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章节 她与我 必须坦承,我最早写她的那篇《她就是一代》,以下这段得罪了不少人。 “喜欢章子怡,需要一点条件。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本身不具备某些特点,很可能你不会感同身受地喜欢她。喜欢章子怡的人相对简单、执着、明确、决断,不理俗套,不循常理。如果你身处一个迷茫又庸常的人生里——看到章子怡,她的美无疑会刺痛你的双眼。” 此时,距离写下这段文字已经五年有余,彼此的人生看似已是沧海桑田:她结婚生子,做到了自己最想做到的几乎一切事情;我则离开了媒体,正式进入了电影行业内部,甚至在最初制作“卧虎藏龙”的电影公司有了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奇怪的是,外人看来或定义的巨变,我常常觉得本质从未变过。和写作不同,媒体从来未见得是我最爱的事情,就像拍电影、走红毯和拍大片也从来未见得是章子怡的最爱——但有时候看她的故事会知道,即便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走过一些路,你未必知道其中的辗转对一生的意义。 所以,要坚持走下去。代宗师》后不可错失的章子怡电影作品。 一部女演员演女演员,更是女明星演女明星的戏——很多场景与台词皆可比照与解读,让《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的“小六”这个角色,区隔开了章子怡演绎的其他命运同样颠沛流离的女性。通过戏中戏,人们窥视着他们想象中的女明星毫不“花好月圆”的日常——美不胜收,又让人心疼。 有风月场上浓妆的风光,也有被俘虏时素颜的孑立。 她就是那种每一帧都好看的、天生吃电影这碗饭的人。 有一场对着镜头的戏,她直视镜头后的准情人,说的却是另一个男人,仿佛道出了所有为爱情碎过心的女人们的心声,就像她的妆容,烟灰色的眼影与浆果紫的红唇,是炭火与冰冷的共存。“我看透了你所谓的博爱,表面上是宽容、友爱……其实为的是过你懒惰而自私的日子。我要的是一个有偏爱、有憎恨的男人。”是突然的低声婉转,“我不再喜欢你了,再见。” 私奔出城的车后座,她的辗转反侧,亦是心之所向——人人都以为她向来野心勃勃,其实她向往的不过一场罗曼蒂克。但一直要到片尾,在一排失魂落魄的幸存者中,她倏然抬头、识得故人,之后经过漫漫长廊、宛若人生的每一步抬首,你才惊觉: 她演活了一个人生迈出的每一步都颠沛流离的奇女子。 当我对人生缺乏一点决断或勇气的时候,就会想要去看看章子怡的电影。和她走过的路。 去年过年的时候,我去了我看过无数次的电影《卧虎藏龙》的拍摄地安吉。 终于去了,虽然它一直离我的故乡那么近——远远近近,就好像是电影与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经历和体会得太多了。作为媒体,一次看似行云流水推心置腹的交谈,多数时候不过是一种迅速建立又迅速消散的关系。至于能够几次相谈而相看不厌,就不只是缘分那么简单。 走进写有“天荒坪”字样的大竹海入口,竹林比想象中难走。竹子看似柔婉,随风绰约,很有几分《永怀赋》里“扬绰约之丽姿,怀婉娩之柔情”的样子。偶见一支竹要拼命够向另一株更高大的——好像《卧虎藏龙》里初出茅庐的玉娇龙对功力深厚的李慕白的挑衅,在它够到的那一瞬,便是命中注定。 柔婉也好,倔强也罢,只有站得足够高,你才能听见整片竹海的声音。风从耳畔和脸上掠过,可以看见散布野间的是星星点点的雪,阳光尽数落在竹林特有的叶子间。看过多少次玉娇龙迎面从天向地冲下来的镜头,但身为外人,我分辨不出一处李慕白与玉娇龙昔日缠斗过的地方。 我觉得到处都是,又都不。我只能想起和默念的是:心诚则灵。 开车赶在天黑前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烟火。火光一跃而下又婉约昂扬的姿态,好像当时竹林间的玉娇龙。反正,人生的高潮与低处,都会这么在起起落落间过去。张国荣曾唱过一首有关“明星”的歌,里面说:繁华相比/会发现谁值得不舍弃……原来再珠光宝气/无法代你/凡人拍不出的戏/令我没法忘记。明星宛若烟花,堪比烟花寂寞,谁说不是呢? 冬日的天际恍若隔朝换代地暗下来,而空中团团锦簇的烟花也迅速地消失不见。绚烂一瞬,喧哗一瞬,一切又归于沉寂。 这是新年,家家户户,炊烟正在升起——我觉得,这是人间烟火里最好的时刻。那一边,手机里,她给的新年祝福一点也不官方。她说:“妞,别的都不重要,只须心里留一个位置给彼此。” 事实正是如此。对于女明星,我写得一定比别人好吗?未必。多数时候,只是我看待她们的方式与所处的位置不同。 我想起来,认识这么久,我好像从来没有告诉过她,我看到她的最动人的一刻并不在电影里、放大了表情那么多倍的大银幕上,而是在她给女儿醒醒办的百日宴上,当日播放的一段视频里,她被求婚时的表情——我觉得,那个人生的特殊时刻里一闪而过的表情,是她给自己的:嘴唇被咬住一瞬,欲落泪却未下——好像演过的所有倔强、隐忍、深情的角色之大成,但,又不是任何一个角色。 那一刻,她真的只是她自己。 P4-7 书评(媒体评论) “丁天的文字总是会在不经意间穿过纸张直至内心,那是一股随心表达的真实感受和力量。喜欢丁天,不仅是因为她文字的穿透力,更是她倔强独立的个性,这个不服输,不怕阻挠的年轻女孩,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章子怡 “我永远都会记得在那个夜晚,在那部电影即将下片的时候,她走进影院,一个人再次看了那部电影。我有时候觉得我就像那个影片中坐在花园中的老人,好像在做选择时,刚好她就在我对面。她的书今天写出来了,推荐给大家,因为一些说不清楚的懂得。” ——黄磊 “也许她写的你并不是你,但她却帮你找到了你。” ——陈建斌 后记 直面真实:黄磊与《麻烦家族》——你终将面对你自己。 黄磊就这样出现在我面前,随意地盘腿一坐。 我看了看他,却没告诉他,那一瞬我想起的是周迅——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受访时都一样看似随性。那段著名的故事,1999年年末的那一天,他和周迅拍完《人间四月天》,去一个偏远小镇宣传,归程夜车上的广播仿佛命定般地预言了他们之后的《橘子红了》,“跨越干禧年的时候你跟谁在一起,你将和他一生纠缠不清”——《橘子红了》的最后一场诀别戏,媒体的稿子里黄磊是这样描述的:“她站在我旁边,忽然我觉得像过完一辈子,两个人站那儿像过完了一辈子。” 之前采访周迅的时候,我拿这段故事问过她。除了坦承林徽因是自己最喜欢、当时也最无把握演好的人物,周迅笑笑说:“你们说他这人,就爱把事情搞成这样,怎么弄?”我现在觉得,一个其实不那么食人间烟火的人,才会有那样的关于“一辈子”的幻而又幻的联想。 好,也不好。 好就好在,他不会有周迅那样担心演绎不好“林徽因那样的人物”的烦恼。 不好就不好在,麻烦总是与一个人的天分与思想成正比的,包括选择《家族之苦》这样的电影来翻拍的“麻烦”。我看着眼前这个人,早早便被人周知是“才子”的人——无论他周身有多少岁月赋予与积攒的烟火气,他身上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伤——区别只是,以前是文艺青年那般小情小调的哀伤,现在则是一种了解了这个世界后,悲天悯人的忧伤。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看出这个,但我看得出来。 他有一种矛盾与深情,而且,平日里他要把它们掩藏起来。 大约因为,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都始终没有自己想象或希冀的那样快乐。 所以,如今的人们去电影院,寻求的是刺激,是娱乐,是奇情,是借由幻象来淡忘眼前的生活——因为真实的日子,在这个一切成功与幸福都以数字来衡量的世界——现在连文艺创作,如电影和文字,也被以如此要求加入此标准的这个世界里——大多数人过得实在太不如意了。 但真实的人生,就是有很多不如意的麻烦事的啊,比暂时的忘却更重要的是,如何去面对人生的麻烦?这是我推荐每个人都坐到电影院里去看看《麻烦家族》的真心话。 直面你不敢直面的真实。 电影不是只能给你幻象。 要不是采访,我不会知道早就声名鹊起如黄磊,也走了一条如此漫长的、不为人知的电影之路。 18岁时演了陈凯歌的《边走边唱》,高开后却是低走,“上研究生是为了回避演戏”,直到姐姐的病危逼他直面了生活,开始出唱片和演电视剧。 30岁时“很想做一个导演”,《似水年华》原本是个电影剧本,但投资人说“你这个电影没人看,但是你的电视剧这么火,你把它改成电视剧就行”,“就愣写出了20多集来”。 如今黄磊45岁了,“我还是会想要拍那个电影,但是可能等我再老一点,等我的生命真的似水年华一样的时候”,而《麻烦家族》“是制片人拿着它撞到我怀里来了”,他在筹备戏剧节的间隙和媳妇儿猫在乌镇一起看了山本洋次的原作《家族之苦》,“其实看起来各个点都不像是我会去拍的一个电影,我的处女作,我要翻拍,又不是一个《初恋爱》的青春片,不是《巧克力》那样的文艺片(注:两个都是他筹备了很久但未能成拍的电影故事),不是《似水年华》那样的隽永……可我就觉得,我懂了那个故事。” 黄磊说,他这一版《麻烦家族》电影故事的核心,是国人感情上的“忽略”。 我想说,其实最不该忽略的,就是每个人自己的心啊,千疮百孔,却又万般柔软。 我没有告诉黄磊的事情很多,比如,但凡对电影有点情结的人都不会想到,电影成了如今的这个样子。 黄磊和我们,像我父亲那般喜欢山田洋次的《远山的呼唤》的人,都不例外。 一抬头,到处都是当年A Mei口中“手边可以放可乐的高级电影院”了; 一抬头,都是“不再是钞票随胶片咔咔转动”的数字拍电影了; 一抬头,拍个电影都得为票房拼命吆喝营销路演了,好像人人都可以拍电影了——只是,山田洋次说的“对电影的敬畏之心”,还在吗? 采访中,他说的以下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深刻到我现在就可以想象,它们会在今后无数个暗夜里跑出来,成为飞舞在脑海之外半空中荧荧发亮的星。 “凡是委屈求来的都不是全。” “哪一次选择不是人生的选择?都有可能是。” “反正你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选择和方式来做……表达要有,然后你也要有你自己的方式。我先要对我的表达负责——我将有一天,每个人也都跟我一样,将独自面对那一刻。” 这是那一场采访最后他说的。那是他全国路演开始的第一天,然后一大堆人涌进了房间,寒暄、签名、合影,我和摄影摄像师就这样一起被退到了外圈,更外圈……我没有想到最后的最后,他会在一大堆前推后挤簇拥他离开的人群中蓦然回首,对我挥手: “丁天,再见啊!” 那样知晓一切的疲惫与柔软,仿佛是很多次采访后我惊鸿一瞥到的聚光灯下的他们的缩影——是我不能明说只能暗察的部分,但只有这一次——我知晓了那也是我自己。 那天晚上,其实我有点难过。 就好像一切风流云散的关头,如每每电影散场,如亲见红毯撤去,如上一本书盛大地发布完的夜晚——“独自”的那一刻,早在你不自知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被冷风吹,被冷言评,回到家还是一个人,便觉得生活不能比此刻更难了——你看,人生往往就是被这些麻烦的小事打败的。 但能安慰到人的,往往也是小事,如一杯温暖的蜂蜜水,一段温暖如知己般的文字,或镜头。电视里在放一期《王牌对王牌》的节目重播,正好是黄磊家族对徐静蕾家族队——游戏无聊,但深情一刻也是深情的:一堆长大了的学生,齐刷刷重演当年入学向黄老师自报家门的场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红,对大众而言都是陌生的脸,岁月爬过他们曾经出类拔萃的脸,便更显出了残酷。 然后,我看见黄磊哭了。他向他们伸出拥抱的双臂,他们抱在一起,眼泪也流到了一起。 好像《麻烦家族》的最后一组镜头,看似圆满,其实不是。 父亲在床上睡着,神情安详如同初生的婴儿,母亲拉着他的手轻轻放到枕头上——从胳膊肘,到手指尖,到每一寸摩擦而过的肌肤,慢镜头晃过,迷离的歌声响起,在柔和的女声中,镜头也晃过了这个两人世界外余下的一切:有人又怀上了孩子,有人在顶着发卷嬉闹,有人在歌唱青春,有人是母女,有人在酒精与貌似爱情中忘却自己的年纪…… 这就是人生,麻烦不断、爱恨交织的人生:一群人的欢歌是另一群人的哀号,一群人的上路是另一群人的起舞,一群人的别过是另一群人的永生。所有的聪慧转眼是懵懂,所有的狂欢是既快且痛,所有的繁荣都可瞬间成空。 黄磊说:选择《莉莉·玛莲》做片尾曲,因为这个有很多语言版本的“二战”时的名曲讲的是同一件事,人与人之间共通的事: 无论如何,人都在等待所爱,为所爱而活。 其实采访了这么多人,这也是我所得到的——你以为拥有很多的人,就没有麻烦了吗?不是这样的。所有的不满意,其实都是对自己。人最终面对的,也就是你自己。 这大概是我手头最后一本专门写别人的故事的书了。谢谢在这段见人、见影,也见自己的路上,有意无意陪伴过我找自己的所有人。 相比文字这种一个人的事而言,电影是一个更不好实现,也更漫长的梦。 但所幸,对所有我爱的人和事,我的王牌从来都只有这一张—— 一颗真心而已。 这是我的选择,也是我选择与所有的人和事,相遇的方式。 不麻烦不足以论人生,但真实如生活的美好才是最美好的。 祝你们也找到。 丁天 2017/5/17 00:20定稿于京 2017/7/2 4:23改稿于沪 目录 自序:+1,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他们见众生我的名字对你意味什么 坚持 章子怡——坚持很重要,尤其在乱世中。 单纯 周迅——世界复杂,她选择了单纯。 自持 倪妮——要坚持自我,不要随波逐流。 勇敢 王珞丹——勇敢奋斗如斯,难得天真尚存。 深情 舒淇——世间深情,莫过自知。 文艺 陈建斌——文艺的意义是,每个人都能以梦为马。 朴实 陈坤——谁说当了演员,就不能成为一个朴实的人? 幽默 刘烨——有能力幽默的人,其实都情深。 认真 彭于晏——电影改变人生,因为认真对待。 光影见天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定力 曹保平——『有能力的人不会弱势,我相信。』 真实 李媛——『真实世界,我不认为是电影这样。』 诚实 吴越——『诚实,对人对己,都是一种最大的尊重。』 爱情 黄真真——『应该每一天好好地去抱抱你的爱人。』 女性 滕华涛——『我更喜欢飞扬跋扈的女性。』 风格 丁薇——『真的努力,够好,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通用的。』 慈悲 田沁鑫——『慈悲是要勇猛的。』 纯粹 关锦鹏——『一定要有排空一切,只面对自己内心想做的纯粹的执念。』 美学 乌尔善——『美的终极指向,是人性。』 青春 岩井俊二——『理解了自己,就理解了自己所追寻的。』 我们见自己时光是最好的衣裳 信仰 陆剑青、梁乐民与《寒战》系列——承受你以为你不能承受的炙热与寒凉。 勇气 王微与《小门神》——激流勇进,是在世俗标准值得景仰的巅峰里转身归零。 英雄 杨庆与《夜店》《火锅英雄》——一个骄傲的人是如何前行的。 爱情 薛晓路与《北京遇上西雅图》系列——在种种类似爱情中经过并看清自己,比找到爱情更重要。 故乡 毕赣与《路边野餐》——爱人是永恒的故乡。 三十而立 陈哲艺与《爸妈不在家》、《再见,在也不见》——老天看到70%,会给剩下的30%。 逆流而上 杨超与《长江图》——既然已经选择如此,就去构建一个独属的新世界。 佳人独立 张嘉佳与《摆渡人》——说一句「我愿意」。 来日方长 赵德胤与《再见瓦城》——人生最大的褒奖,是对得起自己的理想。 直面真实(代跋):黄磊与《麻烦家族》——你终将面对你自己。 序言 +1,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1 {我们要如何离自由更近} 每一次给书写自序其实都在最后,我这种距离上一本已经过去了近三年的懒人就会非常实际地知道,人生终于又过去了一个阶段。 只是这一次,还是有点意料之外的不舍,甚至有点多。事实上,我之前都怀疑从30岁进阶到31岁的这一年,将是我日后最不想回想的一年——非常俗套的,这个此前被我定义为“离自由更近的年龄”是我最艰难一年的开始,无论是职业生涯,还是情感经历,我都被现实击碎得无处回避。 解决的方式,也不过是在直面的同时,慢慢地写一些东西,看很多的电影。 2 {在此之前,一个人要面对的是自己,不是全世界。} 这几年的大多数电影我只看一遍,有些会因为工作关系看个几遍,只有一部电影我已经看了、并且还想要看很多遍——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第一次看完电影后,我觉得我最想做的是抱着李安大哭一场,就像曾经某一年拍不下去电影的李安跑去抱着伯格曼一样。 并不是,并不是想采访他。那时我还是个有公职的媒体人,见到他——这个对很多人而言的奢望对我并不是——但我不想这样去见他。我甚至没有什么想要问他的——如果真要说的话,可能只有一句:你好吗? 那是电影里“曾经美得像天使”,如今满脸挥之不去的伤痕在车灯照耀下一览无余的姐姐回身问林恩的问题:你好吗? 我在电影里看到了他在述说的现实,而我感同身受。 台下人看着银幕上的英雄;被投射在银幕上、被当作大英雄、整张脸都在特写镜头下闪闪发光的林恩,却看着热舞中的啦啦队队长。那时他以为自己得到了心向往之的东西——爱情。 背景音乐是一个不断重复的问句:那里还有什么?(What else is there?)悠长的吻,那是一个中场的奖赏,却不是人生的终场。她终是不理解他的,她就像台下那么多看着他的人一样。跑远前她回头是这样说的.“你要回去,你是英雄。” 同样是歌舞,姜文的《一步之遥》拍出了荷尔蒙的尽兴,李安拍出的是他对所有人的悲悯,包括他自己。在最后才呈现出的隧道近身格斗中,我觉得,就像他执意选择120帧的新技术一样——他杀死的不是别人,而是另一个曾经懦弱的自己。 事实正是如此。 这就是我为何感同身受——拍再多故事、访再多人,无论用哪种方式,每个人要追寻的,终是自己的人生样本。 很多问题,追问别人和追逐他人都是无用的。自己的问题,最终只有自己能解决。人生的确艰难,从来深渊不断,但需要战胜的不是别的,而是像李安一样,越过一个自己给自己设置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一个人要面对的是自己,不是全世界。 …… 谢谢你,因为你,我才得以成为现在这个+1的我。 最后我想要说说感情,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里,我可能失去了一部分的东西。人生从来都是一曲案情与叛逆之歌,即便叛逆如我,也并不能免俗。封面是一个上海之夜里随手拍的,那时我并不知道,这就是我们最后平静如初的好日子了。我再也不能对陪我在黑暗中看过很多电影的你贴在耳畔唱一句:今夜还吹着风,想起你好温柔——但我的确想在此,再次对这个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说:亲爱的人,谢谢你这么长的时问陪着我。 谁知道呢?就像我很想和你一起去看的《吃吃的爱》一样,也许我们会以另一种方式,在另一个时空相遇。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2017年5月末的一天,我一个人跑去MOMA看了《麻烦家族》。全场就我一个,空空荡荡。突然,我身后的门“吱呀”一声推开了,进来了一个老头。“就你一个人啊?”他轻声问我。我对他笑笑。黑暗中,我却清晰地看到——不,是感觉到——他也对我笑了笑。他找了最边上的一个位置,坐下来和我一起看电影的结尾。很神奇的,坐在他后面一排的我,感觉到他一直在轻轻地笑。直到字幕播放完毕,他像我一样安静地看完,然后回身拿起簸箕。我恍然——天天在这里打扫卫生的他应该已经看过这部电影很多遍,但还是愿意坐下来认真看一看结尾。 这是兵荒马乱的这一年中,我遇见过的最好、最动人的事,它甚至无关爱情。它就这样轻柔地抚平了我心里的某种伤痕,坚定了我就这样写下去的想法: 行业标准在颠覆,但标准是自己制定的。 我的文字标准,就是可以留下来,留在纸页上——我也希望为此留到最后的人,如你,也能像那个在一片黑暗中坐下来的老头一样,轻轻地、微微地、会心地,展颜一笑。 这样就好。祝你们都好。 丁天 2017年7月初于京 内容推荐 丁天著的《29+1种相遇方式》收录了29篇人物专访,这29位采访对象里有著名演员、导演,风格迥异的资深电影人,还有近年伴随电影市场的火热而崛起的一批新人导演,作者将其分为了“他们见众生”、“光影见天地”、“我们见自己”三个篇章。他们在影像的世界里塑造或是诠释另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与自己的生活截然不同的种种体验,在作者的采访里,这些人物退回到荧幕之外,以普通人的身份讲述电影和表演之余的人生感悟。 他们聊起爱情、聊起家人和朋友,聊起年轻时的自己,聊起经历过的低谷,聊起如何在困境中迎难而上……作者从多年的采访经历里选择了这29段相遇的故事,并以散文式的笔调记录下她的感受和心得,每一段故事都有一个关于生活的关键词,这不仅仅是一本人物访谈录,更是人生迷途里的一剂良药。 “能选择的从来不是得到与失去,而是你愿意存在于世间与他人口中的方式——这是少不更事的我访过很多人、经过很多事,经历过29种相遇方式,才知道的一件事。” 编辑推荐 丁天著的《29+1种相遇方式》不仅是一本电影人物访谈录,更是一部用心生活的感悟集,你会发现,原来人与人可以有这样的交集。 有趣的是,她采访过的许多电影人,最后都跟她成了交心的朋友。 你会在这些与名人的对话里发现那些你也熟悉的事情,也会在他们的身上收获勇敢向前的动力。 你会惊讶,何以阅读别人的故事和经历,却让自己的迷途和困境有了出口。 献给热爱生活的你,愿你在书里遇见这些人、这些事,然后找到你的路,遇见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