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养(曾仕强给中国父母的教子忠告)
分类
作者 曾仕强//刘君政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曾仕强、刘君政著的《教养(曾仕强给中国父母的教子忠告)》,是一本是给中国父母的教子忠告。

一个人才辈出的家庭三代人70年汇总的人才成长方案 ;确立一大目标,围绕三大范围,掌握六大重点,解决九大问题,培养身心健康、堂堂正正、自立自强的子女后代;秉承中国传统家训,融合西方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中西合璧的人才教养方案。

本书告诉当今的中国父母如何更好地照顾孩子、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长。作者曾仕强、刘君政围绕对子女的教养提出了“一大目标”“三大范围”“六大重点”“九大问题”,系统地阐述了子女为什么需要教养,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教养,如何教养以及教养效果如何评估等,为年轻的父母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导和参考。

内容推荐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先生,从小受到身为中学校长的父亲的谆谆教导,成家立业之后,与夫人刘君政女士秉承父辈教子之道和中国传统家训,融合现代西方的教育理念,在成功培育一女二子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教养方案——

父母应从“一大目标”出发,围绕“三大范围”,掌握“六大重点”,解决“九大问题”,引导孩子在成长中打下坚实的底子,去赢得美好的未来。

曾仕强、刘君政著的《教养(曾仕强给中国父母的教子忠告)》,曾仕强夫妇总结的这套中西合璧的人才成长方案,为中国父母培养身心健康、堂堂正正、自立自强的孩子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指导。

目录

第一章 子女为什么需要教养

 生养子女是家庭的责任

 子女必定需要教养

 教养子女的要点

第二章 怎样提供正常的家庭环境

 夫妻之间“约法三章”

 父母与亲友的互动影响子女的教养

 家庭布置要保持简朴整洁

第三章 父母怎样扮演各种必要的角色

 父母的角色分工

 父亲应扮演的角色

 母亲应扮演的角色

第四章 怎样了解子女的成长状况

 了解子女的成长规律

 全心接纳自己的子女

 和子女共同成长

第五章 怎样采取适当的管教方法

 管教子女需要把握原则

 管教子女应保持正确态度

 管教子女应掌握方法

第六章 怎样指导基本的生活技能

 指导子女生活技能的原则

 子女需要的基本生活技能

 避免子女沾染不良习气

第七章 怎样培养正确的生活观念

 应教子女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

 避免子女养成错误的生活观念

 培养子女正确生活观念的要点

第八章 怎样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培养子女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防止子女养成不良生活态度和习惯

 养成良好生活态度和习惯的原则

第九章 怎样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

 使子女心理正常的办法

 使子女身体健康的要领

 促进子女身心健康的原则

第十章 父母怎样检讨改进教养的成效

 检讨的方法

 评量的标准

 奖励的方法

后记

附录

试读章节

生养子女是家庭的责任

我们常说:“成家立业是人生的大事。”可见“成家”和“立业”,对人生来讲,都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一般人讲到“成家”,总以为是指“结婚”而言,好像结了婚,就等于成了家。其实不然,结婚只不过是成家的开始,可以说是走出了第一步。如果从此停止,不再往前走,不生儿育女,就不能算建立家庭,充其量只是一对夫妻而已。我们常常称呼这样的夫妻为“小两口”,是不是?

欧美人的家庭,以夫妻为主轴。他们往往把家庭的关系缩小到夫妻两个人身上,和父母的关系,和兄弟姊妹的关系,以及和子女的关系,都是短暂的,一段时期过去,彼此就分开了、离散了。甚至于夫妻的关系,也可能是短暂的,一段时间下来,觉得合不来,便可以分居、离婚,劳燕分飞,两个人分开、离别,各走各的。

中国人的家庭,以父母子女为主轴,我们把家庭的关系扩大到三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

欧美人的个人主义思想,使他们的人生从个人开始,又以个人孤孤单单地结束。一个男人或女人,找到了另外一个女人或男人,两人结婚成为夫妻,叫作一对。这一对夫妻,生了子女,才成为一个家庭。子女长大成人,各自成婚,就离开父母的家,各自建立新家。这时候老家又回到原来一对的情况,不过已经是年老的一对,而不是年轻的一对。这年老的一对,不太可能同年同月同目死亡,所以其中的一个先走一步,又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从一个人开始,以一个人结束,这是欧美人自作自受的结果,谁叫他们要主张个人主义呢?

中国人的家族主义思想,认为人一生下来,便应该受到家人的照顾,一直到死亡,也应该在儿孙满堂的情况下,安详地离去。中国人好像特别喜欢热闹,特别害怕寂寞,所以一生下来就要和父母睡在一起,临终的时候,也要眼睁睁地盼望子孙到齐,才肯闭上眼睛。

对中国人来说,子女特别重要,有三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子女是父母的作夺骨肉,也是父母老年的依靠。

家庭中的关系,可以大致分成三种:那就是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依社会学观点,夫妇关系是一种交互关系,父子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作夺,而兄弟关系是一种并列关系。

夫妇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不论基于哪一种因素而结婚,婚后共同生活,必须以“互相尊重、彼此包容”来互动。也就是以家庭为共同的目标,建立一种交互关系。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从父母这一边来看子女,先得有共同生活的夫妻关系,基于这种现实,才有生儿育女的理想,所以对产生的子女十分慈爱;从子女这一边来看父母,没有父精母血,便没有自己的存在,基于这种现实,产生纯粹的精神性的孝思。从理想上讲,子女总希望孝顺父母,不过在实际上,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做,以致出了差错,做出了不孝的行为。

P4-6

序言

没有子女,想要子女;有了子女,担心子女。

担心的时间,长达一辈子;只要活着,就得不停地提心吊胆。担心的事情,范围大得很;只要管得到的,没有不尽心尽力的。

有些人因此而不要子女,自谓丁克家庭。落得清闲,却惹得愈老愈伤感,后悔莫及。

为人父母,似乎毫无选择的余地。眼前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合理地教养子女,使其健全发展。

譬如种花,先要心理有所准备,泥土里会长花,同时也会长杂草。子女是人,随时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

种花人不理会杂草,等到草长得比花还高,再想整顿。杂草可能被清除,而花大概也活不了。子女幼小时不用心教养,等到坏习惯已经养成,再来严加管教,恐怕费尽心血,也难以挽回。

若是杂草刚刚萌芽,即予摘除。既不必多费气力,也不致伤及花木。子女的教养,自胎教开始,即能掌握重点,一路带上来,自然轻松而愉快,而且事半而功倍。

有心教养子女的父母虽多,却苦于找不到简单易行的方法。现代社会大家工作忙碌,根本不可能担任专职父母。某些既费时又费力的方法,实在难以施行。

何况多元化社会,对于教养子女,各有不同的主张。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做起来则各有其难以突破的瓶颈。更不容易评估的,是教养出来的子女,到底能不能适应未来的环境和承接固有的道统?仅能适应未来的变迁,势必成为“忘掉祖先”的“断头儿女”,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只能承接固有道统,却又成为“食古不化”的“断腿儿女”,不知自己要往何处去?

家父乃超先生,家慈雪霏女士,生逢乱世,始终以教养子女为最主要的任务。不折不挠,一直坚持既定原则,丝毫不因环境迭经变迁而稍有松懈。仕强与君政结婚以来,更是耳提面命,必须重视子女的教养,善尽为人父母的责任。在这种一方面接受父母教养,一方面教养子女的情况下,经过不断的摸索、受教、分析、验证,这才归纳出教养子女的一大目标、三大范围、六大重点、九大问题,不但能够承接道统,而且可以因应未来,简单易行,人人都做得到。

曾仕强 序于台湾交通大学

刘君政 序于台湾师范大学

后记

教养子女是一种实务,必须实际有所行动,才能收到效果。空谈无益,最好以身教代替言教,让子女主动学习。

然而,人毕竟是观念的动物。观念产生态度,态度影响关系,而关系则决定效果。有如下表:

教养观念——父母的教养理念

教养态度——父母的教养态度

亲子关系——双亲子女的关系

教养效果——检讨反省教养的效果并加以改进

父母的教养理念,我们提供三个原则,以备确立理念的参考:

第一,父母最好明白:“子女为父母所生,却并非父母所有。”上天把子女托付给父母,希望父母好好加以教养,不要让子女承受“自生自灭”的痛苦。父母教养子女,是上天赋予父母的神圣责任,不但不可推卸,而且还要尽心尽力,做到毫无愧疚的地步。

第二,子女既然是上天所托付,父母应该秉持天道,依据天理良心来教养子女,并且把子女也教养成为合乎天道,重视天理良心的正常人。父母有权依照自己的期望来教养子女,却不得违反天理,把子女教养成没有良心的害群之马。只要合理,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教养子女,不必计较别人有什么反应。

第三,上天不希望所有的人都一模一样,造成人类同构型过高的困扰。因此每一个子女都具有先天带来的不同的个性,可以改变,但是很不容易。父母最好尊重子女的个别差异,认为孩子是唯一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顺着子女的个性,给予合理的教养,才合乎上天的意思。

父母的教养理念确立之后,就会产生一些合乎自己理念的态度。但是,难免也有一些不合乎自己理念的教养态度,以致自我产生矛盾,这是因为对于自己的教养理念缺乏深切而明确的了解,尚未确信无疑的缘故。必须重新思考、反省、检讨自己的理念,以调整自己的教养态度,以求前后一致,有所连贯。同时,父母双方的教养理念,未必完全相同,因此要多沟通、多商量,尽量达成夫妻之间的教养共识,以免子女无所适从。

在教养态度方面,我们提出三点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父母可以对子女有所期许,却不能硬性规定子女必须按照自己的期许去成长。父母所确定的教养目标和原则,可以明确地向子女说明,让子女明白原则的内容和目标,并且共同商量进行的步骤。但是,在教养的过程中,必须用心观察子女的实际成长状况,做合理的调整,使子女能够顺利地达成阶段性的目标,不致产生重大的挫折,影响到以后的发展。

第二,父母之间,最好标准一致,以免造成子女在父母之间投机取巧,养成坏习惯。母亲由于比较长时间和子女相处,可以用“再不听话,爸爸回家你就会皮痛”来借重父亲的威严以吓阻、镇压子女,但是有意无意,都要用心促使子女怕父亲之外,了解父亲的爱心而尊敬、敬爱父亲,不要使严父变成子女心目中的“恶人”,这才是角色扮演而不是出卖父亲。

第三,要使子女对自己有信心,但是不可以自信到“毫无忌惮”的地步,以免无法无天,最后毁了自己。畏天命、怕对不起祖先、敬鬼神都是一种自我警惕的设施,和一般人所谓的“迷信”并无关联。不要让子女“怕活人”、“崇拜活人”,防止子女受骗上当,教导子女要怕死人、拜死人,因为死人不会变,好坏很分明,子女自然会判断。人只要活着,就可能会变。一旦盖棺论定,不可能再变,这时候再来决定要不要崇拜并不为迟,而且更加安全,不致搞错对象。

教养的目标和范围,本书提出一个中心、三大环节,如下图:

依据图标的一大目标(子女的身心健康正常)、三大范围(基本的生活技能、正确的生活观念、良好的生活态度与习惯),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父母教养子女必须掌握六大重点,分别为:

第一,基本的生活技能方面:整洁、安全。

第二,正确的生活观念方面:好学、知耻。

第三,良好的生活态度与习惯方面:守分、勤劳。

这六大重点是共通的,对所有子女都应该“一视同仁”,毫无差等地要求,然而做到什么地步,以什么形态而出现,仍应尊重各别子女的“个别差异”而“有所不同”。整洁、安全、好学、知耻、守分、勤劳,其总目标为身心健康正常。反过来说,在身心健康正常的大前提下,来决定各人整洁、安全、好学、知耻、守分、勤劳的程度,所以我们建议分阶段调整,依照子女的实际成长状况,来做阶段性的不同要求。

教养态度可以决定亲子关系,这时候我们也有三点建议,谨供参考:

第一,父母就是父母,最多把父母的角色扮演好,不必改变身份,和子女做朋友。

父母和子女做朋友,子女一生就少掉了一种“父母”的对象,减少一种“亲子”互动的经验,实在是一大损失,一种缺陷。

父母和朋友是十分不相同的角色,和子女做朋友,父母的角色谁来扮演?高兴时是子女的朋友,不高兴时马上摆出父母的威严,这种亲子关系怎么会好?

第二,教子女比爱子女更重要,把子女教养好,才是真正的爱子女。所以亲子关系不能有“讨好子女”的心态,简直一丝一毫都不容许存在。

讨好子女一方面表示父母不尽责任,只希望子女高兴,不吵闹就好,自己免得麻烦。另一方面证明父母缺乏实力,不敢教,不知道怎样教导子女,只有用讨好的方式,彼此共存,但求相安无事。

年幼无知,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过程。这时候最需要的,是父母正确的教导。错过了这个时期,恐怕子女已经养成很多坏习惯,很难挽回了。

第三,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可以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满足教养子女的不同需求。譬如父亲扮演子女的保安员、职业顾问、运动教练、交友顾问、学科辅导员,而母亲则扮演保健员、经济顾问、家务教练、生活顾问以及学科辅导员等等,以收分工合作之效。

亲子关系可以决定教养子女的效果。我们也提出一种绩效评量表,建议各位依据自己的想法,确定各种项目可得的分数,并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评量。

效果评量之后,必须冷静地反省、检讨,夫妻双方好好商量,寻求调整、修改的方向。

亲子关系是天生的,一辈子不能分割的。父母既不可能辞职,子女也不可能被辞退,所以父母对子女,生气没有用,埋怨也没有用。唯一的途径,好像只有“随时回归原点,准备重新开始”。回归原点,意思是再想一想自己的教养理念,调整自己的教养态度,以求改善亲子关系,提高教养效果。重新开始是不可能的,只能够在心理上自我建设,以往种种,譬如昨日死,不要再提那些旧账。要紧的是现在开始,必须改变心态,给大家一个新的希望、新的起点。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起点,都是一个良好的机会,让全家人从现在开始,重新调整,便是一个好希望。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