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忻主编的这本《大美昆明》从旅游者的角度,市民的情怀,用散文的抒情,全面表达出昆明的高原风光之美、历史文化之美、民族风情之美、都市交融之美,让走进昆明的游客、住在昆明的市民对昆明有更深入的了解,加深对昆明家乡的认同感,记住乡愁,爱上昆明。
| 书名 | 大美昆明 |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忻主编的这本《大美昆明》从旅游者的角度,市民的情怀,用散文的抒情,全面表达出昆明的高原风光之美、历史文化之美、民族风情之美、都市交融之美,让走进昆明的游客、住在昆明的市民对昆明有更深入的了解,加深对昆明家乡的认同感,记住乡愁,爱上昆明。 内容推荐 周忻主编的这本《大美昆明》共分四部分:“一座阔大壮美的湖滨之城”,呈现滇池与环滇湿地;“一座天人合一的灵龟之城”,追寻历史文化印记;“一座唤起乡愁的风情之城”,写昆明的经典剧目与民俗节庆、文化地标等;“一座文化交融的休闲之城”,呈现昆明自在的文化生活。 本书将文化特色融入昆明风情,呈现出一幅以历史文化为画板,民族风情为线条,文化品牌为色彩,极具生活气息的春城至美画卷。 目录 序 一座阔大壮美的湖滨之城 滇池——春城母亲湖 滇池美名的由来 湖边睡美人 古今第一长联今何在 秀关多姿白鱼口 香火极盛盘龙寺 通向世界的帆——郑和 给予昆明“春城”美誉的第一人——杨慎 徐霞客与昆明难舍的情怀 滇王金印——司马迁说的是真的 环滇湿地——滇池之肺 海埂——滇池的黄金海岸 远眺近闻皆为景格桑花海惹人醉 重现三十多年前的“柳林记忆” 郑和故里——古滇河口的又一道独特风景 郁金香花海刷爆了朋友圈 西山后花园休憩养生地 春城之美 诗意花都 海鸥和昆明有个约会 春城无处不飞花 与花相约 一座天人合一的灵龟之城 追寻历史文化名城印记 昆明建城:始于七百六十五年 昆明最古老的建筑——东、西寺塔 昆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地藏寺经幢 纪念赛典赤的精神华表——忠爱坊 记忆中的涵容与尊贵——昆明文庙 五百年前后 昆明胜江南 用“金子”铸成的殿堂——金殿 繁华景致中的道教名胜——真庆观 江南式园林——昙华寺 昆明印章——马家大院 百年风雨传承的昆明老房子——懋庐 昆明城市景观标志——金马碧鸡坊 在筇竹寺里寻找自己的影子 螺峰叠翠——圆通寺 两树梅花一潭水——黑龙潭 昆明——护国运动的发源地 昆明的眼睛——翠湖 将帅摇篮——云南陆军讲武堂 泰斗云集的西南联大 翠湖周边的名人故居 一座唤起乡愁的风情之城 “家乡宝”的昆明人 大气热诚的昆明人 “悠悠呢”过日子 昆明的经典剧目从这里说起 滇剧——老昆明的文化味道 花灯——草根的精神盛宴 花灯歌舞剧《小河淌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 音乐剧《郑和与海》——昆明首部百老汇剧目 《阿诗玛》——彝族撒尼人的经典传说 昆明调——农耕时代的田园牧歌 洞经音乐——真庆观里的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 彝族(撒尼)大三弦——跳跃的音乐和舞蹈 昆明的民俗节庆从这里看起 彝族火把节——东方狂欢节 苗族花山节——场苗族风韵的文化盛宴 寻甸立秋节——欢歌斗牛庆立秋 盘龙寺庙会——民俗活化石之一 大香会——民间的美好愿景 金殿庙会——逛庙会、赏茶花 三月三耍西山——昆明人自己的节日 不得不去的几个地方 世界自然遗产石林——天下奇观 云南民族村——民族文化风情的大观园 轿子雪山——冰雪探险的胜地 雄险奇秀的九乡溶洞 官渡古镇——老昆明的再现 可以带走的昆明记忆 彝族(撒尼)刺绣——把关绣在衣服上 萌物——那些曾经立在昆明屋顶上的小瓦猫 与北京景泰蓝齐名的“鸟铜走银” 不经意间的瑰宝 昆明斑铜:“中华一绝”价比金贵 国宝云子围棋——长铁蘸其汗,滴以成棋 云子传奇 一座文化交融的休闲之城 南屏街的老昆明记忆 M60创意园 七彩云南花之城 法式风情1903 文化巷——发呆到日落的小巷 骑着单车看昆明 四季都能打高球 爱上健身——在高原和自己赛跑 在高原策马扬鞭 恰好遇到国际会展 吹着海风看电影 《云南映象》要在云南看 不如相聚于此干杯——昆都慢摇吧 艺术和美酒在碰撞一虹山艺术高地 和鲨鱼一起听爵士——ALEI酒廊 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中国歌声第一响——温莎KTV 翠湖宾馆——撩翠湖清冽妩媚 温德姆豪廷大酒店——看城市“灯火阑珊” 洲际酒店——享滇池夜色奢华 米线最昆明 最云南伴手礼 普洱是云南的甘甜——雄达茶城 滇茶第一号——天一堂 遇到一块云南的美玉——珠宝 云南第一糕饼店——中华老字号“桂美轩” 把云南的鲜花打包带回家——嘉华饼屋 溢出云南柔软的香——斗南的花花世界 走出国门的文化企业——新知图书集团 后记 试读章节 西南联大旧址位于一二一大街云南师范大学内。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西南联大在昆明的8年,对于每一个昆明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 西南联大所培养的大批杰出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为保存中华民族高等教育的精华,南下湖南,组建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并于11月1日开始上课。不久,南京沦陷,长沙难保,三校又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下设文、法、理、工、师范5个学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先修班。全校学生约3000人。联大汇集了大批全国一流学者,8年间,在联大任教的教授先后有300余人,堪称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在当时国内教授阵容最强、学术水平最高。联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经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虽然物质匮乏、校舍简陋、图书资料很少,但是联大师生抱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和抗战一定要胜利的思想,秉持“刚毅坚卓”的校训,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正常开展,最终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4日,联大三校北返,为了回报云南父老乡亲对西南联大的关爱和支持,经教育部批准将西南联大的师范学院留昆独立建校,定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后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西南联大是一个奇迹,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至今未能逾越的高峰。战乱、轰炸、饥饿伴随着这所大学,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大学,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全国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储备了大批栋梁之材。短短的8年间,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72位“两院院士”,在国家表彰的23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西南联大的师生就有8人,有5人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宋平、王汉斌、彭骊云等人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是奇迹,我们把联大在昆明的8年称为“奇迹的八年”。这些为新中国乃至世界自然与社会科学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以及联大校友中其他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作家都曾于那个特殊时期在昆明生活工作过。昆明的大街小巷、乡陌村路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文化巷、钱局街及文林街、龙翔街、凤翥街一带成为联大师生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一批国内一流的文人、学者、教授也散居这一带,翠湖文化圈积淀更加深厚。许多联大校友的回忆文章中,有大量的有对抗战时期的昆明风土人情的记述,寄托着对昆明深深的眷恋。 西南联大不仅是一个研究学问、传授知识的最高学府,更是一个引领思想、服务社会的文化中心,为中国教育史、中国现代史创造出丰富的、极有启迪性的精神财富,给云南昆明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珍贵记忆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大片国土沦陷的危亡时刻,西南联大云集了文化科教界的一批泰斗巨擘,闻一多、朱自清、华罗庚、沈从文、钱穆、费孝通……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为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增添了丰富的内涵。西南联大不仅使历来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的红土高原第一次有了世界一流的大学,而且使全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云南,了解昆明。云南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蜚声海内外,包含了西南联大师生的热忱和心血。西南联大荟萃到昆明的学者,曾掀起过研究云南的文化热潮,写下了不少赞美昆明的诗句。他们在昆明秉烛著书,写下了传世的鸿篇巨制,在茅屋大学里创造奇迹,为中国和世界培养出顶尖的科学人才。 西南联大在昆明播下了文化的种子,对云南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造就了战时昆明的辉煌。使昆明成为“中国大后方学术文化交流中心”,成为战时中国三大文化中心之一,不但引领了思想、服务了社会,还开启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绚烂的一页。 西南联大与昆明紧紧结合在一起,从昔日的文林街、龙翔街、凤翥街、靛花巷、文化巷,到城郊许多农村:司家营、棕皮营、龙头街、梨院村、陈家营、大河埂、龙门村、呈贡文庙、宜良岩泉寺……联大师生的身影成了昆明流动的风景,他们与昆明在国难中休戚与共,与云南、与昆明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锻造出一段现代中国教育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昆明也因联大的到来平添了一段中外瞩目的、令人骄傲的城市历史。至今,西南联大仍然活在昆明人的心里,昆明人仍然发扬着“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在为建设幸福美好的新昆明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P122-124 序言 美哉昆明,化物而行。美哉昆明,化人于心。 春城,昆明的城市符号。到过昆明的人,无不感叹昆明的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花开不绝。当你在盛夏踏进昆明,仿佛进入了一个天然的空调世界,可以畅快地自由呼吸;当你在数九寒冬踏进昆明,看到的依然是满目葱绿,花香四野。这是上天对昆明的眷顾,让来到此地的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历代文人墨客对“春城”多有赞誉,第一个给予昆明这一美誉的是明代文学家杨慎。遥想当年,杨慎在滇池得胜桥畔才思涌动,吟出了对昆明四季如春的感受:“蔟香波暖泛云津,渔卡世樵歌曲水滨。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他此时看到的是熙熙攘攘的码头,连河水都是暖的,青青的水草散发着清香,他听到桨声伴着歌声,想到此时的京城已是天寒地冻,而昆明却一派诗情画意,一派春光明媚,有感而发吟诵出名垂千古的感叹。 高原风光,永远是春深似海,绿意浓浓。这得益于昆明所处的地理位置:受印度洋和季风的影响,加上滇池湖水的调节,滇东北的乌蒙山又挡住北来的冷空气。正如诗人于坚所言,昆明的伟大,不是历史的恩赐,而是大地的恩赐,也是沈从文所说“唯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昆明的显赫不是文明和历史的显赫,而是大地和自然的显赫。它奉献给世界的是单纯朴素的阳光、蓝天、白云、鲜花、空气、春天、大地和有益于生命的日常生活,是文明世界已经麻木的对于栖居感受的唤醒。1985年的冬天,一群来自西伯利亚的白色精灵“偶遇”温暖的昆明。从此,每年冬季,数万只红嘴鸥跨越千山万水,与阳光明媚的春城相伴相随,30多年来,从未爽约。在翠湖、大观楼、滇池、盘龙江畔,海鸥飞临的壮观景象吸引着众多游人喂食观看,人们相信,海鸥是有灵性的。的确,昆明没有海,每年却有海鸥的陪伴,这不是昆明人最大的福气吗? “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诗用在昆明十分贴切,甚至成了昆明的城市形象用语。历代文人墨客赞美昆明,留下了灿若星辰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杨朔的《茶花赋》,李广田的《花潮》,冰心、老舍的散文都对昆明的花情有独钟。著名女作家冰心在《摆龙门阵》中说,“近日楼前就是花市,早晨带一两块钱出去,随便你挑,茶花、杜鹃花、菊花……还有许多不知名的热带的鲜艳的花”。黑龙潭历经千年的唐梅,曹溪寺里元代的山茶花,昙华寺里带有几分佛教色彩的优昙花,都昭示着昆明花卉的悠久历史。金殿茶花园、黑龙潭梅园、西山玉兰园、西华兰圃、圆通山樱潮,与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的昆明,更是一个以鲜花为伴的城市,“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昆明的花不分季节,一年四季从春天一直开到冬天,在昆明,鲜花不再“高贵”,在昆明,花儿开得格外娇艳…… 昆明的历史有自己的特色。外地的游客或许认为昆明美在气候,却不知昆明的历史有深刻的内涵。与中国很多城市比起来,昆明并不缺乏历史的厚重。且不说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的那方滇王金印的发掘,还有那些让人惊叹不已的青铜器,印证了古滇国真实存在的传奇;且不说云南陆军讲武堂的辉煌以及西南联大创造的奇迹。只看近代,昆明以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参与国家、时代的进程,书写出一部灿烂辉煌、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让人惊叹和感慨。当民国初年,十里洋场灯红酒绿之时,昆明人民拥护并率先行动的“护国起义”,彻底阻止了封建社会的死灰复燃;当租界中各路人忙于争夺利益的时刻,昆明人民站出来,出资、出人、出地,打通滇缅通道,为抗日战争这一民族生存之战,打开重要的生命通道;当国家大后方受到侵略者的威胁时,也是昆明,举全城之力,修机场、供军队,成就赫赫有名的飞虎队,保家卫国……昆明人温和、善良又不乏牺牲精神。正因此,在护国首义、抗战支前、“一二·一”运动等重大历史关头,昆明人总是奋勇当先,豪气凌云地担起天下兴亡的重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人们不同的风俗习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四季如春的昆明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会城市,中原文化与云南26个民族的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自远古时期起,人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昆明文化,让我们享用至今。滇剧、花灯、阿诗玛的传说、昆明调,承载着可以言说的历史记忆;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寻甸立秋节、盘龙寺及金殿庙会,走进昆明人的节庆生活,体验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石林、民族村、轿子雪山、九乡溶洞、官渡古镇,触摸到的是昆明的自然人文景观;而彝族(撒尼)刺绣、乌铜走银、昆明斑铜、云子围棋则是可以带走的风物记忆……这一切,无不彰显着昆明这颗“高原明珠”的鲜明地域特色和迷人的民俗风情。今天,昆明市作为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会城市,多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昆明成为中国民族文化资源最丰富、形态最多样化的地区。 如今,昆明又是时尚浪漫之城,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叹昆明是“一座壮丽的大城”;80多年前,昆明作为抗战大后方,物资聚集,群贤毕至,被誉为“小香港”。现在的昆明,正在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这里碰撞相融。高原风光之美、民族风情之美、历史文化之美和边陲都市之美在这里交相辉映,多元文化让这座高原明珠散发出恒久的魅力。昆明虽然远离中国政治的中心,但特殊的地缘使它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点,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优势更加凸显,将来的昆明将拥有前所未有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昆明的美是深邃和绚丽的,让你惊喜不断。深入昆明的每一个角落,你会爱上昆明。春天来,夏天来,秋天来,冬天也来。无论哪个季节,春城景色总是散发着不同魅力,生活着让你为之动心的朋友们。但愿这本《大美昆明》,成为你手中探寻昆明之美的一把钥匙,抑或成为你发现昆明的一个窗口,带你穿越悠长的时空隧道,在这里驻足、流连、感悟、思考。 (2016年12月) 后记 《大美昆明》这本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欣喜之余内心也觉得惶然,总觉得还没有尽到最大努力,把最美的昆明奉献出来,不免心生惭愧。这本书从策划至今已历时三载,主创人员全部系本土的中青年编辑和记者,大家深爱着自己的家乡昆明,总想着写一些记得住乡愁的故事。经过大家反复协商,决定把书名叫作“大美昆明”,从旅游者的角度,市民的情怀,用散文的抒情,全面表达出昆明的高原风光之美、历史文化之美、民族风情之美、都市交融之美,让走进昆明的游客、住在昆明的市民对昆明有更深入的了解,加深对家乡昆明的认同感,记住乡愁,爱上昆明。 该书是2008年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文化昆明》的姊妹篇。如果说《文化昆明》一书写的是昆明的文化史的话,那么《大美昆明》写的就是昆明的文化特色、品味和美感,写的就是昆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该书由昆明市政协秘书长周忻总策划并审定书稿。杨璐撰写了第一篇“一座阔大壮美的湖滨之城”,马静撰写了第二篇“一座天人合一的灵龟之城”,刘凤英撰写了第三篇“一座唤起乡愁的风情之城”,周忻、冯月波、王婷婷撰写了第四篇“一座文化交融的休闲之城”。本书摄影附图由周忻、赵海澎、曾国海、李旭等同志提供,封面题字由昆明市书法家协会会长赵翼荣先生所书。 或许,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最有趣的方法是背着行囊到当地去走街串巷,然而,了解一个地方最直接的方法还是找寻关于当地的书籍。从书中可以对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人,有一个立体生动的印象。希望《大美昆明》就是这样一本书,可读、耐读,读了可思可品可获,我们虽充满激情,满怀对昆明这片热土的自豪之情,感恩之心,但毕竟水平有限,加之完全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该书的写作,舛错在所难免,还望读者朋友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12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