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
——清迈义工行
数月前,收到一位好朋友发来的微信: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将于2015年8月初在泰国清迈召开,现正招募义工。我被推荐负责礼仪组的组织工作。查看自己的日志,刚完成了北京大学公益讲座泰山三阶(11期)课程,暂无其他安排,便欣然接受了这份邀请。
其实,最吸引我的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终极关怀。这个被含蓄内敛的中国人长期忽视、逃避的话题,近年来已经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当每一个生命了悟必须经历人生的终点,却不知该如何面对时,当生者不知如何看待往者的离去时,“终极关怀”受到重视是自然而然的。
接到邀请之后,我把自己7月在北京录制的北大公益讲座原创诗歌《去去就来》的录音,通过微信,发给了大会负责人,希望在颁奖晚会上有机会与到会的全球代表分享,有幸得到了批准。
清迈位于泰国北部,是该国的第二大城市,兰纳王朝时期的首都。这样一个古朴的小城,以其群山环抱,景色旖旎的特色,成为东南亚著名的避暑胜地。这里是一代歌后邓丽君最喜爱的小城,安详且悠闲,舒适并慵懒,与脍炙人口的《小城故事》是那样的贴切。而邓丽君对清迈的钟爱,与她最后在这座城市辞别人世,或许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了解了这些,让我对这趟旅程更加向往!
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此前在西藏和香港举办过,这是首次在国外举办。大会特地在清迈海关申请了快速通道,方便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参会者。7月29日,近百位义工陆续抵达,分为礼仪、宣传、会务、接待、翻译、医疗、道具等多个组别。
甫出机场,我便见到已等候多时的来自济南的刘建新学长。这次他被我推荐进入了宣传组,而拍摄、剪辑等工作对于拍过多部北大公益讲座微电影的他来说,可谓驾轻就熟。
2015年8月1日,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在泰国清迈的国际会展中心正式拉开帷幕。700多位来自全球各地的代表围绕“终极关怀”的主题,从“心灵安适”、“生与死”、“藏传佛教传统”三个方面展开研讨。大会设立了跨宗教对话、主题演讲、微演说和自由谈等多个环节,不同宗派面对“终极关怀”有着不同的表达和侧重点,但是核心价值是一致的——祈愿世界和平,传递善与爱。
让入欣喜的是,有不少非宗教人士也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在这个“开放、包容、求真、利他”的平台上,“关注大学师生的心灵成长”,“希望在青年人的心中播下善的种子”,成了一种共识。
义工生活是紧张而忙碌的,每天睡眠时间仅有3至5小时。特别是礼仪组,每次都要提早到位准备,在所有人还在用餐休息之际,就要提前到会场门口列队准备迎接,在大会进行的过程中,要紧贴会议的步伐,传递麦克风、迎送嘉宾,准备百余份的颁奖礼品,还有礼仪人员的走位安排和关系协调……
跟随北大公益讲座游学多年,不仅让我每天都能以充沛的精力面对各种挑战,而且还能有条不紊地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最好,这是最让我欣喜的一件事。
8月4日晚上9点,我终于登上了泰国清迈国际会展中心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颁奖舞台,开始以诗歌演绎北大公益讲座对“终极关怀”的理解。舞台的背后,是巨型LED展现的唯美视频,配合摇曳的特效灯光,我气定神闲,面对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700多双眼睛,专注并坦然地将《去去就来》尽善、尽心、尽美地呈现给在场的全体听众,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当我走下舞台,一位泰国僧人特地过来问我这首诗的涵义,因为他感觉很美,但错过了当时的同声传译。不少义工伙伴发来微信,向我索要这首诗歌的文本或视频文件。大家在告别的时候,甚至引用了我们的诗歌语言:“去去就来,明年再会!”可见,“去去就来”这样一种从容、喜悦、超然面对生死的态度,在以美的形式表达之后,已经深入人心。
会议在8月4日圆满结束。我们一行义工才有机会踏入清迈的古城区游览。随处可见的寺庙大殿内,气氛庄严而轻松。不同肤色的游人或与佛像合影,或席地而坐,或在做笔记,或在绘画,或发呆……
P2-4
最后看一眼书稿,就像将军在出征前检阅士兵一样。不,这样说,太男性化了!还是说:就像母亲给女儿打扮好了,送她出嫁,从此是“泼出去的水”了。写作,从来就是这样,文章一旦发表了,就具有了社会属性,不再由作者说了算。既然是“人家的人”了,为什么还要悉心打扮呢?因为文责自负,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女儿”。
两年后,可以出版第二本文集,虽然没有两年前那么激动,但也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毕竟这两年来,写作只是打兔子搂草——顺带的。这就是北大公益讲座最让我心仪的地方——三文主义——文以载道、美文传道、以文修身。生活、工作、兴趣、灵感……在这个道场里浑然一体,互为成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对我在跟随北大公益讲座后,常常文思喷涌、笔耕不辍的最好诠释和真实写照。
两年来,在公众平台上留下的文字,应该是数倍于这本书的。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反复筛选,最后决定留下这些文字,交付出版,是做过认真考虑的:大家都很忙,读书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奢侈品,所以,我的书不能占用读者太多的时间。于是删了又删,减了再减,是为了让这本书薄下来,不要让人拿起时,害怕读不完。毕竟,写作与出版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后者是人家想看什么,就出版什么。前者侧重于自我意识,后者要照顾受众的喜好。而现在留下的这些文字,是把两者都“圆融”了。这样,既不失自我,又讨好读者。此法能不能如愿,或许只有天知道。
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对这套丛书的大力支持,以及对我的关爱。
感谢父母从小对我文学爱好的支持和鼓励,感谢他们对我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理解和赞许。
感谢所有志愿者的做到,让我有了记录的素材和启发思考的源头活水。尤其要感谢为这本书写序的三位学长,他们在百忙之中,用心写下的序言,为这本书增色不少。都说写文章要“凤头,猪肚,豹尾”,有“凤头”在前,后记必须打住了!
是为“画蛇添足”的后记。
唐岚
2017年8月8日
丫山国际志愿者村道源书院
一路前行,共同走过
吕静深圳003志愿者
终于拿起手机,为唐岚的新书《夏雨轻风》写序。此刻,已近美国加州时间2017年7月19日深夜12点。
唐岚的背影,就在我的对面——酒店的写字台前。我们25日回国,北大公益讲座井冈山三阶(第18期)课程,27日将正式拉开序幕。此刻,她正忙着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旧金山的夜,清冷沉静,柔和的灯光洒在窗前,映衬出她优美的身影。看着她专注工作的背影,听着行云流水般清脆悦耳的键盘敲击声,我感受到她对文字的喜爱和运筹帷幄的钟情,这让我心生敬意,更在心底萌生出对自己的一阵阵鞭策。我暗自给自己鼓劲:希望能像她一样,在人生成长的路上,做自己喜欢做的善事,并不断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志愿者都说唐岚和我是深圳的“姊妹花”,其实,她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20]2年2月11日,我们同一天走进北京大学公益讲座,五年多来,我俩从不认识到深交,在追求从生命到慧命的道路上,她一直用自己的做到,给予了我笃定前行的力量,让深圳慧至堂成为北大公益讲座志愿者温馨的精神家园。我们也因为这样一件共同认准的事情而心心相印,相伴同行,成为心有灵犀的好姐妹。
早在2000年,唐岚就只身来美国洛杉矶,求学、打工一年多,寻求个人事业的发展。而今阔别十六年之后,当她再次踏上美利坚国土,已是一名成熟、自信的文化传播者了。
7月13日,唐岚和我分别从北京、深圳出发,登上了飞往美国旧金山的航班,共同见证北大公益讲座的首次“美国公益行”。这次远跨重洋举办公益活动,是我们深圳志愿者在今年年初深圳开课五周年聚会时提议的,组织工作能够如此顺利,是大家共同的美好心愿所致。对于我俩来说,这是一次非常之旅,与五年多来的任何一次都不同,因为“美国公益行”对于北大公益讲座来说,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而且意味深远的开始。
继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公益行之后,我们一直坚信:我们将有机会来到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教育、科技、军事最强的国度,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光明圆融善的种子,彰显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的中国正成长着一批甘愿付出、享受付出的公益人。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美国公益行”确实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所以,我们都格外珍惜。
一念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经过五个月筹备,7月15日,由硅谷科技华商协会邀请并承办的课程第一阶“从生命到慧命”、第二阶“光明圆融善”在硅谷成功举办,听众反应热烈。硅谷科技华商协会新老三任会长都亲临现场,从始至终听完了课程,并在结束后作了深度分享,就餐时继续探讨合作事宜。从下午1点开始,到晚上8点半才依依分手告别。三任会长共同表示希望这个课程能在美国硅谷常态化举办,这让我们倍受鼓舞。
这次“美国公益行”,我还有另一个任务。此前唐岚向我发出邀请:为她即将付梓的第二本专著《夏雨轻风》写序。这是一件让我十分开心的事情。自从2015年我为她的处女作《春潮如歌》写了《人生路上,有你真好》的序言之后,我对“思想在想的时候,是气体,说出来是液体,只有写出来才是固体”有了更深的认识:外在环境有人“逼迫”你留下文字,这实在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这几天,我们朝夕相处,形影相随,工作、游学、观光在一起,既可以近距离读她,又可以读她的新书,感觉这个人在我面前从来没有如此立体和丰满。
唐岚是一个有思想又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的知识女性,我由衷地钦佩她对文字的酷爱,也为有她这样的闺蜜而自豪!“文以载道、美文传道、以文修身”是北大公益讲座提倡的“三文主义”,而唐岚不愧是一位笃定的践行者。她的新作《夏雨轻风》。则是一部记录着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两年中,北大公益讲座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的优美诗篇。
静下心来读着她的新书,往事并非如烟:在“第500场暨深圳100场”的6个小时盛大纪念活动中,她运筹自如的组织,优雅流畅的主持,打动了所有人,唐妈妈为女儿的辛勤付出和成就落下了幸福的泪花……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和画面,从唐岚的新书中跳了出来,历历在目,回味无穷。
随后,在2016年的6月19日,我俩共同主持了丫山国际志愿者村揭牌、《道源揽胜》新书首发、诗歌音乐舞剧《慧命之歌》的首演。《夏雨轻风》正式发表了她创作的剧本,这为没有看过此剧的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窗户,从文字上感受北大公益讲座原创的艺术作品。
因为首演的成功,紧接着我们又成功地举办了“7·29丫山艺术团鹏城首演”活动,让丫山的志愿者第一次走出大山,在“深圳惠科”创造了一个第一次。
这一次又一次共同的经历,通过唐岚的生花妙笔,刻在了《夏雨轻风》的字里行间,被她凝结成思想和情感的固体,将永远留在志愿者们的记忆之中!
在紧凑的美国行程中,留下了这篇写给唐岚新书的序,令人欣慰,相信这也是一次更好的开始。感谢唐岚用付出让我看到了甘愿的力量,感慨她能把付出变成一种高级的享受。在她的身上,再一次印证了:只有享受付出,才能持续付出,只有让自己不断成长地做公益,才能心甘情愿地走得更远。
愿有缘人能通过我的这些文字,了解唐岚的文思与文笔,了解《夏雨轻风》的诗意与情怀,了解北京大学公益讲座的初心与方向,了解我们这样一群“放下利,放下名,放下自以为是”的志愿者。 如是我愿,心满意足。是为序。
2017年7月20日于美国加州旧金山
《夏雨轻风》是继《春潮如歌》之后,作者唐岚的又一部诗文集。上篇收录随笔29篇,下篇收录《北大公益讲座第500场主持语》、诗歌音乐舞剧《慧命之歌》剧本及作者和友人的诗作14篇。这些诗文记述了北大公益讲座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所走过的道路,以及作者这一路上的观察、思考和感悟,清新自然、淡雅朴实的文字,展示了北大公益讲座志愿者坚持“文以载道、美文传道、以文修身”的精神风貌。
唐岚著的《夏雨轻风》延续《春潮如歌》,记述了北大公益讲座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所走过的道路,以及作者这一路上的观察思考和感悟,其清新、自然、淡雅、朴实的文字,展示了一群志愿者坚持“文以载道、美文传道、以文修身”的精神风貌。书中,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像涓涓细流,让人们感受到有源之水的执着与坚定;虽然没有展示社会大潮的波涛汹涌,却能感受到在世态急剧变迁的现实生活中,人们为寻找自我救赎所作出的种种努力;虽然没有深刻的理论和高屋建瓴、醍醐灌顶的宏论,却不乏对平民人生的悲悯之心和一听就懂的家常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