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下司故事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出版社 贵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下司古镇文化底蕴深厚,现在仍保留有清乾隆四十四年修建的条石铺砌成扇形的30余米的石级大码头和小码头,以及禹王宫、观音阁等古寺、古殿宇遗址、古民居、古巷道等古迹。

杨育泽编著的《下司故事》主要记述下司古镇自唐宋时期以来的历史发展、变迁、人文等故事,尤其是清代以来下司水运码头的物资集散繁荣景况。

本书内容翔实,形式丰富多样。

内容推荐

杨育泽编著的《下司故事》主要记述下司古镇自唐宋时期以来的历史发展、变迁、人文等故事,尤其是清代以来下司水运码头的物资集散繁荣景况,以达到增强该镇文化底蕴和提升文化品位目的,为该镇建设旅游景点服务。

目录

“下司人”

下司拓荒者“仫佬人”

迁徙而来的“苗族人”

屯垦戍边的“汉族人”

征战入黔的“畲族人”

第一届“仫苗农技交流会”

下司由来

百舸浩荡贯湘黔

“赶马场”“赶猪场”的由来

“小上海”时代

最大的鸦片中转站

码头行当

下司造船厂

“下司厘金局”

风情浓郁的“芦笙节”

原始古朴的“仫佬年”

畲族“粑槽舞”

惊险刺激的“斗牛”

“大码头”的传说

“将军石”的传闻

书生出对

神奇的“狮子口”

“清酸汤”的传奇

“稻烧狗肉”

王阳明赋出绝联

徐霞客行游古镇

“刺袁荆轲”——张先培

“护国将领”——吴传声

“省城豪富”——戴蕴珊

“省城巨商”——周绍阳

“下司犬”的历史机缘

孙家为啥不吃狗肉

“吴氏”名门

“丢生”

趣闻趣事

试读章节

“下司人”

“下司人”,一个独特的群体。

今天,当我们走进这个位于贵州省凯里市西面、名叫“下司”的古镇里时,面对这一片沃土、一江东水和一方人群,就会禁不住在心里发问:“是谁第一个在这里刀耕火种的呢?是哪些族群组成了今天的‘下司人’呢?”

让我们站在江边、脚踏青石、倾听涛声,一起来聆听历史深处的那些足声……

一千多年前,由古代云贵高原上“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姆佬人”,逐渐向东迁移,一路披荆斩棘来到了今天的麻江、下司、凯里这片古树葱茏、地肥水美的土地上,以狩猎采集为生,打破千古沉寂,有了史无前例的开端。

后来,一身肝胆的姆佬人,甩开臂膀,铿锵有力,向大自然发出了迈向农耕文明的号子。他们逐渐学会刀耕火种、兴修水渠、灌溉农田,终于耕犁出这片土地上第一缕农耕文明的霞光。

所以,姆佬人,无疑是下司土地上第一批伟大的拓荒者,第一个伟大的主人。

唐宋时期,有一支源自远古炎、黄、蚩尤时期“九黎部落”的庞大族群,由于不断遭到中央王朝的挤压,哼着沉重的迁徙之歌,迈着疲惫的步伐,自两湖之间的武陵山区,源源不断地向西流动,沿都柳江、溯沅江,顺清水江而上,逐渐进入黔东南这片高山之地。于元、明时期,一些细小的部落陆续地进入了下司这块山环水绕、沃野成片的土地,成为第二批伟大的居住群体。他们,就是绵延不绝的苗族先民。

至此,姆佬族、苗族这两个一西一东、一前一后迁徙而来的民族,相汇在今天的麻江、宣威、下司、舟溪、炉山、凯里这片山高谷深的古老地带。

苗族的蜂拥而至,对姆佬人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势单力薄的他们不得不被排挤到僻远的高山地带。

自此,姆佬人结束了这方土地上主宰者的身份。

苗族成为主体居住者后,迅速改变了当地的文化风貌,下司之地从此变成了十足的“苗乡”。

若干年后,苗族掌握了山区新的农耕技术,这里很快进入了新的农耕文明阶段,加上他们人口密集、势大力强,更是成为这片土地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主宰者。下司的繁荣也就由此而兴,并逐步进入封建领主时期。

元世祖二十八年(1291年),随着中央王朝政治力量不断向大西南方向渗透,便在今天的麻江县宣威镇和凯里市下司镇,封册了一个叫“瓮包蛮夷长官司”的土司政权,以增加对这片土地的统治。这些“土民”,当然就是多数的苗族人和少数的姆佬人。

到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当地苗族、姆佬族社会的统治,明王朝将原来的“瓮包蛮夷长官司”改置为“平定长官司”。  但是,这样的居民构成,却在大明王朝随后发起的“屯边”浪潮中被打破了。原来,这个强大的帝国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大西南的统治势力,将大量的汉族人口自江南地区强制迁移到云南、贵州边地上。于是,在这股马踏山河、铃声叮当的浪潮中,下司河段的西岸上瞬间出现一批以江西籍为主的“屯军”和“屯民”,成为第三批居住者。他们驻扎为营,亦军亦民,建起了“拔茅堡”“淑里堡”和“隆昌堡”三个城堡,改变了这里的文化风貌。

这也就是今天我们为何对贵州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概括为“先有苗家后有汉,先有锅巴后有饭”的由来。

与此同时,在这股浩荡来袭的迁徙潮流中,还夹杂有一支少量而又独特的族群。他们是同样肩负明王朝出征使命、从江西赣江流域及赣东、赣东北一带流入的“东家人”,成为下司之地的第四批居住者。

汉族人的滚滚流入,虽然迅速成为贵州许多地方人口的主体,但是,对黔东南这块苗疆腹地,明王朝却屯军相对偏少。因此,在下司之地上,汉族的人日数量仍然居于苗族之下,“苗乡”的主体地位依然不变。只是,由于汉族人拥有强大的官方背景,成了这里的政治主导者。

此时,在汉文化史籍的记载上,“姆佬人”已被称为“木佬人”。

自此,在下司这块弹丸之地上,进入了一个苗、汉、木佬和东家四族共居,多元文化并存,“土官”“流官”并治的时期。其中,人口数量以苗族第一,汉族次之,木佬第三,东家第四。

P1-5

序言

大隐下司

商读码头,隐逸下司。

下司隐着大美,这种美体现在山水、历史、人物、建筑、宗教、荚食、文化传承等方面,也体现在下司的胸怀上。

山水。位于苗岭山麓、清水江畔的下司,既有大江东去的壮阔,又有小桥流水的柔情。风景如画,令人陶醉。

历史。厚重如大山,渊源似江河。是远古先民溯江而上开创的基业,是至今仍然繁荣的南方古丝绸之路中段的一个古镇,是依然回响着马帮铃声的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今天的下司还在延续着往日的辉煌。

人物。独领风骚。有护国战争时期举义首战的吴传声将军,有“现代荆轲”刺袁英雄张先培,有20世纪初执黔省经济牛耳的商界翘楚戴蕴珊、周绍阳,也有曾担任中共贵州省委常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的胡贤生,还有当下奋斗在下司的各界人士。

建筑。下司可谓集中国建筑风格之大成。徽派建筑、岭南风格、苗侗风情、现代风貌,甚至西洋建筑、海派文化均齐聚下司,协调共存,蔚为大观。

宗教。和谐共处,共荣共存。下司儒、释、道三教并存,外来宗教与本土信仰互不排斥,和谐共生。

美食。风采独具。酸汤鱼、月亮粑、下司面条、花椒豆腐、风行至今,回味无穷。还有草莓、蓝莓等水果,丰饶富足。

文化传承。下司有闻名于世的百年老校一一下司小学,也有具近代中国风气的女子书院,还有王阳明学说的根植与传播。下司的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下司人士。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隐逸的下司,是包容的下司、韵味无穷的下司,也是波澜壮阔的下司、辉煌的下司。

下司系列丛书期望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下司的风采。

贵州下司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7年4月13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