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赵匡胤)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路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刘路著的《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赵匡胤)》是一部全景展示赵匡胤一生的通俗历史传记作品。作者参考了大量史料和今人研究结果,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赵匡胤传奇的一生。在以故事为主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从后周到北宋初年的重大事件,内容翔实可靠,见解精辟深刻。作者的“纪录片叙事”与“主角视角”的写作手法,也使全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强。

内容推荐

《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赵匡胤)》由刘路著,讲述了:自秦汉以来,历史的车轮无不是碾轧着血腥前进,每次王朝更替就是又一次的杀戮。但一个行伍出身的将领却兵不血刃,创造了历史。

他是开国皇帝,结束了割据却未完成统一大业,竟能与秦皇汉武一较高下;他是一棍平天下的马上皇帝,却重用文臣,开创崇文抑武的治世传统;他是政治赌徒,精心谋划“被迫”黄袍加身,却以仁义治国,开创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发达的时代;他是帝王,也是“大哥”,权力角逐中,良知责任和济世情怀两不误。

他就是结束了五代群雄割据,开创了两宋盛世的太平天子——宋太祖赵匡胤。

目录

引子:皇帝难当

第一章 初入仕途,站稳脚跟

 一 牡丹花开动京城

 二 跟郭威,学郭威

第二章 搭起班子,坚守忠诚

 一 血战高平,一战而成名

 二 编练新军,编练赵家军

 三 从征淮南,武略与文韬

 四 北伐幽蓟,最后的忠诚

第三章 陈桥惊变,黄袍加身

 一 谁来管枪

 二 箭在弦上

 三 天命所归

第四章 重建秩序,巩固政权

 一 安官惠民,共享大宋开国

 二 逼反二李,立威赵氏天下

 三 杯酒释兵,重立天下秩序

 四 出征荆湖,初步整肃朝纲

第五章 外乱内争,重整山河

 一 幕后的光义

 二 台前的赵普

 三 六十六天平蜀

 四 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六章 大宋新政,帝国初稳

 一 改革需要循序渐进

 二 皇帝的反击

 三 “双赵新政”进入稳定期

 四 赵匡胤经济学

第七章 威震寰宇,如日中天

 一 北汉还是南汉?

 二 最后一次亲征

 三 大宋皇威浩荡

第八章 卧榻之侧,烛影斧声

 一 中书外,权相落马

 二 卧榻侧,岂容他人

 三 雪夜中,烛影斧声

尾声

后记

附录

 赵匡胤与中外的帝王

 古今地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后唐同光四年(926)二月初的一个夜晚,刚刚重现光辉的月牙依旧显得单薄。贝州城内外,除了点点灯火,四下里一片阴沉。偶尔有火光摇曳,照映在守城士兵的脸上,似鬼煞般的表情更为这样的黑夜平添了几分阴霾。’

守城士兵皇甫晖所属的部队戍卫期满,本当回乡休息;但因遭到皇帝猜忌,被迫继续屯戍贝州。皇甫晖心情抑郁,在营中赔钱又欠了一屁股债,遂利用士兵的不满,煽动叛乱。贝州的士卒一呼百应,胁迫效节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抄掠贝州,然后黑压压地杀向后唐陪都、河北重镇、皇甫晖的老家——邺都兴唐府。

邺都被叛军的喊杀声所吞没时,后唐的国都洛阳却仍然沉浸在咿咿呀呀的戏文里。后唐的前身乃割据河东地区的晋国,李存勖为晋王时,以励精图治、用兵如神而著称。他曾击破契丹、桀燕(卢龙军),威压河北三镇,吞并后梁、前蜀,缔造了五代诸朝的最大版图。只是,自从“晋”变成了“唐”,晋王变成了唐帝(唐庄宗),李存勖也变成了“*2XT”。他宠信伶人,整日在听戏与唱戏中醉生梦死,朝政荒芜。

混乱中,李存勖起用了备受自己猜忌的宗室名将李嗣源。可当李嗣源率领后唐的精锐之师到达邺都前线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为了邀功请赏,后唐的士卒竟然与叛军里应外合,参加了叛乱;更具戏剧性的是,叛军新拥立的首领,竟然就是前来平叛的李嗣源!

然而,这样的荒诞剧在当时不过是家常便饭。魏州兵变(邺都原名魏州),也不过是唐末五代以来,数不清的地方兵变之一。

五代十国,是一个四分五裂、烽火不断的时代。而酿成这个混乱时代的始作俑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唐明皇李隆基。

距离此时的一百五十余年前,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也一手缔造了

“安史之乱”。唐朝末年,内有士人党争、宦官乱政,外有军阀割据、藩镇兵祸,其中又尤以藩镇闹得最凶。老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揭竿而起,最后出了一个“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将大唐皇帝都赶出了长安城。

一直韬光养晦的新老藩镇这才踊跃起来,打着“保家卫国”的旗号,趁机扩大自己的地盘。天祐四年(907)四月,黄巢降将、割据河南的梁王朱温(朱温曾被唐朝赐名朱全忠,称帝后改名朱晃)终于废掉唐哀帝自立,改国号梁,史称后梁。割据河东的沙陀族人晋王李克用,则与朱温连年征战成为世仇。最后,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战胜了朱温的儿子,以恢复唐室的名义,重建“唐国”,史称后唐。

后梁与后唐,都是五代时期的“正统”王朝。

所谓五代,说的是当时黄河流域的五个小朝廷,分别是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晋(936—946)、后汉(947—950)、后周(951—960)。其中疆域最大者为后唐,一度将势力扩展到辽东、四川,但这个版图很快就崩溃了;最小者为后梁,辖区不出传统的“中原”之地。而以时间论,享国最久的后梁不到十六年,最短的后汉更是只有区区三年多——为中国正统王朝短命之最。它们不过是一个个大型藩镇,根本没人拿它们当“朝廷”。但它们毕竟代表着中华正统,因而被修史者合称为“五代”。

五代之外,还有“十国”,包括江淮地区的吴(又称南吴、杨吴)和南唐(后改国号江南),江浙地区的吴越,福建地区的闽,荆湖地区的荆南(又称南平、北楚)和楚(又称南楚、马楚),川蜀地区的前蜀(曾以汉为国号)和后蜀,岭南地区的南汉(曾以越为国号),以及山西中部的北汉。这十个割据政权有的自立为帝,与五代小朝廷分庭抗礼;有的接受五代朝廷节制,名义上向“中央”称臣纳贡,接受“中央”册封,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各自为政、世袭罔替的割据政权。

至于十国之外,割据者更是多如牛毛。它们称霸一方,忽起忽灭,令人眼花缭乱。整个中国版图,支离破碎。从普通士兵,到藩镇节度使,再到禁军大将,叛乱此起彼伏。

“王政不纲,权反在下,下凌上替,祸乱相寻,藩镇既蔑视朝廷,军士亦挟制主帅,古来僭乱之极,未有如五代者。”清人赵翼可谓一语中的。正是由于“王政不纲”,由于秩序的破灭,由于“权反在下,下凌上替”,皇甫晖才能劫持赵在礼造反,邺都内外的叛军才能劫持李嗣源叛变。

同光四年四月初一,洛阳被浓浓的黑烟吞噬。绛霄殿下,旧主人李存勖的尸骨,早已在火光中化为灰烬。在李嗣源开进洛阳的最后时刻,李存勖昔日宠信的伶人背叛了他,杀死了他。那时,留在李存勖身边忠心耿耿抵抗叛军的,不过李彦卿、王全斌等十余人。

叛乱结束了,但乱世远远没有终止。无论是发起叛乱的小卒皇甫晖,还是抵抗叛军的将校李彦卿、王全斌,他们并不知道,在这样的乱世,究竟要打杀到何日,未来会如何?

当然更不知道,后来会是一个名叫赵匡胤的人改变了这一切。

而冥冥中,魏州兵变的最大“受益”者——李嗣源首先和赵匡胤扯上了关系。

李嗣源(称帝后改名李亶)在废墟中继承了后唐,因为统御有方,去世后得到“明宗”的庙号,被后世称为五代第二明君,仅次于那位名垂青史的改革家周世宗。

李嗣源本是个斗字不识的文盲,四方奏章都要委托心腹重臣、枢密使安重诲来诵读。但安重诲的水平也不高,李嗣源只好另设端明殿学士的职位,让儒士冯道、赵凤担任此职,给自己当顾问。

但李嗣源与冯道们的努力,并没有使后唐的局势发生根本性转变。其中有三股势力叫他头疼不已。

一股势力是彪悍武夫。自唐朝均田制度崩溃后,兵源枯竭,中央政府一蹶不振。各地集行政、财政、司法、军事等大权于一身的节度使们不断招募职业士兵,拥兵自重,甚至自立为帝。高高在上的皇帝老子,一夜之间尽人可做。悍将安重荣曾大言不惭地发出过这样的豪言壮语:“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另一股势力是老兵油子。节度使赖以割据的职业军人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最拿手的绝技是逼迫老板给自己发奖金。老板若不同意,轻则被炒,重则丢命。然后他们再拥立一个肯出钱的老板。李嗣源就是这样被士兵拥上皇位的。唐末以来,“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局势愈演愈烈。

还有一股势力是贪忍文吏。与武人相对的是文人。生在武夫当国的时代,宣讲“礼义廉耻”的士大夫只好收起自己的长篇大论,秀才遇见兵,活命才是硬道理。文化人想明哲保身,刀笔吏却想大捞一把。大多数刀笔吏受教育不多,执政后热衷于党同伐异和搜刮民脂民膏。P2-4

后记

说来也巧,大学正儿八经写的第一篇论文就与宋朝有关,如今正儿八经写的第一部书又与宋朝有关。

对于我自己而言,如果说大宋是一个被重新发现的朝代,那么赵匡胤就是一个被重新发现的开国帝王。

说大宋被重新发现,实在是因为儿时的记忆里,宋朝的印象太过欠佳。政治上保守困殆,军事上屈辱软弱,经济上放任兼并,似乎只有文化上靠宋词大放异彩。直到上大学时,才发现大宋是一个神奇的王朝,它的繁荣与开放超乎我对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想象,正所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先生语)。在它“造极”的背后,似乎孕育着传统中国走向近代文明的某种自发力量。

同样,大宋王朝的开国君主赵匡胤,也被重新发现。赵匡胤算得上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陈桥兵变”与“杯酒释兵权”几乎妇孺皆知,“金匮之盟”与“烛影斧声”也满足着人们对宫闱秘事的八卦之心,至于花蕊夫人的花边新闻更是不胫而走。当然,与赵匡胤的名字紧紧绑在一起的,还有大宋空前的中央集权。

他出生在军人横行、国家颠覆、洗城屠城皆习以为常的时代,却造就了“一着黄袍遂罢兵”的传奇;他生于禁军军官之家,却走上了一条自己闯荡天下的自强不息之路;他以职业军人而坐上皇位,却号召全天下文武百官读书;他以拨乱反正之心而君临九州,却以不紧不慢之策行渐进改革;他以一武夫而夺得天下,却开创了一个令后世文人羡慕不已的文明江山。

在那个看不到希望的时代,他以敏锐的洞察力顺应潮流,以莫大的胸襟与勇气,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天下。他通过创建一个后门阀时代的新秩序,开创了两宋三百年的璀璨辉煌。故虽天不假年,大业未竟,终与秦皇汉武唐宗齐名中华。

他是一个可爱的皇帝,讲义气,有气度,江湖气重,以至于在民间艺术里,他不像一个九五之尊,而更像一位行走江湖的大侠。在中国帝制时代,这极为罕见。

他所推行的政策将权力不断向中央集中,但在他的时代,这种集中仅以防范华夏分崩为宜,而从未像他的继任者那样,因噎废食,矫枉过正。

当然,赵匡胤也有遭人诟病甚至令人发指的一面。辜负周世宗、逼死张琼,他于私德有亏;而对宗室、高官滥用职权(不仅限于贪污腐败)的无原则纵容,对“赎买权力”政策的无限制推行,以及开宦官执掌特务机构的先河,都成为他皇帝生涯中无法抹去的污点。

自北宋以来,有关赵匡胤的史料可谓汗牛充栋,后世相关的专著与论文更是不可胜数。我以两《五代史》《宋史》《东都事略》《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六部史书为根本,参以其他别史、笔记、政书、文集等史料百余部,力图接近历史上最真实的赵匡胤。

此外,笔者借鉴了邓广铭、王曾瑜、张家驹、漆侠、张其凡、龚延明、谭其骧、何冠环、杜文玉、王育济、范学辉、李晓杰、李昌宪、王立群等先贤的学术成果,包括专著近五十种,论文两百余篇。因体裁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标明。我不敢掠人之美,在此一并致谢;而参考的书目和文章,亦将在个人博客中列明。

至于本书的写法,是受了纪录片的影响。在实体图书受到严重冲击的今天,笔者试图写一部看得见的历史读物,去接近历史现场,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因此,在叙述与分析之外,笔者加入了一些描写,包括人物的肖像、表情和穿戴,希望能与读者一起身临历史之境。个别地方还模拟了人物对话,为了与史书记载的对话相区分,大多数模拟的对话都没有加引号。

此外,书中还描写了一些客观环境。比如郊祀天地,是赵匡胤重建秩序的重要一环,突出表达了赵匡胤通过礼制儒化人心、巩固统治的心思。为了描写这个场景,仅仅查阅资料就费去多个晚上(可惜这部分因篇幅而删掉了)。

又比如写到建隆元年八月张永德入朝,赵匡胤与他游玉津园。笔者想重现玉津园场景,烘托二人相见时的心情。初查资料,发现宋朝皇帝有到玉津园看割麦的习俗,遂暂定写一个金灿灿的麦浪景象。这时遇到一个技术性问题——麦子在宋朝的中原八月到底熟没熟(古今气候往往不同)?一查不要紧,发现不但熟了,而且早割完了。据《文献通考》记载的后唐(929)一个征收赋税的命令,规定开封地区要在五月十五到八月初一之间,将夏税交齐,其中就包括大麦。后唐距北宋不远,气候相差不太大,具体时间也应该相差不大。后来详查《长编》,发现开宝六年(973)五月亦有赵匡胤在玉津园观看割麦的记载。于是放弃了麦浪。

接近历史就是如此之难,且不要说那些被阴谋家们文过饰非的人事史料,就是这种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观,离我们也是如此遥远。接近尚且如此,遑论还原。但只要我们秉承正确的史观,便有机会一步步接近历史的真相。

另外,我部分采用了“传主视角”,也就是部分人物和事件,是从赵匡胤的视角来看的。比如叙述周世宗郭荣。郭荣的政治才能,在中国历史上名列前茅,与赵匡胤不相伯仲,但书中并没有详写郭荣的政绩。一来因为篇幅所限,郭荣并非传主;二来因为赵匡胤身居殿前司,与郭荣的交集均在军务方面,那么赵匡胤时常看到的郭荣,当然就是南征北战、驾驭两司的周世宗。

又如叙述战争。写高平、淮南之役,侧重战术,因为当时赵匡胤是行军作战的军人;而宋朝建立后的统一战争,则侧重战略,许多战争的过程被略写,因为此时的赵匡胤已经转型为运筹帷幄的指挥者;写北伐北汉,赵匡胤虽然亲征,但笔者突出的却是他的反间之策,战场着墨不多;至于南汉之役,地处边陲,其人物与中原交集既少,影响亦不大,故一笔带过,着重于赵匡胤对岭南的善后工作;而笔及南唐,又换了另一种写法,在赵匡胤与李煜间不断切换,以二人的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二人志趣不同,导致国家命运的不同。

由于篇幅与体裁有限,笔者和编辑对书稿做了大量删节。在初稿时,曾详细注明了各个故事的史料出处,甚至参考的文章著作,现均已删除。又如一些大场面(如郊祀天地、检阅水军),或一些简单考证(如罢废宰相坐而论道之礼、曹彬征南唐前御赐密信、宋挥玉斧),笔者也不得不忍痛割爱。

此外,本书既是通俗讲史,许多历史公案,如陈桥兵变、金匮之盟,便都采取直叙方式,并未详录烦琐地考证。凡推论之言,往往会注明“史未明载”。

但是,不详录考证过程,并不代表没有考证,更不代表不需要考证。一切历史事实,均建立在对史料的考证基础上。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事实的尊重。

当然,这样写也必然存在许多问题,姑且算是一个试验吧。至于它的优劣,还要等待读者们的考验。笔者不是历史科班出身,对史料的鉴别选择、对历史的分析理解,也必有不妥之处,亦诚恳盼望读者不吝赐教。欢迎大家通过我的个人微信号(jsry324),随时向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最后,感谢重庆出版社所有为此书付出努力的工作人员。也借此机会,感谢将我抚养成人的爸爸妈妈,感谢近三十年来一直支持我、帮助我的亲人和朋友们。

我爱你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