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一生二”的“二”又是什么?它是怎样来的呢?“混沌蛋”爆炸之后,道体出现两种物质,分别是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清阳升为天,浊阴降为地。此后道体开始以物质形态存在。道的各个规律也开始深入不同维度的物质世界,由原来的“道”统管下的“集体负责制”转为“分层分工负责制”。天地开合产生了物质生存空间,即形成了物质世界与天、地之间的两条边界(线),后来我们称其为人类生存时空限(线),如图1—1所示。大地为土类,它具有生养化育的特性,由土类状态继续向前运行,又生化出金类,金又使气态物结露成水类,水又生化出木类,木又生化出火类,火又生化出土类,如此循环不已。
天地阴阳开合以物质存在状态分为三层空间,天道、地道和人道。也就是人类生存的时空受限于天地之间,同时总体时期的“道”,延伸为人类生存的规则线。人类生于道而回归于道,包括人的身体、情绪、能量最终都要回归为0。所以这条线又称为回归线(归O线),以回归线为基准形成了人类情绪线、命运线、能量线(由00到100再到00),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思维模式的根源。
“类”。天地开合时刻产生两类物质,阴性物质和阳性物质它们在不同的时空点上组合,伴随日升月落的天体循环变化及大地水火既济之象,产生冷热风的飘荡,形成五运六气升降沉浮的四季变化,产生了不同的复性物质,我们称其为复质。所有的复质都是生命,在不同的时空点产生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了复质世界的万事万物。这些事物归结起来,只有五大类,即水类、木类、火类、土类、金类。也就是说,这五大类复性物质构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五大类属于“类”这个层次。“类”则是指天地间具有五大类属性的人、事、物。同时,五大类事物相辅相成、相生相克、不断推动事物的转化和发展。天地并不明示自己的规律,而万物自然生长,但人类必须遵循天地之道,也就是我们中华文化所提倡的大道五行学说。
“科”。其对象及揭示的规律都是人类生存空间内的事、物循环、转化、发展的规律。人类在自然开发、科技和经济发展、生产劳动的活动中,认识到地球上的生物圈,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子生态系统,各子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遵循着五行路径,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转化。这种生态系统的循环与转化使人们按不同层次的道理行事。随着人类的发展,特别是对水、火及劳动工具的应用,人类迅速强化了对周边环境的把握和掌控,出现了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其中包括工业、农业、商业、军事、医学等,并且各体系相互渗透。为了更进一步认识各个子系统的规律和特征,又将五大类属性的事物划分为“科”。“科”即分科研究的学问。所谓“百科”,实际上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科,大致可分为理论科、应用科、人文科。
“学”。是“科”下的学问,数、理、化;天、地、生;音、体、美;文、史、哲;农、林、牧、副、渔;工、商、兵等,以及越来越多的边缘学科、行业,都是“学”的范围。“学”揭示的是某一学科、行业的内在规律以及各学科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规律。我们所阐述的国运体系,就是科与学的内在规律的具体表现,所以说我们人类现阶段的发展要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观更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在十八大后党章中着重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正体现了我们“天人合一”的中华文化。P4-5
大学毕业之际,豪情壮志,激情奋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立志做一番大事业,去改造世界。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化工企业,虽然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时常会犯社会常识性错误,引得同事和朋友们的玩笑和嘲弄,后来慢慢地学会从社会角度理解和思考问题。而其中一个社会问题一直萦绕心头,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家乡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许多企业的大老板都是学历很低的人,甚至有的目不识丁(关于历史遗留问题我们不做探讨),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要去为他们打工而养家糊口?许多人为此纠结和郁闷。
一个毕业十几年的大学生去机关办事,为什么会时常碰壁?而同样一件事,大老板们一个电话,万事大吉!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令我茅塞顿开,犹如醍醐灌顶。一个企业的老板,因为识字不多,感觉签字太麻烦,于是就以自己的名字刻了一枚印章,并且宣告只要有老板印章的单据就能报销,后来不久老板查看报销单据,居然发现公司员工张三以假章冒领公司费用。老板非常恼火,于是没有几天就将冒领费用的张三开除了。聪明、大胆的张三报销单据所盖印章与老板刻制的印章大小、字体等方面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怎么被老板发现的呢?原来老板印章刻制后,在名字的中间用针头扎了一个十分微小的针孔,所以别人不用心是无法发现其区别的,但是老板一看就知道张三的印章是假的。
后来经过大量阅读和延伸思考,初步认识到打工者与老板的差别在于专业技能和社会文化的差别。大学生或打工者所掌握的是一项专业技能,是立足社会或养家糊口的一项“资本”,而对社会文化的把握和掌控才是一个人发展壮大的核心,才能像某些老板那样混得风生水起、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进退自如。当然老板们在管理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学习专业技能。而我们的社会文化主要体现为中华民族几千年风土人情、礼仪习俗、时空效应以及方圆规矩等传承和发展。
同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与国内外政治、社会、经济及生存环境密切相关。所以一个人要发展、取得重大的成就,必须不断加强修炼,充分把握和掌控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了解中国人的秉性和特点,认识到如何提升自身的能量,并能够积极应用于管理过程中。这样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量和地位。
从管理方面而言,世界上每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思维方式都不一样,因此应该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或方式。也就是说任何有效的管理方式,必须建立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管理效能。据统计,目前70%的管理书籍来自于国外著作,其理论丰富、内容完善,读起来引人入胜,但其应用效果差异变化较大,甚至明显出现“虎头蛇尾”的负面效应。所以我们必须探索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创建中国人的管理之道。
人生存于天地之间,故应以遵循天地之道为总则。天体运行、日升月落、四季变化、阴阳交替。天地之间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万物欣荣、和谐相处,乃自然之道。从古至今,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已将其道之规律和规则,通过文化效应传承、明示于后人。所以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其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成大事者,唯天时地利人和,其为“天人合一”之道。
然时至当下,部分中国人,以“己”之利当先,诚信丧失、道德沦陷,信仰错乱,致使整个社会生存环境处于“互害试验”阶段。空气污染、雾霾蔓延,食品加药、水果蔬菜催生、药品假冒伪劣、污水乱流等现象频繁,中国人的健康受到巨大威胁,各种绝症像火山喷发,势不可挡。人人抱以侥幸心理,奔走于天地之间,渴望养生之道,以求健康长寿。造成很多人处于“抑郁、纠结、暴戾、烦躁”的情绪状态。痛定思痛,近代以来何故造成如此反差状态,无外乎三大主要因素。一是特殊年代造成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一部分人的诚信丧失;二是改革开放外来文化和思想意识,冲击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一部分人的信仰观念;三是近三十年来,在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过程中,一小部分人不择手段地暴富,使财富高度集中,而人们为满足财富心理需求,以“己”之利当先,不惜以伤害他人而盲目攀比地去追求暴富。这种状态和生存理念即将通过文化效应传承或影响于下两代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这种发展状态的危害性,将全面推进社会发展的五个方面,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直接纳入党章。“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五大要素和基石,其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平衡协调发展,也是中华民族大道五行文化。五千年历史变革、改朝换代,莫不遵循这一规律。同时在党章中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且进行环保立法、以法制建设制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当今,新一代国家领导人致力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稳定性,并以反腐倡廉为先导,稳步推进经济发展,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文化建设,其为平衡协调、稳步推进中国社会长久发展之道。我们中国人目前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积极响应国家大政方针,尽快改善生态环境,呼唤中国文化归位,并进行传播、发展和传承。最终以经济为基础的文化输出,引导世界迈入“地球村”。
卞建华
2018年1月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与国内外政治、社会、经济及生存环境密切相关。所以一个人要发展、取得重大的成就,必须不断加强修炼,充分把握和掌控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了解中国人的秉性和特点,认识到如何提升自身的能量,并能够积极应用于管理过程中。这样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量和地位。
从管理方面而言,世界上每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思维方式都不一样,因而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或方式。所以卞建华著的《中式管理学》告诉我们必须探索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创建中国人的管理之道。
不同的文化效应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模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特定的目标,所以管理的过程就需要采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促进人事物合理化地配合,只有人事物配合合理化,才能发挥管理效能进而完成管理目标。任何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都是和当地文化分不开的。所以我们的管理必须结合当地文化进行,只要能够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就是一种先进的、较好的管理模式。
卞建华著的《中式管理学》告诉我们必须探索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创建中国人的管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