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留得清绿在人间--林西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苗丽//周艳红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杨苗丽、周艳红著的《留得清绿在人间--林西》以林西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来划分内容,从少年求学、初入社会、投身革命、战争年代、开展事业等阶段来叙述林西丰满的一生,《留得清绿在人间--林西》内容重点在新中国成立后林西为广州园林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本书的语言融注真意实感,流畅挥洒,给您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在它的引导下,会使您进行一次全新的心灵体验,丰富您的休闲时光,获得更多的快乐!

内容推荐

林西提倡的“经济发展要能兼顾生态保护,城市建设更要兼顾环境绿化”具有前瞻性,杨苗丽、周艳红著的《留得清绿在人间--林西》的出版对推广生态环保理念、树立绿色意识有积极意义。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故乡、家世与少年时代

 一、皖南小乡村

 二、家世

 三、读书郎

第二章 走向社会

 一、初到武汉

 二、返回安徽

 三、天有不测

 四、志存高远

第三章 踏上革命道路

 一、参与创办求知书店

 二、书店开张

 三、营救与探望被捕店员

 四、参加新四军

 五、奔向延安

第四章 延安岁月

 一、人读中国抗日军政大学

 二、留校工作

 三、成为总政组织部的一员

 四、收获爱情

第五章 在解放战争中

 一、撤离延安

 二、参与处理民主建国军“暴动”事件和参加整党

 三、从西柏坡到北平

 四、跟随叶剑英南下

第六章 初入广州

 一、华南分局的“大管家”

 二、主持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

 三、“三反”受冲击

第七章 开拓中国的天然橡胶事业

 一、参与祖国的橡胶事业

 二、组建华南热带植物研究所

第八章 初绘广州城建蓝图

 一、主持苏联、捷克及日本展览会

 二、把广州建设得更美丽

 三、让水上居民结束“浮家泛宅”的生活

 四、建立全国第一个绿化委员会

 五、造就广州第一批美丽公园和酒家园林

 六、开发白云山

第九章 掀起广州城市建设的新高潮

 一、制定全面的广州城建规划

 二、绿化广州、美化广州

 三、沙面复新

 四、建设让市民安居乐业的新广州

 五、发起海选名扬全国的羊城新八景

 六、组建广东园林学会

 七、打造岭南园林精品——兰圃和西苑

 八、“那条路修好后就叫‘林西路’”

 九、建设具有园林特点的岭南建筑

 十、引起中央领导注意的广州建筑

 十一、组建岭南建筑“轻骑”队

第十章 “文革”之中的波折

 一、“封资修”,挨批斗

 二、巧建南湖宾馆

 三、建设被誉为“南方奇秀”的外贸工程

 四、重建广州绿委

第十一章 “文革”结束后的两年

 一、为蒙冤者平反而奔波

 二、“让广州市民都来白云山游玩”

 三、出访美国、日本、法国

第十二章 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一、旅游工程的“拓荒牛”

 二、筑巢引来“白天鹅”

 三、中山温泉的牛刀小试

 四、组建珠江外资建设公司

 五、争取花园酒店与中国大酒店落户广州

 六、重建广东园林学会

 七、支持华南植物园的恢复和发展

 八、廉泉明镜醒后人

 九、纾民困,解民愁,引外资建商品房

第十三章 让改革前沿地放光彩

 一、赴香港与新加坡考察的思考

 二、将广州建设成繁荣、文明、安定、优美的城市

 三、点题故乡水

 四、中国园轰动欧洲,芳华园永留兰圃

 五、传经吉林

第十四章 留得清绿在人间

 一、破旧小楼伴半生

 二、带病赴京悼叶帅

 三、晚年依然心系城市园林绿化

 四、林中催伟木,绿魂留人间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都说苦难也是一种财富,对于原本衣食无忧,只知道读书成才的崇仁更是如此。父亲的故去,给这个家庭以巨大打击,同时也给崇仁一个成长的机会。17岁的崇仁擦干眼泪,强忍悲伤,挑起了处理父亲后事的大梁。他为父亲购置棺材,又请人来收殓。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验证了一句俗语: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父亲的后事还未处理完,过度悲痛的祖母也突然病倒并很快去世。这样,处理一位亲人的后事变成要处理两位亲人的后事。汉口已经不能再待下去了。他忙着结清父亲的账,包括别人欠他与他欠别人的,陆陆续续收回一些现金。料理完有关事项,崇仁将两个灵柩从汉口运回老家安徽黟县安葬。一路乘船再转车,经过千山万水,回到贫苦的故乡。崇仁的母亲一路上依然悲痛难忍,痛哭不已,刚回到黟县老家,便病倒了。

在老家,一面安葬祖母和父亲,一面照看着生病的母亲,崇仁一下子成长为能够担当的男子汉。在老家的曾祖母已有90高龄,本来生活还算平静,可一下子看到自己的儿媳和孙子相继去世,经受不住这种打击,也猛然撒手人寰。过了不久,崇仁祖父的弟弟——三叔祖父王邦杰也在江西贵溪去世。

接二连三的噩耗,令这个家庭掉进了痛苦的深渊。与此同时,父亲故去,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倒下了,崇仁与母亲、弟弟回乡,运送与安葬几位亲人,也花费不少积蓄。原本还算富裕的家庭,渐渐变得贫寒。看到仍在生病中的母亲,崇仁心中万分焦急。

转眼,一年过去了,1934年春,崇仁18岁。家中亲人的后事早已处理完毕,母亲王范氏的病也渐渐好转。但是家里仅有的一些田地,不足以维持全家生计。假如再不出去工作,不久将坐吃山空。可是,出去闯荡,只能从最底层做起,这样,不可能带着母亲与弟弟。假如自己出去,留下母亲与弟弟,孝顺的崇仁又不大放心。怎样才能两全其美?崇仁一次又一次地叩问自己。这时,有亲戚为崇仁出了一个主意,找个姑娘结婚,让她在老家陪伴你的母亲,母亲就有个依靠,不会孤单,你也好放心地出去闯荡。

结婚?这是一个让崇仁感到惊讶的提议。其实一直以来,崇仁就有一个理想,就是读书深造,掌握更多的本领,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能够造福他人的人。无奈因为家庭遭遇变故,家道中落,自己的理想恐怕难以实现,但是,这时结婚,却是他从未想过的问题。不过,面对现实,自己只能重新规划,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任性。为了母亲,结婚不失为一个好提议。崇仁经过多日的思考,终于同意了这个提议。邻近宏村有位女子,叫余杏月,又各愫君,人长得眉清目秀,家境也还过得去,家人又比较开明。她本人读过私塾,还上过高小,这在当年算是比较少有的。因为有文化,余杏月知书识礼,性格温和。经人介绍,崇仁与余杏月相识,经短暂接触,双方都感觉不错。不久,崇仁便与杏月结婚了。婚礼简简单单,杏月就过门了。母亲王范氏十分高兴,大儿子结婚,可以冲淡过去一年那些痛苦的记忆。她喜欢这位性格很好的儿媳妇。

这时,母亲王范氏的舅舅江华朴知道外甥女家中发生变故,十分同情她的遭遇。他从安庆捎来口信,请外甥孙崇仁再到安庆去,到他的布店帮忙,让崇仁在干中学做生意。在患难中得到亲人的安慰和关心,让崇仁的母亲很感动。她也托人给舅舅捎信,说让崇仁去布店帮忙,也是找口饭吃。

婚后小夫妻在一起的日子是短暂的。蜜月未过,崇仁就忙着外出讨生计,他要担负起养家的责任。告别新婚妻子,将母亲托付给妻子照顾,自己则踏上去安庆的路。

母亲王范氏与妻子杏月将崇仁送到了村口。母亲细细叮咛崇仁,要在舅公处好好学做生意,还要照顾好自己。妻子杏月则依依不舍地低声说:有空回来看看,我和妈等着你,我会照顾好妈,你放心地去吧。

P24-25

序言

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杨苗丽、周艳红同志著的《留得清绿在人间——林西》一书,嘱我作序,腆为序之。

20lO年5月28日至30日,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第47届大会在苏州召开,这次大会中国选择了三个主管城市建设的市长来宣传,林西就是其中一位。大会是这样评价林西的:“林西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学家,是广州市城市园林建设方面的卓越领导者,他倡导成立园林绿化管理机构和学术组织,推动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建筑师设计创作,成就岭南建筑和园林相融合的传世之作;重视培养园林技术人才,为有识之士提供展示才华空间;关心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科学规划城市园林绿化未来。”林西的提名正是由我提出。回想1973年,我到广州市规划局工作。此时的广州,虽然还是在“文革”的影响之下,但是林西副市长已经出来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广州的城市发展建设朝着好的方面发展,花市重新开放,花城的名字又开始名扬全国。

当时,我跟着广州市规划局规划设计莫俊英工程师作总体规划。一天晚上,莫俊英对我说:我们去一趟林西副市长家吧。这样,我认识了林副市长和他的家人。林西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亲切地问了我是哪里人,学的是什么专业,知道我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他很高兴。我感觉到他是一个愿意与专家结交朋友的副市长。多年后,莫先生告诉我,在我走之后,林西还专门嘱咐莫先生要好好培养我,可以看出林西非常关心专业人才的培养。

不久我从广州市规划局调到了国家建设部规划局,我才了解到广州市规划工作在林西副市长的领导下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林西和广州规划工作者的规划下,广州是一个后有白云山、前有珠江水,南有万亩果园的有山有水的宜居城市。当时广州规划局的经验是很多的,人才的配备也是其他一般城市无法比拟的。只有在广州,规划、建筑园林、水、道路交通、港口、仓库、结构的知名专家齐聚在规划局,因此所有大的公共建筑都是在规划局组织下设计完成的。广州城市建设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很多的成绩。莫先生告诉我,在广州,包括广州军区、中南局、省委大院、国家领导人在广州的工作居住建筑等所有的大型建筑物,都是林西直接交给他,让他带人完成规划和建筑的。林西身先士卒,亲力亲为,既关心到人才的培养又关注到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很多新的思想和创新的作法。在林西的亲自带领下,岭南建筑与园林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开创了新的岭南建筑和岭南园林的新时代。在广州,不管是规划界、还是建筑界、园林界,对林西都是心存敬意与感激的。

林西主持的广州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规划工作的体制和方法也得到了国家建设部的充分肯定,在80年代,得到城市规划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设部主管副部长周干峙的高度评价。90年代,周副部长亲自带队到广州调研,提出要全面总结广州规划局的经验,向全国推介。他指出,广州规划局从编制、管理方法、廉政措施、人才培养以及新技术的应用都是非常先进的。这些成就的取得完全是主管市长林西的亲自指导和要求下完成的。按照50年代苏联专家的总体规划,广州从荔湾到黄埔是“推大饼式”的连片发展。60年代,林西修改调整了广州城市空间结构,将广州分成了老城区、员村、黄埔三片组团式发展,在老城区与员村之间、员村与黄埔之间,定桩界线,留下了很大的隔离地带。正是有了这样的界线,才给现在的珠江新城、萝岗的发展留下很大的空间。这样的眼光非常超前。直到2002年国家建设部才做出规定:所有的绿化用地必须定线。绿线的规定才列入我们国家部门的规章。而这些绿线的规定,广州应该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了。

林西不仅是“绿线”最早的提出者,还是人居环境科学先行的实践者。人居环境科学是钱学森先生最先意识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先生于近年提出的新兴学科,它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其中包括了经济环境、发展与生存环境、文化环境及生态环境等。而林西早在五六十年代集规划、建筑、园林于一体,他几手抓,将这些融于一体。在他创办的广东园林学会里,不仅有规划、建筑、园林方面的人才,还有文学家、画家以及戏曲家。林西的人居环境科学实践也与当前我们提出的城镇化问题、迈向生态文明问题、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等问题息息相关。林西一直关注和实践着人居环境科学。在60年代,广州任何大型的公共建筑都是以规划局牵头,召集建筑、园林甚至文化等部门来共同完成,因此广州的任何大型公共建筑没有违反规划,以至于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都来广州学习,学习广州科学有序的规划、漂亮的岭南园林以及岭南建筑。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37年之久,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发展与建设中的城市问题而召开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息息相关,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提升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以及居住环境质量,需要有更多的象林西一样力图掌握城市发展规律的市长,将我们的城市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迈向生态文明、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一直以为林西是一位文化人,看完《留得清绿在人间——林西》的书稿,我才知道林西原来是一个老革命。因为他的好学、谨言、慎思、博学才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两位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档案文献资料,走访了很多在林西身边工作和生活过的老同志,形成了30万字的书稿,从林西生长的安徽介绍到武汉、安庆、延安、西柏坡,再到广州,让我们能隔着时空与林西进行心灵的交流。随着林西一个一个脚印地走来,我们看到了他的成长过程和做的贡献,我们看到林西在规划、园林、建筑以及城市管理方面的成就,看到了林西在改革开放初期一马当先、敢做开荒牛的勇气与担当;我们看到了一位老一辈的共产党员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的情操,他不愧为一位人居环境科学的先行实践者。

以此序之。

陈晓丽

2015年12月

后记

林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新中国建立前曾在延安、西柏坡、北平等地的中央军委机关工作。1949年8月跟随叶剑英南下来到广州,长期在广州担任领导职务,主管广州的城市建设,为岭南特色的建筑以及园林绿化建设、为广州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殚精竭虑,贡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也使广州在这些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广州园林绿化成为全国的标杆,他也成为业界公认的行家,在2010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第47届世界大会上,被国家选定为向世界宣传的中国三名城市管理和风景园林建设杰出领导人之一。他主持建造的许多美景留在了广州,美化了花城,也把信念坚定,忠诚于党,勇于开拓,敢于担当,勤政为民,乐于奉献,克已奉公,清正廉洁的美德留在了广州人民心中。

本书的立项源于2008年的采访。当时我们在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收集口述资料,多位受访者在谈改革开放之初引进外资的困难时,不约而同地提到林西副市长的鼎力支持,让我们萌生出为他立传的想法。经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领导研究同意,并报市委申请立项。令我们感到惊喜的是,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朱小丹在6月接报后当即表示同意,还指示市委承担写作与出版经费。同年下半年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成立了该传的编写组,成员为征研处的杨苗丽和周艳红。林西的革命阅历十分丰富,担任市领导后主管的工作也很多,但已辞世多年,其早年革命活动的知情者不多,他本人也没有留下任何回忆材料,资料和专业知识缺乏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为此,我们抓紧开始收集资料,申请调阅档案,找知情者采访等工作。没想到不久情况就发生变化,编写组的两人先后调离征研处。中央党史研究室要求各地抓紧工作重点转移,完成《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简称党史二卷)的编写。杨苗丽即被室安排承担党史二卷的部分写作任务,全力以赴投入到党史二卷的编写中,同时参与指导全市十个区县党史二卷的编写工作。周艳红到了宣传科研处,也参与了大量党史宣传教育和党史学会的工作。《林西传》的资料收集工作也只能挤时间进行。党史二卷仍在编写中,2010年初杨苗丽升任副巡视员,被室指定分管党务工作和扶贫工作,《林西传》的工作完全无暇顾及,不得不停顿下来。2013年4月后因原室主任退休,她又参与了室领导班子的工作,期间还被老领导指定,负责主编另一本广州党史书籍,直到2014年该书出版后,才腾出时间整理研究有关资料,着手《林西传》的撰写。2015年5月退休后更集中精力,一鼓作气,攻克难关。周艳红在这几年间,尽管工作任务较重,但仍坚持见缝插针地采访老同志,收集资料,前后采访了数十位老同志,收集到历史资料数百万字,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打下坚实基础。两人还阅读了大量历史资料。周艳红不懂建筑,不懂园林设计,只好迎难而上,啃起建筑设计园林等专业书籍,恶补这些方面的知识,为此或放弃休息、或挑灯夜战,甚至战胜病痛……对《林西传》的撰写,由于水平以及资料、时间等所限,也许还未能尽如人意,但我们都已尽心尽力,问心无愧12015年6月底,两人合作的《林西传》初稿完成。之后,经林西的亲属、老部下、建筑园林专家、秘书等两次评审,书稿进行了修改。最后又经党史专家、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榻兆强、原副主任黄穗生的终审,作者再次进行修改。2015年12月,《留得清绿在人间——林西》完成修改稿送出版社。

全书共约三十万字,分十四章,建国前部分从引子到一至五章,由杨苗丽执笔。建国后部分从第六章至第十四章,由周艳红执笔。

在接受任务到完成书稿的过程中,我们得到过许多个人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林西的女儿林和平、儿子林民主及儿媳谢宇新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口述和文字资料,还亲自带领我们寻访林西的许多老战友老部下,包括在北京的解放军国防大学的林谦、李圭、胡耀邦同志的夫人李昭、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叶帅原夫人等老同志、警卫员、老家的亲友、广州市园林局、建筑设计院、规划局的老领导、专家,让我们对林西从略有所闻到逐步了解再到真正认识。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邯郸市委党史研究室、桂林市委党史研究室、吉林市委党史研究室、长春市委党史研究室、西柏坡纪念馆、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市档案馆、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热带作物研究院档案馆、广东省农垦局档案馆、林西家乡黟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广东园林学会均为我们查阅林西档案或查找资料提供过方便,林西的秘书、老部下等也参与了本书的审稿,为写作提出过十分中肯的意见与建议。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榻兆强、原副主任黄穗生、现主任李汉强、副主任陈穗雄都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给予大力支持,并亲自审读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和补充意见,国家住建部总规划师陈晓丽女士亲自撰写序言,编委会成员也审阅了书稿。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瑕疵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作 者

2016年1月28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