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延川城里去赶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海波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家乡庙会小记

今天是农历的四月初八,佛教的浴佛节。所谓浴佛不是让佛洗浴,而是佛祖诞生的意思,是释迦牟尼的生日。这是我长大后才知道的,小时候虽不懂这个,但能感觉到这个日子的与众不同,还能进一步感觉到这种不同与神灵有关,因为这天好多地方都有庙会。“四月里,四月八,娘娘庙上把香插”,说的就是这个。

旧时陕北的庙会很红盛,有说书的、唱戏的、做生意的、卖饭的,之所以人多,一是与大人们的“口愿”有关,二是与小孩子“保锁”、“赎身”有关,三是和二流子聚赌有关。

口愿,说白了有点像人向神借的“如意贷款”。那时的人们,有病了,有灾了,后生的婚姻不顺了,女人婚后不孕了,孕了习惯流产了,产了不活了,都爱许个口愿:“只要帮我遂了心,怀揣着实诚谢神灵。”

谢什么?许下什么谢什么。有许猪的,有许羊的,有许匾的,有许帐的,还有许帮忙打扫卫生的。总而言之一句话,有钱的许钱,有力的许力,无钱无力的许烧香、许磕头、许真心、许虔诚。局外人看,好像和儿戏差不多,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神神虽无言,不怒自生威。不要说一般人了,就是那些见人就瞪眼的黑痞恶棍们,也不敢在这里胡“拧呲”,许下的口愿一是一、二是二,乖乖地还。

小孩子“保锁”、“赎身”则像对生命的寄存和收回。按照迷信说法,12岁以下的小孩子“脑不圆,魂不全”,难养活。解决的办法是,把魂灵和性命托寄给神灵。好像那时的神灵已经一专多能,能提供“一卡式”服务了。除过“马王爷”不受理这项业务外,别的神神都受理,且“随存随取,定活两便”,据说方便得很。为什么在这里用了个“据说”呢?因为我在这方面受过害,不但没有体验到方便,反而感受到了无可名状的恐惧。

我不知道自己的魂灵和性命是什么时候寄存了的,只知道寄存的地方和赎回的时间。

那是1964年农历的四月初八,我当时在延川县城关小学上学。因为接受了许多新知识,对这事就很不以为然,开始还不想去,还是爷爷和外爷硬把我吓唬去的。不是他们说的神啊鬼啊、灾啊病啊把我吓住的,而是说“如果不赎回,夜里走路会后怕”这句话起了作用,因为我确有这毛病。

“赎身”用的道具有两种,几根红线和一只大公鸡。这两样东西都要在神像面前的香炉上祭。祭过后,红线戴在脖子上作为一生安全的信物,大公鸡献给庙上管事的人,作为代自己受过的替身。

本来是顺顺的事,可那天却不顺了,公家人不让这样做了。我们还没到小庙所在的村子,就看见许多人退了回来,连声说:“啊呀,可不敢去。那几个干部凶得太太哩,抓住了就不得了。”我们只好和大伙一同退在一个石盖上等,想把干部等走了再进去。谁知那些干部就是不走,最后没办法了,只好朝着小庙方向磕了个头,把大公鸡扔到下边的河壕里了。

那次我虽没能到庙会上去,但我可以肯定,那个庙会上没有赌博。我在庙会上遇见赌博的时间,说出来没有人敢相信,是在1967年的四月初八,正是红卫兵破“四旧”搞得最厉害的时候。

那天,我和村里一个比我大差不多十岁的成年人一块进城赶集。走到半路上听人说,黄河畔的一个庙会上的红薯苗子比城周围的要贵出好几倍,于是两人就折转身子返回来,在附近买了些红薯苗子,直奔庙会而去。赶去一看,虽然不像开前说的那样,但确有赚头,赚下的钱除过每人吃了一碗粉汤外,还分了一块多。

本来饭也吃了,钱也分了,快快回家多好,但坏事就坏在那粉汤太咸,渴得不行。那庙会在一个干山圪梁上,水比饭还贵,划不来买水喝,他就领我到附近一个小村子里找水喝。进村一看,才发现有好多人在这里赌博,有“掀花花”的,有推牌九的,有掷骰子的,还有“耍明宝”的,呼幺喝六一哇声。我们吓了一跳,转身就想退走,但已经迟了,一条黑汉一手提一把“络子镢”,一手端一碗绿豆汤,拦住了我们的去路。先笑嘻嘻地说:“既然来了就坐一坐,忙什么哩。”见我们不肯坐,便收了笑容,压低声音正色说:“说起来都是亲戚,到了这种场合你们敢走?就不怕明明是别人告发的,怀疑到你们头上吗?”最后还提醒我们说:“这里的人可不像我这个老实疙瘩一样,没有几个省油的灯!”说罢又笑,很和蔼的样子。

我还想说什么,被一块去的人拦住了,说,“你坐这儿等一下,我进去耍两圈”,并低声告诉我说,“这号场合真的不敢走,走了真会有大麻烦”。说完用手压了压我的肩膀,转头进去了,很悲壮的样子。

当时我很紧张,以为他一定会被弄得很惨才回来。谁知完全不是这样,他不但没有输钱,还给赢了不少。可惜的是对方没现钱,拿了卤冰来顶账,害得他卖了好长时间卤冰。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懂什么是卤冰,卤冰又叫卤水,学名为盐卤,旧时用它点豆腐。

(2014年5月6日)

P20-22

书评(媒体评论)

稿子我(用)极热情的语言推荐给《散文》月刊……他们很快会发现你这个极“艺术”的人物的。我太喜欢你这个人和你这个人的文了。

——贾平凹

海波是一位悲怆的诗人。在我看来,他用嘶哑的嗓门发出的吼喊,也比许多无病而矫情的呻吟更能拨动人们的心弦。

——路遥

我虽无将海波与鲁迅比配的想法,但海波的新志怪小说确也在20肚纪的末叶,再一次用仿古的笔法在荒诞,怪异的普通农民、知识分子的生存细节中见出了中国历史文化语境的转场和中国社会变革的踪迹。

——李震

海波的语言和修辞是我们陕西作家最好者之一,即便放之于全国考量,也是为数不多的语言艺术大家。

——冯希哲

海波是个有梦想有野心的作家,他的才情和他的劳作造就了他笔下具有陕北文化肤色的文学世界。如同他自己塑造的“农民儿子”,是一位让人一见难忘的人物。

——周燕芬

目录

延川城里去赶集

家乡旧忆

 春晨中的农家孩子

 春雨中的独白

 葛老八两口子的过活

 关于二弟的记忆

 好人刘二

 洪水漫过小河滩

 家乡的秋色

 家乡庙会小记

 糜谷

 民歌的源头在哪里

 民间能人

 农村人治病的土法子

 农村中的婆媳关系

 盘苜蓿地

 贫协主席

 山水

 我说陕北民歌

 我所看到的农村大家庭

 雾中的歌声

 戏说农具二种

 小满时节说牲畜

 也是春天的故事

 一个善良的盲人

 一件难忘的小事

 坐个拖拉机不容易

生活琐记

 三八妇女节琐记

 表弟讲的故事

 曹伯植讲的一段故事

 儿童游戏的变迁

 发呆和发困

 尴尬二则

 镜片

 劳务市场上的揽工人

 六天殁了两位亲戚

 一位美丽的少妇

 清明时节小速写

 如诗如画的春晨

 我所采访过的三位农村支书

 我第一次发表的文章

 雾霾中的人们

 学校门前一台戏

 一位盲艺人的艰难人生

 这次秧歌没扭成

 阵雨中的早练人

 致苗秋艳、张瑞生、曹江、任静

 最易忽略是珍贵

延川城里去赶集

 捎东西的人们

 负重而行的人们

 小沟里的看见大川里的爱

 相同的潇洒和不同的难处

 娘老子们想得更“日怪”

 赶牲灵和赶大车的人们

 挤时间进城的赶集人

 远处来的赶集人

 延川县城不大大

 县医院的大门开得“怪”

 医院下面曾有“黑市”

 洪水挡住了卖小瓜的人

 洪水中的人情味

 南门外有个农具厂

 县城里的菜市场

 卖菜老汉刘三

 买菜婆姨的众生相

 五花八门的钱包

 北门河滩里的牲畜市

 想尽法子的“交猪人”

 验猪人的嘴巴有看头

 猪娃子懒得叫唤了

 牲口市场上的大牲口

 牲口市场上的交易人

 卖药材的乡下人

 “七女门市部”

 买衣服的新媳妇(一)

 买衣服的新媳妇(二)

 买衣服的新媳妇(三)

 买烧酒喝的乡下老汉

 十字街头人如潮

 散集了

知恩半为报

 小序

 白军民

 蔡玉珠

 曹伯植

 曹谷溪

 曹京平

 邓桂芝

 董庆丰

 二叔

 冯山云

 高耀其

 郝福财

 何志铭

 贺思林

 贺思维

 忽培元

 惠文智

 贾平凹

 姜福财

 雷若男

 梁凤卉

 刘福高

 刘伟华

 刘阳河

 马文瑞

 强玲玲

 申易

 陶海粟

 陶正

 田存元

 王克文

 王武直

 吴天明

 熊莺

 杨世杰

 张艺谋

 张洲

 张子良

序言

有朋友说:一个人若总说明天的计划,后天的打算,证明他精力充沛,前途无量;若总说他昨天做了什么,前天做过什么,说明他已经止步不前,靠回忆过去来安慰自己。这话影响了我半生,为此,总在埋头学习,不敢有丝毫懈怠。表现在写作方面,总是探索怎么写,很少在总体上想应该写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年过六十之后,我的想法有了改变,开始喜欢回忆过去了,并越来越热衷于此。对此,我最初还有点恐慌,进而有点恐惧,以为这是老之将至、来日不多的表现,是生命倒记时的开始。

改变来自不久之前。有朋友请我写点关于明朝延绥镇的东西,为此整整翻阅了大半年《明实录》,几乎看完了当时文臣武将、封疆大吏与此有关的所有奏折和皇帝的朱批,大至调兵征战、寨堡设置,小至皇裔命名、粮草折算,可以说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令我意外的是,虽然这些事都和陕北这块土地有关,但对老百姓的生活没有一丝一毫的记录;偶然涉及的平民,不是要被杀头,就是要被灭族,除此之外,没有别的。

事毕之后,我不由地产生出一种孩子般的自豪,庆幸自己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可惜的是,这自豪没有持续多长时间,打碎它的是我正在上高中的孙子。有一次他向我了解当年农村时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令我十分意外。从提出的问题中可以看出,他对我年轻时生活环境和状况,和我对我爷爷辈的生活环境和状况,同样隔膜和茫然。这让我惕然一惊。

我的家乡是几千年农耕文明最后一块领地,当拖拉机、面粉机、联合收割机、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这些现代文明标志性的东西,从中国的沿海地区开始,像东南季风一样,越南岭、过长江、跨秦岭、掠过关中平原多年之后,我的家乡陕北因地处闭塞,交通不便,仍然继续着铁犁和老镢种地,煤油和麻油点灯,碌碡和裢枷脱粒,木锨和簸箕扬场,石磨和石碾加工,风箱和柴火煮饭的古老生活方式,和两千多年前没有大的区别;当城市和平原地区的人们,由于交往半径加大,大兴“五湖四海”,同志如友,择邻而居的时候,我的父老乡亲们仍然坚守“亲不过的是姑舅,香不过的是猪肉”,“出门一里,不如盛在家里”的传统格言,几乎村村都有没进过县城的老汉和不认识钞票的婆姨。我回村务农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前夕,离开那里时,正值人民公社的解体,这样的社会环境,非但前无古人,恐怕以后不太会再有来者,可称为一个史无前例、举世无双的特殊时期。对这个时期总的概括当然是史家的责任,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农村人是怎么生活的,只能靠我们这些过来人叙说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耕文明的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坚守了几千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在可预见的短期内将荡然无存,如果把我和我爷爷之间的不同说成观念区别的话,我和我孙子之间就是文明的陡转。其问造成的鸿沟谁也无法填充,但记录下这些将会对后世了解这个时代不无小补,这就是我写这些东西的初衷。

本书收集的《延川城里去赶集》和《知恩半为报》只是其中的部分,如条件允许我准备写得更多。

2017年2月14日于延安

内容推荐

农耕文明很后的领地,浓郁而质朴的陕北风情画卷!

《延川城里去赶集》是一部关于故乡情感的散文集,作者海波以极其优美的文字和细腻真挚的情感,描写了故乡农村的人和事,写家乡的回忆,旧日的民情,故人旧事……

编辑推荐

这是几千年农耕文明很后一块领地,在文明的陡转之间记录旧日人事。

《延川城里去赶集》为《海波随笔集》中一部。这是一部关于故乡情感的散文集,作者海波以极其优美的文字和细腻真挚的情感,描写了故乡农村的人和事。宛如一幅风情画卷,又如一首悠扬乐曲。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