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代英贤冯子健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秦邦道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溯源追宗

中国人本来都是华夏根祖炎黄二帝的子孙,同根同宗,一脉相承。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分化出几百上千个姓氏,用以区分各自的宗源,冯姓也是如此。

据考证,冯姓最早记载在周朝的《世本》一书中。

冯姓源自姬姓。据《后汉书》《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人毕万,西周时在晋国任大夫。当时,晋国被曲沃公所统一,晋献公迁都于绛(今运城市绛县)。随后晋献公野心勃勃陆续攻灭了周围许多小国,包括采用借虞伐虢之计,灭了虢(今河南省三门峡一带)虞(今运城市平陆县)两国。其中还包括西周分封的魏国(今运城市芮城县),晋献公将魏地分封给毕万,作为赏赐。

春秋后期,晋国六卿羽毛丰满,互相吞并。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三家分晋,毕万的后代毕斯执掌魏国,重新定都在今运城市安邑。公元前四。三年,魏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同时还将毕万的一子孙长卿封于冯城,即今河南省荥阳市。于是,毕万的子孙就用邑名冯作姓,是为河南冯姓,史称冯姓正宗。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今河南省新郑市)大夫冯简子,本姓归,因封邑在冯地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灭,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地,其后裔也为冯姓。冯姓郡望主要有始平郡、杜陵郡、颍川郡、上党郡、长乐郡、京兆郡、弘农郡、河问郡。冯姓在中国分布很广,因此冯姓在全国也属大姓,在《百家姓》中位列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之后的第九名,可见冯姓人多居广,枝繁叶茂。

综上可以得出,冯姓根祖在今河南荥阳一带。

荥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荥阳位于河南省中部,距河南省会郑州市仅15公里,与轩辕黄帝故里新郑市相邻。是中原名城,历史故地,与古河东一样,同属中华文明之源。历史上荥阳名人辈出,大法家申不害,唐朝文人郑虞,晚唐诗人李商隐均生于此。荥阳的物产极丰,河阴石榴、万山冬桃享誉中州,尤其是荥阳柿饼,驰名天下。

另据考证,冯氏准确聚集地在荥阳市城东南二公里处,日万全寨。

到了清朝年间,沧海桑田,云卷云舒,历史几经变迁,冯氏已不再是一个个诸侯国的领主,而成了千万个各自独立的家庭。这许许多多的家庭,有穷的有富的,有有文化的有没文化的,有从政的也有务农的,有高官厚禄之家,也有穷困潦倒之人。总之,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冯子健的祖先冯应,就是荥阳市万全寨人,祖上小有田产,也曾为官,算是书香门第。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冯应父亲因为反清复明遭人加害身陷囹圄,家产被查抄一空,一家人眼看家徒四壁,日子过不下去了,便只得骨肉分离,大难临头各自飞,分别到外地避难,以求保全之策,为冯家留个根。

冯应此时才刚刚十七岁,尚未婚配,家里遭此大祸,穷困潦倒,自然没有人愿将女儿下嫁于他。不过,这也是好事,孑身一人,干净利索,一人吃饱全家不饥,冯应没有后顾之忧和家庭拖累。家庭会后拜别祖宗牌位,一路向西而去。

冯应漫无目的,到底哪里才是他的归宿?一个才十七岁的青年自然心里没底,一片茫然。

一天,冯应在渑池县城街头溜达,见那里围了一群人,便心生好奇前去观看。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山西一个地方的银矿招工,管吃管住还发银子。天下竞有这等好事!冯应毫不犹豫立马就报了名,同招工者一起翻过扣门山,乘羊皮筏渡过黄河,来到锥子山下的三峰寺银矿,成了一名矿工。

中条山横亘在于山西最南端,山势起伏,群峰巍峨,景色秀美,尤其矿藏丰富,物产丰饶,是座宝山。

P17-18

后记

按照惯例,作者在作品付梓前,都要写个后记,我也不敢违制。

我的老家在黄龙寨,和冯子健的老家岔沟村隔着一个涧阳镇,也算是隔沟邻居了。我自小就是听着冯子健的故事长大的。虽然和冯老先生从未谋过面,但由于我的启蒙老师赵茹竹先生就是冯老先生创办四高小时的搭档赵道成之子,因此我有幸多次见过赵老先生。那是一位很有学者风度的老人,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冯老先生的影子。我上完小就在涧阳镇的龙王庙,教室就是冯子健先生盖的,我还在他盖的戏台上表演过节目,分享过冯老先生创办四高小的那份荣光。1963年上初二时,我还在岔沟采过风,那个时候,冯家的大部分建筑都还完整。我写的《民团的秘密》一文,还得到过老师的夸奖,说是篇“范文”。

参加工作后,我在曹川公社待了17年,时时刻刻都会听到人们对冯子健的一片赞扬声。因此,也时不时地以冯先生的言行和自己对照,力争能像他那样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办事,实实在在为民。及至退休以后,我在主编《平陆三区》一书时,对冯子健的感人事迹和英雄气概有了更全面详细的了解,愈发地被他感动。

我在晚年便有了如此的心思,想为老先生作个传,好像不如此便可惜了识的那几个字,白活了一世。而这一想法也得到了段毅平同志的首肯和举荐,受到冯家后人的请托,于是在400多天后,便有了这部26万字的《一代英贤冯子健》。

我乃一基层干部,只是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不高,要为人写传,实在是光屁股撵狼,胆大不知羞。但牛的性格,让我只知往前,不知后退,便大胆在关公门前耍大刀,孔圣人案头写文章。这部传记无论如何,了却了我积在心底多年的心愿。至于成功与否,自有读者评头品足。

“盲人没眼天眷顾,拙人自有能人帮。”好在我的人缘还不错,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和文友的不吝赐教,使我获益匪浅。经过了三次大改,七次小修,几易其稿,才使拙作变得不至于不堪入目。

在此,谨对参与本书修改的太原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吴国荣先生,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报社社长景五更先生,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马正先生,夏县祁家河中学退休教师郭发亮先生,平陆县政协原副主席王楚京先生,县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赵廉真先生,以及王克绪、祁苏刚、陆英敏、曹安怀、靳平凡、王武平、郑光熙、赵五定、郭丰艺、秦铁牛、李和平、葛世虎、马文荣等文友、乡党,表示诚挚感谢。也对县委宣传部、县党史办、县志办、县文联、县作协、县老干部局、县老年大学等部门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对他们在书稿座谈会上提出的真知灼见、建言献智,表示深深的谢忱。

同时还要对为本书作序的平陆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段毅平先生,山西省社科联副主席王志超先生,文学评论家、文化学者、作家蒋勤国先生,平陆县政协原主席赵旭光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他们的高度评价,使我诚惶诚恐,令我十分汗颜,我视之为无声的激励,鞭策我全身心投入书稿的完善。

更值得我感谢的是运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平陆县委书记郭宏,平陆县县长李旸在百忙之中,拨冗题词、画龙点睛,为本书增色添彩,更具有了传承意义。

最后,我还要感谢冯子健先生的五个曾孙乃骞、乃忠、乃杰、乃康、乃昶,是他们对先辈的崇敬和孝顺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支持着我,使我在近古稀之年完成了本书。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历史资料遗缺,且当事人年事已高,往事如烟,不少情节难以成章,未免遗憾。文字方面,承蒙山西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员荣亮同志尽力修正,以补不足。其余可能错讹之处,万望各位方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2017年5月25日于寒舍古虞幽居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人物表

楔子

拓荒先祖

 第一章 溯源追宗

 第二章 植根冯家凹

 第三章 择居马泉沟

 第四章 创业岔沟村

工业先驱

 第五章 孩提时代

 第六章 求学之路

 第七章 淘得首金

 第八章 成家立业

 第九章 掘地寻宝

教育先导

 第十章 搬神腾庙

 第十一章 四高诞生

 第十二章延师聘教

 第十三章 潮流涌动

 第十四章 满城桃李

抚众先贤

 第十五章公正断案

 第十六章 筹粮舍饭

 第十七章平定匪乱

抗日先锋

 第十八章 风雨满楼

 第十九章 炼狱铁骨

 第二十章 运城救援

 第二十一章 厉兵秣马

 第二十二章 张店阻敌

 第二十三章 垣曲转战

 第二十四章 西湾蒙难

 第二十五章 英魂归来

冯子健大事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鸣谢

序言

赵旭光

在翻阅《一代英贤冯子健》初稿时,我惊奇了:秦邦道这位老乡镇、老工业,怎么还是一位大文人、大笔杆?想起在近几年我主持召开的专题座谈会上,他对平陆的历史名胜、人文典故,侃侃而谈,如数家珍。既可谈出轮廓梗概,又可谈出来龙去脉;既有鲜明独到观点,又有清晰精辟表达。还想起他每年主持的平陆老年书画展和其他文化公益活动,都能讲得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当看完《一代英贤冯子健》后,我又有了新的发现,他的新作挖掘出了一位东山百年的骄子,描写出了一位流芳百世的贤达。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然而“人民”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蕴藏在一个草根群体上,体现在草根群体的典型代表人物上。“创造”也不是一个虚拟的术语,而是体现在跨越时空的谋划上,体现在发展前行的载体上。冯子健就是这样一位有血有肉、敢恨敢爱的人民典型,就是这样一位讲情讲义、能谋善断的代表人物。邦道兄不简单,他凭着敏锐的眼光,耐心的积累,广泛的收集,精细的梳理,笔下处处生花,文中篇篇出彩,写“活”了冯子健,传“神”了冯子健。“活”得让你感悟到冯子健不虚传,“神”得让你体会到冯子健不平凡。冯子健是东山人的骄傲,更是古虞儿女的自豪。是一代乡贤,更是一位英雄。

冯子健是一位值得传承光大的贤达。邦道同志把冯子健的短暂人生,奋斗轨迹刻画得细腻生动,活灵活现。冯子健的敢为天下先精神,突出表现在“先人一步”上,先贩小白豆、先炼瓷器、先挖石膏、先开煤矿、先办学校、先举抗日大旗。这些超凡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都充分表现了冯子健敢为人先不落人后的超人气概、超人眼光、超人胆识、超人智慧。冯子健的远见卓识,还表现在长远谋划上,他的雄心壮志是彻底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不是权宜之计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小利的小打小闹,而是从大局上寻找治穷治愚的根本办法。办学校就是他的治本举措之一。他的很多学生先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中流砥柱。平陆石膏赢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就是他闯出县门、跨出国门寻求经济大翻身的壮举。

冯子健的思想境界具体表现在“大德大贤”上。在《一代英贤冯子健》的字里行间,我们都会看到他“天下为公”的优秀品德。冯子健千方百计筹建学校,坦然面对一场场“公堂会审”,一次次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刚正不阿,制服刁民、泼妇,筹措米面粮油,救济灾民。他组团剿匪,保境安民,一桩桩感人事迹代代相传。如果说,实现家庭的殷实富裕,是一个人的“能力”见证,那么,为了公正、为了公平、为了公益,他不惜任何代价、不惧任何风险、不怕任何困难,则是他思想“境界”的见证。早在一百多年前,他就具有这样的品德、就有这样的举措,正是因为他身上固有的一种美德,一种精神。这种美德和精神不正是我们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需要的吗?不正是人民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精神吗?

冯子健对历史的最大贡献还表现在他挺身抗曰上。当日军铁蹄侵入平陆时,他以花甲之躯不惧生死一马当先,组织抗日游击队,浴血奋战,保家卫国,驱除鞑虏,视死如归。以维护民族独立为己任,把个人安危置于脑后,展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代英贤冯子健》,我越看越有味,越看越觉得他是位智勇双全、德才兼备的先辈,越品越感到他是位平陆百年来前无古人、未见来者的社会贤达。

《一代英贤冯子健》是一部值得古虞儿女好好品读的史书。邦道同志采取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编撰手法,既写出了冯子健的光辉历史,又写出了艰难困苦中的冯子健。在时代中把握冯子健,符合“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唯物史观。我们从中完全可以了解到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时代中的英杰。他在书中写出了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也写出了古虞内外的小背景,这些背景叙述了历史大趋势、大事件,讲清了一些名人、名村、名地、名产的起始演变。每一叙述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都是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品读之后让你觉得意犹未尽,余味无穷。

《一代英贤冯子健》是一本值得借鉴的范文。邦道同志把散文语言和平陆方言紧密结合,把时代语言和生活语言融会贯通,这种表现手法,相得益彰地再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冯子健。书中既有丰富的感情袒露,也有地道的方言表达,有些是画龙点睛、有些是一窥百目。张弛有度,疏密有致。洋洋二十六万字中,流淌着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生活热情,进发着他对文学创作的火热激情,显现了他厚积薄发的文学积淀。书中特别渗透着他对东山故土的真挚感情,对先祖先贤的敬仰深情。可能是这种情感的作用,他文中的语言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文中情节描述生动,引人入胜,完全避免了怪僻言词的“奇特”文风。文学反映生活、引领生活,创作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如何让文艺创作真正实现时代化、生活化、大众化,是文艺创作的理念问题、文学修养问题,也是作者的政治水平问题。《一代英贤冯子健》的语言风格显示了邦道兄忠诚的政治修养,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生活阅历,达到了古为今用、雅俗共赏,弘扬正能量,提振精气神的创作效果。

《一代英贤冯子健》让我很受感动,也很受启发,我愿把阅后的感悟写出来与读者共勉。同时也愿和同仁们、朋友们交流,向大家推荐。

权为序。

2017年5月20日于平陆寓所

(作者系平陆县张村镇人,地方文化学者,原平陆县政协主席)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平陆县东部山区出了一位大名人冯子健。他以超前不凡的思维,聪慧睿智的头脑,英勇果敢的性格,不畏强权的精神,兴实业、办教育、做慈善、平匪乱,反阎拥共,追求进步,做了许多轰轰烈烈,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大事、好事、善事。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他又以花甲之龄率领家乡子弟保家卫国,西伐张店,东征垣曲,抗击日军,奋勇杀敌,最后病逝于抗战前线,成为又一位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向死求生的大英雄。

秦邦道著的《一代英贤冯子健》以写实的手法,细致刻画了一代英贤冯子健波澜壮阔、英勇悲壮、充满传奇的一生。全书跌宕起伏、悬念丛生,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文字优美、乡味浓郁,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编辑推荐

《一代英贤冯子健》是一部值得古虞儿女好好品读的史书。作者秦邦道采取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编撰手法,既写出了冯子健的光辉历史,又写出了艰难困苦中的冯子健。在时代中把握冯子健,符合“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唯物史观。读者从中完全可以了解到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时代中的英杰。他在书中写出了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也写出了古虞内外的小背景,这些背景叙述了历史大趋势、大事件,讲清了一些名人、名村、名地、名产的起始演变。每一叙述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都是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品读之后让你觉得意犹未尽,余味无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6: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