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中英两国联合组成的136部队是如何隐秘地从事敌后抗日活动的?
在作家尤今的眼里,被誉为抗日英雄的谭显炎,究竟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战地日记与父亲》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完整地收录了父亲撰写的《马来亚敌后工作回忆录》。第二部分,我通过现实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从多个角度抒写了父亲的性格与为人,具体地把父亲的形象真实地刻画出来。
| 书名 | 战地日记与父亲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二战时期,中英两国联合组成的136部队是如何隐秘地从事敌后抗日活动的? 在作家尤今的眼里,被誉为抗日英雄的谭显炎,究竟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战地日记与父亲》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完整地收录了父亲撰写的《马来亚敌后工作回忆录》。第二部分,我通过现实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从多个角度抒写了父亲的性格与为人,具体地把父亲的形象真实地刻画出来。 内容推荐 尤今编著的《战地日记与父亲》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完整地收录了谭显炎撰写、尤今整理的《马来亚敌后工作回忆录》。二战时期,日本对东南亚展开惨无人道的侵略,谭显炎加入由中英两国联合组成的136部队,成为该部队第一批秘密潜入马来亚的抗日志士。回忆录所写即他在马来亚从事抗日活动的真实记录。他以“生蹦活跳”而又富于条理的文字,带领读者,步步惊心地走入处处都是致命陷阱的抗日活动里。 第二部分是《父亲的战后岁月》,尤今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多个角度抒写她父亲(谭显炎)的性格与为人,具体刻画出其勇敢、正义、重情的形象。尤今文笔细腻,许多生活的细节在她温馨的描绘下,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目录 缘起 父亲和136部队 马来亚敌后工作回忆录 父亲的战后岁月 第一章 母亲的故事 第二章 一见钟情 第三章 开采锡矿 第四章 文字生涯 第五章 葡萄美酒 第六章 斩首惊魂 第七章 我的爷爷 第八章 建筑行业 第九章 文学的导师 第十章 家庭教育 第十一章 决心是一把宝剑 第十二章 炊烟里的父爱 第十三章 “双自”哲学 第十四章 伤逝 后记 试读章节 2.潜水艇出动 1943年5月初,我们启程到锡兰岛哥伦布,住在潜水艇母舰上,我们凝视着停泊在母舰旁不远处那形状瘦长的潜水艇,思潮起伏。 这艘潜水艇,将运载我们横渡印度洋,潜入敌人后方,进行高度危险而又变幻莫测的活动。 现在,那些油垢满面的水手们,正哼着低沉的小调,洗刷着由于浸淹在咸水里而生锈了的舰面,呆呆蹲着的一尊四寸口径的钢炮和加了防水盖的机关枪,也一一被抹油检查,大家都忙碌地为远征做好准备工作。 一个星期后的晚上,我们六名战士,被分配住进潜水艇里。我们静悄悄地由扶梯爬进潜水艇,迎面扑来的,是一股恶浊的气息。我们被分配住在鱼雷室侧房,四枚肥大的鱼雷管,触目惊心地雄踞一方,它们是决定潜水艇战绩的“恐怖武器”,被慎而重之地看管着。 我们所睡的床铺,是叠架式的,狭小得几乎没有翻身的余地;水手们日夜轮班工作,睡眠的时间轮流替换。由于床铺的数目只有实际人数的一半,因此,每一张床每个时刻都有人占据着,我们也只有勉为其难,设法去适应了。室内空气闷热,我们总是汗流浃背,非打赤膊不可。我们通常是赤着上身,穿条沙笼,挤在风扇旁吹风,勉强挨过那燥热不堪的时刻。 狭窄局促的潜水艇里,视线所及,全是形形色色的机件;两个人走动时,空间仅允许我们“擦肩而过”;吃饭时,只能紧紧地贴着饭桌,一旦站起来,便寸步难移。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渐渐地,大家都不由得变得有点烦躁、有点不安。 航行了四天后,已进人了敌人的势力范围。潜水艇白天必须潜人海底,以免遭敌方发现。在海底潜行时,除了微闻发动机的声音外,仿佛置身于死寂的静室中,这时,更觉溽暑逼人,只想呕吐。几天来,除了液体之外,什么都难以下咽。如果有人赌气硬要给自己塞点什么食物,东西一入口,便会大吐特吐;及后,只要看到油腻的食物,便会毛发直竖,大家全靠喝些鸡汁来维持体力。 潜行时,要大解小解,也是一桩苦事。事前事后,都要累累赘赘地开关几重机件,丝毫马虎匆忙不得。此外,潜水艇里缺水,不要说洗澡,就连洗脸水也没有。稍稍有点水来漱口,已经算是一种享受了。我们的嗅觉仿佛已经失去了作用,香臭莫辨,真可说是“久人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啊! 航程中,曾有一副发动机出了毛病,坏损了,幸亏及时抢救,才没出事,否则,滞留海底,窒息而死,正可应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那句老话了。 这件事,一直到登陆后,戴维斯先生才告诉我们,说是担心我们心生恐惧。我听了不禁脸泛苦笑,实际上,我们既然已经下了决心献身抗敌大业,早就把生死之念抛到九霄云外了! 按照原定的航程,一个星期的时间,应该已经可以到达目的地了。然而,现在,已是第八天了,潜水艇依然远远地沿着靠近苏门答腊的沙网岛兜圈子,忽远忽近地徘徊不去。按捺不住好奇心,探问之下,才知道是奉命在此截击一艘敌艇。 晚上,当潜水艇浮露海面航行时,我们允许轮流到艇面上呼吸新鲜空气。望着汪洋大海,真想跳进冰冷的海水里浸个痛快啊!这晚,当我们倚着栏杆朝四面浏览时,寂静的夜突然起了骚动,一位正在用望远镜嘹望远方的荷兰水手,突然好像看见了什么,神色紧张地指着漆黑的前方;我猜想他是发现了敌人的踪影,我们被命令快速回返潜水艇内部。刹那间,人影上下奔窜,一脚才踏入艇内的扶梯,别人的飞毛腿已踏到自己的头上来,大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一一滚跌下去,仅仅三数十秒钟,潜水艇已在电光石火之际倾斜潜入海底了。p7-9 序言 缘起父亲和136部队 1942年2月,日本蹂躏的魔掌伸向了新加坡。在新加坡沦陷前,林谋盛和庄惠泉等一批活跃的抗日分子迅速撤离新加坡,他们在新加坡河渡口上船,一波三折地抵达了印度。 当时,由新加坡撤退至印度的英国军官巴素·古费洛上校(Basil Goodfellow)、戴维斯上尉(John Davis)与布伦上尉(Richard Broome)正计划筹组一支特别部队前往马来亚,从事敌后反抗的秘密活动。他们认为要在马来亚登陆后潜入森林,欧洲人由于肤色的问题,一旦露面便危险地“露馅”了,所以,这项探刺敌后情报的重大任务,必须要有熟悉当地情况的华人参加。他们在印度与林谋盛密谈之下,发现大家对策划反攻马来亚的计划都有着强烈的共识。 在多方奔波与沟通之下,1943年1月,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终于在重庆签署了协定,共同组织136部队,总部就设在印度的加尔各答,总负责人是巴素·古费洛,顾问是戴维斯与布伦,马来亚区正副区长则由林谋盛和庄惠泉分别担任。 双方的协议是:中国政府(国民党)指派人员前往印度接受军事训练,之后,潜入马来亚从事敌后秘密活动;英国政府则提供经费,负责调派、运送、指挥、部署等等事宜。 136部队分别在德里、本那、加尔各答及锡兰海军基地等处进行严峻的训练。第一批十余人,由林谋盛率领,飞赴加尔各答,然后改乘车到本那接受训练。 训练的内容,以现代游击战术中的“黑色技艺”(BlackArts)为主,包括各种武器的正确射击与使用,还有,各类偷袭与破坏的方式等等。受训期由半年至八个月不等。 艰辛、艰苦、艰难已极的训练过程结束后,队员便被送往加尔各答,等候调派以潜入马来亚从事秘密活动。 136部队人员,以“龙”为徽号,第一批受训者称为“龙一”,第二批受训者称为“龙二”,以此类推,总共六批。由1943年5月至1945年6月,龙队成员分成多次,乘坐潜水艇,潜入马来亚从事敌后工作,总数40余人。 父亲谭显炎于1918年出生于怡保,成长于怡保。当日本对中国发动了惨无人道的疯狂大侵略后,这位热血青年,义无反顾地投入了筹赈会的义务筹款活动。22岁那年,他结识了一名来自中国的罗姓朋友。罗先生到各地去举办时事展览会,展出大量日本入侵中国后滥杀无辜的照片,那种令人发指的兽行、那种人神共愤的残忍,使父亲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抗日活动,他于1940年飞赴重庆接受军训,立志拿起枪杆和侵略者决一死战。 加入了136部队后,父亲谭显炎是“龙一”的成员,也是第一批潜返马来亚从事敌后抗日工作的人。 戴维斯在《攻不破的山林城堡》一文里,提及挑选第一批136部队特工人员在1943年5月11日潜返马来半岛时,如是写道: “我们决定派出一支六人队伍,分成三条小船南下,每条船两个人,总共需要五名华人和一名欧籍人。我和布伦及林谋盛共同挑选最优秀的五个人。当时,我们挑选了亚韩(谭显炎)、亚清(李汉光)、亚吴(吴在新)、亚英(龙朝英)这四个华人,另外一名是加尔各答的海员,名叫亚彪。这支队伍就这样组成了。” 关于136部队所负的特殊任务,戴维斯在同一篇文章里,也有很清楚的阐述: “136部队在马来亚的任务,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变化。开始时,它主要的目的是在敌后进行破坏,所以,训练都集中在这一方面,随处都有炸药供练习之用。后来,马来亚沦陷了,再也没有情报来自该地,因而收集情报便成了首要之务;不论情报是来自特别行动部署组、秘密谍报组或是其他出处,都是非常珍贵的;而当我们潜入马来亚时,最为迫切的,就是设法去了解马来亚的实况。等我们同印度方面联络上以后,136部队的着重点就从谍报工作转变成抵抗日军和对日作战了。” 更明确地说,136部队受训人员共分两类:一类为军事情报员、一类为电讯员。他们的任务包括了收集军事、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的情报,再利用无线电把情报传回给印度的联军总部;此外,他们的任务也包括了与活动于马来亚森林里的人民抗日军携手合作,给他们提供军火、医药、粮食等等,为日后的反攻做好一切部署工作。 由许云樵教授主编的《新马华人抗日史料(1937-1945)》,其中一篇《新马华人的敌后反抗》里,有以下一段文字: “136部队所遣派来马来亚的人员虽为数不多,但都是受过特殊训练的优秀分子,智勇兼备,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加强军火配备,增进物资供应,训练作战技术,沟通各方情报,使游击队充分发挥其制敌效果,先使敌士气崩溃,俾正规军登陆反攻,收事半功倍之效。” 父亲谭显炎在马来亚形势险峻的美罗山上渡过了出生入死的两年零三个月,死神时刻在觊觎,但他每天都坚持了写日记的习惯。 《马来亚敌后工作回忆录》这份由父亲谭显炎撰写的第一手珍贵史料,因此得以流传至今。 后记 一摞厚厚的书稿静静地摊放在桌子上,稿纸里,母亲秀里秀气的字体安安恬恬地伫立着。父亲心无旁骛地读着稿子,手中握着的那根红笔忙忙碌碌地画着飞来飞去的箭头。箭头所指之处,出现了一行又一行的蝇头小字;当稿纸边缘的空白处被密密麻麻地填满后,他便将箭头延伸到活页纸上,继续地写,写写写…… 父亲全神贯注地修改着的,是他自个儿的长稿《马来亚敌后工作回忆录》。当他完成了补充与修润的工作后,便把书稿慎重地交给母亲,由母亲一字一句地抄进稿纸里。这时,母亲专注而安静的眸子,总化成两口黑幽幽的井,深不可测。她的字体,轻灵、轻俏、轻柔,当笔尖轻悠悠地划过纸张时,就像猫儿轻手轻脚地在屋檐上行走。 稿子抄好了,厚厚厚厚的一大叠,妥妥帖帖地收在柜子里。 过了一段时间后,父亲取出重读,觉得不满意,又重新修改;而母亲呢,也再度缮抄。他撰写的,是一段真真实实的历史、是一段充满了血与泪的历史、是一段他亲身见证的历史。她知道。她钦佩。他在文字上寻求尽善尽美的心意,她了解,她欣赏。所以呢,每当父亲把已修改过多次而仍然孜孜不倦地重改又重改的文稿交给她缮抄时,她都欣然接受。 在夜半无人私语时,笔杆和纸面接触所发出的沙沙声响,就是母亲耳里愉悦的天籁;而父亲笔尖所剖开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段蕴藏着隐秘气息的历史。 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加入了136部队,成为出生入死的抗日分子。136部队的任务,包括了秘密地在马来亚收集有关军事、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的情报,再利用无线电把情报传回给印度的联军总部;此外,他们的任务也包括了和马来亚森林里的人民抗日军携手合作,给他们提供军火、医药、粮食等等,为日后的反攻做好一切的部署工作。 父亲在印度接受了极其严峻的军事训练后,成为136部队第一批乘坐潜水艇秘密潜入马来亚的抗日志士。 《马来亚敌后工作回忆录》,内容反映的就是父亲在马来亚两年余(1943年5月至1945年8月)从事抗日活动的真实记录。 父亲撰写的是硬邦邦的历史,然而,他却巧妙地运用了富于感染性的文艺笔调,让读者在接触书中人物时,如闻其声,如见其影。 父亲的文笔,是“生蹦活跳”的,读着时,宛若在观赏高潮迭起的电影;有许多次,怦然作响的心,被他绘声绘影的文字勾到了喉头,真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他叙事细腻,匿居山林要啥没啥的极度艰苦、进人市区刺探情报如履薄冰的高度危险、在日军手中多次死里逃生的极端惊险,娓娓道来,历历在目。许多家喻户晓的人物,如136部队的代表林谋盛先生、马来亚抗日军的代表陈平先生,父亲都因为与他们有着近距离的接触而有了生动翔实的描绘,可说是极为珍贵的史料。 父亲行事井井有条的性格,也清楚显示于他层次分明的叙述里。 他与其他抗日志士乘搭潜水艇潜入马来亚,秘密登陆后,暂时留居于笼罩着危险阴影的昔加里山。经过多方努力,136部队终于和马来亚抗日军取得了联系,会晤了抗日军的代表陈平先生,为双方的抗日合作铺平了道路。在陈平先生的协助下,136部队的成员迁移到山势险峻而地点隐秘的美罗山去,并在美罗山签订了历史性的合作协议。 父亲以流畅的文字,有条不紊地带领着读者,步步惊心地走入处处都是致命陷阱的抗日活动里。 136部队的成员潜入市区,历尽艰辛地建立了秘密的联络网,但却不幸地被敌人侦破而大举摧毁,许多抗日志士因此被逮捕入狱,而林谋盛先生也壮烈地牺牲了。隐秘地建在美罗山上的营房,遭来势汹汹的日军侵袭,放火焚烧,抗日志士们辛苦建立的基地,转瞬化为灰烬。然而,他们却一点儿也不气馁,一再迁移,也一再重建;一再戒备,也一再顽抗;一再策划,也一再反击;为达致歼灭敌人的大目标,不惜豁出宝贵的生命。 回忆录的后半部,记述抗日工作渐露曙光。136部队的成员千方百计地在美罗山上建立了无线电台,成功地与设在印度的联军总部取得了联系后,联军便以飞机取代了潜水艇,源源不断地把物资和抗日人员空投到美罗山上,反攻计划,也如火如荼地部署着…… 这部回忆录,结构严谨,叙事清楚,把这一段重要的史实巨细靡遗地作了清楚的交代。 难得的是,父亲也在回忆录里展示了他幽默的本色,有些苦中作乐的小插曲,的确令人忍俊不禁。比如说,有个自称是机械工程师的英国人奎利,绰号“傀儡”,日本人侵后,他来不及撤离,流落山林一年余,后来,狼狈地前来投靠抗日军。这个好吃懒做的家伙,许多可笑的行径让人嗤之以鼻,每当他出现时,父亲的笔杆,便饱饱地注入了嘲弄的笑意,给危机重重的抗日生涯带来了些许轻松的气氛。然而,后来,“傀儡”犯了一个难以宽恕的错误,真个成了众人眼中的“过街老鼠”了。 这部长稿,父亲不断修润,母亲不断缮抄;而我,就在父亲一再修改而母亲一再缮抄之际,一点一点地长大、长老了。 2003年9月27日,父亲猝然而逝。 我被惨惨地抛落于漩涡,痛苦铺天盖地。有整整一年多的时间,白天晚上,父亲的影子都在眼前晃动,疼痛无止无尽。一年过后,疼痛还在继续,心就像沉沉地挨了钝刀的切割,那种牵牵扯扯的痛楚,是终生无可化解的。 父亲撒手尘寰一年余,我们姐弟四人才恹恹地回返一直空置着的屋子。 整理遗物时,我看到了父亲的遗稿。 这一大叠遗稿,突然开口了,絮絮地对着我说话。 我听,静静地听。 是的,是的,亲爱的爸爸,我听到了,清清楚楚地听到了。您不要我以“一无是用”的眼泪来祭奠您。您要我以您的遗稿为这一段特定时期的历史留下永恒的记录。 这一份回忆录,肯定能够成为国民教育很好的教材。 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一边,是日军拔枪挥刀的残暴蹂躏;另一边,是抗日分子前仆后继的从容就义。父亲这一份回忆录,报道的,正是无理的侵略与正义的反抗;记录的,正是惨无人性的杀戮与绝不妥协的对抗。 1945年8月,日本举起了投降的白旗,战争也画上了句号。 令人深感惋惜的是,许多抗日志士足以成为后人典范那种种奋勇抗敌的光辉史迹,由于缺乏文字的记载,静静静静地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而许多抗日志士复员之后,走了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也不再有人关心,这也是叫人感到遗憾的。 父亲年轻时,满腔理想,浑身冲劲;到了中年,理想变为理念,冲劲变作干劲。身为人父之后,他把许多美好的信念化成了教条,通过言传与身教,源源不断地灌输给他四个亲爱的孩子。 《战地日记与父亲》这一部书,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完整地收录了父亲撰写的《马来亚敌后工作回忆录》。 第二部分,我通过现实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从多个角度抒写了父亲的性格与为人,具体地把父亲的形象真实地刻画出来。 父亲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铭感终生。 衷心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刘洪胜先生,在中国推出这一部书,使广大的读者能够通过父亲的战地日记了解这一段珍贵的抗战史实,还有,一名热血的抗日分子在战争结束后所走的人生道路。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