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馨语》是“航天老兵”曹继玉的倾力之作,是继《笔耕心耘》、《文化——企业的延伸》、《文化新视野》之后的扛鼎之作,堪称文化人的饕餮盛宴。
《笔墨馨语》是作者曹继玉人生经历的感悟、所思所想的成果、思想情感的汇集,经过九个月的策划、编辑和出版,其中经历了几十次的版本修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乐在其中,正是作者这种殚精竭虑、不求回报的付出,才让这本自传书、散文书、工具书完美诞生……
| 书名 | 笔墨馨语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曹继玉 |
| 出版社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笔墨馨语》是“航天老兵”曹继玉的倾力之作,是继《笔耕心耘》、《文化——企业的延伸》、《文化新视野》之后的扛鼎之作,堪称文化人的饕餮盛宴。 《笔墨馨语》是作者曹继玉人生经历的感悟、所思所想的成果、思想情感的汇集,经过九个月的策划、编辑和出版,其中经历了几十次的版本修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乐在其中,正是作者这种殚精竭虑、不求回报的付出,才让这本自传书、散文书、工具书完美诞生…… 内容推荐 《笔墨馨语》是“航天老兵”曹继玉的倾力之作,是继《笔耕心耘》、《文化——企业的延伸》、《文化新视野》之后的扛鼎之作,全书由“航天情怀”、“游记漫笔”、“卷首语集”、“人物琐忆”、“骨肉至亲”、“政论管见”、“校园印记”、“闲情逸致”八个栏目构成,约30万字、150余张照片。作者采用不同体裁,通过一个个片断,讲述了作者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记录了作者点点滴滴堆积起来的思想情感,反映了作者对若干感兴趣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所思所想。文笔朴素,贴近生活;触及面广,实用性强,对于作者的同时代人,尤其是对于当代年轻人,《笔墨馨语》可以成为一本具有借鉴意义的参考书。 目录 序一 序二 航天情怀 我当车间主任 风雨同舟 情同手足的搭档 在“神六”升起的地方 下岗 友情 别了,电子所 所训诞生记 我是怎样与行政一把手共事的 游记漫笔 拜谒黄帝陵 欧洲一瞥 意大利见闻 世博观展记 附:梦幻的和谐交响曲 信仰的力量 窑洞里写就的不朽篇章 卷首语集 读书的真谛 丰田帝国的警示 感悟女性 梦想与现实 文化之“道” 世界读书日遐想 遐想中的精神家园 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化 人物琐忆 两次见到周总理 追忆任新民 我眼中的杨利伟 廖昌永印象记 巧遇陶璐娜 痛别巴金 骨肉至亲 母亲是怎样离去的 哭母亲 为父亲祝寿 陪父亲游杭州 哭父亲 家有贤妻 五十抒怀 挥之不去的记忆 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女儿婚礼上的致词 附:女婿范磊在婚礼上的感言 我做外公了 政论管见 中西融贯知行合一 现代管理与系统思考 研究所的管理变革 我是怎样撰写党性分析材料的 今天,我们怎么当书记 以党建之力强民族航天 校园印记 第一个奖状 两个阵营的故事 往事并不如烟 二十年后又相会 毕业四十周年庆典感言 学海无涯苦作舟 闲情逸致 玩蟋蟀 摔跤 笔耕之路 模仿领导人讲话 我是怎样当上特聘教授的 附一开学第一课: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讲座之“话说航天” 附二百家连锁齐聚汤臣倍健,共商发展大健康 生命的希望 我做证婚人 附:证婚词 作者简历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我平时也蛮喜欢看书的,觉得大多数的“序”都是作者请名家或前辈执笔。于是,我建议继玉也仿效下。不料他却说:“不会这样做,只想让你和郭建伟写。”我突然想起继玉他编人《笔墨馨语》中的那篇《友情》。该篇详细记录了继玉、建伟和我“航天三剑客”的深情厚谊。我顿时明白了什么,便答应试试看吧,并说定:假如不符合人选标准,坚决拿下! 我与继玉老弟的友情,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超过30年了,可以说经历了磨砺、经受了考验,彼此知根知底非常了解。应该说,为其所著的书写序,尤其对其中的“吹捧”部分,完全可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可是正式下手了,却备受煎熬:几十年问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脑海,要系统、全面和准确地用文字表达,电脑的键盘似乎不太听使唤了,脑子也像地震后的堰塞湖,数易其稿仍不甚满意。随着交稿期的逼近,自己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焦虑。此刻,真正体会到了音乐人刘欢当年答应为其心爱的妻子写首歌,努力了十多年却还是一直拿不出满意的作品来的尴尬。天无绝人之路,我突发奇想:如果把那几篇不太满意的重新有机组合起来,说不定会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谁是老师?谁是学生?和谐共振; 谁是影子?谁是原型?难解难分! 朋友间友谊的积累靠时间和事件的磨砺。30多年里,我与继玉有四次一周以上吃、住在一起的经历,这机遇使我们俩的友情加速升华。 第一次就是1984年2月我们俩共同赴湖州7013厂(现上海航天806所浙江部分),参加上海航天局团委组织的团干部集训班结业。离别前,我写给继玉的赠言:“谁是老师?谁是学生?和谐共振;谁是影子?谁是原型?难解难分!” 当年,我们这批50后脱产专职的团干部,大多数都在挤时间到各种业余大学去“充电”。我落手很快,此时已经脱产圆满完成了三年的学业。加上中央电视大学的课程运用当时最先进的电化教育手段,采用录播的方式。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大学英语、电子技术等基础课和专业课,全部由清华、北大、首师大等名校的教授任课,终生难忘的是第一堂高等数学课由泰斗华罗庚开讲。加上社会上各种“思潮”、“流派”纷涌,异常活跃,且国际上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奈斯比特的学说“好、大、狂”,现代管理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甚嚣尘上,给我这种工作后再上学的人的思维添加了翅膀,也给我这“半瓶子酱油”能咣当咣当提供了舞台。 此刻,继玉老弟表面不动声色、静观其变,暗地里精心筹划、苦下功夫。他“潜伏”得很深,甚至常常在众人面前“伪装”成一个谦逊的聆听者。一次,他作为新中华机器厂的团委书记,在组织培训单位的基层团干部时,特邀请我去演讲《发散型思维、创造性劳动》,他就自始至终都在下面认真地做笔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奋力拼搏,继玉如愿考人华东政法学院深造。我戏言道:“哈哈!你这正规的,比起我‘野路子’的要强多啦!” 他这番求学的经历和以后的业绩足以证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完全是骗人的鬼话! 在7013厂培训期间,我与继玉虽是第一次深入接触而且日子不算长,但是彼此天南地北的就有说不完的话语。我看到了他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和热心,也看到了他对钻研学问的好奇和恒心。在很多方面我与他相似、相近,这朋友值得深交。P3-4 序言 2017年6月2日的夜晚,在秀美的太湖湖畔——航天无锡疗养院,一场透雨之后,空气格外清新,周围一片寂静。此时,在客房内,曹继玉和我正进行着一次我们俩之间的重要对话。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俩曾有过多次类似的珍贵的推心置腹的交谈,这对彼此的人生都很有帮助。 在交谈中,继玉向我透露了他准备在年内出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书,以回顾他过去60年的人生经历,同时还正儿八经地要求我为他的那本书写个序。显然,这是继玉兄临近退休想做的一件大事,也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吐露的心声。我知道自己才疏笔拙,但面对这位40年的知心朋友的信任与真切的目光,我无法拒绝。 60年的人生岁月,40年的航天职业生涯。我们俩有着太多的相似经历,也有着太多的相似想法。继玉的出书计划一经说出,便在我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我们俩在上海航天系统共同奋斗了几十年,一辈子的心血都凝结在单位的进步、航天产品的成功里,我们个人的价值已与今日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融为一体,无法分离。对几十年的个人付出,我们都无怨无悔。现在到了我们该把事业交给后人的时候,我们的心中都十分坦然,几年前,我们俩将这种从容的心态与方式归纳为“i淡”,即“淡泊、淡定、淡出”。 往事并不如烟。可以想象,退休以后的生活是过去充实忙碌的人生阶段的结束,也是新的精彩潇洒的人生阶段的开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写下关于工作方面的文章难以计数,汇集起来可以说是鸿篇巨制,但总结自己人生的仅片言只语,少之又少,因此现在静下心来记录总结自己过往的经历不啻为一件很及时又很有价值的事情。过去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时机不够成熟,现在“六十而耳顺”,可以从容不迫地来完成这个任务。 我非常理解继玉写这本书的目的和意义,继玉写的这本书是他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是他在人生颠簸中艰难前行后的自我慰藉,是他经历社会丰富历练后的沉淀与升华,是他君子自强不息赢得人生后自信满满的真情表达! 继玉写这本书,是作为儿子饱含深情向天堂的父母亲的一个交代,是作为学生向培养他成长的学校老师和领导的一个交代,是作为同伴向所有关心与帮助过他的朋友们的一个交代。 继玉写这本书,是他赋予自己的一个历史使命。作为父亲,他极其疼爱自己的女儿,他曾说过给予女儿一个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他的“父亲梦”,他做到了。现在他以更远的目光关注着女儿、女婿以及出生不久的外孙女的未来,他希望以自己一生宝贵的经历与经验启迪后辈,他深深地懂得家庭最大的财富是精神财富,家庭最重要的传承是文化的传承。 我相信继玉的这本书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著作。因为他的人生就具有很高的含金量。继玉的整个童年与少年及青年前期都是在众所周知的一个非常不利的社会大环境中度过的,但这一切并没有阻碍他的健康成长,反而在他的性格里融人了好学、珍惜与自强的特质。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年代,继玉从一名企业普通职工逐渐成长为航天工程科研单位的领导干部,他的生命由此进发出巨大的能量与灵动的个性色彩,在工作中,他不断创造出一流的业绩,在业内出名。如今,在人才云集的航天系统,他是一位中国航天卫星总体部的党委书记,同时还是中国名牌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客座教授。有意思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在工厂、专业所、局机关、总体部任过职,先后担任过车间主任、总经济师、研究院职能部门的部长、研究所的党委书记,在系统内能担任这么多工作职务的人少之又少,能胜任这些不同职务的人更是少而又少。由此可见继玉知识与能力的广度和深度。 继玉是我结识的朋友中才能最杰出的一位,他的记忆力超群,如果说我学习与工作中遇到过谁“过目不忘”的,那就是继玉兄了。他博览群书,不仅看得多,而且记得住,不仅记意思,甚至能一字不落地复述原文,常常使得听者颇为惊讶。前些年继玉到某航天发射基地执行任务,一天在与基地军队干部闲谈我军军史时,他顺口就讲出了我军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古田会议”的时间、地点以及来龙去脉,讲出了毛泽东评点“十大元帅”背后的故事,他还一字不差地说出了历任军委主席对军人的要求。这些语录、格言、警句就算是军队干部也不一定说得那么准确、流畅,无怪乎他们对继玉兄惊人的记忆力钦佩不已。 继玉思维敏捷、语言犀利并诙谐幽默。他讲话、作报告常常妙趣横生、引人人胜。这些年他经常在上海市内,甚至去全国各地讲课,他讲的课不仅思想内涵丰富深刻,而且佐证有力。其原因在于他课前的精心准备,对选用的材料逐一研究消化,做到正确无误。听他课的学员基本上都是高学历、有丰富知识与阅历的领导干部,有的级别还相当高,他们听了继玉的课依然有新鲜感、有启发、有收获,还有的学员与曹教授交上了朋友,成了他的“粉丝”。 继玉还有一绝,就是模仿国家领导人讲话,非常逼真。记得1984年的初夏,在上海沪东工人文化宫,上海航天局团委召开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继玉受邀上台模仿一段毛泽东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的讲话,他讲得惟妙惟肖。整个礼堂的年轻人都被台上的“毛泽东”大气磅礴的讲话所感染,一段讲完,人们长时间地热烈鼓掌,我看到在我两旁的几位姑娘感动得眼睛里都噙满了泪水。 我认为继玉的这部著作是属于他个人的,同时也是属于我们整个社会的,这部著作记录了曹继玉个人60年具体的人生经历,同时折射出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在中国现代社会剧烈变化与迅猛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这一代人自强不息用勤劳与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轨迹。 继玉在系统内、在社会上有广泛的人脉,这部著作不请高官、不找名人作序,这是他的性格使然。作为他40年的知心朋友,我知道他是一个精神上非常独立的人,一辈子不做趋炎附势的事,对这部精心写成的著作,他一定会深深刻上鲜明高贵的品质烙印。他的人生历史不需要刻意包装,不需要廉价吆喝,任何游离他的历史的奉承都不需要。 对这部倾力之作,他需要的是理解、尊重、欣赏与共鸣。 我们成为40年的知心朋友,不是那种以物质利益交换为基础的,而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式的,彼此始终互相欣赏,并可以深度心灵沟通,始终关注对方但不轻易打扰,但一方有求时必定立刻伸出手来接应的那种纯粹的关系。 当我写完这篇序时,耳旁自然而然地响起继玉和我共同熟悉的歌声: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 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 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 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 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 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不需要你认识我 不渴望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进 融进祖国的江河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 祖国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我 写于2017年盛夏 后记 看着即将完成的《笔墨馨语》,感慨颇多…… 2003年,我出版过个人文集《笔耕心耘》。那本书只是把我以前获奖的研究性论文合成起来,稍加了几篇临时抱佛脚写的随笔,总的感觉,内容较为单一,笔调较为严肃,写法较为稚嫩,但毕竟是我有生以来出版的第一本书,也算是圆了我一回“著书立说”的梦。从那时起,我就有个计划,在我临近退休之际,再出一本自己写的书。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如今,我已临近耳顺之年。我以为,人生最宝贵的是每天、每年、每个阶段的活生生的经历,它们所带来的欢乐和苦恼,心情和感受,这才是一个人真正拥有的东西。但是,这一切仍然无可避免地会失去,而通过写作,就能把易逝的生活变成长存的文字,就可以以某种方式继续拥有它们。于是,我从2004年起,十几年来,无论单位工作怎么忙,无论个人境况怎么变,无论家庭琐事怎么杂,我始终如一,笔耕不辍,写了不少随笔、论文以及其他体裁的文章,并将其中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收入了《笔墨馨语》。 写作需要积累,积累需要读书。平时,我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读书。2004年以来,我每年阅读三四十本书,最多时,我一年阅读50余本书,这是我工作以来读书最多的时段。虽说不上“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却也是几天不读书,便觉浑身不自在,似乎缺了点什么。可以说,读书已成了我的生活习惯。如果说,写作是一种劳动和支出,那么读书纯粹是享受和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读书为我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让我尝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甜头。 真要出书了,我又犹豫起来,如今经典的书都少有人问津,名不见经传的我用笨拙的笔写出来的书,会有读者吗?经过了内心的挣扎,特别是在好友、同事和家人的鼓励下,我坚定了要出书的决心。我以为,出书,既是写作人个体生命的张扬和意志不屈抗争的符号,同时也是对社会责任感的高举、讴歌与奉献。它不仅记录了写作人点点滴滴堆积起来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记录了写作人酸甜苦辣的生活经历,如果不通过文字记录,就无法表达也无法寻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倘若这本书问世后真的无人问津,我也不后悔,我甘愿做这样的傻事。况且,我坚信,我的知音、同道、好友和家人一定是《笔墨馨语》的忠实读者。 衷心感谢好友郭建伟、董华为本书撰写了隽永深刻、精彩纷呈的序言;非常感谢同事姜海坚、许忠林、周霞为本书的策划、编辑和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期待着读者的回音。 曹继玉 2017年10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