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笔》原名《芥川龙之介集》,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品,收录了8篇中短篇小说,分别是:《鼻子》《罗生门》《秋》《袈裟与盛远》《竹林中》《南京的基督》《湖南的扇子》《手巾》。《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生的无奈。《鼻子》则把犀利的笔锋直接刺向人的深层心理,委实耐人回味……小说直面人性种种,令人警醒深思。
| 书名 | 绝笔(精)/小钩沉系列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日)芥川龙之介 |
| 出版社 | 天地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绝笔》原名《芥川龙之介集》,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品,收录了8篇中短篇小说,分别是:《鼻子》《罗生门》《秋》《袈裟与盛远》《竹林中》《南京的基督》《湖南的扇子》《手巾》。《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生的无奈。《鼻子》则把犀利的笔锋直接刺向人的深层心理,委实耐人回味……小说直面人性种种,令人警醒深思。 内容推荐 《绝笔》是鲁迅等民国大家翻译的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包括《罗生门》《竹林中》《鼻子》等名作在内的短篇小说八篇,外加《中国游记》《绝笔》两篇随笔。芥川的短篇小说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用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目录 鼻子 罗生门 秋 袈裟与盛远 竹林中 南京的基督 湖南的扇子 手巾 附录一 中国游记 附录二 绝笔 试读章节 鼻子 一说起禅智内供的鼻子,池尾地方是没一个人不知道的。它长有五六寸,从上唇的上面直拖到下颏的下面去。形状是从顶到底,一样的粗细。简捷说,便是一条细长的香肠似的东西,在脸中央拖着罢了。 五十多岁的内供是从还做沙弥的往昔以来,一直到升了内道场供奉的现在为止,心底里始终苦着这鼻子。这也不单因为自己是应该一心渴仰着往生净土的和尚,于鼻子的烦恼,不很相宜;其实倒在不愿意有人知道他介意鼻子的事。内供在平时的谈话里,也最怕说出鼻子这一句话来。 内供之所以烦腻那鼻子的理由,大概有二:其一,因为鼻子之长,在实际上很不便。第一是吃饭时候,独自不能吃。倘若独自吃时,鼻子便达到碗里的饭上面去了。于是内供叫一个弟子坐在正对面,当吃饭时,让他用一条广一寸长二尺的木板,掀起鼻子来。但是这样的吃饭法,对能掀的弟子和所掀的内供,都不是容易的事。有一回,替代这弟子的中童子打了一个喷嚏,因而手一抖,那鼻子便落到粥里去了,这故事那时是连京都都传遍了的。——然而这事,却还不是内供以鼻子为苦的重大的理由,内供之所以为苦者,其实在于因这鼻子而伤了自尊心这一点。 池尾的百姓们,替有着这样鼻子的内供设想,说内供幸而是出家人;因为都认为这样的鼻子,是没有女人肯嫁的。其中甚而至于还有这样的批评,说是正因为这样的鼻子,所以才来做和尚。然而内供自己,却并不觉得做了和尚,便减了几分鼻子的烦恼去。内供的自尊心,较之为娶妻这类具体的事情所左右的东西,微妙得多了。因此内供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要将这自尊心的毁损恢复过来。 第一,内供所苦心经营的,是将这长鼻子使人看得比实际短的方法。每当没有人的时候,他对着镜,从各种的角度照着脸,热心地揣摩。不知怎么一来,他又觉得单变换了脸的位置,是没有把握的了,于是常常用手托了颊,或者用指押了颐,坚忍不拔地看镜。但看见鼻子短到自己满意的程度的事,是从来没有的。内供际此,便将镜收在箱子里,叹一口气,勉勉强强地又到那先前的经几上唪《观世音经》去。 而且内供又始终留心着别人的鼻子。池尾的寺,本来是常有僧供和讲论的伽蓝。寺里面,僧坊建到没有空隙;浴室里寺僧是每日烧着水的。所以在此出入的僧俗之类也很多。内供便坚忍地物色着这类人们的脸,因为想发现一个和自己一样的鼻子,来安安自己的心。所以乌的绢衣,白的单衫,都不进内供的眼里去;而况橙黄的帽子,坏色的僧衣,更是生平见惯,虽有若无罢了。内供不看人,只看鼻子——然而竹节鼻虽然还有,却寻不出内供一样的鼻子来。愈是寻不出,内供的心便渐渐愈加不快了。内供和人说话的时候,无意中扯起那拖下的鼻端来一看,立刻不称年纪地脸红起来,这便正是为这不快所动的缘故。 到最后,内供竟想在内典外典里寻出一个和自己有一样的鼻子的人物,来宽解几分自己的心。然而无论什么经典上,都不曾说目犍连和舍利弗的鼻子是长的。龙树和马鸣,自然也只是鼻子平常的菩萨。内供听人讲些震旦的事情,带出了蜀汉的刘玄德的长耳来,便想道,假使是鼻子,真不知使我壮多少胆哩。 内供一面既然消极地用了这样的苦心,另一面也积极地试用些缩短鼻子的方法,在这里是无须特地声明的了。内供在这一方面,几乎做尽了可能的事,也喝过老鸦脚爪煎出的汤,鼻子上也擦过老鼠的溺。然而无论怎么办,鼻子不依然五六寸长地拖在嘴上么? P1-4 序言 钩应夏,沉应冬,钩沉是夏冬,也是春秋;所谓“钩沉”,即是重新挖掘散失的篇章、经典。 本套丛书所选书目包括鲁迅、戴望舒、郁达夫等民国大家的翻译作品以及林徽因选编的民国小说集。在由现代出版业因经济效益而建构的浩如烟海、泥沙俱下的出版景观中,这样一个编辑视角不可谓不新颖、有趣,至少在我们有限的出版视野中是不多见的。 类似鲁迅、郁达夫、戴望舒这样的大家,他们的原创文字,在市面上已有无数版本,但由他们翻译或编辑的文本却少之又少,构成他们文字生涯重要组成部分的这部分工作为何会被后人逐渐忽视以至遗忘? “我非所爱读的东西不译,且译文文字必使像是我自己作的一样。”郁达夫这样谈及自己的翻译。我们在重新编辑整理这套丛书时也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字大家在翻译和编辑他人作品时,所遵从的是同自己的创作一样严谨、苛刻的文字标准,而经他们之手流出的文字景观,也同他们自己创作的文字一样,值得后世之人反复捧读。 在这套丛书的编辑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多数文本虽非大家原创,但毕竟是经大家处理过的文字,我们不便任意改动;另一方面,民国时的语言表达与行文风格,已经不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这一点体现在翻译作品中尤其明显,除了编校上的错误,民国原版中的相当多表述会对现代读者造成理解障碍,甚至译者对外文原著也偶尔有理解上的偏差,完全依照民国原版出版,其实是对当代读者的一种不负责任。因此,我们在参照权威民国版本的基础上,一方面尽量保持民国原有的表述及语言风格,另一方面也根据现代阅读习惯及汉语规范,对原版行文明显不妥处酌情勘误、修订,从标点到字句再到格式等,都制定了一个相对严谨的校正标准与流程。最后的修订结果若有不妥之处,还望读者海涵。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要在日本找个可以与西方的卡夫卡相对应的人,就是芥川龙之介了,他们都最先感到“现代”来临,既无法应对又无法躲避。 ——止庵(作家) 芥川无疑是睥睨东瀛近代文坛的少数几位大家之一,尤其短篇小说几乎无人可出其右。 ——林少华(翻译家) 如芥川一般既有高度的教养,又有优雅的趣味,兼具和汉洋三种文化知识的作家,今后恐怕会绝无仅有。就此意义而言,芥川当是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家。 ——菊池宽(日本小说家、剧作家)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