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
我的奶奶高玉花曾经是百里矿区为数不多的百岁老人,去世时104周岁。写下这篇文章并非仅仅为了缅怀一位慈祥善良的百岁老人,更重要的是想让人们从这位多家报纸整版报道过的百岁老人身上汲取一些精神财富和养生之道。
奶奶一生养育了三男三女六个孩子,从幼年到中年,她人生的大部分岁月都在艰苦的环境中度过。在那缺衣少食、度日如年的艰难岁月里,长年累月超负荷的田间劳作、异常沉重的家庭负担成为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奶奶聪明能干,在繁重的农活面前她是行家里手,应对家庭事务她更是得心应手,特别是在100岁高龄且行走不便的情况下也毫不示弱,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以惊人的毅力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尽量减轻儿女们的负担,直至乐观地走到生命的尽头。
奶奶是这个世界上待我最亲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我对她的感情超过了对父母的感情。小时候,我跟着奶奶在开封大姑家住,一住就是大半年,儿时最清晰的记忆就是六十六岁的奶奶带着两岁多的我挤火车去大姑家的情景。火车站人多,上车的时候把我挤得上不来气,“火车头”帽都挤掉了,一个劲地哭着喊奶奶,奶奶也哭着求身边的人:“别挤了,别挤了,挤着俺孙子了,求求你们了!”为了给我捡掉在地上的帽子,奶奶的手让人给踩得血流不止。由于太淘气,我小时候常挨打,基本上算是一天挨打三次那种。每次挨打,奶奶都是我唯一的保护伞。无论是对是错,奶奶总是护着我。儿时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每次奶奶从开封大姑家回来,一进屋打开包袱,给我摸出带着体温的蚂虾糖,然后小声说:“待在屋里吃,别让他们看到了。”
儿时最痛苦的记忆就是无缘无故被比自己小三岁的弟弟打。因为母亲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兄弟俩打架,无论什么原因都是哥哥不对,必须是哥哥让着弟弟。这无疑像是给了弟弟一把保护伞,更为弟弟长了胆。一次,鸡笼里鸡子下了蛋,我赶忙上前拿着带温度的鸡蛋暖暖眼(据老辈人说刚下的鸡蛋暖眼可以明目)。弟弟看见了,二话不说拿起一块砖头把我的额头砸得流了血。我捂着头问他为什么用砖头砸我,弟弟说:“我高兴,就是看你不顺眼。”我说:“妈妈回来我告你的状。”弟弟却不屑一顾地说:“随便告状,看谁挨打!”没想到母亲回来后果真二话没说,按住仍在顺头流血的我拼命地打个不停。奶奶知道后心疼得直哭,搂着我一个劲地骂着为我出气:“龟孙,螃头孙,狼心狗肺。”每次看到额头上深深的伤疤,总能想起奶奶那慈祥的面容,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一生坎坷、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奶奶14岁就到安家当了童养媳,不久丈夫就被抓了壮丁,一去就是好几年。40岁时,爷爷又丢下6个儿女撒手西去,那年父亲才11个月大,二伯父年仅6岁。从此,她便和32岁就熬了寡的婆婆用瘦弱的双肩撑起了这个破碎的家。我苦命的父亲打生下来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更没有得到过点滴父爱,只能靠吃大嫂的奶讨个活命(父亲出生时奶奶已经46岁,且长期在别人家当奶娘,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因此父亲终生都称自己的大嫂为“嫂娘”,而我们兄弟俩也都称她为“大妈”。即使这样,婆媳两个寡妇并没有逃避苦难和不幸,而是齐心协力与命运抗争。为了拉扯6个儿女,奶奶和婆婆一样,也熬了半个多世纪的寡,却为儿孙们撑起了一片艳阳天。在那苦难的日子里,婆媳二人白天在庄稼地里劳作,夜晚在煤油灯下纺纱织布,供一家人吃穿。遇到灾荒年份,家里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她们就拉着孩子们靠卖红薯和要饭度日,实在没办法了,就去别人家做奶娘换些钱粮贴补家用。后来,看着满堂的儿孙奶奶常自豪地说,是她们两个寡妇守着爷爷这颗“独苗”才熬到如今的上百口人。长辈们都说奶奶的一生太苦了,世上有三分苦她却吃了十分,世上有十分甜她却只尝到了三分。
奶奶一直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生活条件差时,她基本上是弄到什么口粮就吃什么,五谷杂粮是主食,白菜萝卜是主菜。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吃个鸡蛋、烙个油馍、包顿饺子就算奢侈了。无论在哪个儿女家,她从来没有挑过食,一生最爱吃的也只是薄荷糖。但乐善好施的她每次遇到讨饭的,即使自己勒紧裤腰带也要接济别人。为此,她常叮嘱儿孙们:“自己吃了填坑,人家吃了留名。”在奶奶100周岁的生日宴会上,她还语重心长地叮嘱晚辈:“过日子,男人就像耙儿,女人就像笼儿,不怕那耙儿没齿儿,就怕那笼儿没底儿。”多少年过去了,儿媳孙媳们都不曾忘记她这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并身体力行着她的谆谆教导。奶奶含辛茹苦一辈子,却从没连累过孩子们。直到去世前的几个月,她生活上还基本能够自理,即使是去世的当晚,也不肯在床上大小便。
奶奶的一生乐观向上,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并以此激励着子女们奋发向上。豁达的性格和宽阔的胸襟是她长寿的重要原因。在整整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她从来没有与别人红过脸。每天都乐观地对待生活且小戏不断,空暇之时,她不厌其烦地给儿孙们念《诗经》。对此,《平顶山日报》《平顶山晚报》2004年10月30日以《好日子天天唱着过》做过整版报道,《大河报》2004年11月8日进行了转载,《平顶山矿工报》2007年6月23日又以《百岁老人的和谐家庭》为题做了大篇幅报道。P2-5
后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打记事起,我最先接触到的不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而是散文,那是家庭条件优越的表姐上大学后,用箩筐一股脑儿给我撮来的。于是,我就直接跳过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如饥似渴地爱上了散文。后来,得益于起初那一箩筐散文书籍,无论是当通信员、做记者、千文秘,还是搞文学创作,都感觉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可见,散文的学习对文字工作者是多么重要。
众所周知,唐宋八大家皆为散文家,广而推之,许多文体都可以归纳为“大散文”的范畴。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性,为它“百文之母”的角色作了最好的注解。想想看,散文故事化后是不是就形成了小说?散文凝练后,是不是就变成了散文诗?散文诗再浓缩、断句后是不是就变身为诗歌?散文格式化后是不是就成了新闻?增添文学色彩后的散文是不是就成了报告文学……
所以,在许多文学座谈会上我经常跟大家开玩笑说:文学其实有三种存在形式,即液态、固态、气态。而散文就是一种液态文学,小说和报告文学就是把散文拉长升华后的气态文学,诗与诗歌则是把它浓缩后的固态文学。这也就是为什么散文被誉为“百文之母”的缘故。
出于对散文的热爱,早就想出版一本散文集。但眼瞅着数百篇在各级报刊发表的没有章法、零零碎碎的散文却犯了难。最让人崩溃的是:一向丢东忘西、从不拢堆儿的我早将这些文童的电子版弄得没了踪影。且不说将这些有了年头的“家伙”一个个“捉拿归案”有多么艰难,仅是将它们一篇篇“捉来”打印校对、归整捋顺起码也得一年半载的时间。由于惰性太强的缘故,十年下来,这个结集出版一直停留在空想状态。
一件偶然的小事打消了自己的畏难情绪:深秋季节,应朋友邀请为一家情商培训基地的孩子们搞一次写作讲座。望着孩子们沐浴在国学大讲堂里的身影,体验着他们不惧艰难、勇于拼搏的斗志,听着训练营老师关乎情商培养的激情演讲,我顿觉眼前一亮。当今社会真的太需要一些正能量的东西了,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在中国推行三十几年后,部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打小就习惯于养尊处优的“独苗苗”,他们什么都不缺,唯一缺乏的就是情商的培养和正能量的灌输,时下的应试教育哪有比这更重要、更紧迫?作为青年文学学会会长。我更有责任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优秀品质发扬光大。
好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或多或少带有催人奋进的东西,即便只能像天空的星星一样发出一些微弱的光,我也要将这有限的光亮传递下去。这让我联想到清代诗人、散文家袁牧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也是会开花的,虽然只是一朵微小的苔花,位卑言轻,却也要学着像牡丹那样,开得无比灿烂,开得芳香怡人!不是吗?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最黑暗的夜空,也会有繁星点点,只要有这点尚未泯灭的星光,再黑暗的夜也会被感染,再阴冷的心灵也会被照亮。
身体只不过是自己精神的宿主和皮囊而已。终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因衰老,疾病而死去,千年以后,谁还能记得我们曾经的那张皮囊?但如若你在这世上留下了你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及华美的文童(如唐诗宋词,虽过千年依然光艳照人),便会让你青春永驻,永世留芳!所以,我情愿做人们内心深处那盏永不凋零的微光,为光明而歌,为正义吟唱,希望为您前行的道路带来一丝温暖,送去一缕光芒。更期在都市璀璨的灯影里,洗去您一天的疲惫;在黎明清凉的晨风中,激发您带露的笑容。
写于2016年12月26日深夜
自序:让青春作证这世界我来过
——一个煤矿工人的作家梦想
回想自己从青春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挫折,也有过诸多困惑。但生活最终让我悟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年轻的时候,没钱、没权、没地位真的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得在自己心中树起一座大山,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积蓄知识的能量,顽强拼搏、奋力攀登,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梦想、有涵养、有责任、有价值、敢担当的人。那样,当你老去的时候,你便可以自豪地告诉儿孙:我绝不是一堆腐朽的肉体,也不是一个除了金钱之外一无所有的皮囊!我的人生很富有,我的故事很精彩。
曾几何时,我也有着金色的年华和金色的梦想。不是吗?有梦想的人生就会开出鲜艳的花。韩国前总统金泳三中学时期就在自己床头写下了“未来总统金泳三”的座右铭;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青年毛泽东成立新民学会时更是提出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抱负……儿时的我同样也有过不着边际的梦想,那就是成为中国第二个“鲁迅”。
怀揣着这个梦想,我坚持不懈地写了三十年日记,如饥似渴地读完了数百部世界名著。理想是行动的翅膀,理想有多远大,就有多强大的力量。后来我才真正懂得,是那个高不可攀的梦想激发了我无限的潜能。正因如此,小学时我当过全校唯一的大队长;初中时我当过全校唯一的学生会主席;高中时我更是全校唯一的学生会主席兼文学社社长,同时又是河南省优秀班干部。
回忆我的整个学生时代,我个人的总结是:只有不努力的学生,没有提不高的成绩。
我从不迷信能通过各种捷径提高学习成绩,因为至今我还记得,自己学生时代成绩能名列前茅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借助三件“法宝”:大头针、风油精和酸葡萄。那是来我家复读初三的表姐教给我的,我亲眼看到表姐就是用这三样“武器”,把自己从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锻造成了全县前十名的尖子。
于是,我也给自己定下了规矩:晚上12点前不能睡,必须复习好当天所学,预习好第二天所学;早上6点前必须起床早读;下周所学课程星期六、星期日必须全部预习一遍,难点标记清楚;寒暑假期间必须预习完下学期的全部课程。就是靠这个硬规定,我用一年的时间从班上的中等生冲到了全年级第一名。初二期末考试,我的各科总分竟然比全年级总分第二名高120分。
在城里工作的堂哥看到我成绩如此优异,初三一开学便与母亲商量把我转到了全市最好的中学——郾城三周乡中学就读。在这里,我才真正见识到什么叫“成绩优异”。我所在的班是学校的快班,共有123名学生。在这里,前30名的学生都具有得第一名的潜力。月考成绩下来,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代数和几何得98分的我,竟然在班里排到70名以外,因全班有70名学生得了满分和99分,我至今还记得那个传奇老师的名字——刘华铃;英语我也是以96分排到了50名以后;好在语文成绩格外优秀,才让我在全班排到了总分第39名。这样的成绩简直让我无法相信这就是初三的学生,如此大的心理落差让我十分苦恼,又百思不得其解。
好朋友卢凯义和吕德胜告诉我其中的缘由:我借宿四姨家,晚上九点半之前便回家睡觉了。而班上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在班里学到十一点多,在学校总务处反复催促下才离开的。而且还有一部分同学,又从学校后门的一个垃圾道里爬到隔壁造纸厂,在水银灯下继续读书学习,学到深夜一两点钟。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毅然决定从四姨家搬到学校集体宿舍,从此也开始从学校垃圾道里爬到隔壁造纸厂学习,融入那支深夜读书的学生队伍中。两个月后,我第一次戴上了近视眼镜,然后又以每月100~150的速度增加眼镜的度数。白天上课大家都瞌睡,怎么办?我至今都忘不了那个震撼人心的场景,全班近一半的学生都“齐刷刷”站起来听讲。
环境改变人。我也是这些站起来听课方能不瞌睡的学生之一,尽管如此,我有时竟能站着睡着。为了不影响学习,我从做文具生意的姨父那里搞到了一盒大头针,上课一瞌睡便狠命地扎自己的大腿。有时扎得都麻木了,根本就不知道疼,我就狠命地咬自己的胳膊。时间长了,我的胳膊上、腿上到处伤痕累累。四姨知道这一情况很是心疼,又给我出了一个更好的主意:就是每天把她家六七成熟的葡萄摘下一些装在口袋里,瞌睡了就吃上一颗。可后来,一颗两颗放在嘴里根本就没感觉,我便抓出一大把生葡萄塞进嘴里,大口大口地咀嚼……尽管如此,在那个学校我最好的成绩也只排到了全班第10名。我清楚地记得,那年的中招成绩公布,全县前10名,我们班占到4个,89%的同学都顺利考上了高中。这段学生经历磨砺了我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顽强性格,为我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培养了很高的情商。
大学毕业后,踌躇满志的我被分配到煤矿基层队当一名搬运工,推大车、装石头、扛水泥便是我一天工作的全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彻底摧毁了我金色的梦想和对生活的憧憬。后来我才真正明白,学生时代拼的是智商,而走出校门后拼的却是情商。
难道自己十多年苦读换来的竟是这样的工作吗?面对整天繁重单调的体力劳动,我开始抱怨生活的不公和命运的捉弄。那时候常做梦,好几次梦见自己登上了高高的领奖台,在掌声和鲜花中流泪;梦见自己坐在宽敞的屋子里,干着自己喜欢的文字工作,书桌上放着一杯茶,香气四溢……可是,醒来以后心如刀绞。
一次小小的经历改变了我的想法——单位搞安全演讲比赛,队里抽我去应付,我便随手写了一篇演讲稿交了上去。当时任宣传科科长的罗永亮老师看了我写的文章后,脸上立即呈现出惊奇的神情,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有扎实的写作基础,可不能自暴自弃呀!只要你不懈地努力下去,相信生活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结果……”听了老科长的话,我哭了。没有人能理解我当时的心情,一个善意的赞美对于一个精神极度匮乏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回家后,我便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下八个大字:相信生活,奋斗不息。
可演讲比赛对一个既口吃又根本不懂普通话的农村孩子来说,无疑是让一个瘦骨嶙峋的人跟泰森打拳。可没办法,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现实给普通人的选择,你必须把握住这个十分渺茫的机遇,用自己的劣势战胜别人的强项。其实,我们人类的潜能正是从那些看似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中激发出来的。面对未知的人生和未知的领域,我们一定要学会说:“我能,并且一定会做得更好。”
为了纠正自己的口吃,能在单位脱颖而出、一“讲”成名,别人背十遍我就背一千遍;为了矫正每一个字的读音,我把一千七百多字的读音用字典全部查出来,逐个标注在演讲稿上。后来,我用百倍于别人的努力,不但取得了工程处演讲比赛的第一名,而且还从西部赛区二十三个单位脱颖而出,闯入了集团演讲比赛总决赛,成为工程处建处以来第一个打入集团演讲比赛前十名的选手。这段以弱克强的人生经历,更加坚定了我勇往直前的信心。
演讲比赛结束后,我开始了起早贪黑的学习生活,并参加了中文本科自学考试。繁重的劳动之后,我总会到文化宫上自考课程。晚上12点之前自己从未睡过觉,早上6点钟起床便又要赶班车继续自己一天繁重的劳动。上班时,哪怕是推罢一车石头后片刻的空闲,我也会拿着书本背上一段,上下班乘车的路上我也总是念念有词……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并不是人们的赞许和理解,相反,听到更多的却是冷言冷语。面对这些,我灰过心流过泪,可一想到自己就此罢手就正中了别人的话,便横下心来决心活出个模样给他们看看。我可能不会马上飞起来,但是跳起来也会让他们为之一震。
建井行业的施工地点多在荒郊野外没有人烟的地方,大地作席,蓝天为被,十分辛苦。由于工地离本部较远,所以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后来,为了躲避别人的白眼,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学习,我带着礼物找到了我们的运输班长,请求承担起每次打灰所需水泥的全部运输任务,条件是完工走人。老班长仔细打量打量我的身板,用担忧中掺杂着怀疑的口吻问道:“那可是三百袋呀!从水泥库到井口搅拌站有两百多米的距离,你能吃得消吗?”我拍拍胸脯信誓旦旦地说:“完不成任务,你再换我也不迟!”就这样,三百袋水泥两百多米的搬运任务就成了我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这么长的运输距离,一次扛一袋水泥显然太误工,于是,我就尝试着一次扛两袋。可由于路线长,中途往往会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每每这时我就会咬紧牙关,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告诫自己这样包工包料的机会来之不易,每天可以为自己节省四五个小时!半个多月痛苦的适应期过后,我很快适应了这份工作。为了长时间“霸占”这份在我看来实属恩赐的工作,我三番五次地找到老班长,请客、送礼、说好话。有些时候,我甚至担心老班长哪天突然换了岗位,让自己丢了这个扛水泥的“饭碗”。
在扛水泥的八个月时间里,我赢得了大量读书学习和挖掘整理新闻线索的宝贵时间。有一次工作间隙,一个工友跟我闲聊:“深山里的农民就是老实,煤矿开到家门口都不知道讹俩钱花花,却拖家带口地出去卖汤圆,你说这脑子是不是坏掉了?”我一听便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线索,打听好这个村庄的详细地址后,我不顾一天的工作劳累,下午下班后翻过六七座山头,步行二十多公里才来到了这个小村庄。到了之后一看表便傻眼了,已经是凌晨一点四十分。当时整个小村庄黑灯瞎火的,没有一处亮光。卖汤圆的时节有多么寒冷可想而知,没办法,我便在村头的麦秸垛里挖了个小洞,钻进里面蜷缩了一夜。第二天采访后写了一篇《靠矿不讹矿,致富奔小康》的稿子,并先后在《中国煤炭报》《河南日报》多家报社发表。这便是我在报纸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自信。不久,我便结识了赵顺章老师。在他的介绍下,我找到了当时的植树标兵——张兴元。他们一家四口为了植树造林,在湛河上游搭起一个草棚,十年间植活了四万多株树,在湛河上架起了一个绿色长廊。为了写好张兴元的先进事迹,我利用工休的时间,在他家草棚边的羊圈里一住就是三天。后来在《平顶山日报》《平顶山矿工报》以《悠悠湛河植绿人》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整版报道。在采访他本人期间,我发现离他家不远的胡辣汤生意十分火爆,每天早上都会吸引市区数以千计的人开着公车前来品尝。经过反复调查核实,我便以《乘坐公车不掏钱,舍近求远吃早餐》为题进行了报道,这篇消息后来荣获了当年河南省好新闻二等奖。
多篇有影响的文章发表后,当时的《平顶山矿工报》和平顶山人民广播电台同时向我抛出了橄榄枝。经过反复的权衡,我最终还是选择了更有利于我发展的平顶山人民广播电台,并在那里承担起对外宣传的任务。在这里,我更是如鱼得水,凭借自己的勤奋和灵感,创造了全市连续三年对外宣传发稿数量第一名的好成绩,先后获得好新闻奖42项。在省级以上报纸杂志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3600多篇,其中,新华社73篇,《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级报刊163篇。2001年,平顶山市“世纪环保行”好新闻评选出三个一等奖,我自己就得了两个,另外一个一等奖被当时的平顶山电视台台长闫新喜获得。每个一等奖奖金500元,这已经是当时平顶山市各项新闻奖的最高金额了。
了解新闻这个行当的人都知道,地市级新闻记者在省级以上报纸杂志发表文章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在中央级报刊和新华社发表文章更是难上加难,一个地市级新闻记者一辈子即使在中央级报刊或新华社发表一篇文章也是一生的荣耀。而一个普通的矿工,一年中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报刊发稿数十篇,这在当时平顶山新闻界是十分罕见的事。后来,此事被平顶山市委宣传部、平顶山广电总局称为“安建功新闻现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就在当年,团中央主编的《中国青年》杂志第四期发表了我的署名文章《相信生活》,详细介绍了我的成长经历。此后不久,河南日报社主编的新闻期刊《新闻爱好者》配发我的照片进行了转载。
一项项成绩为我争得了不少的“政治”资本。我拿着这些文章和证书,曾先后在《南方周末》《京华时报》《郑州晚报》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这些经历充分说明,人生最好的防御其实就是进攻。我们终日被自己所谓的“铁饭碗”思想所禁锢,天天惶恐于这个饭碗的稳定性,畏首畏尾,踟蹰不前,殊不知自己还有更大的潜能、更大的作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新闻领域有一定成就后,我才有机会重拾自己的作家梦。2011年初,我又创办了《开拓》杂志。
有好些人曾经好奇地问我:“你天天工作那么‘忙’还能写出那么多文章,是怎么做到的?”在此,我给大家转发两篇我写的日记:
2014年2月17日凌晨4点
历时八个多月的构思、三个多月的创作、近三十遍的精心修改,我的两篇小说《星光》《拯救》同时杀青。望着自己用心血换来的这两篇万字小说,内心有种无名的感动。是啊!当今社会,有谁还会通宵达旦、笔耕不辍地爬格子,写文章?而且会字斟句酌地修改几十遍?同时,我也非常感激一如既往支持关心我的朋友们,特别是那些一遍又一遍地帮我校对的朋友,每每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他们,自己给自己打气,一定沉下心来,一定要写出名堂来,一定要活出精彩来!因为,与茫茫宇宙相比,与亘古的时间相比,我们都是这个星球的匆匆过客,我们在人世间的时间或少于他人或多于他人,但绝非不朽。总有一天,你再也见不到晨曦和日暮之美;再也不能碰触亲爱的人,和他们说话;再也不能听到大自然的天籁,无法聆听所爱的乐曲;再也不能含饴弄孙,再也不能享受漫步蜿蜒的林间小径,泅游湖水中,享用美食,感受清风拂面,哭、唱、舞动之乐和鱼水之欢。是啊!等退休的时候,当皱纹爬满额头,很多很多的人都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用与颓废,唯有从事文学的人刚刚开启自己创作的青春。我就是因为不愿意看到那一天,才开始爱上文学的。
2014年1月30日凌晨2点40分 今天是春节。每次写大块头的文章都要熬几个通宵,并且是在工作之余,那种孤独、寂寞、烦闷是常人无法忍受的。忍耐是痛苦的,但结出的果实却是甜蜜的。我们每每看到别人取得成绩时,总是羡慕不已,却根本不明白他们经历了多少痛苦与忍耐!这个世界上,每项了不起的事业都不要妄想在不付出汗水和努力的情况下随随便便成功!当你走过一段泥泞迎来一道彩虹的时候,仔细琢磨一下你便会明白,其实战胜别人并不是很难的事,人生最难的就是战胜自己。懒惰、侥幸、虚荣、欺骗、嫉妒、自卑、献媚、投机、抱怨都是人的天性,其中最难以战胜的便是人的惰性,如果你有足够的决心,真正能够战胜人性的这一弱点,那么你将来很可能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不知道别人写长篇小说的感受如何,我只知道每次自己写超过三万字的小说都要病一场。我之所以把自己写的小说定义为工笔小说,就是因为每次写小说都是在用心血去写,每篇小说修改的次数都不少于三十次,有时甚至超过五十次,有时为了一小段甚至几个字我都会修改一两个小时,我深深地懂得了作家的痛苦与可敬。
如今,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不但拿到了中文本科文凭和工商管理本科文凭,还加入了中国煤矿作家协会、河南省作家协会,并主编了文学期刊《开拓》。现在,我们的《开拓》杂志已成为河南省唯一一个中国建筑行业精品期刊。我本人还被中国建筑业协会评为优秀主编,出版了小说集《门》、散文集《心中那片沃土》。
每当别人问及我的成长感言时,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是那冰冷坚硬的石子堆;是那阴暗潮湿、充满噪声的巷道;是那每天十五吨重的水泥背负经历;是那麦秸垛和羊圈里的采访历程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奋进动力,这些生活经历同样是我人生道路上一笔价值不菲的财富。
我至今也没有飞起来,因为我不是大鹏鸟。天空那么辽阔,大鹏鸟们展示着自己的美羽淹没在掌声与鲜花中,我不羡慕。对于我来说,我已经成功了,我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回想这么多年自己走过的路,有辛酸的泪水也有成功的喜悦,但它同时也让我懂得:只要相信生活并勇敢地为之奋斗,总有一天会得到你所期待的一切。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01年第4期、《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1期,原标题为《相信生活》,有删减
《像星光一样浅唱》为作者安建功的一本综合文集,分亲情絮语、生活感悟、文学杂谈、人物印象、人间大爱、零星游记、青涩记忆、诗意人生等八个部分,是作者散文随笔和诗歌的一个综合体。作者用朴实流畅的文笔,记录平凡生活中的不同侧面,将丰富生活的点点滴滴付诸字里行间,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的生活画卷,文笔细腻,抒情有致。文中有辛酸的泪水,有成功的喜悦,有点滴的温暖,也有心底的感动。也让人们懂得,只要相信生活的美好并勇敢地为之奋斗,总有一天会得到我们所期待的一切。
安建功的文字中或多或少总带着些催人奋进的东西,像夜空中细碎闪耀的星光,不若日光般灼目,却也能在一片深沉墨蓝中温暖旅人的心。
《像星光一样浅唱》共分为亲情絮语、生活感悟、文学杂谈、人物印象、人间大爱、零星游记、青涩游记和诗意人生八辑。
作者通过笔墨回忆着多年来所走过的路,其中有辛酸的泪水,也有成功的喜悦,但它同时也令人懂得:只要相信生活并勇敢地为之奋斗,总有一天会得到你所期待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