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萍著的《母亲》以母亲柳皑雪把三孩子抚养成人的艰难经历为主线,叙述了柳皑雪的丈夫被日本侵略军和汉奸杀害了,乡亲们对她充满了同情,对敌人充满了仇恨。可是,她的亲伯伯子哥不顾国仇家恨,愚钝贪财,丧失天良,乘机霸业,并与汉奸勾结,施展出种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写了母亲遭受的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磨难,忍受的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凌辱,奉献的一般人难以合弃的个人幸福,历尽沧桑,把孩子安全地带到了解放以后,最终完成了母亲的神圣职责。在表现母亲的大爱、善良、坚强、睿智以及对丈夫的深情意切的同时,揭露了日本鬼子和汉奸以及贪财小人的罪恶行径。展现了新旧社会两重天,善恶不同结局为必然的史实。
刘玉萍著的《母亲》写了柳爱雪的丈夫被恶人杀害,她的亲伯伯子哥乘机霸业,并施展一系列阴险毒辣的手段。母亲为了把孩子养大成人,经受了种种磨难、凌辱,一致成了间歇性的魔障病人。在表现母亲善良、坚强、睿忍和对丈夫的意切深情的同时,揭示了善恶结局为必然的哲理。
第一章 恐怖之夜
农历三月间,春花欲放,寒流突然袭来,天气骤然变冷。百年不遇的狂风卷起沙尘、杂草在豫西一带肆虐,发出鬼哭狼嚎般的叫声。
这样反常的天气,使人们一吃过晚饭就闭门熄灯,早早睡去。只有北邙山岭下边的卫家寨村的一所深宅大院里有个房间亮着灯,昏暗的灯光中晃动着一个身影。
她,名叫柳皑雪,是这家主人卫清正的妻子,三十二岁,中等个子,小脚,身材窈窕而丰满。白净而聪慧的脸上嵌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乌黑的头发编成的小辫子盘成了梅花型的发结,上边插着一个银亮的发卡,月亮一样,让人心生明朗。高高竖起的衣领和那附在三寸小金莲上的裤脚,把她陪衬得犹如洁玉挺立的荷花一般。这一切都使她的气宇显得更加稳重而文雅,即使右眼下角那颗黑色的泪痣,也没有消去她那仙女般的漂亮。
此时的柳皑雪却是眉头紧锁,一脸愁云。她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一会儿来到床前,给睡着的女儿拉拉被子,一会儿耳贴窗户,希望听到丈夫回来的脚步声。可是,入耳的只有院子里被风摇曳的石榴树枝的响动。
柳皑雪忐忑不安地坐在椅子上,摁着“嘣嘣”乱跳的胸口,回忆起丈夫卫清正离家之前的情境。
早饭以后,她和平时一样,在屋子里看《上林喻》。忽然卫清正从外边回来了,一进屋就说:“可能要出事啦。”
“要出啥事啦?”柳皑雪急切地问。
“刚才,我在街上听到传言。有人听说清源哥刨什么古董,弄到了一对金娃娃、银娃娃。真是无稽之谈。清源哥在县城里照看着竹匠铺,别说他没有时间,就是有点儿空闲,也挖不到那种稀世珍奇。我看是造谣的人在向盗匪们昭示抢劫的目标,他们暗中作祟,把罪名嫁祸于无名之卒,可恶极了。”
“天哪!这可咋办?他家跟咱家一样,又不是地主老财,有什么可抢的?”
卫清正讲:“我下午进城一趟,让他有个防备。”柳皑雪点了点头。
卫清正气愤地捶了一下桌子,又说:“还有一个更坏的消息。日本人扬言要炸平咱们村。说咱们这里学习解放区减租减息,缴的公粮太少了。大家一致认为,小日本一个劲儿地扩军进犯,他们想多征粮食,还要找个借口,把大家往死路上逼。”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接着说:“缴纳夏粮多少是去年的事,现在提及可能另有原因。我估计日本鬼子又要杀人了。刚才卫池建议让保长领头,叫上几个人,去日本兵营一趟,强调一下旱灾,进行调解。关于炸村的传言不管是日本鬼子放出来的烟幕弹,还是误传,也不管是因为公粮之事,还是其它原因,我都同意卫池的意见。” 柳皑雪一听到卫池的名字就想起那个人的长相和德性,说:“不知道你发现没有,他的眼神儿里隐藏着一股凶气,特别是最近,他一看见我就往一边溜,的确有些反常。”
卫清正说“别多心了。你知道他家四五口人,只有二亩多地,是个穷人。再说,他家生活困难,咱总是给以帮助,所以他不会有二心,他也不敢有二心。”
柳皑雪听罢,急地站了起来,说:“你别忘了,他跟其他的穷人不一样。他家原来可是个大地主,长工们都叫他小少爷。是他爹吸毒、进赌场,葬送了家业才变穷了。我听说卫池家的家业败落以前,他经常牵着一只大黑狗,咬人逗乐,死不讲理。他现在见人低头哈腰装温顺,本质好不了。对于这种人,特别是现在,一定要防着点儿。”
卫清正强调着说:“俺俩在一块儿这几年,从来没有闹过别扭,你不用担心。另外,日本侵略军正在向其它的地方进犯,兵力分散,他们就是想炸咱们村,也不可能见风就有雨。现在小日本已经知道中国人不好欺,不敢随便杀人了。”
P1-2
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报答党的救命之恩,报答社会和老师的培养,也为了给人生留个纪念,在梦想和信念的支撑下,墨汁和着泪水,撰写了这部小说化的一段家史——长篇小说《母亲》。
故事以母亲柳皑雪把三孩子抚养成人的艰难经历为主线,叙述了柳皑雪的丈夫被日本侵略军和汉奸杀害了,乡亲们对她充满了同情,对敌人充满了仇恨。可是,她的亲伯伯子哥不顾国仇家恨,愚钝贪财,丧失天良,乘机霸业,并与汉奸勾结,施展出种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写了母亲遭受的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磨难,忍受的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凌辱,奉献的一般人难以合弃的个人幸福,历尽沧桑,把孩子安全地带到了解放以后,最终完成了母亲的神圣职责。在表现母亲的大爱、善良、坚强、睿智以及对丈夫的深情意切的同时,揭露了日本鬼子和汉奸以及贪财小人的罪恶行径。展现了新旧社会两重天,善恶不同结局为必然的史实。
为了写好这部长篇小说,十年独居于宛,笔耕不辍,先后修改多次。其中,前五次都是修改一遍,抄写一遍。为了慎重起见,2014年3月,将文稿打印成了版本,请作家审阅指导。中国作协会员南阳作协副主席殷德江老师肯定地讲:“作者把她心中的神——母亲的神迹记录下来了,她就是写了一部圣经。”我遵照他的指导和几位读者的反馈,在电脑上修改。2015年11月,又一次打印了书稿,并请家乡的作家审阅指导,再次进行修改。文稿现已定稿,献给社会,献给读者。
希望大家多读书,勤动笔,为祖国的伟大复兴,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而尽心尽力。
文稿即将出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感谢河南省作协会员、三门峡市文联主席兼书记孟国栋对文稿的赏识、作序,感谢中国作协会员南阳市作协副主席殷德江老师的指导和鼓励,感谢诗剧作家吴云龙老师的亲笔修改,感谢三门峡报社原主编汤有国老师的指导。并向阅读文稿版本,提出宝贵建议的舒阳、徐桂芹、刘春香、温秀丽等读者致谢!
2016年6月
谁能报得三春晖——致母亲长篇小说《母亲》
四年前,当我面前真实的摆着一本手写的四十余万字的书稿时,我的眼睛湿润了。
那应该是十一、二年前,我在北京听说母亲要写点东西来记录过去的日子、纪念她的母亲,心里还是欣喜的——母亲从特级教师的岗位上退休后一直在家赋闲,我和哥哥姐姐们也都在各地忙着打拼,很少有时间照顾和陪伴她,老人家能够有件事情做,起码我们也就少些担心了。
2014年我回家看母亲的时候,母亲把我拉到书房里,给了我一个非常厚的大文件夹,慎重地说:亚鹏,妈妈把初稿完成了,你帮妈妈打出来吧,我想把它出版了。打开文件夹,是上千页的稿纸,上面布满了工整的文字和各种修改的笔迹,粗略估计,也有三十多万字。我诧异的问母亲:这都是您自己写的?母亲轻声的说:一直觉得写的不好,不断的在改,我又不会电脑,只能手写,这是第五遍了。我突然想起母亲近几年一直在让我教她用电脑,平日里工作繁忙,我觉得一个退休的老人家学那多么电脑知识没什么用处,每次她打电话都没当回事儿,敷衍两句就都以忙工作为理由搪塞了。没想到母亲竟然坚持用笔一个字一个字的继续她的计划。被深深震撼的同时,心里也是满满的愧疚。
第一遍通读《母亲》后,才发现里面的故事都是小时候姥姥和妈妈经常讲起过的,虽然印象早已模糊,但看着跳动的文字,仿佛又回到当年的时光……
记得还是1990年的时候,我还在念初中。父亲是电力部门的财务负责人,工作很忙,每个月也就回家四五次;母亲是央企学校的老师,母亲说企业规定高级教师必须每五年到下属二级单位工地上的学校支教一年。母亲所在的央企是水电企业,万里黄河第一坝就是他们建成的。母亲支教的学校都是大型水电站所在地,一个项目需要十数年才能完工,职工们也就扎根当地,因此项目在哪里,子弟小学也就开办到那里。在我的印象中那里一定都是山清水秀的地方。虽然那时候没有雾霾,但大山对于城市里的孩子们也是充满了各种想象。我一直缠着母亲要去看看,母亲拗不过我就答应了。没想到要坐6小时的大巴车,而且蜿蜒山路的一侧是险峻的山峰,另一侧就是深深的悬崖,担惊受怕了一路最后到了学校。这里第一次颠覆了我一直以来对学校的印象——没有操场、没有楼房,只有两排破旧的平房和前面的一个飘扬着国旗的旗杆。母亲就住在其中一间宿舍里,门口是学生的家长们帮忙搭建用来做饭的土灶台。许多年前的我还没有什么概念,几天的时间就玩过去了,玩累了回到母亲的宿合,饿了张口,衣服脏了一扔了事。现在回想起来,母亲从来没有给我们说过那里的艰苦,更别说一个女人从城市到大山深处的不易,每次回来都给我和哥哥姐姐们带回来一大堆山里的特产,讲述许多有趣的故事。这就是母亲的伟大之处:无论环境多么的艰苦、生活多么的艰难,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记忆中另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在小学,那时候的暑假作业没现在这么多,但也是让每个孩子们头痛不已。和当时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每家都有几个孩子,家长们不像现在这样全都聚焦在孩子身上,家长们累得要命,孩子们也是压力山大。放假伊始,和小伙伴们就开始了各种闹腾疯玩,快开学才发现假期作业一本没做。那时没有百度搜索、没有淘宝买答案、更加没有58同城代写作业,即使有恐怕我也没有一个子儿支付这些费用。傻眼的同时只能在家里一页一页的吭哧。结果到了开学前一天晚上还有3篇作文没有写完。原本想随便蒙混过关,结果妈妈把假期作业拿过去逐个检查,发现了以后很严肃的让我重新写过。各种哭闹耍赖用尽后仍然无效,只能老老实实的去写。要知道作为工科生的我,当年的作文水平各种low,一篇作文就已经要命,更何况三篇!回忆中的细节早已经不记得,只知道最后是一边哭一边写,一直到凌晨一两点,母亲也就陪我到凌晨一两点……。有时候回头看看自己这许多年的工作历程,许多人说我是工作狂、许多人说对工作质量吹毛求疵。应该是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让我们养成了这个影响我们一生的习惯。
还有一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几年前我深情的说给母亲听,她老人家却说一点都不记得了。但对于我而言,绝对是我心中的母亲画像中非常深刻的一笔。记得也是在小学的时候,应该是晚饭后,我和母亲一起在厨房收拾青菜,哥哥姐姐们去上晚自习了。突然我对母亲说想看电影了。母亲看着我,轻轻的说道:我也想看的呀,但家里每个月发了工资买完柴米油盐和必需品后,基本没有结余,现在到了月底,一毛钱都没有了——那时候晚上的电影都是双场,收费从八毛到一块多都有。我仍然坚持着,妈妈无奈的看着我。突然我跳了起来:春节的压岁钱我还剩下来五毛钱呢,现在已经开场了,应该可以便宜的呀。记得当时妈妈也眼睛一亮,说那就赶紧去吧,说完就立刻摘下围裙开始收拾衣服。我记得到电影院的时候第一部电影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票价是一元,工作人员说小孩可以算半价,由于已经开场了一段时间,就收我们1块钱,可我们口袋里只有五角钱。母亲对我说:咱们回去吧,等下个月有了节余再带你看电影吧。我仍然坚持着,母亲最后拉着我的手与售票员商量:我们出来就带了五角钱,孩子一定要看的,就让我们进去吧。售票员最终同意了。直到今天,我都清楚的记得第一部电影是《高山下的花环》,第二部电影是《望子成龙)),也记得《望子成龙》中烧瓷大师的秘诀就是一句: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许多年过去了,什么家庭影院、什么I-MAX,早就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那天晚上我和母亲用了五角钱看电影的记忆,永远都在我的心里,永远也都不会忘却。 现在,我和我的哥哥姐姐们在世界的各个地方工作,有的是清华毕业的行业顶级专家,有的是常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管。每个人都有让人羡慕的生活和家庭、工作和事业,但这一切,都源自于我们的父亲、我们的母亲,为了家庭和孩子,他们放弃了太多太多。不知哪一天开始,母亲的头发早已花白,但每次回到母亲身边她都开心无比,从得到我们要回去的消息那天就会开始张罗每一天、每一餐的饭食,张罗每天要带我们去哪里玩。她乐观、正直、坚毅、严谨的作风深深的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也正是这种乐观、正直、坚毅、严谨的家训让我们能够时刻保持着快乐,让我们能够永远开心工作、快乐生活!
能够在这本倾注了母亲一生回忆和十几年心血的长篇小说《母亲》的出版过程中尽一点力,是我们儿女的责任;能够把心中的感激和爱在这里表达出来,更是我们的荣幸。作为儿女,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感恩父母,应该尽可能多的陪陪他们、哪怕多打几个电话,多发几条短信。因为她们现在需要的仅此而已,而他们曾经和正在为儿女们付出的,我们或许直到许多年后才能够明白……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〇一七年五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