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家庭作业的迷思
分类
作者 (美)艾尔菲·科恩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许许多多的教师和家长把以巩固知识、训练技巧为主要目的的家庭作业作为爱孩子的方式。在他们看来,只有取得成绩上的胜利才是教育的胜利,孩子才能获得美好的未来。艾尔菲·科恩著的这本《家庭作业的迷思》可以让你从这种“执着”中获得觉悟,如果你是一位肯倾听的教育者或者家长。这本书专讲作业这件事,作者以其犀利的观点、大量的数据来颠覆老师和家长们对于家庭作业的惯性思维,让读者重新思考家庭作业存在的意义。

内容推荐

《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系统审视了人们对家庭作业的通常辩解,比如提升成绩、巩固知识、训练学习技巧和责任感等。本书作者艾尔菲·科恩指出:没有任何一项上述假设实际上通过了研究、逻辑及经验的检测。本书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由于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对学习的一系列误解及对竞争力错误的关注,不仅使我们的孩子拥有越来越少的自由时间,而且使我们的家庭有了越来越多的矛盾。科恩告诉我们,应该反思孩子在学校及放学后的时间安排,以拯救我们的家庭及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目录

第一部 家庭作业的真相

 第一章 失去的童年

 第二章 家庭作业可以改善学习吗?

 第三章 写作业有任何课业之外的好处吗?

第二部 家庭作业存在的六个原因

 第四章 研究显示……

 第五章 没有提出的问题

 第六章 关于学习,我们还不知道的部分

 第七章 “更严格的标准”在家庭之间蔓延

 第八章 最好习惯它

 第九章 无所事事的手……

第三部 找回理智

 第十章 重新思考家庭作业

 第十一章 做出改变

试读章节

孩子在学校度过一整天大半的时光,回到家总还有功课得做。一旦停下来好好想想,就会发现这件事十分耐人寻味,但更耐人寻味的是,鲜有人真的停下来仔细思考这一切。

“写家庭作业”几乎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我们不仅要去问这件事到底有什么好处,更需要去研究为何它被视为如此理所当然。

人们总是假设“写家庭作业”可以带来较高的学业成就以及提升诸如自律和责任感等美德,然而,目前却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支持这个论点。正如本书稍后所提到的,支持的数据不是相当微弱就是不存在。即使如此,人们还是很少严肃、认真地讨论家庭作业的必要性,家庭作业的需求也不曾减少,甚至还越来越多了。

家长聚会时,经常会谈论到家庭作业。家长和教师会面时,不论是个别还是整班晤谈,家庭作业也是头几个被提出来的主题之一。如果想要让一场家长会座无虚席,只要承诺在会议中将建议如何处理家庭作业的问题,便能轻松达到目的。

同样,解决家庭作业困扰的书籍似乎总是有市场,书名通常有《家庭作业妙方:如何让你的孩子乖乖做作业》(The Homework Solution: Getting Kids to Do Their Homework)、《成功做完家庭作业的七个步骤》(Seven Steps to Homework Success)等。

家庭作业这个议题很明显有其严重性和迫切性,也让许多人感到挫折、迷惑,甚至愤怒。但是,尽管内心担忧焦虑,却几乎没有人质疑校方是否应该继续布置家庭作业。

请看看以下引自《父母》(Parents)杂志的一个段落:

如果孩子没被要求去学习毫无用处、毫无意义的事情,那么一般的学科是完全不需要家庭作业的。不过,一旦学校要求孩子记住几乎不重要或一点也不重要的大量信息,学习将变得缓慢而痛苦,校方因而必须转向家庭寻求协助,收拾他们自己制造的烂摊子。

该篇文章刊登于1937年第11期的杂志上,作者华许伯尔尼(Carleton Washburne)是一所学校的督察。他辞世之后,家乡伊利诺伊州维内卡镇(Winnetka)的一所学校甚至以他命名,仿佛要让世人明白,从那时开始人们的态度已经有了彻底的转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在人们浏览华许伯尔尼学校网站,所注意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家庭作业相关链接”。

当今主流报纸杂志的读者都相当清楚媒体是如何处理家庭作业这个议题的。举例来说,2004年第2期的《父母》杂志刊载了一篇文章,文章中完全同意所有儿童从一年级开始都应该有家庭作业,并且进一步提供实际可行的建议,帮助孩子“专心完成”指定的家庭作业。

任何一个对那些建议感到不满的人,可能会相当怀念20世纪20至40年代较常出现的尖锐批判和革新思维。可悲的是,似乎时至今日,我们还必须和当年的华许伯尔尼及其同僚一样,提出相同的辩论,来对抗不变的做法和假设。就一般学校教育而言,革新的理论不时在专家学者之间激起一阵涟漪,却从未真正进入大多数的美国课堂。学者态度的转变,抑或一般大众态度的转变,不一定代表学生的家庭作业数量将会出现巨大的转变。我们常会混淆“讨论了什么”和“做了什么”。

P3-5

序言

打破家庭作业的虚假神话

侯亮

法国哲学家雅克·马里坦(Jacques Maritain)在《教育在十字路口》一书中对教育的目的有清楚的描述,而且这种描述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他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意志,是关乎人的情感和幸福的。这样的教育才是让人获得自由的教育。

虽然我们也承认,他对教育的看法是直击问题核心的,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不自觉地偏向了对智力和技能的训练,繁重的家庭作业就是这种倾向的明证。

我们以为拉紧这根“绳子”,孩子就会在我们预定的方向上获得“飞翔”的能力,而我们也就尽到了应尽的责任。事实上,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

美国著名的“进步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艾尔菲·科恩(Alfie Kohn)参考了三百多种文献,写了一本薄而厚重的书,《波士顿环球报》用少有的郑重语气评价这本叫《家庭作业的迷思》的书—“它是这个国家的每位老师和校长都应该阅读的书”,因为它用实证的方式打破了家庭作业的虚假神话。科恩说,家庭作业不仅是孩子的负担,也是家长的负担,而我们应该寻找更好的方式去教育我们深爱的孩子。

存在即合理:家庭作业背后的“神话”

恐怕不会有人否认,小孩子大量的课外时间被作业所占据。如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家庭作业?人们会给出很多答案。问题是这些答案是道听途说的还是假设的。

艾尔菲·科恩在书中详细论证了家庭作业存在的六个原因,在看似存在即合理的家庭作业的背后,有着很多荒谬的逻辑。例如,人们总是假设“写家庭作业”可以带来较高的学业成就以及提升诸如自律和责任感等美德;家庭作业可以让父母了解学校的想法、课程内容和方针;家庭作业有助于学生改善学习技巧,做好时间管理;家庭作业是保持学生乃至学校竞争力的基础,放弃家庭作业会造成教师、学校和父母心中的恐慌,害怕孩子将落后于其他继续埋头苦干的学生等。

作者在书中指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哈里斯·科珀(Harris Copper)在1989年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项研究,并用一句话为这些研究做了总结—“没有证据显示,任何家庭作业会提升小学生的学业表现”。科恩说“这句话应该通过电子邮件传送到美国每个父母、老师和教育行政人员手中”,我想说越多的中国教师和父母看到这句话,就会有越多的小孩子们有可能享受到童年的阳光了。

科恩系统审视了人们对家庭作业的通常辩解,比如提升成绩、巩固知识、训练学习技巧和责任感等,并明确指出:没有任何一项上述假设实际上通过了研究、逻辑及经验的检测。本书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由于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对学习的一系列误解及对竞争力错误的关注,不仅我们的孩子拥有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少,而且我们家庭的矛盾越来越多。科恩告诉我们,应该反思孩子在学校及放学后的时间安排,以拯救我们的家庭及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科恩通过缜密的研究发现,这些看似美好的理由都立足于假设之上,而研究的结论却不支持这些假设。我们之所以把家庭作业作为一根促进学生成绩提升的“救命稻草”,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惯性和懒惰,我们不想负起作为教育者或者作为家长应尽的责任。我们想当然地把学习的责任留给了孩子,而不想去读懂我们的孩子,去激发他们的潜能。

繁重的家庭作业:放弃孩子的一种方式

台湾著名教师苏明进在《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中把如何让孩子热爱学习而不是放弃自己的秘密和盘托出。他说,要懂你的孩子,要看到他们的优秀,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很多人也在表达这样的观点,但事实上仍然在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在他们心里,使用这样的双重标准毫无愧疚之意。所以,许许多多的教师和家长把以巩固知识、训练技巧为主要目的的家庭作业作为爱孩子的方式。

在他们看来,只有取得成绩上的胜利才是教育的胜利,孩子才能获得美好的未来。在这种思路上“兢兢业业”的人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以孩子厌倦的方式爱孩子,实质上是在放弃孩子。

《家庭作业的迷思》可以让你从这种“执着”中获得觉悟,如果你是一位肯倾听的教育者或者家长。这本书专讲作业这件事,作者以其犀利的观点、大量的数据来颠覆老师和家长们对于家庭作业的惯性思维,让读者重新思考家庭作业存在的意义。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没有推倒重来的机会和可能,我们是否可以用假设来安排孩子的人生?当我们用大量的假设来说服自己逼迫孩子完成大量家庭作业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或许正在扮演扼杀孩子童年的角色?假如老师和家长对于家庭作业的理解是错误的,那么在真心疼爱孩子、希望孩子有好的“前途”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在做着未来会悔之晚矣的蠢事?

作者的一些观点或许会让一些老师和家长难堪。例如在书中第六章,“一个人越不明白教学如何运作,越不知道如何看出哪些学生遇到困难,他就越有可能认为测验分数很重要。我相信,对家庭作业的支持同样来自对认知科学、教育学和儿童发展的无知”。从这一点来看,留家庭作业或许是教师不合格的一种表现,或许是教师身处教育大环境中的随波逐流与无奈。

理智的家庭作业:应当给教育留白

把家庭作业作为促进甚至是挽救孩子学业的“救命稻草”的家长或者教师应该慢慢认识到这样的现实,那就是,你不放下这根紧握的“救命稻草”,你就无法获得新的教育途径。或许在放下它之前你要克服巨大的恐惧,但为了孩子的未来,还是值得去努力的。我们要从被动的无效的教育中脱离出来,走入主动的有效的教育中去。

通过《家庭作业的迷思》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为了家庭作业而做家庭作业”不是中国的专利,美国存在同样的问题,英国也有类似状况。书中提到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有一所名叫卡基费尔德(Cargifield)的学校,该校校长约翰·埃尔德(John Elder)观察到家庭作业让学生痛苦而叛逆,于是在该校去除了强制性的作业,同时父母也不再被迫帮助孩子做连他们自己也难以理解的习题。埃尔德说,在实行这项政策一年之后,“学生参加高年级学校入学考试的表现有显著的差异。数学和科学的考试分数提高了20%之多”。

或许有家长和老师会这样认为:孩子课余时间不写作业、不上辅导班,岂不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光?

对于这个问题,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这样回复的:“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而台湾学者黄武雄教授在《学校在窗外》中也这样说,“学校该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打开经验世界和发展抽象能力”。借助这个观点,其实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正在或者已经成为复制知识的机器。黄武雄教授接着说:“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这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玩乐园、打球、办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

对于给孩子“留白”,卢梭说道:“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以陶行知的观点来看,让孩子闷在屋子里写无穷无尽的作业恐怕不是很好的教育。

科恩在本书最后指出:“那些向来认为家庭作业是必要的人,可能不会接纳别人挑战他们的想法,至少在刚开始是如此。”然而,不论读者是否赞成,就如作者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欠所有的孩子一个以真相、以合理为基础的家庭作业政策。”

书评(媒体评论)

《家庭作业的迷思》是这个国家的每位老师和校长都应该阅读的书。……科恩引用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来支撑他的论题。没有任何一项研究显示家庭作业和独立思考之间有一丁点儿的关系。科恩指出,家庭作业不仅是孩子的负担,也是家长的负担。

——《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

科恩有理有据地论证了家庭作业可能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害的,因为它剥夺了一家人晚间在一起的宝贵的时光并且不给孩子留点时间做一个孩子应该干的事情。科恩指出,强制性的作业只会让孩子抗拒学校并且扼杀他们的智力和创造的好奇心。

——《出版人周报》(Publishers Weekly)

科恩针对家庭作业摆出了让人信服的事实。……此书很吸引人,资料丰富并且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创作的激情。作者进行了充分的调查(总共引用了300本参考文献),没有人比科恩更善于向现状发起挑战并且大声宣告“皇帝实际没有穿衣服”。

——《国际教育荣誉学会》(Kappa Delta Pi)

有过这样经验的家长会喜欢这本书:饭菜已经做好,却不得不等孩子做完最后一道数学题。科恩列举了我们关于家庭作业的设想并且把它们撕个粉碎,他一遍又一遍地证明:我们所接受的关于家庭作业的理论根本没有研究的支持。

——《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San Diego Union-Tribune)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