等教育六年,我寒窗苦读十八年,好不容易才算“逃离”了学校。如果刚毕业那会儿有人问我“读够没有”,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够了!够了!”甚至有时候做梦又回到高中时代,醒来后竟会狂拍胸口,嘴里一个劲儿地念念有词:“还好是在做梦!幸亏不是真的。”
究竟是什么让上学成为我们的噩梦?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学习的热情?或者用“失去”这个词儿本身就不够准确,这样的热情,我们也曾拥有过吗?
事实上,曾经的我们并不缺少这种热情。儿童天性好奇,总喜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满意的回答,他们还要刨根问底儿,每每让家长不胜其烦。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少。不是因为懂得越来越多,而是某种东西压抑了我们的天性,让我们逐渐丧失了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天性的丧失随着年纪的增长日益严重,连累着最终失去对学习的原始热情。
大学毕业之后,我曾经和前荷兰驻华大使安东?斯密森东(AntonSmitsendonk)先生一起工作(担任其助手)过一段时间。大使先生当时已年过古稀,却仍然坚持学说汉语、学写汉字,还能熟练地使用电脑,甚至鼓弄些我都没见过的时髦软件。有一天我们外出办事,他突然指着楼道的一扇门问道:“你走过这个门吗?”我摇了摇头:“从来没有。”为什么不试试?他建议我们放弃乘电梯,改走一条新路。这个提议让我大吃一惊。其实这扇门我天天路过,但是却从没有想过要推开它。长久以来,我已经陷入了“出门直奔电梯”的路径依赖,从没有意识去打破这种思维惯性。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提醒了我,将我的思维窠臼劈开了一道裂缝。
为什么不?大使先生的反问引发了我长时间的思考,在我脑子里打了一连串问号。为什么一位祖父级的人物可以时刻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而我这个年轻人却没有?为什么大使先生的激情和活力似乎永不枯竭,而我年纪轻轻却暮气沉沉?难不成正应了那句广告语——“70岁的人20岁的心脏,20岁的人70岁的心脏”?
伴随着这一连串问号,我开始反思如何能重新找回遗失已久的学习热情。于是在“逃离”学校两年之后,我居然心甘情愿地再次捧起书本,不为了应考,也不为了学分,只是单纯地享受那份阅读的愉悦。透过绵延的历史长卷,我惊讶于孔夫子的“入太庙,每事问”,感动于死囚黄霸恳请狱友夏侯胜传授《尚书》时的执着求索。身陷囹圄仍讲论不怠的两位西汉大儒,用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留给后人无尽的感慨唏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毫无疑问也是优质教育的捷径。对于孩子的学习热情,现在的教育体系不是在保护,而是在伤害;不是在培养,而是在打击。学习不只是人生某个阶段的事情,而应该贯穿整个生命。为了让热情不至于太早枯涸,我不打算用重复的课外辅导、繁重的家庭作业透支孩子的学习热情。如果我能将大使先生眼中闪烁的璀璨光芒,经由自己,在孩子的眼眸里持续释放,我认为我的“优质教育”就算成功了一半。因为不缺热情,也就不缺动力。学习像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行为一样成为一种需要,创造力就会汹涌澎湃,中国教育最大的短板就不愁没有补足的那天。
断不可忽略的悟性培养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据说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只用十年时间便对中国典籍从目不识丁变成烂熟于胸,甚至可顺诵,可倒背,还能现场记忆现场表演,曾引来无数中国家长驻足围观。在四百年前的万历年间,科举考试“大纲”要求的,不是了解,不是熟悉,而是要完全背诵。如果能拥有泰西儒士利玛窦这般神技,孩子何愁榜上无名?于是家长们蜂拥而至,忙得利老师实在辅导不过来,只好写了本《西国记法》作为自学教材,总算稍稍宽慰了老一辈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之情。
几百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正如梁启超曾经指出的,中国教育向来注重训练记性,而往往忽略培养悟性,这种教育方法的不当是导致国人创造力缺乏的直接根源。在梁先生看来,训练记性是“窒脑”,培养悟性是“导脑”。“导脑者脑日强,窒脑者脑日伤,此西人之创新法、制新器者,所以车载斗量而中国殆几绝也。”信哉斯言!
在一期访谈节目里,我偶然听说了于丹父亲的教育方法,深受启发。阳春三月,年幼的于丹在父亲的怀抱中,绕着杏树从各个角度观察那盛开的花朵。人动了,花儿似乎也跟着动了,勃勃生机映衬出盎然春意,这就是所谓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呀。噢!小于丹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启发式教育让她瞬间悟出了“闹”字的妙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点评的,真可谓“境界全出”。
这堂生动而又经典的教学课,让我禁不住也想“噢”上一声。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于丹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因为她从小接受的,是她父亲“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式教育。在于丹的成长过程中,从不缺少悟性的培养,自然也就不缺创造力的源泉。
我认为,于丹的父亲应该成为中国家长的榜样。记性与悟性,两者对于孩子的成长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废。如果一味强调死记硬背,那培养出来的不过是工具性人才,而塑造不出更有价值的创新型人才。于丹谈起经典来脱口而出、滔滔不绝,说明她的记性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她对《论语》《庄子》的个性解读,更证明了她的悟性从不曾被机械记忆所湮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圣人2500年前的教诲,不正契合了当前“优质教育”的需要?举一反三的悟性培养,无疑是推行“优质教育”的关键一课。
教育责任、学习热情、悟性培养,我对“优质教育”的刍荛之见,以上这些其实并非全部。阅读好文章让人“不知倦”,看到差文章则“唯恐卧”。为了不至于产生催眠作用(没准已经产生了),我决定暂且搁笔,放弃用长篇大论来折磨读者。耐心看完、不胜困意的您,不妨也抽空思考一下“优质教育”,若是我的砖头落地后能引来您的一方美玉,也算成全了本人的一点小小功德。
韩冷
韩冷著的《率子成龙(一个年轻爸爸给孩子的40封信)》围绕“率子成龙”的主题,通过理念阐述、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习惯培养等4个单元共40封信,讲出了一位年轻爸爸对子女成长、成才的理解,以及关于家庭教育的一套新思路,观念新颖,富有启发意义。
全新教育理念,成就更好的自己!
资深教育专家:王文琪+栾传大+徐念庸倾情推荐。
与孩子平等对话·做子女良师益友。
韩冷的这本《率子成龙(一个年轻爸爸给孩子的40封信)》讲出了一位年轻爸爸对子女成长、成才的理解,以及关于家庭教育的一套思路,观念新颖,富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