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在天堂那五年(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约翰·施利姆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缘起

五年前。

一个深冬的午后,我呆坐在电脑屏幕前,紧盯着自己的简历。那是一份可圈可点的“旅行日志”,记录了我刚刚结束的十年的人生旅程。首页的黑色光标不停闪烁,好似在嘲弄我,似乎想知道,接下来要去哪里?可问题是,我不再有答案。

屋外的天空灰暗低沉,狂风重重敲击着书桌旁的窗户。一阵寒风袭来,盘绕在我的每个感官之上,似乎要挤出我身体里面的生气。千头万绪涌上心头,就像一只坏了的指南针一样乱转。

过去的一年,我在职场遭遇了诸多不如意。我花费数年时间辛勤耕耘,默默为我的首部烹饪书编写菜谱,希望有朝一日它能被一家大出版机构相中,然而却无人问津。尽管我刚刚在哈佛大学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却发现自己居然沦为高中母校一名吃力不讨好的代课教师。我灰心沮丧,困惑不已,迷茫无助。我已经三十一岁了,却仍然彷徨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童年时代的好友史蒂夫过来看我,他建议我停止与无情鼠标的对抗,出去走走。然而我却不想出去。出去又能做什么呢?我呆呆地望着窗外。世界似乎停滞在一片永恒的白茫茫之中。

我出生并成长于小镇圣玛利斯,它坐落在宾夕法尼亚州西部山区。这里是我的家乡,也是一万三千人的家园,然而这儿并没有什么游玩的好去处。特别是在这样的酷寒时节,就连最不惧寒冷、最容易满足的因纽特人都会考虑换个地方过活。

史蒂夫建议我俩去逛逛当地修道院的一家陶瓷店,他记得他小时候去过那里。

“你是说那家礼品店吧。”我纠正道。尽管路过我们当地的修道院一千次,我却从不知道那里有什么陶瓷店。

“不,是陶瓷店!”史蒂夫坚持说,“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曾祖母带我去过。”

“他们在那里做什么?”我问道,仍然不太相信朋友所说的。

“做陶瓷吧,我想,我也不知道,”史蒂夫气冲冲地说,“我只记得那是一个好玩的小地方。我还是小时候去过的,以后就再也没去了。”

我怎么不知道我们这个小镇最具历史意义的地方有一家陶瓷店呢?我只去过修道院的礼品店,那是玛格丽塔修女经营的一家小店,店名叫作“小玩意与大珍宝”。每当我的母亲需要一样特别的圣牌。、玫瑰念珠、初次圣餐礼或受洗的礼物时,我就会跟着她去那里。那是小镇上唯一一家宗教礼品店。

我这个多愁善感的艺术青年开始遐想这样一幅场景——一排个子娇小可爱的修女在绘画和歌声中悠闲度日,这幅画面让我充满希望。至少,这次历险将会是一次愉快的散心。

“那好,走吧!”我说。  圣约瑟修道院是艾克县本笃会修女的家园,离我家只有很短的车程,大约1.5英里。——驶过布鲁塞尔街,在红绿灯处往右拐向迈克尔南街,越过铁道,经过伊利大街,穿过电影院旁边的红绿灯,驶上迈克尔北街,在红绿灯处左拐驶入莫鲁斯大街,经过下一个十字路口,你会发现修道院就在右手边。最多五分钟,如果一路绿灯、不堵车的话,三分钟就到了。

我在这些街道上长大,街道从镇中央一片叫作“钻石”的绿草地和老兵纪念馆往外四散延伸,像车轮的辐条,又像太阳光线,这样的设计出自小镇创建者之手。从家里望去,看得到我家的家族企业——“斯特劳布啤酒厂”,那是由我的高祖父在19世纪70年代创办的;还有许多木炭厂和粉末冶金厂,它们是小镇的经济支柱。我叫得出我家周围每位邻居的名字。这里是具有乡土气息的美国蓝领居住区。

史蒂夫开着车,车窗有些地方已经泛起了霜雾,我望向窗外,回想从这里延伸出去的道路,那是自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前往大学校园以来走过的人生之路。为了找到一份有趣又高薪的工作,我在大学里主修公共关系;同时还辅修了室内艺术,以进一步磨炼自己作为一名视觉艺术家的技能。

我的公关生涯正式起步于宾夕法尼亚大街1600号。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身兼双职,一边去教室听课,一边全职担任白宫第二夫人。的公关主任助理。随后,我的处女作《与历史通信》一书被一家小型学术出版社出版,然而并没有引起什么反响。由于有了出版经验,加之来自美国一个历史悠久的酿酒家族,本身又喜爱美食,我开始设想写一本世界上有关啤酒的内容最全面的烹饪书,这个梦想的种子逐渐在我内心生根发芽。然而我决定暂不将此事告诉家人和朋友,等找到了出版社再给他们一个惊喜。P7-11

后记

暖暖的爱智慧的光

十多年前,我还在念高中,当时有一本书风靡一时。有一天,我不知从哪里得到这本书,在一个安静的周末午后读完。书中讲的是一名离开校园多年的学生和即将离世的教授之间的故事,学生每周二下午都会乘坐飞机来看望老师,与他聊天,谈论人生。

我的心被这对师生之间真诚的对话深深触动,但也就是一会儿,两人谈论的一些话题,比如对衰老的恐惧、死亡等,仿佛离我太过遥远。书中探讨人生这样恢宏的命题,而我当时的人生就是不停地做习题,希冀用这些题目换取通往大学的门票。

十多年后,我走过了二十岁到三十岁的时光。迷茫过,彷徨过,忧伤过,最痛苦的时候是缩在一个时常有老鼠光顾的小宿舍里发呆,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想找人倾诉,却四顾无人,我想起了多年前看过的那本书,那些睿智而充满温情的对话。只是,去哪里寻找这样一位人生导师呢?

如今,我也遇到了这样一位年轻人。他过了而立之年,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顶着世界名校的硕士帽,却连高中的教职也求之不得;离开了繁华的首都和热闹虚幻的娱乐圈,却在家乡小镇找不到归处;怀着美好的愿望写作一本书,却屡遭碰壁。于是,他开始怀疑,怀疑自己当初所做的追随内心的决定。

一个寒冷的冬日午后,他推开了一家陶瓷小店的门,看到了一位慈爱的修女,满室的温馨让他暂时忘却了冬日的严寒.绚烂的色彩调动了他每一处感官。他的好奇心被掀开,一股温柔的力量牵引他随后不时造访这家小店。这间陶瓷小店成了他的课堂,修女成了他最知心的朋友。年轻人向年迈的修女奶奶倾吐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修女这位天生的艺术家和老师总能为他答疑解惑。冬去春来,光阴静静流淌,两把薄荷绿的纺锤椅,见证了两人共度的时光和真诚的友谊。

我也在一个冬日与这个故事相逢,被这个故事打动。我喜欢这个看似平淡无奇却意蕴深厚的故事。然而很多次,当我想找一个准确、更准确的词语来呈现原文的意境时,就像故事开头的作者一样——电脑上的光标不停闪烁,他不再有答案——而我也不知道该如何传递一个词、一句话、一种心境。我生怕自己拙劣的译笔会影响这个故事原有的美好。

译后记写到这里,我暂时搁笔了。又一个冬季来临,我终于把译稿交给了编辑去进行后期的校对,着手做前往大洋彼岸访学的准备。在我心中,深藏着一个愿望——我渴望去探访书中的修道院,哪怕在里面走走也好。我希望在那里探寻到一些灵感,对译稿进行更好的润色,将写了一半的译后记画上一个句号。

访学的间隙,一个明媚的五月,当我终于有机会乘坐旅游巴士进入宾州的地界时,心中却涌起淡淡的失落。此前,通过与作者的邮件交流,我得知修女的教堂已经人去楼空了。汽车一路前行,驶过广袤的原野,当那郁郁葱葱的树林、清澈的溪流、教堂的尖塔、宛若童话故事中的小屋在眼前一一闪过时,我终于释怀。这片土地安静美好,在山的那一边,或许就是修女的家园吧。

我想起在阳光明丽的加州,我也遇到了这样一位老奶奶。她的名字叫伊莲,没错,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八十五岁高龄的她仪态优雅、手脚敏捷、待人真诚,微笑起来有如少女般天真,眼眸里也时常闪烁着亮光。

她开车带我们国际学生外出购物,每周末邀请我们去她家聚餐,教我们制作复活节彩蛋,优雅地享用英式下午茶,如何做绅士与淑女……

在她家简朴却精致的院子里,灿烂的阳光倾泻下来,花香满园。在那里和她畅谈,你会觉得,她生来就如此幸福,她应该从小像小公主一样被呵护长大。然而,她童年就失去了父母,在不同的亲戚家成长,度过了清贫的少女时代。因为害怕失去,大学时遇到心爱的人却差一点不敢答应;因为共同的信仰,他们最终相伴走过了五十多年,老伴先她而去。她富有吗?她住的房子位于没有产权的老年社区,但房间里格外温馨,处处留下她丰富一生的印记。她的晚年生活忙碌而充实,因为她把爱倾注在了他人身上。

其实,在短暂的访学日子里,我遇到了不止一位如伊莲奶奶这般善良、睿智的老人,他们常常让我感动不已。我想,我有幸将奥古斯丁修女的故事介绍给中国读者,又能在现实生活中与像伊莲奶奶这样的人相遇,这何尝不是一种恩典呢?

伊莲老奶奶教会了我什么呢?我想,和本书作者从修女老奶奶那里学到的一样:

用感恩拥抱生命中的喜乐与悲伤;原谅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把他们当作我们的老师;用博爱和忍耐连接我们的同伴;打开我们的心灵,挖掘我们真正的潜力和天赋,然后用这份天赋去帮助他人,回馈世界;接受他人的本来面目,接受上帝造我们的样子;认识到改变也是一件好事,明白惧怕是我们可以越过去的高墙;懂得简朴的东西大有力量;透过上帝赐予我们的不同眼光,来看待上帝和他的恩典;生命是宝贵的;每一刻都是新的起点——这些都是同情和谦逊的道路,任何人都可以借着这些道路走向天堂。

亲爱的读者,愿这些话语能够温暖和感动你,因为在这些话语里,有暖暖的爱,有智慧的光。

2016年6月初稿于美国加州

2016年10月修订稿于桂林

目录

自序第七日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缘起

第二章 喜乐与悲伤

第三章 耐心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勿忘我

第五章 迷失与寻找

第六章 小小十字架

第三部分

第七章 充满喜乐的神秘之地

第八章 上帝的时间

第九章 足迹

第十章 第一个圣诞节开放日

第四部分

第十一章 新年决定

第十二章 奇异恩典

第十三章 圣星期四

第五部分

第十四章 爱之女士

第十五章 圣景驴

第十六章 启示录

第六部分

第十七章 精神食粮

第十八章 明光普照

第十九章 城中话题

第二十章 礼物

第七部分

第二十一章 借来的时光

第二十二章 黑暗

第二十三章 进到光中

第二十四章 奖赏

致谢

译后记 暖暖的爱智慧的光

序言

每一天,我无不在思念我的朋友奥古斯丁修女。

每当听到远处传来的风铃声,我就会想起修女工作室前廊的那串风铃。那时,我总爱用手轻轻触碰风铃,让她知道我来了。如今,风铃那和谐的旋律恰如修女在我耳边低语,祝福我,激励我。

每当看到一个花园或遍地的野花,我就会忆起修女是多么喜爱侍弄她工作室外面的花花草草。每当我和动物嬉戏,我就会想起修女有多么喜欢动物。这样的点滴时刻总是在提醒我,要尽情欢笑,要永葆一颗年轻的心。

每当看到瑰丽的夕阳、壮阔的风景,或其他颜色绚烂、线条优美、质地丰富的艺术品,我就会忆起奥古斯丁修女创作的近500个“格西特制”,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不论阅读写作、艺术创作,还是教书育人之际,修女带给世界的这些艺术品总在激发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每当学生前来向我请教咨询他们面临的问题,或是有人在大街上或者别处遇到我,向我倾吐他们遇到的挑战,寻求指引,我总是会回想起奥古斯丁修女耐心聆听我向她倾诉心事的点点滴滴。奥古斯丁修女教我学会倾听,学会真心诚意地引导他人,学会带领自我前行。她身上流淌着谦卑、怜悯和仁爱。

每当遭遇困境、情绪低落,我总能听到修女对我说:我们要拥抱生命中的喜乐和悲伤,并从中学习功课。她教会我,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珍贵的礼物;她还教会我,与其他人的连接也是一份厚礼。

我时常微笑着举目望天。想起我曾经拥有这样一位挚友,想起这位挚友教给我的宝贵功课和时至今日这些功课对我的指引,我充满了深深的感激。我知道,修女并未远去,她就在我身边。我时常想起我们对话的场景,她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特别是那双宁静眼眸中的亮光。有时我还与她在梦中相遇。

欣闻此书将在中国大陆再版,我心欢畅。亲爱的读者,愿你也能与奥古斯丁修女成为朋友。

你将会读到一段光阴的故事,一段友谊的故事,在那难忘的五年,修女的机敏睿智让我受益良多,相信你也会有所收获。你将与我们一同欢笑,一同创作,加入我们敞开心扉的畅谈。你将会从字里行间找寻到安慰和医治。你将会找到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你将会发现什么是爱。

透过书中的图片,你将会看到那个我所认识和喜爱的奥古斯丁修女——温暖、善良、喜乐,带给入安慰,脸上总是带着一丝微笑。你,也将会看到修女制作的许多精美陶器,这些都是她凝聚毕生智慧、留给这个世界的礼物。

我衷心地希望,不论你在高山或低谷,或是生命中更艰难的时刻,都能够常常翻阅此书。我希望书中的话语和图片能够带给你安慰,让你的脸上浮现微笑,指引你前面的路。

祝你平安!  约翰·施利姆

内容推荐

约翰·施利姆著的《我在天堂那五年》介绍: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约翰,于故乡小镇偶识87岁的陶瓷艺术家奥古斯丁修女。折服于修女的优雅与睿智,两人很快结为忘年之交。修女的陶瓷店成了约翰的心灵休憩地和人生哲学课堂——学会感恩,拥抱改变,发现简朴的力量,将悲伤当作礼物……在修女的启迪下,约翰一步步走出人生低谷。

与修女相处的五年光阴,深刻地改变了约翰的一生,他决定将这段故事分享给其他人。本书甫一出版便引发了全球性的社交媒体运动,并因此改变了许多读者的人生。如今,虽然奥古斯丁修女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她那些睿智幽默的语言,将会继续被更多的人聆听。

编辑推荐

约翰·施利姆著的《我在天堂那五年》介绍:美国小镇圣玛丽斯,87岁的奥古斯丁修女数十年如一日地默默经营着一家陶瓷店。在这家不起眼的小店,修女用艺术家之手营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梦幻仙境——装满了喜乐与悲伤秘密的窑炉,标价“三声万福马利亚”的乌龟,五彩斑斓的“格西特制”,还有摆满了货架的天使、雪人、动物……

一个隆冬的午后,失意茫然的约翰,推开了这扇人间天堂的大门。

约翰与修女一见如故,在修女的陶瓷店,在那些静谧、无人打扰的时刻,他们无话不谈,从陶器的烧制、小猪储蓄罐的配色、圣诞新品的设计,再到严肃如爱与生活的讨论,两人亦师亦友,约翰不断激发修女的艺术创作灵感,修女也给约翰晦暗的生活带来了温暖的亮光,她引导约翰从陶艺创作中学会耐心、感恩,领悟简朴的力量,带领他一步步走出人生低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