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方向转型,要求进行股权激励
从经营方向来看,现在的社会和以前真的不一样了。之前有种说法叫“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于是很多企业家整天都在寻找风口,其实现在的风口已经相对少多了。很多企业家整天喊着要转型,到处找商机、找好项目,甚至有些企业家决定转行,但往往是站在外面看的时候觉得很多行业都不错,实际上真正进入那个行业之后,却发现没有哪个行业是好做的,所以我奉劝企业家们一句:“转型不等于转行”。
更科学的企业转型的方向是要把企业做专、做精、做细。
在我看来,中国的企业家如果要分层次的话,能真正称得上企业家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企业家其实只是生意人。生意人的特点就是遇见好干的活儿就干,遇见不好干的活儿撒腿就跑。发现哪个行业赚钱了,就去做哪个行业,万一哪天这个行业不赚钱了,立刻就换一个行业来做。没有做专、做精、做细的意识。这种生意人算不得真正的企业家,但这种生意人在中国却数量庞大。
如何才能够让企业真正地做专、做精、做细?真正让企业家有工匠精神?这值得中国企业家们思考。特别是企业家如果想让所有高管跟你一起做专、做精、做细,就更需要一种精神。当然,做到拥有这种精神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企业家和员工都把企业当成是自己的家,才会愿意为此沉下心来,认真奉行工匠精神,而股权激励的方式,是赢得员工心的最重要基础。
竞争力创新转型,要求进行股权激励
企业转型的所有竞争力都来自创新。一群“老人”玩不过一群“小孩”的年代已经到来了。但是很遗憾,现在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员工,有几个是真正愿意沉下心来做创新的?不要说员工、高管,就是企业家又有几个真的愿意花心思去创新呢?而且有多少中小企业真的适合创新呢?要让一个人去创新,除非让他发自内心喜欢这项事业,或者是他自己的事业他才会尽心尽力,而如果想让员工像老板一样工作,就又回到了需要用股权激励解决的问题。
思维方式转型,要求进行股权激励
原来做企业是哪种产品好卖就生产哪种产品。现在做企业,很多时候必须倒过来思考。原来拍电影是一边写脚本,一边找演员,一边揽广告,一边拍摄。现在拍电影很多时候是反过来的,必须先把脚本写好,然后把所有广告拉好,所有演员和导演准备充分才去拍,资本为先。
应该这样讲,原来做企业的,很多时候是哪个产品好卖就做哪个产品,现在做企业很多时候是资本方看中什么样的企业,就把企业往那个方向引导。
很多企业家想融资,想找“风投”,但是又很难融到钱,很难找到“风投”,就是因为公司的股权、商业模式在一开始就没有设计好,导致很多“风投”或投资人没有看中。
倒过来思考问题,在经营方针方面,要有“结果思维”,要按照“风投”等资本方所关注的股权架构来设计,按照资本方关注的商业模式来调整商业模式,这样就更容易融到资。
一句话,人家要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就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而不是我们先生产了产品,再想办法去卖。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