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有关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回顾
2.1 有关公共服务供给的治理理论范式转换
2.1.1 治理理论的根基—公共行政学
2.1.2 传统公共行政—官僚制
2.1.3 新公共管理
2.1.4 新公共治理
2.2 PPP:创新中的地方治理提效升级
2.2.1 PPP概念
2.2.2 PPP的兴起
2.2.3 PPP机制分析
2.3 PPP的伙伴合作
2.3.1 公私对比与合作
2.3.2 伙伴关系
2.3.3 伙伴间博弈需要优化形成正和博弈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公共服务
3.1 有关公共的概念
3.1.1 “公共”的概念
3.1.2 公共性
3.1.3 公共领域
3.1.4 公共利益
3.1.5 小结
3.2 公共服务供给实践
3.2.1 公共服务
3.2.2 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3.2.3 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
3.2.4 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化
3.2.5 小结
3.3 自然状态下的公共服务自发供给
3.3.1 政府本质
3.3.2 无政府状态下公共服务的自愿合作供给
3.3.3 社会规范下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自愿合作供给
3.3.4 小结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掣肘
4.1 融资掣肘
4.1.1 政府融资
4.1.2 以传统方式融资支付基本公共服务导致供给低效
4.1.3 政府之间争夺财政拨付造成公共服务供给无序
4.1.4 小结
4.2 管理掣肘
4.2.1 最优政府规模
4.2.2 传统公共服务供给优化
4.2.3 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与公共性议题
4.2.4 小结
4.3 治理掣肘
4.3.1 官僚与政治程序
4.3.2 传统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收益分析
4.3.3 传统公共服务供给决策过程与帕累托效率分析
4.3.4 小结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对新公共管理反思下的PPP模式构建
5.1 融资构建
5.1.1 拉动民间资本跟进
5.1.2 非暴利但可接受收益
5.1.3 小结
5.2 管理构建
5.2.1 公私管理的替代性问题
5.2.2 政府与社会资本形成委托—代理关系
5.2.3 政府在PPP模式下的身份定位
5.2.4 委托—代理模型
5.2.5 小结
5.3 治理构建
5.3.1 PPP重效率但不唯直接效率
5.3.2 公私风险分担应是理想化目标取向下正和博弈和
专业化方案的探索
5.3.3 公私长期合作面临变数
5.3.4 问责可以敦促公私合作谨慎负责
5.3.5 小结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通过PPP的权力构建以实现其有效性与合法性
6.1 PPP伙伴共同制度供给
6.1.1 复杂而不确定情境中的理性合作者
6.1.2 政府与社会资本相互依存、独立行动和集体行动
6.1.3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供给、承诺和监督
6.2 PPP的权力制约
6.2.1 伙伴间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原则
6.2.2 以使用者权利制约提供者权力的原则
6.2.3 以法律制约权力的原则
6.2.4 以道德制约权力的原则
6.3 PPP的权力整合
6.3.1 PPP提供者伙伴间水平民主分权机制分析
6.3.2 PPP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垂直权威机制分析
6.3.3 PPP民主机制与权威机制的有机整合
6.4 PPP的有效性与合法性构建
6.4.1 PPP制度的法定化
6.4.2 PPP的共同价值观
6.4.3 PPP各个利益群体的同意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中国PPP前景:创新中走向地方善治的挑战与出路、建议
7.1 PPP在未来将成为主流治理工具
7.2 PPP应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7.3 高效实现公共利益是PPP的核心目标与机制优势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简介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简介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