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刘君政著的《教养(曾仕强给中国父母的教子忠告)》,是一本是给中国父母的教子忠告。
一个人才辈出的家庭三代人70年汇总的人才成长方案 ;确立一大目标,围绕三大范围,掌握六大重点,解决九大问题,培养身心健康、堂堂正正、自立自强的子女后代;秉承中国传统家训,融合西方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中西合璧的人才教养方案。
本书告诉当今的中国父母如何更好地照顾孩子、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长。作者曾仕强、刘君政围绕对子女的教养提出了“一大目标”“三大范围”“六大重点”“九大问题”,系统地阐述了子女为什么需要教养,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教养,如何教养以及教养效果如何评估等,为年轻的父母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导和参考。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先生,从小受到身为中学校长的父亲的谆谆教导,成家立业之后,与夫人刘君政女士秉承父辈教子之道和中国传统家训,融合现代西方的教育理念,在成功培育一女二子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教养方案——
父母应从“一大目标”出发,围绕“三大范围”,掌握“六大重点”,解决“九大问题”,引导孩子在成长中打下坚实的底子,去赢得美好的未来。
曾仕强、刘君政著的《教养(曾仕强给中国父母的教子忠告)》,曾仕强夫妇总结的这套中西合璧的人才成长方案,为中国父母培养身心健康、堂堂正正、自立自强的孩子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指导。
生养子女是家庭的责任
我们常说:“成家立业是人生的大事。”可见“成家”和“立业”,对人生来讲,都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一般人讲到“成家”,总以为是指“结婚”而言,好像结了婚,就等于成了家。其实不然,结婚只不过是成家的开始,可以说是走出了第一步。如果从此停止,不再往前走,不生儿育女,就不能算建立家庭,充其量只是一对夫妻而已。我们常常称呼这样的夫妻为“小两口”,是不是?
欧美人的家庭,以夫妻为主轴。他们往往把家庭的关系缩小到夫妻两个人身上,和父母的关系,和兄弟姊妹的关系,以及和子女的关系,都是短暂的,一段时期过去,彼此就分开了、离散了。甚至于夫妻的关系,也可能是短暂的,一段时间下来,觉得合不来,便可以分居、离婚,劳燕分飞,两个人分开、离别,各走各的。
中国人的家庭,以父母子女为主轴,我们把家庭的关系扩大到三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
欧美人的个人主义思想,使他们的人生从个人开始,又以个人孤孤单单地结束。一个男人或女人,找到了另外一个女人或男人,两人结婚成为夫妻,叫作一对。这一对夫妻,生了子女,才成为一个家庭。子女长大成人,各自成婚,就离开父母的家,各自建立新家。这时候老家又回到原来一对的情况,不过已经是年老的一对,而不是年轻的一对。这年老的一对,不太可能同年同月同目死亡,所以其中的一个先走一步,又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从一个人开始,以一个人结束,这是欧美人自作自受的结果,谁叫他们要主张个人主义呢?
中国人的家族主义思想,认为人一生下来,便应该受到家人的照顾,一直到死亡,也应该在儿孙满堂的情况下,安详地离去。中国人好像特别喜欢热闹,特别害怕寂寞,所以一生下来就要和父母睡在一起,临终的时候,也要眼睁睁地盼望子孙到齐,才肯闭上眼睛。
对中国人来说,子女特别重要,有三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子女是父母的作夺骨肉,也是父母老年的依靠。
家庭中的关系,可以大致分成三种:那就是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依社会学观点,夫妇关系是一种交互关系,父子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作夺,而兄弟关系是一种并列关系。
夫妇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不论基于哪一种因素而结婚,婚后共同生活,必须以“互相尊重、彼此包容”来互动。也就是以家庭为共同的目标,建立一种交互关系。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从父母这一边来看子女,先得有共同生活的夫妻关系,基于这种现实,才有生儿育女的理想,所以对产生的子女十分慈爱;从子女这一边来看父母,没有父精母血,便没有自己的存在,基于这种现实,产生纯粹的精神性的孝思。从理想上讲,子女总希望孝顺父母,不过在实际上,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做,以致出了差错,做出了不孝的行为。
P4-6
没有子女,想要子女;有了子女,担心子女。
担心的时间,长达一辈子;只要活着,就得不停地提心吊胆。担心的事情,范围大得很;只要管得到的,没有不尽心尽力的。
有些人因此而不要子女,自谓丁克家庭。落得清闲,却惹得愈老愈伤感,后悔莫及。
为人父母,似乎毫无选择的余地。眼前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合理地教养子女,使其健全发展。
譬如种花,先要心理有所准备,泥土里会长花,同时也会长杂草。子女是人,随时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
种花人不理会杂草,等到草长得比花还高,再想整顿。杂草可能被清除,而花大概也活不了。子女幼小时不用心教养,等到坏习惯已经养成,再来严加管教,恐怕费尽心血,也难以挽回。
若是杂草刚刚萌芽,即予摘除。既不必多费气力,也不致伤及花木。子女的教养,自胎教开始,即能掌握重点,一路带上来,自然轻松而愉快,而且事半而功倍。
有心教养子女的父母虽多,却苦于找不到简单易行的方法。现代社会大家工作忙碌,根本不可能担任专职父母。某些既费时又费力的方法,实在难以施行。
何况多元化社会,对于教养子女,各有不同的主张。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做起来则各有其难以突破的瓶颈。更不容易评估的,是教养出来的子女,到底能不能适应未来的环境和承接固有的道统?仅能适应未来的变迁,势必成为“忘掉祖先”的“断头儿女”,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只能承接固有道统,却又成为“食古不化”的“断腿儿女”,不知自己要往何处去?
家父乃超先生,家慈雪霏女士,生逢乱世,始终以教养子女为最主要的任务。不折不挠,一直坚持既定原则,丝毫不因环境迭经变迁而稍有松懈。仕强与君政结婚以来,更是耳提面命,必须重视子女的教养,善尽为人父母的责任。在这种一方面接受父母教养,一方面教养子女的情况下,经过不断的摸索、受教、分析、验证,这才归纳出教养子女的一大目标、三大范围、六大重点、九大问题,不但能够承接道统,而且可以因应未来,简单易行,人人都做得到。
曾仕强 序于台湾交通大学
刘君政 序于台湾师范大学
教养子女是一种实务,必须实际有所行动,才能收到效果。空谈无益,最好以身教代替言教,让子女主动学习。
然而,人毕竟是观念的动物。观念产生态度,态度影响关系,而关系则决定效果。有如下表:
教养观念——父母的教养理念
教养态度——父母的教养态度
亲子关系——双亲子女的关系
教养效果——检讨反省教养的效果并加以改进
父母的教养理念,我们提供三个原则,以备确立理念的参考:
第一,父母最好明白:“子女为父母所生,却并非父母所有。”上天把子女托付给父母,希望父母好好加以教养,不要让子女承受“自生自灭”的痛苦。父母教养子女,是上天赋予父母的神圣责任,不但不可推卸,而且还要尽心尽力,做到毫无愧疚的地步。
第二,子女既然是上天所托付,父母应该秉持天道,依据天理良心来教养子女,并且把子女也教养成为合乎天道,重视天理良心的正常人。父母有权依照自己的期望来教养子女,却不得违反天理,把子女教养成没有良心的害群之马。只要合理,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教养子女,不必计较别人有什么反应。
第三,上天不希望所有的人都一模一样,造成人类同构型过高的困扰。因此每一个子女都具有先天带来的不同的个性,可以改变,但是很不容易。父母最好尊重子女的个别差异,认为孩子是唯一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顺着子女的个性,给予合理的教养,才合乎上天的意思。
父母的教养理念确立之后,就会产生一些合乎自己理念的态度。但是,难免也有一些不合乎自己理念的教养态度,以致自我产生矛盾,这是因为对于自己的教养理念缺乏深切而明确的了解,尚未确信无疑的缘故。必须重新思考、反省、检讨自己的理念,以调整自己的教养态度,以求前后一致,有所连贯。同时,父母双方的教养理念,未必完全相同,因此要多沟通、多商量,尽量达成夫妻之间的教养共识,以免子女无所适从。
在教养态度方面,我们提出三点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父母可以对子女有所期许,却不能硬性规定子女必须按照自己的期许去成长。父母所确定的教养目标和原则,可以明确地向子女说明,让子女明白原则的内容和目标,并且共同商量进行的步骤。但是,在教养的过程中,必须用心观察子女的实际成长状况,做合理的调整,使子女能够顺利地达成阶段性的目标,不致产生重大的挫折,影响到以后的发展。
第二,父母之间,最好标准一致,以免造成子女在父母之间投机取巧,养成坏习惯。母亲由于比较长时间和子女相处,可以用“再不听话,爸爸回家你就会皮痛”来借重父亲的威严以吓阻、镇压子女,但是有意无意,都要用心促使子女怕父亲之外,了解父亲的爱心而尊敬、敬爱父亲,不要使严父变成子女心目中的“恶人”,这才是角色扮演而不是出卖父亲。
第三,要使子女对自己有信心,但是不可以自信到“毫无忌惮”的地步,以免无法无天,最后毁了自己。畏天命、怕对不起祖先、敬鬼神都是一种自我警惕的设施,和一般人所谓的“迷信”并无关联。不要让子女“怕活人”、“崇拜活人”,防止子女受骗上当,教导子女要怕死人、拜死人,因为死人不会变,好坏很分明,子女自然会判断。人只要活着,就可能会变。一旦盖棺论定,不可能再变,这时候再来决定要不要崇拜并不为迟,而且更加安全,不致搞错对象。
教养的目标和范围,本书提出一个中心、三大环节,如下图:
依据图标的一大目标(子女的身心健康正常)、三大范围(基本的生活技能、正确的生活观念、良好的生活态度与习惯),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父母教养子女必须掌握六大重点,分别为:
第一,基本的生活技能方面:整洁、安全。
第二,正确的生活观念方面:好学、知耻。
第三,良好的生活态度与习惯方面:守分、勤劳。
这六大重点是共通的,对所有子女都应该“一视同仁”,毫无差等地要求,然而做到什么地步,以什么形态而出现,仍应尊重各别子女的“个别差异”而“有所不同”。整洁、安全、好学、知耻、守分、勤劳,其总目标为身心健康正常。反过来说,在身心健康正常的大前提下,来决定各人整洁、安全、好学、知耻、守分、勤劳的程度,所以我们建议分阶段调整,依照子女的实际成长状况,来做阶段性的不同要求。
教养态度可以决定亲子关系,这时候我们也有三点建议,谨供参考:
第一,父母就是父母,最多把父母的角色扮演好,不必改变身份,和子女做朋友。
父母和子女做朋友,子女一生就少掉了一种“父母”的对象,减少一种“亲子”互动的经验,实在是一大损失,一种缺陷。
父母和朋友是十分不相同的角色,和子女做朋友,父母的角色谁来扮演?高兴时是子女的朋友,不高兴时马上摆出父母的威严,这种亲子关系怎么会好?
第二,教子女比爱子女更重要,把子女教养好,才是真正的爱子女。所以亲子关系不能有“讨好子女”的心态,简直一丝一毫都不容许存在。
讨好子女一方面表示父母不尽责任,只希望子女高兴,不吵闹就好,自己免得麻烦。另一方面证明父母缺乏实力,不敢教,不知道怎样教导子女,只有用讨好的方式,彼此共存,但求相安无事。
年幼无知,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过程。这时候最需要的,是父母正确的教导。错过了这个时期,恐怕子女已经养成很多坏习惯,很难挽回了。
第三,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可以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满足教养子女的不同需求。譬如父亲扮演子女的保安员、职业顾问、运动教练、交友顾问、学科辅导员,而母亲则扮演保健员、经济顾问、家务教练、生活顾问以及学科辅导员等等,以收分工合作之效。
亲子关系可以决定教养子女的效果。我们也提出一种绩效评量表,建议各位依据自己的想法,确定各种项目可得的分数,并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评量。
效果评量之后,必须冷静地反省、检讨,夫妻双方好好商量,寻求调整、修改的方向。
亲子关系是天生的,一辈子不能分割的。父母既不可能辞职,子女也不可能被辞退,所以父母对子女,生气没有用,埋怨也没有用。唯一的途径,好像只有“随时回归原点,准备重新开始”。回归原点,意思是再想一想自己的教养理念,调整自己的教养态度,以求改善亲子关系,提高教养效果。重新开始是不可能的,只能够在心理上自我建设,以往种种,譬如昨日死,不要再提那些旧账。要紧的是现在开始,必须改变心态,给大家一个新的希望、新的起点。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起点,都是一个良好的机会,让全家人从现在开始,重新调整,便是一个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