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研究真诚
过了国庆,过了中秋节,心理学研究生班课堂,大家有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感,掺着节后的倦怠。
老师让大家谈谈过节的感受。冷了一会儿场,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我的感觉是很突兀。我们习惯于默默无闻地过节,被人猛地一问,有些不知所措。
零星有人举手,大概是怕老师尴尬吧。先回答的人,都说节无新意,有的简直可以说在叹息——过节就是过节呗,和以往的节没啥不同的……节很累,系上围裙炒菜,解了围裙洗衣,节是给别人过的。
老师微笑说:“‘节是谁的’这话倒是很有点意思的,留待我们以后再详加讨论,我们还是说这个节日吧。我有些奇怪的是,大陆为什么中秋节不放假呢?在华人世界,这是一个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啊!节日要过得有趣才有纪念意义。比如我认识的一家人,过节也不给小孩子买新衣服,也不吃好东西,这样的节日真是过不过的没什么差别了。”
大家就笑起来。
一笑,气氛就活跃些了,有同学小声说:“过节我回家了,可是在家里待着,好像没有在同学们之间舒服。”
这话引起了一些人心底的共鸣。因为在这个班级里,充满了温暖的气氛,但外面的世界依旧沿着落满灰尘的轨道盘旋,于是我们成了在两个世界间游走的贝壳,冷暖自知,难以言说。
今天的正课是研究“真诚”。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了,但近年来受到了大挑战,“真诚”成了“愚蠢”的代名词。
我个人很喜欢“真诚”这个词,喜欢它的光明和干净。
词是有自己的属性的,比如“猥琐”一词,你一看到它,就觉得自己身上发霉、糊满蟑螂。“甜蜜”这个词则让人好似被蜂王浆噎了一嗓子,甜得憋气。“真诚”有一种岩石般的纹理和坚定,不风化,不流失,不油腻,爽洁清晰,反射着钢蓝色的金属光泽。
焦点集中在——真诚是一种方式还是一种境界?真诚有没有层次的分别?
有同学问了老师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您是很真诚的,但有没有人说过您虚伪?在当代大学生里,好像流行着一种说法,真诚是一种更狡猾的虚伪。
课堂内一时很寂静。我看到老师的眸子快速向右上方移动,知道她在郑重思考。片刻之后,老师说:“没有,没有人说过我虚伪。起码是当面没有人这样说。至于背后是怎样说的,我不知道。它不在我的关心范围之内。”
老师启发道:“一个小孩子,对一个成人说,你身上真臭啊。然后又对别人说,那个阿姨身上有一种臭味。这事真不真呢?肯定是真的,但这是一种低级水平的真诚。真诚是有讲究的。”
我举手,获准后发言。我说,我喜爱真诚。我的很多朋友也这样评价我。很多人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看世界,以为凡是真诚的人就无法幸福地生活,必然会被世俗的车轮碾得粉身碎骨,即使不粉碎也遍体鳞伤,甚至顺水推舟,演变成因为你事业成功和家庭完整,又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你必然是虚伪的。
我以为,真诚是一种勇敢坦诚的生活态度,它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真诚不虚张声势、狐假虎威。它似利因消澈透明而软弱无力,但它其实是强韧而富有弹性的,使我们简洁明快、干爽清正。
真诚是一门艺术,有一个执行的秩序,这就是真善美。真诚可以分解为真实和坦诚,它本身是很有力量的,起码比虚伪有力量,不怕对证盘查,经得起推敲和考验……(P7-10)
恰到好处的幸福
我学医生涯的开端颇为惊悚。根本就不懂任何医学知识的新兵到了西藏边防部队,卫生科长对我们说,给你们每人分一个老卫生员为师,让他先教你们打针,然后穿上白大褂就能上班了。
我觉得这不像学医,像学木匠。我师傅是个胖胖的老卫生员。说他老,大约也只有20岁出头吧,但对16、7岁的我们来说,已足够沧桑。他找来一个塑料的人体小模型,用粗壮的食指在那人的屁股上画了个虚拟的“十”字,然后说:打针的时候,针头扎在臀部这个十字的外上四分之一处,不然容易伤了神经。伤了,下肢就会瘫痪。
很可怕。我点点头,说记住了,屁股的外上四分之一。
老卫生员说,从此你不能说屁股,说臀部。
我像鹦鹉一样重复:臀部臀部。
老卫生员又说,记住消毒的步骤,先是2%碘酒,再是75%酒精。棉球要涂同心圆,不能像刷油漆似的乱抹。
我说,记得啦!
老卫生员又说,考考你。酒精要用多少度的?
我说,75%。
他说,那么,80%的行不行呢?
我暗自揣摩,75%一定是能达到消毒目的的最低标准。藏北山高路远,所用物资千里迢迢地运来,使用一定力求节省。所以,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
我说,80%行。
老兵的面容很平静,继续问,那么,90%的酒精怎么样?
我说,那当然也行。
老兵说,100%呢?
我说,肯定更好啦!只是那样太浪费了。
老兵被高原紫外线晒成紫色的脸庞,变成棕黑色,说,错啦!75%的酒精可以破坏细菌的膜,药水渗入到内里去,整个细菌就被杀死了了。浓度更高的酒精,飞快地把细菌外膜凝固了,就像砌起一道墙,反倒阻止了药液进一步浸透到细菌内部,杀不死细菌,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浓越好,要恰到好处。
那一天,我记住了“臀部”和“恰到好处”。
我到国外某机构参观。辉煌大厅中竖立着金字的企业精神。其中有一条,叫作“合理期望”。
我说,这一条有点特别。一般都会更励志一些,比如“崇高期望”云云。
陪同人员解答,这是我们的创始人尊崇的原则。期望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恰到好处。期望太高了,达不到,就会心生怨恨和沮丧,长久以往,就会丧失信心。期望太低了,没有动力和目标,得过且过,也会让人萎靡不振。所以,合理的期望,是一种正确评估,在愿望和实际情况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在那一瞬,我向后回忆想到了酒精,向前展望想到了幸福。
酒精的浓度不能太高,过了那个最佳值,结果就适得其反。幸福也是一样,切不要贪得无厌。
有些人,把目光瞄向自己目力所及的享受最高等级处。某种机缘看到了好房子,就设想以后能在这屋结婚生子。看到豪华的车,就设想能开着这车呼朋引类风驰电掣。看到人家的高职务,就发愿我以后要比你升得更高。看到别人的娇妻,就想我的伴侣定要倾国倾城。看到人家狂发美食图片,暗自发誓有一天我将吃龙肝凤髓并昭告天下。知道寿星活了90岁,就渴慕自己赶超100岁……
凡此等等,皆为不合理期望。
且不说把这些物质形态和外在指标当成是否幸福的指标是否明智,单说目光如此之高,便有违“恰到好处”这一原则。
房子完全不需要那么大,够用即可。太大了,就算你有那个银两买下来,也是暴殄天物。地球资源有限,你为什么要享用那么多的地盘,剥夺了他人的空间?
食品完全不必那么精益求精,因为它的主要功能是为我们的机体提供营养。只要洁净并能够供给身体的需求即可。太稀缺惊险的食材,太复杂劳烦的烹制方法,太考究并故弄玄虚的进食环境,都是不可取的。它们所附着的是炫耀高阶层的沾沾自喜,而这些,恰好和幸福朴素温暖的宗旨不相容。
配偶不必求国色天香出人头地,价值观相同,彼此说得来话,相互喜欢,就是神仙伴侣。
职务这件事儿,和你能力有一定的关联,但也和局面与关系牵连,并不是单纯凭着努力就一定达到目的,高下也没有绝对的公平。刨去坏人,这世界上的能人很多,自己做不到那个位置,让别人来做,未必就一定不妥。僧多粥少的事情,为何非要收入你囊中?
车子主要是代步工具,不必把它看成是颁大的勋章或是族徽,彰显财力不可一世。那不是幸福的氛围,而是自卑的秽气沿街抛洒。
至于活多久,这可是含有天机的秘密。你不可胜天,不要太狂猖。况且生死并不是胜败与否的决斗,只是无尽长河中的一环。泰然相向,生命之高下并不决定于绵长或短暂,更存于丰美和深邃。
身体健康也不必求全,就算体检表上有了向上或是向下的小箭头,我们也可以适时纠正。实在纠正不了,从容逝去就是。幸福是思想的花朵,和身体器官是否无懈可击,并不相关。
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的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
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多寡来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
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的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 佛家有一句话,叫“无挂碍物者无恐怖”,不妨借用来,少需要物者少烦恼。因为必需少,所以受限轻。人就获得了更快的行走,更高的飞翔。毕淑敏著的《恰到好处的幸福》把“幸福”作为一种正面的人生价值提出。教你如何构建合理期望,在欲望和现实中找到平衡,收获丰硕愉悦的幸福人生。
毕淑敏著的《恰到好处的幸福》每一篇都经过精挑细选,皆为熠熠生辉的名篇。毕淑敏的文字质朴却有风骨,洞明练达,舒爽清晰。她厚道,细致,耐心,仿佛一个安静地陪伴在你身旁的朋友,认真地倾诉和倾听,充满智慧和温情。
随书附赠毕淑敏印章版藏书票,扉页附赠毕淑敏签章!亲笔序言推荐,亲笔签名100册随机发送。