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二语言习得论(精)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作者 丰国欣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丰国欣著的《第二语言习得论(精)》共分七章,分别对第二语言习得不同的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章讨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语言观,分析语言观如何在深层次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第二章评析现有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实事求是地指出有些理论至今仍然表现出强大的解释力,有的理论渐渐暴露出不足之处。第三章论述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机制,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之所以能够实现、第二语言行为之所以可以发生,根本原因是人的心理机制作用的结果。第四章是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研究,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不单纯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还是一个认知问题,特别是母语认知和目的语认知交织在一起,既能给学习者带来正向迁移,又能带来负向迁移,因此,认知视角的系统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第五章系统研究了第二语言写作的诸多方面,目的不仅仅在于探讨写作技巧,更在于把第二语言写作看作成第二语言输出的一种方式,以此观察第二语言习得和教学,尽可能从不规范的语言输出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等。

内容推荐

丰国欣著的《第二语言习得论(精)》首先探讨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语言观,以此为基础,系统地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心理机制、第二语言习得与认知第二语言写作、第二语言教育与教学和第二语言测试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本书主要适合语言学、教育学等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阅读,也可以作为语言学、教育学研究者的参考文献。

目录

第一章 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观研究

 1.1 价值观和言语行为

1.1.1 “天人合一”的价值观

1.1.2 “天人合一”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1.1.3 结语与结论

 1.2 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观及典型研究

1.2.1 概述

1.2.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语言观

1.2.3 第二语言习得的典型研究

1.2.4 结束语

第二章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

 2.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特征

2.1.1 概述

2.1.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特征

2.1.3 结语

 2.2 监控模型理论

2.2.1 引言

2.2.2 监控模型内容概述

2.2.3 监控模型的优缺点

2.2.4 结语:监控模型的影响及启示

 2.3 中介语:心理词汇的意念表征

2.3.1 概述

2.3.2 中介语的发生机制

2.3.3 结论

 2.4 语言僵化的发生机制

2.4.1 引言

2.4.2 语言僵化的发生机制

2.4.3 结语

 2.5 话语示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

2.5.1 引言

2.5.2 话语示范的语言学本质

2.5.3 话语示范的心理学原理

2.5.4 结论

 2.6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程度

2.6.1 引言

2.6.2 普遍语法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原理

2.6.3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程度

2.6.4 普遍语法对克服语言僵化的启示

2.6.5 结论

第三章 第二语言习得心理机制研究

 3.1 第二语言心理表征的认知网络结构

3.1.1 引言:第二语言心理表征的内涵及其内容

3.1.2 第二语言心理表征的内容

3.1.3 第二语言心理表征中命题的构成及其关系

3.1.4 第二语言心理表征中命题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3.1.5 结论

 3.2 双语活动中的心理转换机制

3.2.1 双语活动中的认知取向

3.2.2 双语活动中的心理转换机制

3.2.3 讨论与结论

 3.3 拓扑心理与推理变体

3.3.1 引言

3.3.2 推理变体:心理生活空间分化的表征

3.3.3 结语

第四章 第二语言习得认知研究

 4.1 学科整合与二语认知协同论

4.1.1 引言

4.1.2 学科整合的定义探索

4.1.3 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学科整合思想

4.1.4 结论

 4.2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学科取向

4.2.1 概述

4.2.2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学科取向

4.2.3 结论

第五章 第二语言写作研究

 5.1 人文主义语言思想关照下的英语书面输出

5.1.1 引言

5.1.2 英语书面输出的人文主义语言哲学观

5.1.3 人文主义语言哲学观给英语书面输出的启示

5.1.4 结论

 5.2 第二语言写作的三层面

5.2.1 第二语言写作的三层面

5.2.2 关联理论和语境理论对第二语言写作的解释

5.2.3 结论

 5.3 第二语言写作中的认知心理机制

5.3.1 第二语言写作中认知心理机制及跨文化性质

5.3.2 第二语言写作中认知心理机制及跨文化性质的启示

 5.4 第二语言写作中的关联参与

5.4.1 概述

5.4.2 关联参与的作用

5.4.3 结论

 5.5 第二语言写作中英汉语用文化差异

5.5.1 概述

5.5.2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中语用失误

5.5.3 语用文化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教学的启示

5.5.4 结语

 5.6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段落写作特征

5.6.1 概述

5.6.2 段落的主题句及扩展句

5.6.3 段落的单一性

5.6.4 段落的连贯性

5.6.5 段落的过渡词

5.6.6 结语

 5.7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句子写作特征

5.7.1 概述

5.7.2 句子的完整性

5.7.3 句子的统一性

5.7.4 句子的简洁性

5.7.5 句子的多样性

5.7.6 结语

 5.8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中英汉表达习惯及句子结构差异

5.8.1 概述

5.8.2 英汉表达习惯及句子结构差异

5.8.3 结语

 5.9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中成品表征的传播学解释

5.9.1 关于英语跨文化写作

5.9.2 成品表征的传播学基础

5.9.3 成品表征的传播学属性

5.9.4 结论

 5.10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中英汉修辞格比较

5.10.1 概述

5.10.2 英语写作中英汉修辞格比较

5.10.3 结语

 5.11 中介语及中介语篇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教学的启示

5.11.1 引言

5.11.2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中的中介语和中介语篇

5.11.3 结语: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中的中介语和中介语篇分析的意义

第六章 第二语言教育和教学研究

 6.1 第二语言学习观念的误解及其转变机制

6.1.1 引言

6.1.2 对语言本质的误解

6.1.3 对第二语言学习的误解

6.1.4 对第二语言测试的误解

6.1.5 结语

 6.2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观念新探

6.2.1 引言

6.2.2 要具有先进的第二语言教学思想

6.2.3 要科学地理解第二语言教学价值

6.2.4 结语

 6.3 第二语言多媒体教学技术弊端的人文依据

6.3.1 引言

6.3.2 人文主义思想的语言本质

6.3.3 从人文主义语言思想看第二语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弊端

6.3.4 结论

第七章 第二语言测试研究

 7.1 第二语言测试设计的原则与实践

7.1.1 引言

7.1.2 第二语言测试设计的总体原则

7.1.3 第二语言测试设计的实践操作和题型分析

7.1.4 结语

 7.2 第二语言测试负向反拨效应的分析

7.2.1 第二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概况

7.2.2 第二语言测试多出现负向反拨效应的原因

7.2.3 化负向反拨效应为正向反拨效应的措施

7.2.4 结论

 7.3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异化现象分析

7.3.1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引起的问题

7.3.2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异化导致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异化

7.3.3 大学英语考试的“功利”色彩从何而来又如何而去

7.3.4 余论和结论

 7.4 CET-4测试的信度与效度评析

7.4.1 概述

7.4.2 CET-4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7.4.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英文目录

附录2 各章节英文概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